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計紅芳 : 「寫出自己的遠方」——朵拉微型小說集《那日有霧》(2017)賞析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7年11月號總第395期

子欄目:批評空間

作者名:計紅芳

引言

人類至今的發展史上,除了那些特殊的變性人之外,男性和女性應該是世界上最普通也最複雜的兩種人了,而圍繞着這兩大性別展開的情感問題一直是古今中外的作家筆下亙古不變的話題,因為它最能反映人性的複雜面,也能揭示很多社會問題。馬來西亞的朵拉就是一位以兩性關係作為她最愛探討課題的女作家,涉及的文類有散文和小說,其中小說包括短篇小說、中篇小說、微型小說、閃小說等,不管是哪個文類,朵拉最擅長、書寫最多的題材就是兩性關係。本文要探討的是福建鷺江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微型小說集《那日有霧》(2017),自第一本微型小說集《行人道上的鏡子》(1993年,大馬華文作家協會)出版到現在,朵拉一共出版了十六本,它們是:《野花草坪》(1995年,台灣稻田出版社)、《桃花》(1996年,台灣稻田出版社)、《半空中的手》(1996年,大馬烏魯冷岳興安會館德麟文叢/彩虹出版社)、《誤會寶藍色》(1998年,大馬福聯會出版基金/紅樹林書屋)、《魅力香水》(1999年,大馬紅樹林書屋)、《脫色愛情》(2001年,大馬烏魯冷岳興安會館童玉錦文叢/大將出版社)、《掌上情愛――朵拉微型小說》(2005年,大馬福聯會出版基金/有人出版社)、《朵拉微型小說自選集》(2008年,上海文藝出版社)、《長短調――微型小說》(2008年,大馬福聯會出版基金/有人出版社)、《自由的紅鞋》(2010年,江蘇文藝出版社)、《巴黎春天的早餐》(2012年,四川文藝出版社)、《早上的花》(2013年,四川文藝出版社)、《愛一個人,可以不必讓他知道》(2013年,台灣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那日有霧》(2014年,大馬雪隆興安會館金炎文叢)等。這十六本微型小說集題材內容豐富多樣,立意主旨蘊含哲理,藝術手法靈活多變,但不變的是朵拉通過兩性關係中的愛情婚姻的常態和變態對人情、人性的精細刻畫。對於朵拉微型小說裡面的兩性情愛主題很多專家學者做了分析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弱勢的女性在愛情、婚姻狀態中自立自強自主的人格塑造。無疑這個主題是朵拉微型小說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她說:

(我)喜歡描述受到歧視和忽略的女性,不氣餒不灰心,反而更加自強自尊的故事。我固執認為,以此為母題,用我的筆,用我的心去刻畫,一再強調並且永不絕望。(1)

這本鷺江出版社新近出的《那日有霧》(2017)依然延續這樣的主題,但又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朵拉說:「長年堅持寫作,越寫越有所感:所有的創作講究的是創新。」(2)從開始寫作,朵拉一直不斷努力在創新,不僅是嘗試散文、小說等多種文體,而且嘗試多種藝術手法。試想,如果沒有創新,很難想像已經出版十六本微型小說集的朵拉依然受到千萬讀者的喜愛。確實如此,隨着人生閱歷的增加,對紅塵男女的各種情感關係及實質朵拉有更深切的體悟,她善於在熟悉的題材範圍內選取匠心獨運的小細節,熟稔運用微型小說的單一律和變化律,苦心經營每一篇小說的結構,並調動各種藝術表現手段,用其細膩而深邃、柔婉而又堅韌的筆觸,於尺寸篇幅之間顯現朵拉式的美學思考,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寫出自己的遠方!」(3)

1   兩性難題:戰爭與和平

關於生活中的男女情愛關係,如今已過不惑之年的朵拉早就看得分明。如果說剛開始創作微型小說的她有着浪漫多情的幼稚,那麼經歷各種世事的朵拉已經多了些理性的思考,男女關係非常弔詭,他們既處於不可調和的戰爭狀態(因為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傳統思想、兩性不在一個頻道的溝通困難),又可以獲得平權和尊重基礎上的和平共處(但是道路比較曲折漫長),這是我特別欣賞朵拉的地方之一,看待男女問題清醒、透辟、深刻。

作為女性作家,朵拉很自覺地站在女性立場為她們發聲,雖然男女平等的口號已經喊了幾十年,而且在各個領域也確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且在未來很長時間內不可能消除。在這種社會環境下,作為女性我們無力改變甚麼,但是我們不必委屈自己,矮化自己,而應該自尊、自信、自強、自立,這樣才能獲得男性的尊重以及和他們平等對話的機會,活出自己的精彩,否則永遠都是男性的附庸或者花瓶。朵拉曾說:「既是女性作家,對於女性處在男權社會所受到的壓迫、掙扎、艱辛、努力等等,感受特別深刻。女性的社會定位依靠女性自己努力去爭取實現。」(4)〈衣的顏色〉、〈烈燄紅唇〉、〈向日葵與茶杯〉、〈單身的咖啡〉、〈不同的餐點〉、〈自由的紅鞋〉、〈離婚〉等篇章都是對男女戰爭狀態和女性發出自己聲音的精細描摹。〈烈燄紅唇〉中的她不再等待那個遲遲不來的有着柔軟鮮紅嘴唇的他,招手喚來侍者,親自為烈燄紅唇(一種飲料)結了賬」;〈不同的餐點〉中不管是阿甲的西餐,還是阿北的中餐,吃太多,會害怕,想逃避,女主人公不想為了他們而改變,而「想繼續享受這份選擇的自由,還想繼續品嚐其他,各種各類,不同的餐點」;〈自由的紅鞋〉中我因為男朋友不喜歡紅色的鞋子而拒絕了他的求婚,因為「我想穿我喜歡的鞋子,不管那是甚麼顏色,不論它多麼吃腳,那是我個人的事」。每個篇章中為自己而活的女性形象躍然紙上。

如果說前面幾篇小說訴說的是男女戀愛過程中的分分合合(戰爭與和平),那麼〈離婚〉主要講的是進入婚姻城堡中的男女情感的異常。小說中那位自以為標準好丈夫的他卻要遭受被妻子離婚的厄運,好笑的是他竟然不知道哪裡做錯了。「每天準時上班下班,每個月薪水全部交給太太,沒有不良嗜好,最多是看報紙看電視,平日沒事從不出門,那些同事相約去風花雪月的地方,他都推掉,他可是著名的標準好人!……標準好人遭受到離婚的命運?世界上有這樣不公平的事?而且還是由太太先提起的離婚。離婚以後,人家會怎麼看他呢?」顯然,他第一反應不是思考婚姻失敗的癥結,而考慮的是男人的面子!他可能從來都沒有意識到,婚姻是夫妻互相的扶持和關愛,而不是習慣被伺候的、高高在上的大男子主義作風,「習慣地他坐在餐桌邊,一邊看報紙一邊等待太太給他弄早餐」,完全不知道、也不關心妻子每天做甚麼、穿甚麼衣服,更別提對妻子的體貼照顧了。妻子最後提出的「離婚」對於丈夫不啻為晴天霹靂,但是對於「眼梢有幾絲淡淡的皺紋」的她來說無疑是邁出了自尊自信自強的一大步。

實際上,女性永遠處於不可言說的弱勢地位,你順從、示弱也好,自尊、自強也罷,都得不到浪漫美麗的愛情,男女兩性關係始終處於緊張狀態。〈向日葵與茶杯〉中的她曾經奉他為太陽,猶如向日葵一切圍繞他轉,「他要的,他喜歡的,他想做的,她一定給,她都替他辦到,她都答應,從不讓他失望。」然而他還是離她而去了,「一切只因他找到另一朵新的向日葵」。愛情的悲劇中男人的喜新厭舊固然是主要原因,但是女人放棄自我乞求真愛也不是可取之舉。那麼是否自信自立就能贏得愛情?〈單身的咖啡〉中的那個獨立、能幹、漂亮、優秀的「她」居然仍舊單身,並不是她條件不夠好,而是因為現代的男人「缺乏鈣質」!「女性爭取教育機會,最終是要獨立自主,女人為此不得不埋頭苦幹,弔詭的是,過於出色的女人,她的優秀反而變成一道阻礙男人前進的厚牆。基於男尊女卑的傳統思想,保守的男人不想和資格比他高、條件比他好的女人一起,免得走到外面抬不起頭。前半生努力培養自己變得卓越非凡,後半生卻得付出單身來作為自己前期努力不懈的代價。」這又是多麼弔詭的一件事。在情感關係上,女性獨立自強了,男性卻反而變得懦弱自卑了。

作為女性作家的朵拉深深地體會到女性在社會上發出自己聲音、獲取幸福的不易。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使得男女兩性關係的「戰爭」頻繁,「和平」之路極其艱難。〈化為粉末的野草花束〉再次揭示了男女的溝通頻道錯位,她喜歡的是浪漫、情趣、格調,而他卻不解風情,完全漠視女人所講的浪漫故事,並試圖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女人身上。小說結尾寫道:「女人真難侍候。我說錯甚麼嗎?不要吃不要叫有錯嗎?叉燒包比蛋糕好吃有錯嗎?」他完全不明白自己哪裡不對,而實際上他們猶如兩條永不交集的平行線:實用主義與浪漫主義。朵拉反覆地書寫兩性話題,她試圖告訴我們要真正達到兩性的和諧狀態其道路實在漫長。儘管如此,朵拉仍舊對未來堅信並且永不絕望,而她的關於兩性關係的微型小說還會繼續寫下去。

2   婚外戀情:殘缺與圓滿

「生命沒有完美圓滿,所以我的微型小說總是充滿遺憾。我也試圖從兩性看人性。可能我的作品不存在讓整個社會更為和諧的力量,卻有此期盼。」(5)

「女人要有愛情,才能夠綻放盛開」(〈那日有霧〉),我想男人也一樣。於是走入婚姻死胡同的男男女女開始尋找城堡之外的愛情來彌補自己情感的殘缺,讓生命更趨圓滿。朵拉的婚外戀小說不做道德倫理層面的判斷,而是細膩真實地展示男女真摯的情感依戀與生命抗爭,讓讀者自己去評判。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朵拉真誠又勇敢地反映出了大千世界男女情感的種種形貌,這是我欣賞朵拉小說及其情感態度的又一個方面。從法律理性角度和道德倫理角度等層面來看,婚外戀絕不可以,但是從人性、人情角度和社會發展的真實情況來考察,婚外戀存在的比例不低,朵拉敢於直視社會真實,並運用多種表現手段把它表現得憂傷又唯美,殘缺又圓滿,引起讀者對這種社會現象深深的思考。〈手上的魚目〉、〈我愛鄭多多〉、〈黑衣愛情〉、〈小雨〉、〈老地方〉、〈幻想電話〉、〈勝利〉、〈看電視的人〉、〈廢棄的車站〉等篇目都涉及到了婚外戀情。〈手上的魚目〉是一則關於張安恒、病牀上的女人(張的初戀情人,現在的婚外戀人)、吳彥玫(張的妻子,病牀上的女人的好友)三者之間糾葛的情愛故事。當初,吳彥玫想方設法把張安恒從好友手中搶過來,贏得了愛情婚姻的勝利。若干年以後,吳彥玫探望病中的她時卻發現,她手指上套的是自己前幾天在丈夫公事包裡偶然看到的珍珠戒指,在樓下吳還看到頭髮已經蒼白而腳步仍然迅捷的丈夫捧着絢麗明亮的黃花(她最喜愛的黃色鮮花)往電梯間的方向走去。一切已經不言而喻!吳彥玫愛張安恒,張安恒卻愛病牀上的那個她,一個憂傷又帶遺憾的愛情故事。〈黑衣愛情〉中已婚的他,每次看到黑衣女子,他就會下意識多看一眼,只因為那個曾經為了他倆的愛情付出生命的她喜歡穿黑衣服。「命運總愛開玩笑,人生總是充滿遺憾。」因為未婚妻李琳即將回國而不得不分手的他和她都被命運狠狠地捉弄了一回,她為即將逝去的愛情殉情,而他卻不知未婚妻李琳沒有遵守諾言帶回了新的男朋友。如果他早知道李琳的新情況,那麼心愛的她也不會因愛而放棄自己的生命,然而一切沒有「如果」……〈看電視的人〉中妻子顧明娜和丈夫王忠旭都有婚外戀情,晚上七點的電話就是約會的信號。當初被妻子嫌棄、一直迷戀電視機的無所事事的丈夫如今也開始頻繁約會,屋裡只剩下「顧明娜,每天晚上都對着電視,看完所有的節目」,而她的老情人齊行耀已經沒有時常來約會顧明娜了,這樣的結尾充滿諷刺和同情的意味。〈勝利〉中的她贏得了他滿滿的愛情,然而那個聽起來彷彿輸得一敗塗地的妻子,卻可以和他一起公開地出席各種活動。「他說她是愛情中的勝利者,然而,她在公眾場合看見他的時候,只能遠遠地遙望,把那一點點的距離,拉長成為最遙遠的,相視對望,甚麼話甚麼事都不能說不能做。」行文至此,我們也許能感覺到朵拉小說中婚外戀情的千姿百態,不管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不管是肯定的還是否定的,都帶着些許淡淡的憂傷和遺憾,就像那對約定三十年後老地方見面的情侶卻因心裡認定的老地方的不同而擦身而過(〈老地方〉),也許對於他們來說會遺憾終生,卻又讓讀者感悟到殘缺有時候也是一種美麗、一份圓滿。

當然,這本小說集中除了愛情、婚姻題材的作品,還涉及到很多其他領域的,如:〈生魚的眼睛〉、〈水雞的謊言〉中對大自然生命的悲憫;〈不落的太陽〉、〈健康晚餐〉、〈棋王〉對退休人員寂寞無聊心態的捕捉;〈父親和魚〉、〈父親的照片〉、〈寵愛的包子〉對父女、父子親情關係的精細描摹等等,這些都說明朵拉在題材領域新的開拓和發展,無疑這是一個作家生命力旺盛的具體表現。

3   藝術表現:規範與創新

在有限的一千五百字之內去表現意蘊深刻的主題或者思想,這需要作家的道具或細節精彩、結構曲折嚴密、語言乾淨精煉,包括情節的「單一律」和結構的「變化律」等等,這些都是微型小說創作的規律,能夠做到這些的已經是相當優秀的作家,朵拉就是其中的一位,然而她不滿足於此,因為按照常規套路書寫已經很難滿足讀者的期待視野,所以她在藝術形式上下功夫,荒誕、象徵、意識流、擬人、比喻等諸種藝術表現手法都可以借鑒,並盡可能做多種嘗試。可以說朵拉在微型小說的藝術形式、表現手法等方面都有成功的追求和實驗。

按照微型小說創作的「單一律」,往往要簡化故事發展的過程和場面的鋪敘渲染,並盡可能把生活的矛盾與衝突聚焦在一些細小的生活道具和生活細節上,來概括大千世界的複雜情形。而根據微型小說創作的「變化律」,結尾往往需要陡轉或者緩轉,這些都是微型小說創作的規律和作品的魅力所在,朵拉深諳此道。由於篇幅字數的限制,朵拉小說的情節往往從精彩處切入,或者開門見山安排小細節或者小道具,然後通過插敘、倒敘展開小說的相關部分,現在時和過去時交錯進行鋪排情節,推動故事向前發展。結尾往往出乎意料或輕微逆轉,給讀者留下想像和思考的空間,至此一篇小說完美收官。這樣的小說在《那日有霧》集子中幾乎都是。〈朝東的視窗〉開頭第一句話直接切入:「她不喜歡這個房間。」至於她為甚麼不喜歡、她和他之間關於朝東房間的分歧在哪裡、最終他們到底如何解決矛盾、結果如何等等都是讀者看完第一句話以後產生的疑問,有着吸引讀者看下去的強烈慾望。之後朵拉通過一系列精彩的男女對話和心理獨白層層深入,最後把故事謎底揭曉――分手!因為兩個自私又自我的現代人,誰也不肯為誰退讓,哪怕是一小步。〈不合腳的鞋〉一上來朵拉就寫道:「一開始就不應該買這雙鞋的。」麼吸引人的開頭!那他為甚麼要買?究竟是怎麼回事?那雙鞋的命運如何?聽朵拉跟你慢慢道來,哦,原來這是一雙為了討女朋友歡心而買的、但是尺碼有點偏小的皮鞋,所以吃腳得很,走路疼痛難當。故事的結局在意料之中,卻也在意料之外:每次約會女友都會拿架子遲到一小時左右,這次依然如此,他等了好久決定不等了,而且一回家就把那雙鞋丟掉了。不合腳的鞋猶如不合適的愛情,應該果斷放棄,不要委屈自己,多麼富含韻味的結尾!再看〈電話〉,陽光熾烈的下午,那個溫柔如昔、磁性仍具的他打進來的電話讓她倍感溫暖和愛的憧憬,原來他沒有忘記她,還在關心着她。讀者正在期待他倆鴛夢重溫,故事卻陡轉直下,他打電話的目的原來並不是為了她,而是為了兒子需要一套她出版社的少兒科普讀物!剎那間,心碎了一地,原來聲音也會疼痛。

每次跟着朵拉細膩冷靜的筆觸從開頭的直接切入讀到結尾的突轉變化,都會令我產生驚嘆,朵拉的本領在於隨意抓住生活中的一個小細節進行渲染描繪,都能挖掘出一些有意思的東西來。朵拉曾說:「我喜歡的微型小說是寫得淡淡的,素樸一點,不那麼明顯露骨,要讓人讀過掩卷以後,還繼續在咀嚼。」(6)在朵拉的《那日有霧》集子中,貓、鳥、碗、棋、魚、鞋子、糖果、飲料、黑衣、生魚、包子、楓葉、照片、茶杯、咖啡、鮮花、美酒、歌曲、枕頭、電話、窗子、火鳳凰、手錶、蕾絲、鏡子、花瓶、風箏、石子、煨番薯等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包括自然界的萬物都可以被朵拉的神來之筆點染成一個個精心設置的小故事,從而揭示生活中的哲理況味。誠然,微型小說因為篇幅短而不可能經營一個複雜龐大的由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構成的史詩性結構,但是,它往往可以從故事的最主要的契機引發,集中筆力描寫某個片段,結尾往往是一個言有盡意無窮的開放式的結局,發人深省,耐人尋味。朵拉說,每次創作的時候,都會「用心思考和感覺,如何把平凡的故事說得不平凡,除了冷眼熱心,更別忽略生活中的小,小東西,小事件,小細節,把一切日常的小放大去看,深入理解」。(7)題材的陌生化並不容易,只有設法把平凡的故事說得不平凡,製造出陌生化和間離的效果,才能夠獲得創作的成功,這些對於後輩學習寫作的人來說無疑是寶貴的經驗。

另外,朵拉善於在有限的篇幅內進行藝術形式、表現手法的創新。〈等待的咖啡〉,作者綜合運用了電影蒙太奇手法、散文化的筆法、內心獨白和意識流表現手法對「等待」進行了九個層次的切分,從「等待的人一直沒有來」到「等……」遞減拆分成九個句子,在喝咖啡的不同階段穿插進入,既說明了等待時間之長,也蘊含深意,細膩描繪出了她一直癡癡地等待而不得的苦澀心理。等而不得,加了眼淚的咖啡,是苦中帶甜還是苦上加苦,箇中滋味只有當事人才能品嚐得出。〈開門一生〉圍繞着開門這個日常的動作,作者採用冰糖葫蘆式結構選取人生的五個階段(上學、剛工作、事業上升期、坐在輪椅上、躺在棺木裡)卻濃縮了人類曲折豐富的一生。自尊、虛榮、名利、地位、金錢在死亡面前是那麼不堪一擊。小說分成五個小節分別對應五個人生階段,「曾經不喜歡被人嘲笑,不喜歡被人輕忽,喜歡讓人看重,不喜歡被人憐憫,現在,甚麼感覺都不在了。」人生的真相本質被朵拉咂摸得透辟有味。如果說前幾篇作品朵拉通過創新的形式和現代的表現手法賦予生活象徵的況味,那麼〈沒臉的人〉和〈行人道上的鏡子〉則是通過變形誇張、魔幻荒誕的方式反映了人類在高度發達的現代文明、快節奏的緊張生活中無法認清自己,找不到自己歸屬的病痛。〈沒臉的人〉任世雄和三媚約好在餐廳一起吃晚飯,可是任世雄爽約沒去,經過幾番電話的溝通解釋才知道,原來出門前任世雄照鏡子時發現自己的臉不見了!朵拉最後寫道,原來在某些時候,很多人都找不到自己的臉。這是一種現代文明浸染下人類失真的病兆,寓意深刻,令人嘆服!〈行人道上的鏡子〉可以算得上是朵拉微型小說的經典之作了,它還觸「電」,被譯成日文後在英國拍成電影短片,並於日本首映,獲得較大影響。這也是一個現代文明傾軋下自我迷失的故事。但是朵拉運用超現實的方法、採用創新的形式進行,使得故事新穎別致。全文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採用第三人稱敘事視角敘說了羅麗美在下班路上突然巧遇「行人道上的鏡子」,人生匆匆,無人停留,只有羅麗美停下腳步細細打量自己,卻發現鏡子中的羅麗美的表情竟然和現實中的完全相反!無論現實中的羅麗美嘴角如何含笑,鏡子中的羅麗美「嘴角都是往下拉着」,「眉頭蹙得愁意盎然的」,「眼睛裡汪着一泓憂愁」,最後她只能頹然地貼着鏡子的一個角落坐下,從鏡子裡看一雙雙不同的腳,相同的行色匆匆。如果說鏡子內外的羅麗美不一樣已經夠讓讀者覺得荒誕不經,那麼第二部分朵拉採用第一人稱「我」——羅麗美自己的視角進行的敘述更是具有魔幻色彩。第二天「我」上班走過昨天看見一幅鏡子的行人道時,突然發現鏡子角落處多了一個女孩的雕畫,「那個女孩面孔憂鬱地貼在鏡子的一個小角落,低着頭,正注意着行人來來往往的腳。」昨天下班路上鏡子前發生的點點滴滴竟已凝結成一幅玻璃雕畫永遠地留存在鏡子中了,而且這幅鏡雕只有羅麗美自己看得見,同事吳仁(象徵「無人」)看不見,所有匆忙趕路的行人也看不見。真夠荒誕魔幻的!但朵拉正是要借用這種荒誕敘事來諷喻現實人生的浮躁抑鬱,如果人類繼續漠然無視真實的自己,只顧忙碌人生、追逐功名利祿,那它就真的喪失自我了。一篇小小的微型小說揭示了如此重大的現代社會的問題,它比起中長篇小說來說毫不遜色。正是由於其多種形式和表現手法的藝術創新,才使得朵拉微型小說之花繼續綻放,永具魅力。

4   文體交融:文學與繪畫

一個有成就的作家往往擅長多種藝術形式,朵拉就是這樣,她既是作家,又是畫家,她在多種藝術形式之間遊刃有餘,且成績都不錯。可以這樣說,文體交融是朵拉微型小說的藝術特色之一,香港作家阿兆曾指出:「由於朵拉刻意追求平淡,並未用心於情節結構,情節有所淡化,但小說的基本要素還是具備的,而且作品較為空靈含蓄蘊藉,可以說,她的作品遠較抒情文更為空靈,遠較記敘文更具情節性,可以視為散文詩+小說。」(8)而在我看來,朵拉的微型小說是散文、詩歌、小說、水墨畫四種藝術形態的融合體。散文追求自我性靈的抒發,詩歌追求語言的精練含蓄,小說追求故事的曲折婉轉,而水墨畫追求虛實點染和畫面的留白,朵拉的小說兼具這四種特點,新近出版的微型小說作品集《那日有霧》很好地體現了這個特色。

首篇〈那日有霧〉是一篇極富象徵韻味的小說。愛情猶如「霧中看花,永遠多一層迷朦的美」。可是,「愛情也有嚐味期限」,小說沒有明說男女愛情的結局,但是結尾的那句話「她是否在擔心,等問題出來以後,便是撥開雲霧的時候嗎?」猶如水墨畫的留白,足以讓讀者產生豐富的想像。小說大量的篇幅都是女主角絮絮叨叨的內心獨白,像散文,又像抒情長詩。比如:「愛情一如人的肉體,最終也會消亡。因為如此就不要開始?充滿了絕望的日子,要怎麼過下去?何況,剛開始的愛情,總叫人陶醉迷戀,像蒙霧的風景,若有似無,朦朧之美,多一重境界。那天他們在山上遇霧,感覺正是如此。」真是唯美而又憂傷的故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作為2013年「黔台杯‧第二屆世界華文微型小說大賽」的終評委主任,讀了來自世界各地華文作家的八千多篇比賽的微型小說以後,在獲獎作品集裡,唯一一篇寫下評語的,就是朵拉的這篇〈那日有霧〉,他說:「富有詩意,充滿象徵意味,突破了微型小說寫作中司空見慣的模式。」(9)我想他說的這種突破就是散文、詩歌、小說、水墨畫的多種文體形態的混雜造就的獨特吧。

朵拉自己也曾說,微型小說創作就「和我畫水墨畫的方法一樣,小小的一朵花、一隻鳥、一顆石頭,皆可成為一幅蘊涵深義的圖畫」。(10)確實如此,朵拉善於抓住生活中的小小事物或細節,於尺寸之間合理安排起承轉合的結構,使得小小篇幅蘊含深邃的思想和豐富的內容。阿兆說得好,朵拉常常「用寫意水墨畫的技法,以濃淡交融的墨色,以虛實互補的構圖,以形神相生的意筆用於她所寫的微型小說作品之中,構成她獨特的個人風格」。(11)〈分手的卡座〉給人展現的就是這樣一幅虛實相生的畫面。像火車座位般、中間有片隔間的木板的卡座兩邊,分別坐着一個情場失意的男人和女人,他們在這裡等待各自的情人,然而都遲遲沒有出現,但這並不妨礙卡座兩邊的男女在虛擬的時空交錯中和自己情人的心理交鋒,他說:「我們分手吧。」她說:「好,我答應你,我們分手。」其實這是卡座兩邊的男女各自說的一句話,卻隱含着沒來的他的女友與她的男友想說的話。虛虛實實,似真似幻,虛實相生,讀到此處我不禁為朵拉精彩的構思和傳神的描畫喝彩。為了使得畫面更傳神,朵拉還特別善於運用擬人、比喻、通感等手法進行形象化的描繪,如:「手錶告訴她,他遲到了。」頗有余光中詩歌〈等你,在雨中〉的神韻和詩味。朵拉文學創作極其成功,繪畫也頗有成就,我想藝術之間都是相通的,彼此可以輸送營養。著名學者劉登翰曾如此評價道:「在文學和繪畫之間遊走的朵拉,是一個打破文學自我設限的成功典型。她豐富的文學經驗,融入她的水墨,深化了她對繪畫的理解和表現;同樣,她的繪畫經驗,也在不斷豐富她文學創作的藝術修為,二者是相輔相承的。」(12)他的話非常貼切地點出了朵拉微型小說與繪畫之間藝術交融的獨特性。

結語

朵拉經過近三十多年的微型小說創作實踐,迄今為止已經出版了十六本作品集,在掌握微型小說創作規律方面可以說已經達到一定的典範作用,很多作品被翻譯為他國文字並出版,被收入不同國家的大學、學院及中學課本,還在國內外獲得數十個微型小說獎。朵拉的微型小說之所以能夠獲得如此大的成就,我想這不僅僅在於她對這種文體的駕輕就熟,對愛情、婚姻、瑣碎生活中五光十色的風景的精細描摹與透徹把握,還在於她善於從熟悉中發現陌生,從常態中捕捉異質的能力,以及她在小說藝術表現和文體形態等方面追求創新的努力與成功。正如朵拉在〈那日有霧‧後記〉中所言:「散文、隨筆、藝術評論、短篇和中篇小說,一直在寫,一直也都在中國、香港、台灣等地不停發表,微型小說卻不會放棄。」(13)我們期待她未來的微型小說創作繼續努力創新,在自己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hk_c_image.png

【參考文獻】:

(1)(4)朵拉:〈不妥協的靈魂〉,見《朵拉微型小說自選集》,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年12月版,頁247

(2)(3)朵拉:〈寫出自己的遠方〉,鄭州《百花園》2017年增刊,2017年10月

(5)(6)趙艷:〈優雅的人生姿態〉(朵拉專訪),《常州工學院學報》,2017年第1期

(7)(10)朵拉:〈不妥協的靈魂〉,見《朵拉微型小說自選集》,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年12月版,頁246

(8)(11)阿兆:〈看馬華作家朵拉談情說愛〉,見《朵拉微型小說自選集》,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年12月版,頁245、244

(9)《黔台杯‧第二屆世界華文微型小說大賽得獎作品集》,上海文藝出版社2013年版

(12)劉登翰:〈序朵拉《聽香》水墨畫集〉,《香港文學》2016年12月號

(13)朵拉:〈那日有霧‧後記〉,見《那日有霧》,福建鷺江出版社,2017年7月版。

計紅芳(1972~),江蘇常熟人,文學博士,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和世界華文文學的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