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朵 拉 : 半段牛干冬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7年12月號總第396期

子欄目:「世界華文作家暨媒體聚焦檳城」采風專輯

作者名:朵拉

晚餐約在小印度。

事情辦好出來才下午五點半,抬頭看見對面四層樓高的「福州會館」匾額,林森題字。第一次看到這平穩端正的字體時曾詢問福州會館的領導,他們對題字者一無所知。唯靠自己揣測,他應是福建閩侯人,字子超,號長仁,1932年接替蔣介石擔任國民政府主席的林森。

關於林森的兩件事印象特別深刻:「1931年12月23日,國民黨元老林森接替因『九一八』事變而下野的蔣介石任國民黨政府主席。在那之前,蔣先將主席一職改為虛職,不負實際責任。林森在職的十二年,官邸簡陋如普通民居,甚至沒衛生設備。每天身着長袍馬褂,布鞋布襪,持手杖步行上班。但林森並非無所作為,他在『一.二八』淞滬抗戰後主持召開國難會議,強烈抗議日本承認『偽滿洲國』。」另一件事是「任主席時,政府每個月送他『廉敬』兩萬元。林森妻子早逝,沒兒女,沒別的嗜好,只愛收藏字畫。每月這兩萬元就用來購買字畫。」喜愛書畫的林森的書法,聽說重慶大學A區的正門校名也是他題的字。成立於1927年11月7日的檳城福州會館,當時福州人到中國要求福州籍名人題字,可能性極大。福州人林森還是福州籍官階最高的黨主席。

黨主席林森每天步行上班。我想起南京大學教授到檳城授課時,每天走路到海邊散步。

走路?聽見和教授們吃飯的檳城人用高分貝的聲音喊出來,就明白檳城人極少走路。

平日在檳城開車,泊車之地盡可能靠近,最好是門口。沒人聽說走路可以走到某個地方去的。2017年檳城文學采風,來自歐洲的幾個作家提早抵達,在酒店大堂遇到他們,「我們去老城看壁畫。」看起來一身汗的他們神情自若。你們自己去?怎麼去?「走路呀!」

位於馬來西亞西北部的檳城,島嶼面積二百八十五平方公里,來自歐洲的作家們,從新關仔角的海邊酒店走到舊關仔角海邊,想起來不過就一條直路,他們說路途不遠,也可以明白。

體驗一個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走路。老木和朱老師不約而同說,滿臉笑容,非常滿意他們自己安排的自助行的樣子。

晚餐約會是七點,看一下手錶,我決定仿效學者和作家們,在這個下午,以腳丈量喬治市老城其中一條街。

下午的陽光在街道上劃出不整齊的光影,自鴨加路穿過大街檳榔路,腳步朝向牛干冬街走去。

檳城街名的特色,作為旅人很難明白。英文的 chulia street 為甚麼叫牛干冬街?因為當年不懂英文的南來華人,將這條街的特色叫成街名。當年以牛載水,就是俗語的「牛車水」,這條街有個牛棚,牛即是「牛」,「干冬」是馬來文的 GANDANG,是牛棚的意思。一個華文字加一個馬來文字,街名因此變成「牛干冬」,檳城人叫得很自在,外國朋友一頭霧水。

過馬路時一邊詫異街頭中東回教徒老闆兩間相連的民族服裝店,罕有地關門不做生意。假日通常生意比平常更旺的呀!手機網路搜索,原來今日為哈志節假期。曾到穆罕默德出生地麥加朝聖回來的教徒統稱哈志。哈志節為慶祝朝聖者歸來而設。當天回教徒到回教堂全天禱告,上午禱告會結束,舉行儀式屠宰羊隻,把肉分發給祭拜者和窮人。

對面店舖柱子上鐫刻着早期書法家崔大地以穩健的魏碑風格寫的「仰生皮料行」,中學時看到,不明白皮料行做甚麼生意,至今仍不曉得,今日皮料行只剩招牌,現營業的是精品酒店。聽說皮料行當年的老店主是抗日分子。幾次接觸皮料行的後代嘗試打聽,他們說不出所以然,知我畫畫,反而轉話題說他們家當年收藏許多名家字畫。那年那月徐悲鴻、張大千等畫家都來過,檳城很早期就有許多藝術品收藏家。謎底一直沒揭開,前兩年在檳州大會堂,心情激動而哀傷地等待着《南洋機工――永遠的豐碑》舞台劇演出,台上開幕人致詞時淚流滿臉,聲音哽咽,有人說她是仰生皮料行的親屬。南洋機工的故事是南洋華人心中永遠的痛,寫起來可能數萬字也沒法抒發。在家閒聊時提起南洋華人對祖籍國的愛,就連已是南來第四代的女兒,也動容垂淚。

回過神來,杭州旅社大片玻璃上貼着今日菜單。中國人來到看見杭州旅社,一定無比親切,不過,杭州旅社賣的食物側重西餐,菜單以英文書寫,包括各種三文治、意大利麵、不同調味料的炸雞排、炸魚柳、炸薯條、炒飯,還有飲料如咖啡、奶茶、果汁等等。價格並不昂貴,應是方便背包客填肚子。檳城至今仍有許多良心店,叫身為檳城人的我們與有榮焉。西餐向來非我第一選擇,出於中國名字的旅社售賣西餐的好奇,女兒幾次約我品嚐,甚至告訴我她調查過,也賣揚州炒飯,但尚未有時間試吃。杭州旅社在檳城,不只檳城人奇怪,1939年郁達夫到檳城出席《星檳日報》創刊發行,留宿此店,頗有所感,寫了一首「故園歸去已無家,傳舍名留炎海涯。一夜鄉愁消未得,隔窗聽唱後庭花!」這首七言絕句的題目有個小序――〈抵檳城後,見有飯店名「杭州」者,鄉思縈懷,夜不成寐,窗外舞樂不絕。用謝枋得《武夷山中》詩韻,吟成一絕〉。那年「杭州飯店」應該有中餐吧。

腳步很自然跟着周圍的老房子回到從前人走路的速度,慢悠悠地。南海會館的鐵花大門鎖上,前幾年看到在庭院內左右兩叢挺直往上長的紅棕櫚不見了。隔着鐵花看這門口窄獈,屬於深長形建築的雙層樓高的會館,規模不大,幾年前無意中被邀進去參觀,才知一進又一落的大約有三四百尺深。創立於清道光八年(1828年)的南海會館,《南海市外事僑務誌》記載是南海籍華人成立歷史最悠久的傳統宗鄉社團。檳城有超過五百個華人鄉團會館,南海會館不算出名,但在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南海人有功夫高手黃飛鴻、宋美齡的中國畫老師黃君璧、近代女革命家何香凝、光緒進士也是孫中山的對頭人康有為曾來過檳城,相信是在1898年百日維新失敗後逃亡馬來亞那段時間。不知南海會館那時有無接待過這位保皇派的「戊戌變法」運動的領導人?另外還有一個不曉得多少人認識的南海人,名叫余東雄,出生於馬來西亞霹靂州務邊,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最年輕的犧牲者,十八歲。1911年3月他瞞着母親參加革命,出門前已寫好遺書,抱着必死的決心到中國。我不是南海人,卻是一個母親,每次提起就心酸,這個教人佩服的年輕人。

對面一個大招牌「1945」吸引我過去,舊屋新修的餐廳,以英文打着「滿足你所有的感覺」廣告語,是家餐廳,附酒吧和現場音樂表演,人不多,可能未到吃飯喝酒時間。沒進去參觀,隔鄰印度老人開着兩間店面的二手書店我更有興趣。標籤註明各種不同語文的二手書,德文、西班牙文、法文、荷蘭文、捷克文、丹麥文、瑞典文、日文等真是齊全,就是沒有我要的中文書。中學時期天天在印度人開的二手書店流連忘返。離開之前,我問收銀機前的印度老人沒中文書嗎?他搖頭,想一下,起來到高處拿出一本,只有這個,他說。《孫中山傳》,和家裡同樣的版本。輪到我搖頭。

來到五福書院,總是要駐足探看。書院大門永遠敞開。創立於1819年,為馬來西亞教育歷史上首間華文私塾。五福書院在中國是廣府人聚會及上京赴考人士的落腳處。五福意思是「一壽、二富、三康寧、四修好德、五考終命」。初建名「五福堂」,是廣州府十二縣同鄉聯誼會館和宗祠,後來為廣府十二縣子女提供教育,改為書院。1895年為當時地主海山幫的領導鄭景貴索回,修建成自己的家塾,即今日「慎之家塾」(已改成僑生博物館――又稱娘惹峇峇博物館)。鄭捐獻一塊位於牛干冬的地皮,借貸一筆鉅款,本身任總理主持新書院的建築工程,1898年落成。創辦五福書院的是鄭的對頭義興幫派,這是否說明不管在哪個幫派,華人最為重視的還是教育。古色古香的五福書院是嶺南式傳統街屋的單層建築,雕花門柱,左右兩個燈籠,門口對聯書着「落葉歸根方能枝葉延綿,飲水思源才能源遠流長」。外面大門橫幅則以白底紅字寫中文「五福堂」「廣州府會館」,並有英文和馬來文翻譯,明顯揭示這是一棟集合書院、宗祠與會館於一身的建築。

一棟具有一百六十多年歷史老建築,氣派富麗堂皇的中式傳統斗拱和屋簷的燕京旅社大門立在對面。1850年原屋主是一個印度回教徒,十九世紀末期由一個廣東幫會接收,作為男人聚會場所,直截了當說即是妓院,仍保留原有的英國特色及印度穆斯林的強烈色彩和窗框花紋等,續修建時又增添中式建築風格,變成今天的英國、伊斯蘭和中式融合之後展現南洋特色的建築。旅社旁邊的餐廳為海南與娘惹式菜餚,具有南洋特色的餐廳在檳城不少見,這家修復得叫人心動的旅社,到餐廳吃過飯後,獲得部分幻想破滅的惆悵。

反而是旅社旁邊不遠的槐記茶室(樓上原為青天旅社)是檳城人的最愛,每一次來都沒空位,永遠需要等待,但無論多久,排長隊的人群都毫不介意排長龍,槐記雞飯除了白斬雞,燒肉、叉燒、燒腸,還有青菜和湯。非常周到的老闆,把人一餐需要的肉和菜及湯的營養同時奉上。價格廉宜得叫人無法相信。一次遇街頭表演洋人在槐記旁賣唱,結賬時找回五塊錢,我跟老闆說給那個賣唱的歌者,老闆說你上回給過了,不用給不用再給。想起當年女兒在英國清苦的學生生涯,我把錢放下。轉頭看見後面那家門口對着停車場大路,已有六十年歷史的「莫定標」娘惹糕店。檳城娘惹糕的美味名聞全馬,你到檳城,沒吃過娘惹糕,等於白來。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徐悲鴻到檳城來為抗日籌款,曾和一鄧姓女士在極樂寺以佛教儀式訂親,鄧家從事娘惹糕製作行業。後來,太平洋戰爭爆發,徐悲鴻回到中國桂林後寫了一封解除婚約的信,婚事最終告吹。朋友說你是檳城人,去尋覓這段愛情故事講來聽聽。單是聽幾句,叫人惆悵。老人家說一點點後,不願意再繼續,改成囑咐:當年人們思想保守,後來鄧女士另嫁,但她與家人,皆不願提起這樁往事。徐悲鴻是名人,故事可能精彩,不過,當事人既然有所避忌,閒人應給予尊重。每回拿起一塊色香味俱全的娘惹糕,心都有所觸。

1971年始建的番禺會館比南海會館更小,竟是胡漢民題字。哪個胡漢民?我計來算去,根本不可能。本名衍鴻,字展堂,自稱漢民,不做清朝臣民之意的番禺人,是國民黨前期的右派代表人物之一。如果真是這位辛亥革命後任廣東都督,南京臨時政府秘書長的胡漢民,據說曾到檳城,當時住在檳城的張裕葡萄酒創辦人張弼士,暗中資助孫中山革命的三十萬両白銀,就是託胡漢民轉去的。那位胡漢民是1879年出生,1936年去世。怎麼可能在1971年還為檳城番禺會館題字呢?原來1879年胡漢民出世時,正好新加坡番禺會館創立,1921年胡漢民贈送新加坡番禺會館的墨寶就是「番禺會館」四字。後來馬六甲、吉隆坡、怡保和檳城的番禺會館,都複製了相同的一塊匾額。要知道胡漢民是民國四大書法家之一呀!原本在新加坡的那幅真迹,歲月流轉間已下落不明。海外華人比較熟悉的番禺名人是《黃河大合唱》的作曲家冼星海、甲午風雲核心人物鄧世昌等。

往前是旅客看見便心裡落實且溫暖的7-11,旁邊為所有來過的遊客不會忘記的愛情巷。愛情巷72號時中學校,1935年諾貝爾醫學獎候選人伍連德就在這裡鼓勵大家不要抽煙。1879年3月出生於檳城的伍連德,是第一個獲得劍橋大學醫學博士的華裔。1904年回到家鄉檳城行醫,積極參與華社服務,致力社會改革,主張男子剪髮辮,提倡女子受教育等。為抵制鴉片,在愛情巷72號成立戒煙社,得罪英國政府與鴉片商人,遭受陷害,行醫資格被取消。1907年袁世凱邀請他出任天津陸軍醫學院副院長,1908年上任,在中國行醫將近三十年才回來。1910年東北鼠疫大流行,他投身抗疫防治,成功消滅鼠疫名聞世界,是華人之中最靠近諾貝爾獎的第一人。

愛情巷口這一段路,越夜越精神,打破了「檳城沒有夜生活」的傳說,檳城著名的小食幾乎全集中在這兒。此時燈光未亮,遊人不多,街道靜悄悄,是在地檳城人希望見到的景觀。不要太多精品酒店、不要太多小酒吧、不要太多洋咖啡館,希望原來的居民仍留住,緩緩地過着檳城人最愛的慢悠生活。盼願環境乾淨食物美味,但不要把一切搞得過於工整,如果和其他地方的老城同模同樣,自我感覺和世界同步,但那還有個性和特色嗎?檳城人期待不要那麼快改變老城的老好模樣。

許多人沒有注意小販中心附近的回教文化中心,反而位於背後的甲必丹吉寧清真寺是遊客必到的打卡地點。始建於1801年,1926年時由回教和印度教徒出錢,並聘請來自印度的建築師修建,包括建材也從印度進口,建築風格因此添增摩爾色彩,清真寺名甲必丹吉寧。甲必丹是領袖之意,吉寧是印度東部的一個王朝,叫 KINGDOM OF KALINGA。檳城華人叫印度人為吉寧仔,相信源自 KALINGA。女兒小時候,給她們講過一個關於卡陵迦王朝的傳說。從前來自東印度卡陵迦(吉寧)的蘇蘭皇帝打算攻打中國,消息傳到中國後,中國派一艘船載了一群老兵到卡陵迦,告訴蘇蘭皇帝說,你要去攻打中國嗎?我們是從中國來的,出發時是年輕人,走到老年才抵達你們這兒呢!愛好和平的中國人,以智慧化解戰爭。

回教文化中心有時主辦畫展,不一定是回教徒藝術家才有機會辦展。我曾經來看過一個不同民族不同媒介的藝術創作聯展,藝術家包括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共三大民族。

站在十字路口的交通燈前,仰頭看高達四層樓的余仁生大樓。檳城每一個華人家庭的小孩和婦人都吃過余仁生保嬰丹和白鳳丸。余仁生還是香港十大名牌之一。創辦人余廣培為廣東南海人,他的兒子余東璿和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余東雄是堂兄弟。保皇派的余東璿和余東雄非同路人,而余東雄的父親,也就是余東璿的叔父,還是余東璿的殺母仇人,但年輕的余東雄為革命壯烈犧牲後,余東璿承擔起照顧堂弟家屬的義務。余東璿一生的故事比電影還精彩,1941年這位亞洲巨富去世,會計師花五十年時間才將他的財產理清。余仁生中藥店以品質和信譽服眾,價格雖比其他品牌高昂,消費者仍願意付出,對它的產品充滿信心。

當我望向對面另外半段牛干冬街要過去時,手機響起來,約會的人已經抵達,「我在小印度的北印度餐廳門口。」小印度就在牛干冬街的下半段,那又是另一種風情,讓我先吃過晚餐再說吧。


 


朵拉,原名林月絲。現居馬來西亞檳城。為美國柏林頓國際大學文學碩士班研究生。曾獲亞細安扶輪社青年文學獎、中國路遙青年文學獎、雲里風年度優秀作家獎、南大微型小說獎、台灣僑聯文教基金華文著述獎等。八十年代迄今也投入水墨畫創作,曾參與聯展超過三十次。著有散文集《貝殼裡有海浪的聲音》、《亮了一雙眼》、《笨拙的眼睛》、《偶遇的相知》、《不要忘記擁抱》,小說集《誤會寶藍色》、《尋一把夢的梯子》、《魅力香水》、《脫色愛情》、《戲正上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