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西西 何福仁:休眠、冷凍、尤比克——西西、何福仁:科幻對談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8年7月號總第403期

子欄目:真情對話

作者名:西西 何福仁

:西 西 □:何福仁

1

£屈原的長詩〈天問〉向上天一連提出百多二百個問題,其實也概括了古代的知識,包括自然界、社會、古代歷史,等等。還有一個,他來不及問:天外,有其他的生命嗎?這是許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在尋找答案的問題。你以為呢?

 

○:科學家不知道,誰知道呢?要是以人類對生命的要求、條件作為標準,我猜想,發現其他的生命微乎其微。人類的生命形式,經過漫長的演化,當然這在宇宙的時間,不過一瞬間罷了。

  

□:地球存在四十六億年,人類的歷史約三百萬年。

  

○:真是天外方一日,人世千萬年,這形成地球人獨特的生命形式。所以,外太空,完全適合我們居住的地方……

□:
未必有。

 

○:希望有,但恐怕沒有完全適合的。將來,各種天災人禍,地球再不能居住了,太陽的能量耗盡,人類不得不遷移到其他星球,辦法可能是,改變生命的形式。據美國宇航局(NASA)最近的報道(2017年2月),科學家發現,在太陽系之外,有七個跟地球大小、溫度相似的行星圍繞一顆恆星公轉。這恆星稱為Trappist-1,超冷矮星,那周圍的七個行星,可能有液態水,甚至可能有海洋,其中三個,還位於適合生命存在的宜居帶,因此也可能存有生命。但真有生命的話,形式卻不可能跟我們一模一樣,我們的生命由核酸和蛋白質組成。

hk_c_56.png


這些行星,距離我們四十光年,要到那裡去,連睡在休眠艙裡,像科幻電影那樣,也嫌太久,首先要改變,擺脫的,可能就是人類有形的軀殼。開始時,人和機械融合,機械只佔小部分,譬如說安裝了心臟起搏器,目前就是這樣,像甚麼?對了,《鐵甲奇俠》(Iron Man)。然後逐漸多些,不會沒有可能,到最後,完全放棄肉身,放棄人的物質性,只留下腦裡的東西。不過,到了完全可以放棄人的部分,那時候,人還要稱為人嗎?

□:
到時候,叫甚麼已無關重要。提到宇航時的休眠,荷里活的《太空潛航者》(Passengers,2016大陸譯《太空旅客》)講五千多名地球人移民外星,建立新的家園,旅程遙遠,要飛行一百二十年,所有人就睡在休眠艙裡,休眠一百年,到埗時才醒來。一切自動操作。但因機械故障,其中一人提早醒來,提早了九十年。他覺得孤寂,幾經掙扎、選擇,決定喚醒了另一個,女的。故事的關鍵是宇航時的「休眠」,但意念、情節,其實我在《科幻世界》雜誌裡讀過一個差不多的小說,叫〈飛過脈衝星〉,作者是德國的格哈德•格赫爾克。電影可沒有說是改編,或者說明受這位的啟發。

○:
沒有?

□:
沒有,電影只稱由強.斯派茲(Jon Spaihts)編劇,這是個荷里活科幻電影的紅人;但意念、結構照搬,而且世界性發行,由兩位紅星演出。《太空潛航者》的故障,是太空船遇上流星雨,流星雨那麼多,有大有小,無一人守護,它不會有自動防護的機制麼?小說〈飛過脈衝星〉則是脈衝星的關係,太空船在宇航時收到脈衝星的訊號,使導航系統的訊號接收器停止運作,然後再重新啓動。

○:
脈衝星,Pulsar,是一種中子星,會自轉,極速,再而有規律地、週期性地發射出電磁脈衝訊號,所以命名為脈衝星。發現脈衝星的是劍橋大學一位年輕的研究生(蘇姍•貝爾,Susan Jocelyn Bell),那是1967年,開初她還以為是外星族的來電,就借用科幻小說,稱之為「小綠人星」Little green men,簡稱 LGM。後來,因為脈衝星的發現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但得獎人是她的指導教授,不是她,這曾經引發爭議。脈衝星是中子星之一,甚麼是中子星(Neutron Star)呢?星體一如人類,也經歷生老病死的演化過程,壽命當然比我們漫長得多,當恆星耗盡能量,重力坍縮,會演變成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這是我讀科普得來的一點認識。小說家利用脈衝星的訊號干擾了太空船的電腦系統,無疑比遇到流星雨更有依據。

□:
小說的主人公醒來就失明了,為了找出太空船的毛病,確保其他旅客安全,他不得不喚醒另一個專家幫助。他們是可以重新休眠的,雖然有各種風險。電影裡則不能再休眠,醒了就醒了,當其他人醒來,那會是許多年後的事,他們都不可能存活。而主人公選擇喚醒另一個漂亮的女子,完全是由於耐不住寂寞。故事發展下去,孤男寡女,浪漫地相愛,直到女的發現她的醒來,原來是被刻意挑選。她怒不可遏,矛盾、衝突,才有了轉折的「戲」。當然,最後因為太空船幾乎要爆炸了,兩人合作解決問題,不得不面對現實,又和好如初。電影如果要探究問題,例如人的孤寂,還遠遠不夠,它很快就變成荷里活的通俗劇(melodrama)。小故障,令一個人甦醒;大故障,其他五千多個旅客卻仍然可以安眠。而五千多人的太空船,建造宏偉,階級分明,可只有一個醫療艙。西方有些評論家指責電影美化主人公的不道德,認為那是自私的行為,要找人,女的,陪葬。小說呢,很短,很簡單,並不處理孤寂的問題,而主人公自願留守,應對下次脈衝星的訊號,女的,也決定留守,反正她隨時可以再休眠。

○:
星際旅行,電影總是把人放在「休眠艙」,好像已成「共識」,《異形》(Alien,1979)、《星際啟示錄》(Interstellar,2014,台灣譯《星際效

應》),好像這是人類長途旅行的唯一辦法。

  

□:《2001:太空漫遊》,1968年,已出現了冷凍人體的「休眠艙」,這可能是電影上的第一次。Woody Allen的《傻瓜大鬧科學城》(Sleeper,1973)也是一個小人物冰凍許多年後,醒在未來的諷刺笑劇,這個未來的美國社會,不單沒有進步,而且變成一個獨裁的警察國家。不過冷凍人體不是全無根據的,無論為治病,為宇航,一直有人做這方面的研究,翻查資料,最早的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美國的羅伯特•艾丁格(Robert Ettinger,1918~2011),他被稱為冷凍技術之父。我們知道,醫學上有所謂「低溫治療法」,原理是將病患者的體溫降低至32~34℃,並且可以維持、爭取一些時間。體溫每下降一度,我們腦部的氧氣代謝率可以減少。發展下去,對漫長的宇航也就成為沒有辦法中的辦法。

  

○:腦袋裡的東西本來可以挪移、複製,以至再生,要留下有意思的東西,想來屈原他們不是做到了?人類不是一直在嘗試超越有形的軀殼?成為一首詩,一本書?軀殼,遲早也不能不失去,這當然不表示軀殼不值得珍視。你要擺脫它,又不得不依賴它。

  

□:要是死了仍然拖着腐身,會很可怕,變成行屍走肉,變成會傳染的病毒。這幾年就出現許多喪屍電影、電視劇,從荷里活到亞洲,以往的鬼怪還在晚上作祟,喪屍則夜以繼日,而且大量出現,病毒有時又掛上科幻的幌子。之前看了《末日之戰》(World War Z,2013),場面很大,例如拍喪屍入侵以色列,劇情緊湊,是典型的災難片,技術非常高。我們重看高達的《阿爾伐城》(Alphaville,1965)就看出分別。高達呈現一個由超級電腦「阿爾伐60」獨裁治理的敵托邦,人民的生活受到嚴格控制,沒有藝術,沒有詩,不懂得愛,如今再看,我覺得它的本質其實是浪漫的愛情片,從科幻的角度看,則欠缺的就是科技,它反科技,這當然不能和近年的荷里活的製作相比,光管時而閃亮就當是物理學方程式,打鬥、槍戰,年輕人都會覺得很兒戲。

  

○:高達這個冰冷的未來城市,是以1960年代的巴黎為實景,黑白顛倒,也可說高達完全不要特效,當年有實驗性,實驗並不一定保證成功。這的確是法國人的浪漫,以為感性可以挽救一味講邏輯的理性。說起休眠艙、冷凍,我想起Philip K. Dick的《尤 比克》(Ubik)。

 

□:很有趣,是迪克Dick的佳作之一,但不容易讀。

 

○:那位反心靈感應公司的老闆,接了一宗大生意,帶了公司十一個最出色的反心靈感應師到月球去,誰知中了競爭對手的圈套,接待他們的富商,其實是自殺式人形炸彈(self-destruct humanoid bomb), 結果炸了個「半死」。其他人把他帶回地球,放進蘇黎世亡靈館的冷凍槽裡。這裡要解說一下甚麼是心靈感應與反心靈感應。書中心靈感應能力特強的人叫psi,這些人能感應,以至預知別人的想法,於是受聘成為間諜,替各種機構提供情報。為了對抗他們,保障私隱,於是又出現另一種能人,叫anti-psis,只要他們在場,心靈感應就會失效。他們則受聘反心靈感應的公司。這類公司很受歡迎,所以競爭激烈,不惜謀害對手。據主人公喬•奇普(Joe Chip)的說法,這是一種生態平衡,捕食者與被捕食者形成恆久的關係。這小說特別的是,進入亡靈館的冷凍槽cold-pac裡,當然都是死者,卻仍然是有意識的,能夠和生者通話,稱為half-life。這位老闆叫朗西特(Runcites),他的太太埃拉(Ella)死了三十年,仍然經常和他在腦波中溝通,為公司業務出謀劃策。而half-life彼此也可以溝通

 

□:這小說我看了一半才有點眉目。Psis和antipsis是迪克預見了後來電腦黑客之間的戰鬥。全書通過第三身敘述,除了開首兩節,視點主要出自主人公喬•奇普,他是朗西特旗下電子測試anti-psis的專

家。朗西特被炸後,他接管公司,馬上送朗西特入冷凍槽去,希望他成為half-life,仍然有助公司的運作。送遲了就失去溝通的能力,是徹底的亡故。他們逃離月球時已出現許多怪事,例如電話簿過期,香煙發霉,錢幣呢,成為不再流通的廢幣。時間一直在倒退。人也日漸衰老。奇普收到朗西特的電話,向他指示,卻只能單向地接聽,不能回話。尤其奇怪的是,其中一位同到月球的反心靈感應師温迪(Wendy),奇普的情人,在旅店裡無端死了,而且變成一具乾屍,好像風化了許多年。這裡必須提出一個特別的人物,這人物是奇普招聘回來,形象看來像辣妹,她有一種特異功能:重回過去,只是過去,可不能去到未來。她也一同到月球去。她叫帕特(Pat Conley)。能夠回到過去,改變過去,其實也改變了現在。她這種異能,可以改變那些心靈感應師。為甚麼呢,因為那些心靈感應的先知,並不知道自己受了影響,以為仍然發揮感應的功能,實則被她抵銷了,從而改變,或者消除了他們原先作出的決定。但她這種能力,看來並沒有在月球遇難時發揮,温迪和她,微妙地合不來。

  

○:是的,帕特會回到過去,那麼中伏時,何以不施展魔法,回到爆炸之前?她的解釋是:一到月球她就失去這種能力了。不過,朗西特傳來的訊息,在字條,在警員的告票,卻認為她說謊。時間在不斷倒退,退了五十多年,退到1939年。然後那些到月球的同事,逐一衰老,死去。難怪奇普會認定那是帕特搞的鬼,她是對手派來的間諜。迪克很會故佈疑陣。小說的下半部,朗西特告訴奇普,他沒有被炸死,死去的其實是奇普他們,他們就躺在亡靈館的冷凍槽裡,他來到亡靈館,努力跟他們通話,提示奇普,卻總受到干擾,一如他開初要跟太太埃拉通話,就有一個少年的聲音介入。時間和空間在倒退,樓宇、車輛,都回到舊時去,錢幣總變成舊幣。可另有一種力量在嘗試消解。去找尤比克吧,尤比克。尤比克ubik是甚麼東西?一種噴霧劑,跟拉丁文ubique相近,那意思是無所不在。每一節之前,共有十七節,總先有一小段尤比克的廣告,彷彿無所不能,令人百病俱除,而且它創造了一切。戲謔的成分多,認真的時候少,它是啤酒、像咖啡、美味可口、可以治胃痛……這是迪克的幽默。但倒退的力量很厲害,往往令噴霧退為粉狀。到最後幾節,我們才讀到,原來是亡靈館裡那個少年亡靈喬里•米勒(Jory Miller)的詭計,他逐一「吃」consumes了其他亡靈溝通的能力,以增強自己。據說連帕特在另一次酒店的爆炸也死去了。一直跟他抗衡的,其實是老闆太太埃拉。她設法幫助奇普,送他尤比克,因為她馬上就要還陽了,想奇普可以繼承她,協助自己的丈夫。依靠尤比克,奇普成為最後對抗的希望。朗西特不可以要亡靈館的老闆把喬里移走嗎?不能,因為喬里的家人很有錢,每年總送來一大筆金錢。生和死打通了,真和假、虛幻和真實,何嘗不是。這一切,或者是離開月球以後,是奇普的想像嗎?是所有人,包括朗西特全炸死了,這不過是亡靈之間的對話、幻覺?甚麼才是真實的?肯定的是,這完全是迪克的腦袋裡生出來的東西,奇普多少是迪克自己的寫照,房間亂糟糟,一身債務,小說後期,身心大受折磨,可一直奮力對抗,並不認輸。小說有創意,曲折、懸疑,細節豐富,表現很高的敘事能力,而且,容許各種不同的解釋。

 

□:如果所有人都炸死了,波蘭的Stanislaw Lem 指出,還有誰把他們運到蘇黎世的亡靈館去?Lem (萊姆)認為其他的科幻都不行,只有迪克的好。至於尤比克,迪克的前妻說,就是上帝的象徵,這說法未免太直截了當。2005年《時代週刊》的書評人選1923年以來的一百部最佳英語小說,《尤比克》是其中一部,另外兩部是《潰雪》(Snow Crash)、《神經漫遊者》(Neuromancer),這三部,都不當是科幻,而算是主流小說。1923年是《時代週刊》創刊之年。

 

○:選《潰雪》、《神經漫遊者》,很有眼光,至於《尤比克》也很好,但迪克的作品我會選《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此外,我還會多選一部,那是《黑暗的左手》。


西西,著有詩集《石磬》和小說《我城》、《像我 這樣一個女子》、《母魚》、《美麗大廈》、《飛 氈》,小品散文集《像我這樣的一個讀》、《花木 欄》、《耳目書》,以及《西西卷》等。

​何福仁,香大學畢業,主修中國文學及比較文學。 著有詩集《龍的訪問》、《如果落向牛頓頭腦的不是 蘋果》,散文集《書面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