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白舒榮 : 織金歸來不看洞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7年12月號總第396期

子欄目:散文家園

作者名:白舒榮

初秋的貴州陽光溫煦,湛藍的天空白雲自由漫步,我們一行受觀真勻酒的朋友邀約,在貴州大地南北東西兜了一圈兒。西江千戶苗寨、鎮遠古城、黃果樹瀑布、紅軍四渡的赤水、遵義會議舊址,都給我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雖然都是第一次謀面,卻早有耳聞,感覺中並不陌生。唯獨織金洞是個特大的意外。

旅行計劃中,觀真勻酒的朋友為我們推薦遊覽兩個「洞」。從北到南,在國內看過不少溶洞。洞中內容大同小異,不外乎形態各異的奇石怪岩,任人指點想像而已。所以我對鑽進陰暗壓抑,或用聲光電裝備得五光十色為現代的溶洞沒有甚麼興趣。文友中與我同感者眾。

導遊說,從黃果樹瀑布到織金洞,往返路途需要八小時,正中下懷,我們便齊聲贊成放棄織金洞。之後發現,路途並不遙遠,上崗未久的小導遊地理概念有誤。恰好之前在龍宮內划船未盡興,既然路順,便不再猶豫,欣然前往。

織金洞為世界地質公園,地處貴州高原西部烏江上游,位於畢節市織金縣和黔西縣境內。1980年被發現,五年後正式對國內外遊客開放。發現它的緣由有多種說法,其名稱亦然:逢年過節兒童打雞毽的洞,尋找失落金雞的洞,殺雞敬鬼神的洞等,總之離不開「雞」,所以當地人習慣稱其為「打雞洞」。又一說,「打雞」乃彝族語「達吉」之音譯。有一位中央領導參觀後,覺得「打雞洞」不雅,織金縣的縣名很好,「織金洞」由之正名。

走進織金洞,當即被它的宏闊雄偉震驚。由一級級整修完好便捷的台階上上下下,放眼極目,竟然層層疊疊,看不盡望不穿無邊無垠的驚艷。洞中匹配的燈光與自然景觀渾然天成,毫不造作。理想中仙界天宮不外如此吧。

看在我眼中,織金洞好像一座「大城」,密集分層居住其中的居民,身姿形態各展其異:銀雨樹、霸王盔、倒掛琵琶、大壁畫、姐妹玉樹、捲曲石、鵝管、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石幕、石瀑布、石旗、石盾、流石板、棕櫚片、捲曲石、紡錘石、石葡萄、石膏花燈……盔狀、丘狀、塔狀、菌狀、塔松狀、紡錘狀、枴杖狀等體態,尤其格外誘人。

這座「大城」裡的芸芸眾生,已然是成年人,定了型。其實它們還在靜悄悄悠悠然,在我們肉眼凡胎無法察覺中繼續成長着,繁衍着……

「大城」中有豐饒的水系:流水、滴水、濺水、池水,無數有生命的活水滋潤穿梭其中,為它增添了鮮活嫵媚溫柔。

我們不停地在大約二十層樓高的洞中上下,剛進去感覺有點陰冷,逐漸涼爽,進而背脊上汗流如注,用手抹不盡。這讓我想起了五月在波蘭參觀維利奇卡鹽礦的情景。那座鹽礦建在地下一百三十多米深,相當五十層樓高。我也是一級級沿階行走,與織金洞不同處在於,行走了一段台階後,便會出現一條鹽壁巷道。胖胖的女解說員在巷道中解說着,走到巷道盡頭用手推開一扇擋在面前的沉重木門,遊人過去木門關閉,接着又是一條巷道……走過幾道木門後,遊人繼續沿着階梯的行走。不久又會重複出現一條鹽壁巷道,又是一座沉重的木門。如此斷斷續續,讓遊客完成了往下深入和超前行進的路程,且緩解了足力,不會覺得太累。

織金洞裡坦途較少。基本是在上上下下台階的逶迤超前行進中,感受曲徑通幽與一覽無遺的沉醉。七個三千平方米和六個一萬平方米的超級大廳,足以開大型音樂會和各種文藝演出。我彷彿從那些行經的大廳聽到了震天的英雄交響曲和搖滾擊打聲,看到芭蕾舞的足尖輕輕點地,起舞翩翩。一位文友忍不住技癢,在闊大的廳台上婆娑舞動。恍惚間,亦真亦幻。

走走看看,讚讚嘆嘆。我們不疾不徐,大約用了兩個小時從另一洞口出去。一路沒忘拍照,發現無論再好的相機,再高超的技藝,定格的畫面,都如瞎子摸象,難以完美表現織金洞的真實。

織金洞如今已經探測到的長四千二百一十五米,四層的分界,兩條主洞和四條支洞,四十七個廳堂。洞內密集發育的大約十一大類地質遺跡,如岩溶洞穴,岩溶峽谷、岩溶天坑、岩溶水文、古生物化石、底層岩石,以及構造遺跡等等。它們編織成以洞穴、峽谷、天生橋、天坑為核心,集形態雄偉、典型、優美珍稀的高原喀斯特景觀與豐富多彩的人文、生物景觀於一體的綜合性地質公園。

國際洞穴聯合會主席福特和法國喀斯特聯合會主席薩拉蒙,及中法、中日、中瑞等國際國內專家多次考察,均給予高度評價,讚其為「行星上的一大奇觀」、「地下藝術寶庫」、「洞中王」、「天下第一洞」、「岩溶博物館」等。

洞內有不少名人題詞。如已逝前中國作協副主席馮牧曰:「黃山歸來不看嶽,織金洞外無洞天,琅擐勝地瑤池境,始信天宮在人間。」

如此的織金洞,在貴州是四A級景區,竟然屈居黃果樹瀑布之下。在我看來,它遠遠甩過黃果樹瀑布幾條街。黃果樹瀑布固然氣魄不凡,但它在世界上還輪不到當老大,織金洞的瑰麗神奇雄偉世所罕見,乃當世洞中之最,所以更配當貴州的名片。

我不免又想到了帶給世界奇蹟、幾百年前已經成為著名旅遊景點的波蘭維利奇卡鹽礦。1744年,礦工們在礦井內興修了樓梯通道,在地下巷道深處建起了博物館、餐廳、豪華的娛樂大廳和教堂,保留了固有的鹽湖和礦工們勞動場面的原貌。裡面有許多塑像和裝飾品,如著名的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等等,均用鹽精雕而成。地下商店裡用鹽製作的鐘錶等各類大小工藝紀念品,深受遊客喜愛,多會興沖沖地掏腰包。

早在197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正式將維利奇卡古鹽礦博物館列為世界最高級文化遺產。本地居民不到兩萬的維利奇卡,每年卻要接待一百五十萬遊客。

比較而言,織金洞1980年才被發現,短短三十多年的經營建設無法與維利奇卡幾百年的歷史相提並論。其中的導覽很不理想。一座如此宏偉的地質奇蹟,沿途的一些導覽圖只作一般性單個形象比較,沒有介紹發掘開發的歷史和地質知識的普及說明,文化內涵大打折扣。與維利奇卡鹽礦彼此參照,雖然自身特質無法完全效法,但織金洞仍有進一步開發經營的廣闊餘地,還需要走一段路。當然用不了幾百年。

hk_c_白舒榮.jpg

白舒榮,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出版社編審。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現任香港《文綜》雜誌副總編輯、世界華文文學聯盟副秘書長、世界華文旅遊聯會副理事長,為多家海外華文文學社團顧問等。出版著作八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