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周潔茹:編者語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8年7月號總第403期

子欄目:編者語

作者名:周潔茹

劉以鬯先生以百歲高齡,於六月八日下午永遠離開了他筆耕八十多年的文學世界。泰山其頹,哲人其萎,海內外華人及文化學術界同表悼念。《香港文學》作為劉以鬯先生一手創刊的園地,也不辭為無國界的文學同人表達追思紀念的最重要平台。

斯人已逝,思想不朽。劉以鬯先生三十多年前的發刊詞今期重刊,有着特別的紀念意義。此文時下看來,絲毫不減思想深度,依然鏗鏘有聲,而《香港文學》即是他構建理想文學世界的重要媒介:樹立嚴肅文學的價值標準,以雜誌建構華文文學鏈,建設公開的文學園地,書寫新希望與新設想。劉以鬯先生對我們的要求簡率而有力,同時也樹立了一個高標準,這一標準一以貫之,後由陶然先生親力接續,這才有了如今《香港文學》的面貌。

這是我主編的第一期刊物,自然感到一份沉重的信任與責任。因事情突然,原先已經編排完畢的第七期,由我刊同人加班加點重新製作,催生了這一期悼念華語文壇泰斗劉以鬯先生特輯。在此過程中,我社得到了業內同人的支持與作者群的理解,誠摯表示感謝。本期刊物如有安排不周之處,也懇請原諒。

劉以鬯先生的為文與為人,是文化界認可的楷模,是次特輯自然得到了許多業內同人的真摯賜稿,以示追念:趙稀方的文章,別開生面地釐清了劉以鬯先生與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現代主義運動的關係,爬梳了他自身現代主義創作以及在副刊編輯中對運動的推動作用;陳國球則獨具眼光地把筆觸放置在劉以鬯先生的詩歌創作中,將他編輯《淺水灣》時期的詩作做了系統的整理與獨到的分析;小思客觀公允地評述了劉以鬯先生與香港文學的「血脈聯繫」與加持作用;黃淑嫻的文章有宏闊的對歷史的回顧,也有細緻的文本解讀,引領我們重溫1960年代劉以鬯先生對現代主義文學觀念的墾殖和拓進;黃萬華一文,非常細緻地把握了劉以鬯先生創作中電影與文學元素的互動,以及故事新編中的敘事新面向;蔡益懷把握了劉以鬯先生諸篇經典作品中的先鋒性,與作者超越時代的文學狀態;邵棟則對劉以鬯先生甚少為人注意的處女作〈流亡的安娜.芙洛斯基〉進行了一番技術風格與思想傾向上的梳理,值得一讀。廖偉棠的詩以筆為喻,以一地七十年的時空縱深,描摹了一個精準的劉以鬯先生畫像,以及他背後古老的敵意與諒解;揭春雨詩隱括了劉以鬯先生過去的創作,製造了一個潮濕的端午詩境。阿丁的一詩一畫,呈現的是一個文學後輩對前輩單純的敬重。「您將以一張白紙的形態復生」――薪火的傳承當然具有稀釋悲傷的力量,溫暖這個塵世,和你我的餘生。

最後,再次對劉以鬯先生的逝世致以深切哀悼,對劉夫人羅佩雲女士表示最誠摯的慰問,本刊定將劉以鬯先生的編輯追求傳承下去。

本期「美加新銳華文女作家作品聯展」即鼓勵新人創作,使各地華文寫作者得到更多發表作品的機會,務求為《香港文學》帶來更多新希望與新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