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百歲作家劉以鬯去世 見證世紀文壇花樣年華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8年7月號總第403期

子欄目:文訊

作者名:周潔茹

hk_c_403-12.jpg

劉以鬯夫人羅佩雲女士在香 港發佈訃告,香港著名作家劉以 鬯,於2018年6月8日下午2點25 分在香港東區醫院逝世,享年 一百歲。
這位香港文壇耋宿的離世, 不僅是香港文學的巨大損失,也 為其參與的百年新文學史劃上一 個沉重的句號。
劉以鬯,原名劉同繹,字昌 年,1918年12月7日生於上海, 祖籍浙江寧波鎮海。上海聖約翰 大學畢業。1936年他發表第一 篇短篇小說〈流亡的安娜.芙 洛斯基〉繼而登上文壇,此後的 創作受到柯靈、施蟄存以及徐訏 的激賞。在寫作之餘,從事編輯 工作,抗戰爆發後,他輾轉大後 方到重慶,主編《國民公報》副 刊與《掃蕩報》副刊。抗戰勝利 後,在滬任《和平日報》總編 輯,同時創辦懷正文化社,為施 蟄存、戴望舒、徐訏與姚雪垠等 出版著作。1948年來港後,任 多份報紙(《香港時報》、《星 島晚報》、《快報》)副刊編 輯,相繼任《星島週報》執行編 輯與《西點》雜誌主編,劉以鬯 鼓勵了一批新人的創作,如也 斯、西西等小說家,都受過他的 幫助。同時這位遊走於雅俗之 間,編寫之際的才子,也在香港 迎來了他的文學創作的高峰期, 相繼寫出《酒徒》、《對倒》、 《寺內》等文學經典之作,王家 衛的電影《2046》與《花樣年 華》皆取源自其小說。1985年 劉以鬯在港創辦《香港文學》, 成為本地最重要的文學雜誌, 亦是中港台與海外華文文學交 流的重要平台。劉以鬯曾分別 於2001年及2011年獲特區政府 頒發榮譽勳章及銅紫荊星章。 2010年獲香港書展首屆「年度 作家」稱號。2015年獲香港藝 術發展局頒發「2014香港藝術 發展獎」之「終身成就獎」。 2015年文學紀錄片《他們在 島嶼寫作》系列之《劉以鬯: 1918》以光影聲像記錄了劉以 鬯的經歷與創作。
劉以鬯的創作受到西洋現代 派的小說滋潤,亦被滬上新感 覺派如施蟄存等人的寫作範式 影響,文字細膩,意象頻密, 不以情節為重,而以意識流的語 言,與文字氣氛為勝。《酒徒》 1962年連載於《星島晚報》, 1963年出版單行本,被譽為 「中國第一部意識流小說」。據 作者自序,《酒徒》是「寫一個 因處於苦悶時代而心智不十分平 衡的知識分子怎樣用自我虐待 的方式去求取繼續生存」的故 事,背景是1950至1960年代的 香港。這部帶有自傳性的小說將 新派知識分子在錯位的時空(香 港)與價值選擇(商業或純文 學)中的苦悶用意識流的手法來 書寫,開一時之風氣。而《對 倒》則借鑒了郵票學的專有名 詞,指一正一倒的錯版雙連郵 票,連在一起,同一款式,卻互 相倒轉方向。兩個郵票要相連才 有特別價值,否則只會是兩張很 普通的郵票。作者巧妙利用了這 一意象,構築了二十世紀七十年 代的某一天,一男一女在旺角逛 街的心理變化。他們在同樣的街 道擦肩而過;在同樣的時間流動 中,轉向一樣的電視頻道;在戲 院裡陌生的並肩而坐,偶有相望 的成為彼此唯一的交會。這段極 為具有象徵性的城市與現代性經 驗,以平行敘事,小處着眼,塑 造了香港獨特的城市感。《酒徒》與《對倒》中感性而細膩 的言語,破碎而勾連的結構, 與香港異質錯位的城市經驗一 起,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王家衛的 電影創作,其《花樣年華》與 《2046》拍攝,將劉以鬯的文 學創作在大銀幕上視覺化,梁朝 偉飾演的周慕雲則意在尋回劉以 鬯那個在報館寫作的文人背影。
劉以鬯作為「隻手開創香港 現代主義文學」的文壇宿將,不 僅在文學創作上為後來的年輕 作家立下了範式與經典的高標 準。他同時也在1985年1月,也 就是《中英聯合聲明》發表的第 二個月,在香港創刊了《香港文 學》,成為香港最重要的文學期 刊,也是海內外華文作家筆耕的 重要園地。劉以鬯在創刊號中指 出,「香港是一個高度商品化的 社會,文學商品化的傾向十分 顯著,嚴肅文學長期受到消極的 排斥,得不到應得的關注與重 視。」香港文學的創刊目的就是 「提高香港文學的水準,同時為 了使各地華文作家有更多發表作 品的園地」。劉以鬯的純文學主 張與較高的文學標準,成為《香 港文學》一以貫之的辦刊宗旨與 取向。劉以鬯雖在2000年退任 總編輯,但其數十年的編輯工作 與默默耕耘,是香港文學發展的 重要基石之一。
劉以鬯先生的百年歲月,見 證了新文學的興起與一世紀的發 展,參與了現代派文學在華語世 界的激盪,也獨造了香港文學發 展的一段高峰,更為後人留下一 段有關文學的花樣年華。
劉以鬯先生是《香港文學》 的創刊總編輯,《香港文學》仝 人對劉公的逝世致以深切哀悼, 對劉夫人羅佩雲女士表示最誠摯 的慰問。
《香文學》1985年1月創刊號發刊詞
香港是一個高度商品化的社會,文學商品化的傾向十分顯著,嚴肅文學長期受到消極的排斥,得不 到應得的關注與重視。儘管大部分文學愛好者都不信香港嚴肅文學的價值會受到否定,有人卻在大聲喊 叫「香港沒有文學」。這種基於激怒的錯誤觀點不糾正,阻擋香港文學發展的障礙就不易排除。在香 港,商品價格與文學價值的分別是不大清楚的。如果不將度量衡放在公平的基礎上,就無法定出正確的 價值標準。沒有價值標準,嚴肅文學遲早會被摒出大門。
作為一座國際城市,香港的地位不但特殊,而且重要。它是貨物轉運站,也是溝通東西文化的橋 樑,有資格在加強聯繫與促進交流上擔當一個重要的角色,進一步提供推動華文文學所需的條件。
香港文學與各地華文文學問於同一根源,都是中國文學組成部分,存在着不能擺脫也不會中斷的血 緣關係。對於這種情形,最好將每一地區的華文文學喻作一個單環,環環相扣,就是一條拆不開的「文 學鏈」。
歷史已進入新階段,文學工作者不會沒有新希望與新設想。為了提高香港文學的水平,同時為了使 各地華文作家有更多發表作品的園地,我們決定在文藝刊物不易立足的環境中創辦一種新的文藝刊物。
在香港辦文藝刊物,有許許多多困難需要克服。我們不敢說我們有足夠的能力可以克服這些困難, 但也不願說這不是一個新設想的實現。我們希望這本雜誌除了能夠產生較深遠的影響外,還能在維持聯 繫中產生凝結作用。這本雜誌不是「同人雜誌」,也不屬於任何小圈子,園地絕對公開,歡迎大家一同 來耕耘。只要齊集在一起,不會不感到團聚的溫暖。

劉以鬯
1984年12月


hk_c_403-1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