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曹惠民 : 《詩美學》的華語詩美大視野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7年10月號總第394期

子欄目:詩說文談

作者名:曹惠民

李元洛是當代中國一位重要而又有鮮明的學術個性的詩論家,至今已在海峽兩岸出版了二十餘種與詩有關的著作。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是詩論專著,理論性強,如《詩美學》《詩學漫筆》《詩歌漫論》;一類是詩人或詩作的賞析研究,以文本細讀見長,如《詩國神遊――古典詩詞現代讀本》《楚詩詞藝術欣賞》《浪漫芬芳――穿越千百年仍活色生香的愛情詩詞》《在天願作比翼鳥――歷代文人愛情詩詞曲三百首》《千葉紅芙蓉――歷代民間愛情詩詞曲三百首》《唐詩三百首新編今讀》《寫給繆斯的情書――台港與海外新詩欣賞》及《詩卷長留天地間――論郭小川的詩》等;還有一類是「詩文化散文」(喻大翔教授語),頗具 「另類」創造性,如《唐詩之旅》《宋詞之旅》《元曲之旅》《絕句之旅》《清詩之旅》等,可謂著述豐碩,文才華瞻,皆獨具識見,各具價值,也由此奠定了他當代優秀詩評家的地位。

自五四新文學發端至今,純粹的詩歌美學專著寥寥可數,而環視當今詩歌研究界,從美學層面展開的詩論研究成果也頗為鮮見。李元洛積數十年對詩的細讀深研,在初版三十年後,再次推出了經過修訂、長達五十六萬餘言的《詩美學》(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8月版)。這部巨著堪稱當代詩論界視野最開闊、自成體系的罕見收穫,它系統探討了詩的思想美、感情美、意象美、意境美、想像美、時空美、風格美、通感美、語言美、形式美(修訂版新增寫,四萬字)、自然美及中西交融之美等詩歌美學中一系列重要問題,真可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早在二十年前,著名學者張炯、鄧紹基、樊駿主編的多卷本《中華文學通史》(華藝出版社)就對《詩美學》(初版)作出過客觀公允的高度評價:「既是李元洛本人研究詩學的集大成的成果,也是當代詩學研究成體系的代表性著作」,認真的讀者當可見出修訂版已然更臻進境。

《詩美學》框架周嚴,論述深入,貌似信手拈來的海量例證讓人目不暇接,回味不盡……那些數以千百計的例句囊括了古、今、中、外的眾多名詩佳句,充分顯示了論者腹笥之富、視野之廣。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就包含了常被詩論者所忽視的台港海外華語詩歌。《詩美學》展示出了跨地域、跨國界的華語詩歌的大視野,在讀者面前呈現出華語詩美別有洞天的獨特魅力,總的說來,《詩美學》在這方面令人印象最深的有幾點:

一、作為當代最早評介境外海外華語詩歌的大陸評論家,李元洛的詩歌研究具有開闊的全球性視野,既有自古至今的時間延展,也有從中到外(境外海外)的空間跨越。三十年後修訂再版此書,足以證明元洛先生真正做到了與時俱進,始終站在前沿、立於潮頭。

本人近三十年主要研究方向是台港海外華語文學,去年剛出了本《台灣文學研究三十五年1979~2013》搜羅整理了三十五年間的有關史料,可以肯定地說,李元洛先生是八十年代初期最早評介研究台灣當代詩歌的大陸評論家(另一位最早的台灣詩歌推介者是四川的流沙河先生),八十年代他在《文學評論》發表的評論余光中詩歌的論文,開啟了在國家權威刊物上評論台港海外華語詩歌的先河,同時還陸續評介了洛夫、彭邦楨、非馬、覃子豪、瘂弦等人。九十年代初更推出了《繆斯的情人》《寫給繆斯的情書――台港與海外新詩欣賞》二書 。正是由台灣詩歌出發,大陸學界才進而關注到香港、東南亞、北美等地區的華語詩歌。在這本新版的《詩美學》中,全書引用的境外海外華語詩人、學者,據本人的統計,共有四十三人(其中又以台灣最多――十八人),引用共一百一十四次(詳見附錄)。

他們是(以出現先後為序):

台灣詩人十三人(洛夫、余光中、羅門、紀弦、白萩、席慕蓉、覃子豪、鄭愁予、瘂弦、楊牧、張健、李仙生、楊喚),學者五人(李瑞騰、姚一葦、張淑香、陳世驤、黃永武);

香港詩人六人(舒巷城、黃河浪、張明敏、傅天虹、秦嶺雪、陶然),學者三人(黃維樑、黃國彬、璧華);

東南亞詩人七人(菲律賓的和權、雲鶴、月曲了、莊垂明,新加坡的蔡欣、淡瑩、喀秋莎);

北美詩人二人(非馬、彭邦楨),學者七人(葉維廉、劉若愚、葉嘉瑩、梅祖麟、高友工、唐德剛、周策縱)

二、在建構詩歌美學的過程中,李元洛對台港海外華語詩人詩作的徵引,使讀者對現代詩歌美的認識更趨豐腴,進一步體驗到了漢語詩的華瞻美妙。

如在第一章論述詩的審美主體之美時,對余光中〈漂水花〉(33,下文括弧中的數字均為《詩美學》內的頁碼)的全文引用、第二章論述詩的思想美時對〈天問〉(64)、第四章論述詩的意象美時對〈鄉愁〉(153)的全文引用,經過李元洛的闡論就都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再如稱〈尋李白〉(226)是「冠軍之作」及多處對洛夫、瘂弦、鄭愁予等人詩的闡發也都可作如是觀。至於對葉維廉闡論「意境」(196)、「全面視境」(320)、「意象併發」(379)的幾度引述,則顯示了這位旅美學者對於詩歌美學的深湛學養。談及詩的外來形式和傳統題材的結合時,舉香港作家陶然的散文詩〈紅豆〉為例(641),紅豆是富有民族審美感情的象徵物,而散文詩是外來的詩歌形式,陶然的書寫使二者融合得「渾然一體」成為「王維詩的變奏」。一個實例,寥寥數語,就點出了作者對外來形式和傳統題材融合處置的妙處。台灣詩人洛夫的詩〈牀前明月光〉和大陸詩人楊孟芳的詩〈故鄉〉皆由李白「月光」意象激發靈感而作(115),其源雖同而手法各異,前者誠然是名聞遐邇的詩壇泰斗,後者雖非聲名遠播的名家卻依然能別開生面,如此比照舉例,可見創新無止境。

三、李元洛對詩論進行的解讀,特別注意把論者的個人審美感受與作者的創作意念相溝通,並以個人之親歷介入其中,從審美接受的角度來看,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論及不同詩體的差異時,論者就以海外詩人贈其個人的詩為例,其中有台灣詩人洛夫書贈的自由體詩〈湖南大雪〉、台灣詩人余光中書贈的半格律詩〈楚人贈硯記――寄長沙李元洛〉、新加坡詩人蔡欣書贈的半自由詩〈石硯情――贈湖南李元洛〉(560~561),這幾位詩人都與李元洛私交甚篤,以詩贈答也不無文人相重、惺惺相惜的況味,論者就近取來,使讀者也就平添了幾分廁身其間的親切感。還有使讀者倍增現場感的是,他對1988年7月在新加坡舉行的華文文學大同世界第二屆國際研討會情形的敘述,在那次由主辦方歌德學院舉辦的朗誦晚會上,李元洛即席背誦洛夫當年5月新寫成並贈他的長詩〈湖南大雪〉,其朗朗滔滔酣暢淋灕之勢,使全場聽眾和各國詩人學者驚嘆不已,當時在場的旅美老詩人周策縱教授戲言,可把李、洛二人的名字連在一起全稱「李元洛夫」……,真不失為當代華語詩壇的一段佳話!(說到這裡,不由得勾起了我的回憶,1999年,元洛先生在蘇州大學一次全國研討會後向蘇大學生的講演中又「故伎重演」,花甲之年仍舊能把這首一百二十多行的長詩背得珠走泉流一字不落,贏得了全場的如雷掌聲……)

四、在闡釋詩的美學魅力時,李元洛往往能做到中外相通,古今互證,以比照、比較的方式說明讀者打通了領略詩歌之美的多重通道。

台港海外詩人雖身在境外海外,但他們的詩作其實也都在與大陸相異的文化語境中承傳了中華民族傳統的精華。一經比照,往往更見精彩。在論述余光中〈當我死時〉對死亡的書寫時,一面聯繫本國新詩史上陳夢家的〈葬歌〉、朱湘的〈葬我〉、戴望舒的〈致螢火〉,一面又把美國現代女詩人狄金森的同題詩〈當我死時〉拿來究其淵源,進而把自己的審美感受化為兩個形象的譬喻:稱狄詩是「小提琴拉出來的安魂曲」,余詩則是「東方洞簫吹出來的望鄉之歌」,聯想之自然、比照之恰切、取譬之形象,東西方文化的相映生輝令人印象深刻。 

再如,他解析瘂弦的〈歌〉「繼承與發展了《詩經》裡〈摽有梅〉的象徵與反覆詠唱的手法」,又受到奧地利詩人里爾克〈沉重的時刻〉的「構思與句法的影響」(292),在這裡,比照對象是既有古人,又有「外」人;而在談他的另一首詩〈山神〉中的倒裝句時,又與今人何其芳的〈秋天〉比較(494),足見其思路之開闊、思維之靈動。

  即使都是以古人為比照對象,也是信手拈來,如談非馬的〈黃河〉的跳躍性――連中之「跳」與連中之「斷」(486)時,就舉出薩都刺、杜牧、黃庭堅等三位不同時代詩人的相同書寫題材進行比較,從而得出自己對〈黃河〉的理解,令人不禁為論者的博聞強記所折服。

五、全書充分地展示了古今中外好詩之美,富於個性和文采的葆讚激賞之詞,讀之令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但李元洛也勇於直率批評,不吝挑刺,直擊時弊、「詩弊」,引人深思。

正因為在建構自己的詩美學大廈時,加入了台港海外華語文學這一種參照,也就可以在某種角度的比對中,得以洞察(或曰「發現」)大陸詩壇的某些弊病,即使筆涉名人,也不刻意避諱。有些是不點名的徵引原詩,分析其所存在的問題,有時則直接點名道姓。在談到詩的想像模仿時,作者就指出,即使有才華的詩人也難免「失足」,如一位大陸知名詩人在〈致大海〉中把日出引起「英雄的讚嘆」對覃子豪〈追求〉的模仿,在〈落葉〉中把殘月比作「冰」對鄭愁予〈召喚〉的模仿都「缺乏新穎性」,是「模仿鈍化」(251)。見解犀利而又不失分寸感。這種「好處說好、壞處說壞」(魯迅語)的直率批評似乎有點刺耳,其實正是當下批評界最欠缺的精神,值得弘揚。
新文化運動開始已經一個世紀。在創作和理論兩方面都有一些值得留存史冊的成果。但是也要看到,特別是在文體美學尤其是詩歌美學方面,還甚少有分量的著作。詩歌美學研究的題中應有之義,一,它應當是對作為文體的詩歌所作的本體論上的美學闡釋,而不等於詩歌理論(評論),更不等於新詩理論(評論);二,它應當是對顯示着詩的恆定性與普泛性的質的規定性的研究(這並非陳舊、僵化、保守、落後),而不是那些因時間或地域因素而變化的東西。《詩美學》涉及詩美的方方面面、林林總總:從古代到現代,從中國到外國,從大陸到台港海外,從思想內涵到語言形式,從格律詩到自由詩,從文言詩詞到白話詩歌,從古詩到現代派詩,從文本到批評……無不納入他建構的詩的美學「體系」之中,其自成體系的開創性、集大成的學術代表性,毋庸置疑。正如為此書作序的香港著名學者、《文心雕龍》專家黃維樑教授所言:「這本體大思精的《詩美學》(新版)是元洛兄最具標誌性的著作。如此篇幅繁浩的宏構,是個詩學的大金庫、大百寶箱」(12)。「元氣淋灕貫古今,彌綸群說成宏構」(黃維樑句),是為的評。

從這個意義而言,說李元洛的《詩美學》是現當代詩論界出現的第一部從審美層面立體地全方位地研究詩的專著,當非過譽之詞。


附錄:

(此附錄為《詩美學》中出現或徵引的台港海外華語詩人學者索引,人名以在書中出現先後排序,後之數字為《詩美學》之頁碼)

詩人:

台灣13

洛 夫   12 、29 、398、413、423 、544、560、563

余光中   12、33、64、153、158、226、236、248、324、432、520、545、554、564、578、587、596、620、626

羅 門   32

紀 弦   156、564、609

白 萩   197

席慕蓉(女)235

覃子豪   251、287、302、672 

鄭愁予   251、454、474、455、491、691

瘂 弦   287、292、483、494

楊 牧   455

張 健   472

李仙生   596 

楊 喚   672   

香港7

舒巷城   324 

黃國彬   415、419

黃河浪   472、483

張明敏   520

傅天虹   585

秦嶺雪   587

陶然   641

菲律賓4 

和 權  152 

雲鶴  229      

月曲了  230 

莊垂明  230 

新加坡3

蔡欣  315、413、472、561、563

淡 瑩(女)324

喀秋莎  479

美國2

非馬  486  

彭邦楨  564

學者:

台灣5

李瑞騰   138

姚一葦   169 、219

張淑香(女) 286、380、457、615

陳世驤   286

黃永武   310、326、475、615

香港3

黃維樑   1、186、385、389、497、526、609、621、678

黃國彬   264、459、609、695

璧 華   286

美國6

劉若愚   16、186、453

葉維廉   196、320、379、678

梅祖麟   465

高友工   465

唐德剛   555

周策縱   563、564、596

加拿大1

葉嘉瑩(女) 137、465

曹惠民(1946~),江蘇南通人,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1964~1969年負笈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1979年起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師從許傑、錢谷融先生攻讀中國現代文學專業研究生,1982年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曾三度應聘赴台灣、韓國任專任客座教授。兼任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名譽副會長、江蘇省台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會名譽會長等,應聘擔任美國文心社顧問、日本華文文學筆會學術顧問。個人專著有《台灣文學研究35年(1979~2013)》《多元共生的現代中華文學》《他者的聲音》《出走的夏娃》《邊緣的尋覓》,主編《1898~1999百年中華文學史論》、《台港澳文學教程》、《閱讀陶然》、《台港澳文學教程新編》,另參編十多種中國現代文學史、比較文學史和國家級高校教材。1980年至今在《文學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等兩岸三地及新、馬、泰、菲、印尼、韓、英、美、加等國幾十種報刊發表論文二百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