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黎活仁 : 蘭心照相館:張愛玲史料鈎沉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7年8月號總第392期

子欄目:文藝茶座

作者名:黎活仁

地鐵香港大學站往校園通道,也有張愛玲1954年在蘭心拍的萌照,小鳳仙裝,一雙娥眉剪秋水,手叉蠻腰,晚年出版的《對照記》(圖四十九,皇冠版,頁70)一書曾加以說明。

 

1   照片似有兩張

照片似有兩張,一張略抬頭,見《對照記》,一張正面拍攝,叉腰雙手的弧度也不同,似不經技術剪貼,見宋以朗《宋家客廳:從錢鍾書到張愛玲》(《宋淇傳奇》的內地版,廣州:花城出版社,頁186),可以並參。

最近找到一些關於蘭心的史料,可以跟張迷分享。1954529日的《華僑日報》(版13)〈蘭心照相館下月初開幕〉的消息全文如下:

 

「蘭心照相館,設在英皇道上的一家具有最新設備之第一流照相館,經過幾個月的籌備和裝置,即將於下月初隆重開幕,而且器(?)械配備之講究,可獨步港九,攝影室與黑房,都具有冷氣設備,去拍照的人不怕天氣和燈光的暑氣迫人。該照相館對拍攝彩色照之一切設備和技術經驗,更是手屈一指,此更是喜愛攝影留念的仕女們的最好消息。」

 

下個月即19546月,但沒發現開張哪一天的消息;《對照記》說照片原有拍攝日期,宋以朗《張愛玲私語錄》刊登了同一張照片,右下角記有「蘭心1954」的美術字(香港:皇冠出版社[香港]有限公司,2010,頁126)。到了年末,則於《香港工商日報》見有說明地址的新聞:〈蘭心攝影公司 元旦休假一天〉:

 

「『蘭心攝影公司』開設於英皇道三三八號,裝璜富麗,設備完善,素以出品精美,定價合宜為各界所讚許。際此新春佳節,家家戶戶多拍攝全家照相作為紀念。新年攝影,當然以『蘭心』最為理想,並且『蘭心』為酬謝顧客,新春舉行贈送放大,該公司定元旦日休假一天,初二開始營業。」

(《香港工商日報》),1957.1.30,版8

hk_c_黎活仁圖2=《蘭心照相館下月初開幕》(《華僑日報》1954.5.29 ,13。全部)拷貝.jpg

《蘭心照相館下月初開幕》(《華僑日報》1954.5.29 ,13。全部)

hk_c_黎活仁圖3=〈蘭心攝影公司  元旦休假一天〉(《香港工商日報》1957.1.30,8)拷貝.jpg

〈蘭心攝影公司 元旦休假一天〉(《香港工商日報》1957.1.30,8)

 

19581230日,《華僑日報》(版11)刊有老闆結婚的喜訊――〈厲楊聯婚〉:「香港蘭心攝影公司主人厲文俊,昨與旅港名流楊文申之女公子在童子軍總會大講堂舉行,到(賀?)賓客四百餘人,極一時之盛,附圖為一對新人儷影。1969722日,《香港工商日報》(版6)又登載了〈蘭心攝影禮服  厲太赴歐考察〉的新聞,說店東夫人楊氏去巴黎考察婚紗款式,可想像蘭心重點已有轉變。六十年代,照相機已較為普及,到現在連手機像素都很高,效果奇佳,照相館自然要走進歷史。當年也許到外地拍婚紗還不是很多,或僱一組人尾隨全程跟拍的潮流仍未興起,婚前到影樓合照,是一種風俗習慣。

 

2   宋以朗《張愛玲私語錄》提及的蘭心

我結婚時在蘭心拍過照片,現在仍保有像聖誕卡式的封套,上面有朱紅「蘭心」二字印章,和LEEStudio字樣。宋以朗《張愛玲私語錄》剪輯了張愛玲舊日信札,其中有以下的一條:

 

室內裝飾――幻想:房中有英皇道Studio d'Art(藝術工作室)那樣的Platform(平台)――正面存放東西(比壁櫉省地方),兩個平面,燈擱在平台上,又像在平台上,又像檯燈,又像落地燈。(頁116)

 

提及英皇道,又有Studio一字,估計是指蘭心,但不清楚她描述甚麼。回港工作之後曾在新都城大廈後邊的一座高樓住過兩年。距張愛玲1952年(?)重訪香港也隔了二十多年。香港六七暴動,196784日,香港警察包圍新都城大廈對面的僑冠大廈那一天,我從九龍經中環到石澳海浴回程時親睹這一場面,這是我最早到過北角的唯一記憶。宋以朗的回憶錄說乃父就因為六七年的風波,把他送往外國做小留學生。(《宋淇傳奇:從宋春舫到張愛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4,頁84

〈連環套〉記有張愛玲對英皇道的印象:說主角霓喜「沒奈何,在英皇道看了一間房,地段既荒涼,兼又是與人合住,極是狹隘腌臢的去處,落到那裡去,頓時低了身份,終年也見不着一個整齊上流人,再想個翻身的日子,可就難了。」(張愛玲〈連環套〉,《紅玫瑰與白玫瑰》,張愛玲著,7版,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14,頁42),又說藥局同春堂在銅纙灣的支店,也地段十分荒涼(頁53)。在四十年代,可能如此。英皇道西起銅鑼灣天后,東至太古城附近的西灣河,可以想像,在北角電車總站未啟用之前,交通極為不便,由天后到北角,也「荒涼」之極。現在北角電車總站周邊的發展,新舊參差不齊,又有露天菜巿場,並不理想。

 

hk_c_黎活仁圖4=〈厲楊聯婚香港蘭心攝影公司主人厲文儀〉,《華僑日報》(1958.12.30,11)拷貝.jpg

                                                                            厲楊聯婚(香港蘭心攝影公司主人厲文儀), 《華僑日報》(1958.12.30,11)

3   從張愛玲舊居「北角渣華街六十二號」到英皇道蘭心路線圖

據淳子《張愛玲地圖》的「張愛玲戶籍調閱報告」(頁212),197271日重訪香港的張愛玲,報住「北角渣華街六十二號三樓」(或參淳子,《花開:張愛玲的上半出》,北京:三聯書店,2016,頁124),不是《對照記》說的英皇道,她從渣華街的公寓走到蘭心,步行約十五至二十分鐘左右――《對照記》說是在「街角」,是對的,途經北角電車總站,在目前新都城和僑冠大廈之間的英皇道過斑馬線。從新都城大廈往銅鑼灣方面約一百步,就是英皇道三三八號。

北角電車總站在19531028日興建(〈北角電車總站  昨動工興建〉,1953.10.29,《工商晚報》,版4),同年1221日才啟用(〈北角電車總站  廿一日啟用〉,《工商晚報》,1953.12.16,版4)。以前還是一條明渠水坑。(〈興建北角電車總站  下月底可完成  糖水道路面開始改建〉,《香港工商日報》195372日,版6

三國時的王粲喜歡聽驢鳴,張愛玲〈公寓生活記趣〉說她雅好電車的停靠時的刺骨尖叫和滾動的哀號(《華麗緣 散文集一‧1940年代》,《張愛玲典藏11》,5版,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10初版。2013

 

我喜歡聽市聲。比我較有詩意的人在枕上聽松濤,聽海嘯,我是非得聽見電車響才睡得着覺的。在香港山上,只有冬季裡,北風徹夜吹着常青樹,還有一點電車韻味。(頁36)

 

張愛玲報住「北角渣華街六十二號三樓」雖在內街,說不定也可以聽到電車的迴響,因為當年的房子多兩三層高,現在香港出版的一些老照片,還可以看到當年英皇道的原貌。

 

4   皇都戲院前身璇宮戲院:附近當年唯一

      尚存的一級歷史建築

「蘭心攝影公司」於英皇道三三八號的門牌仍在,當然換了另一家商號,這一帶始終沒有繁盛如中環。北角渣華街已易名渣華道,明渠水坑東邊的僑冠大廈(1966年落成),前身是商務印書館,老照片網上可睹,只是兩三層的廠房,佔地極廣。渣華道的廉租屋(1957.12.52002.9)在張愛玲離去時,仍未竣工。

張愛玲可能留下過足迹的,是現在仍可以一睹外觀的皇都戲院(19591997),皇都戲院前身是璇宮戲院(1952.121957),2016128日,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決定把皇都戲院評為一級歷史建築。要知張愛玲是個電影迷,距「北角渣華街六十二號」步行十五至二十分鐘可以得達的璇宮,應是當年「荒涼」的北角可以消遣半天的好去處。

 

 





黎活仁,北京大學法律學學士、京都大學修士、香港大學博士、前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院士,現為香港饒宗頤學術館名譽研究員。主編《李白杜甫詩的開端結尾研究》和《瘂弦詩中的神性與魔性》等;又擔任《國際魯迅研究》、《國際村上春樹研究》、《瘂弦詩中的神性與魔性》、《閱讀楊逵》、《閱讀白靈》、《閱讀向陽》和《閱讀渡也》的總主編。現致力於張愛玲資料蒐集,將陸續發表「張愛玲研究鈎沉」系列,在生平事蹟考證之外,又以敘事學重新給長短篇作一詮釋,年內將舉辦系列研討會,以集思廣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