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高全之 : 海明威十八歲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8年6月號總第402期

子欄目:文藝茶座

作者名:高全之

書名:Hemingway At Eighteen - The Pivotal Year That Launched an American Legend(海明威十八 歲――開展美國傳奇作家的關鍵年) 作者:Steve Paul(史蒂夫.保羅) 出版社:Chicago Review Press Incorporated 出版日期:2018

1
海明威十八歲自1917年7月21日始,至次年7月20日止。這本書善用(包括私信以及報紙內容在內的)可靠的相關資料,探索海明威生涯規劃的決定過程,並猜測該年經歷如何影響了海明威文學。
作者知道單獨一年的生命經驗沒能完全界定海明威文學的整體,但確定那個少年不識愁滋味的文青歲月影響了往後的作品風格和內涵。衝擊的程度難以丈量,該年發生的幾件大事卻仍值得一提:海明威決定不去上大學,離家去堪薩斯城的星報做記者,六個半月後離職從軍,隨即很快在意大利戰場受傷。

2
海明威沒上大學的原因不一。家裡六個孩子,開銷本已可觀,加上母親強勢,想在湖邊購置小屋以便練唱和習畫,父親的醫生收入無從同時負擔兩個孩子的大學費用。姐姐瑪西蘭長一歲,小學時候為了學習音樂而輟學一年,所以與弟弟同屆高中畢業。姐弟之間只能一人上大學則姐姐優先。況且當時美國已宣佈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海明威志在從軍,因父親反對而暫時作罷。暑期信件顯示海明威曾有各種不同的工作機會,頗為舉棋不定。選項之一是經由叔叔介紹去堪薩斯城的星報做記者,但那個空缺得等到秋天才落實。海明威高中時期已讀莎士比亞,寫日記,寫短篇小說,投過稿,有興趣從事新聞寫作。恰巧在鄉間打工結交了一位來自堪薩斯城的朋友,而且聽到家裡朋友(已退休的雜誌編輯)提醒說:「學習寫作就得從事寫作」。終於10月15日抵達離家五百英里之外的堪薩斯城就任新職。
星報員工辭職從軍的熱潮提供新進職員(如海明威)一顯身手的機會。資深編輯樂於提攜後進。星報的新聞寫作規則早於1915年,海明威報到之前,就已從口口相傳改為內部印發的指南。總共一百一十項要求。其中許多僅為常識,比如:「消除蕪字」。開端的幾條因海明威的文學成就而格外揚名:「用短句。文章開頭幾段要短。用剛勁英文。要正面,不要負面。」同事裡不乏文學高手。例如有則謀殺新聞提到《罪與罰》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如何理解犯罪心理。所以有些評論家認為星報經驗彌補了這位文青沒上大學的不足。
1940年11月,海明威與新婚妻子(瑪莎.蓋爾霍恩,第三任妻子)路過堪薩斯城,接受星報訪談。當時海明威聲名顯赫,新著《戰地鐘聲》大獲好評。或許為了禮貌,或許坦陳實情,他憶述報紙編輯培養自己的寫作能力,而且星報的新聞寫作指南灌輸自己清晰、簡潔和準確的文章風格。海明威告訴採訪記者:「這些是我學到的最好的寫作規則。我從來沒有忘記它們。無論個人才華如何,只要真切感覺、實話實說,而且遵守那些寫作規定,就可以寫得很好。

3
海明威在星報服務期間,堪薩斯城有嚴重的吸毒和酗酒問題。他見識或聽聞街鬥,搶劫,政爭,車禍,謀殺,冬天缺煤,以及糜爛夜生活。海明威自童年就着迷拳擊,高中時寫過相關的故事,此時在星報寫職業拳擊手的新聞,後來在小說裡也一再提到拳手。海明威熱心揭發醫院救護車體制的種種弊端,曾被醫院經理驅逐,非常得意相關報道迫使醫院解決了若干問題。
星報的工作環境並非完美。雖然星報偶爾談論種族不平等,但不忌諱具有種族偏見的稱呼「黑鬼」。海明威社會意識發育不全,從星報新聞寫作開始,以至後來的小說和私信,黑人稱謂都不忌口。
報社同仁之外,另有影響海明威新聞寫作的人。其中之一是海明威童年時期崇拜的英雄、已御任的西奧多.羅斯福(小羅斯福)總統。羅斯福為星報寫社論,全國五十多家報紙接着轉載。在那段期間,羅斯福持續批評現任總統伍德羅.威爾遜。羅斯福的社論平衡了愛國主義以及(頗合海明威胃口的)譏誚批判。評論家曾指出,海明威小說符合羅斯福身體力行而且公然宣導的人生價值:勇氣、愛、榮譽、自立、工作,以及職責。羅斯福鼓勵美國國民志願從軍,支持歐洲盟國,大抵也直接影響到海明威。
有些關於海明威的傳言並不正確。他在家信以及致友人私函裡誇稱與一位當紅的女明星相戀,求婚遭拒的原因是對方不願做陣亡戰士的寡婦。四十八年後,那位女明星受訪,說她從未見過海明威。曾有海明威傳記說他在餐廳為了維護朋友而勇敢揮拳揍人。多年以後一位星報同事說當時海明威根本不在現場。

4
海明威一隻眼睛弱視,並有扁平足,無法如願加入美國或加拿大的部隊。恰好同事泰德.布魯姆巴客在法國戰場做了五個多月的救護車駕駛員,回星報發表戰地報道。報社顯然重視,列出作者姓名縮寫。除非是名家(如羅斯福),星報文章大都不列記者姓名,海明威的文章連姓名縮寫都沒有。布魯姆巴客眼睛不好,大學時候一隻眼睛受傷失明,現下說服海明威去意大利前線做救護車駕駛員。但得通過入伍之前的健康檢查。傳言說友人背下整個視力測驗答案,偷偷預告給海明威作弊。有位同事做假證,發誓說海明威已經廿一歲,而且精通法語和意大利語。此時海明威從軍報國的熱忱相當單純。戰地經驗非僅提供往後的小說素材,讓他體會較為成熟的職責和榮譽觀念,而且改變他的戰爭視野:拋棄浪漫的嚮往,代之以健康的幻滅。
4月底,布魯姆巴客和海明威一起離職,5月中旬抵達紐約市,然後經法國到意大利。海明威的救護車隊任務是在白天到前線接傷兵到後方。每車兩個志工。史料記載不太確定他是否親自駕車,如有,不知駕駛了多少次。奧地利和意大利的部隊對壘,皮亞韋河分隔兩軍。6月中旬奧軍越河犯境失敗,意軍擄獲數百名戰犯。海明威的救護車一時閒空,覺得無聊,6月下旬逮到機會離開現屬單位,去為前線戰壕意大利士兵運送糧食。海明威轉駐於距皮亞韋河僅廿碼的福索爾塔城,每天騎腳踏車去意軍戰壕。7月8日深夜,海明威在河邊的前進聆聽站的防空洞裡,奧軍炸彈在距他三英尺處爆炸。落彈地點與海明威之間有個意大利兵當場被炸死,海明威受傷。布魯姆巴客去米蘭紅十字會醫院探望,並致信海明威家人報告傷勢。布魯姆巴客以及海明威稍後信函都描述負傷之後,在喪失神志之前,曾搬抬一個意大利傷兵到安全地點。那英雄行為無從證實。紅十字會頒發獎章給海明威,但沒有正式文件記載海明威負傷之後救助意大利士兵的事蹟。
7月21日,他生日那天,海明威在醫院寫家信,信裡說自己是第一個在意大利戰場受傷的美國人。欠妥。在他之前已有因送糧任務而陣亡的美國志工。海明威曾因此而受到責備。不過那封家信肯定真正的英雄是陣亡將士,以及他們的家屬。海明威寧願在年輕的時候為理想犧牲,而非老來健康衰敗,理想盡失而亡。他懂得如何表達自我肯定以及得來不易的專門知識,好像實際掌握着人生經驗的真理。海明威是個蓋仙,後來也自吹自擂西班牙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參與活動。
1940年代海明威回顧他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經歷:「小時候去打仗,你有很大的不朽的幻想。其他人陣亡;不會是你。(略)然後你第一次重傷就失去那種幻覺,知道你也會喪生。我在十九歲生日前兩週受到重傷,日子一度不順當,直到搞清楚我的遭遇早已發生在前人身上。我的後續動作,前人也已經做過。既然他們已經做過,那麼我大可依樣畫葫蘆。所以最好不要去擔心自己思維和情感是否妥善。」這段話可以允許幾種解讀。其一是海明威終於明白自己的戰爭經驗,即使那些英雄行徑屬實,仍然難以讓他超越前賢。歸根究底還是寫作,文學為他提供了出類拔萃的機會。
海明威留在米蘭養傷。與一位紅十字會的美國看護談戀愛。被甩掉,大受打擊。那是十八歲以後的事了。

 (本篇標題書寫:秦嶺雪)


高全之: 業餘文學評論者,現居美國。著有《從張愛玲到林懷民》(台北三民出版社)、《王禎和的小說世界》(台北三民出版社)、《張愛玲學》(台北一方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