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菲  爾 : 走在滇緬公路上,有的人沒有走完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8年6月號總第402期

子欄目:「在路上」專輯

作者名:菲爾

2014年1月1日,出席檳城南僑機工紀念廳開幕。在紀念廳閱覽一番之後,才對這一群差點被歷史遺忘的無名英雄有了更系統性的認識,也才知道我所居住的檳島上位於亞依淡的「檳榔嶼華僑抗戰殉職機工暨罹難同胞紀念碑」是為了甚麼而立。這一切的發現,對我來說,可謂後知後覺,讓我十分汗顏。
上世紀的三十年代,中國動盪不安,日軍節節逼近,看到故鄉的人民在水深火熱之中生活,牽動心中最原始的感情。此時的新馬華僑,有些是第一代中國人,有些已是第二、三代,算是土生土長的英屬馬來亞人,但是,他們沒有國籍,大多數還理所當然地當自己是中國人。1937年盧溝橋事變開始,絕大部分馬來亞華僑群情洶湧,奮起抗日之心,出錢出力,扮演各種積極角色,比如,成立抗敵後援會,通過各種方式捐錢――規模龐大的投資和僑匯、辦雜誌報刊等刊物聲援、回國上戰場獻出生命。當時國民黨中央社有一評述:各地捐款最多者為馬來半島……從抗戰爆發到新馬淪陷前的四年多時間裡,陳嘉庚領導的南僑總會用各種方法為中國籌款達五十四億國幣之多,佔全世界華人賑款的三分之二或以上。這不只表面價值驚人,更重要的是顯示華僑對祖國熱愛和自願犧牲貢獻的決心。
回到1938年10月。廣州失守之後,東南沿海交通要道全落入敵手。滇緬公路成為西南大後方對外交通的唯一國際通道。這一段從昆明到緬甸臘戌全長一千四百五十三公里的公路――如今俯瞰仍舊讓人震撼,它蜿蜒於橫斷山脈,如一條飄帶,被稱為「二十四道拐」。1937年末至1938年初,政府動用二十萬各族勞工,包括部分毫無技術的無業青年,大量婦女、小孩和老人動手修建,其艱苦和危險已達常人不能想像之地步。現下為了保證其暢通無阻,以便得以從香港等地運輸物資,支援抗戰,國民政府特設直屬軍事委員會的西南運輸處,當時滇緬公路上嚴重缺乏有經驗的司機和修車技術人員。國民政府致函南僑總會請求捐錢購買汽車以及招募機工回國服務。南僑總會接函後立即於1939年2月7日發出招募通告。這個消息在馬、新地區的華僑社會中引起極大反響,許多人自願辭工、離家回國抗戰。
在那困難的時代,最著名的援華抗日機構,是陳嘉庚領導的南僑總會。這個機構和馬共領導的抗敵後援會以及其他有關組織,積極參與組織南僑機工(南洋華僑回國機工服務團的簡稱),在他們的共同配合之下,1939年2月至9月,總共三千多名來自馬來亞各地的汽車司機和修車技工、還有一些沒有技術卻只是因為懷着滿腔愛國熱血的青年,有組織地前往中國支援抗戰。
他們的每一次出發,大批群眾都會在碼頭送行,給他們唱出《再會吧,南洋》這首歌。這是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抗戰歌曲。歌詞裡寫了南洋的美,人民的苦,對國家的大愛,每一次我重複聽,歌詞含義都讓人不能自已:「再會吧,南洋!你海波綠海雲長,你是我們第二的故鄉。我們民族的血汗,灑遍了這幾百個荒涼的島上。再會吧,南洋!你椰子肥,豆蔻香,你受着自然的豐富的供養,但在帝國主義的剝削下,千百萬被壓迫者都鬧着饑荒。再會吧,南洋!你不見屍橫着長白山,血流着黑龍江,這是中華民族的存亡。再會吧,南洋!再會吧,南洋!我們要去爭取一線光明的希望!
這一批又一批的南僑機工,把脆弱的生命,獻給中國抗日戰爭。他們在驚險無比的滇緬公路運輸線上奮戰,為抗日戰爭做出了巨大犧牲和重大貢獻,每一個機工,都做好了隨時犧牲的心理準備,就如從吉隆坡歸國服務、現居雲南的機工翁家貴老先生說的:「回國跟日本人打戰,死我們都不怕,苦算甚麼。」這是一種多麼無私和了不起的情操!
據不完全估計,1939年至1942年三年間,滇緬公路一共搶運了約五十萬噸軍需物資和無法統計的其他物品。可惜,這段轟轟烈烈的大時代隨着時間流逝之後,南僑機工,彷彿只是成了風中一個略有所聞的名詞,年輕一代對他們沒有更深的認識。
去年生日,一位長輩得知我對這段歷史有興趣,竟送了一套上下兩冊的《南僑機工英名錄》給我。這是一份比任何事物都有意義的禮物,我小心翼翼地打開這套書,只翻閱了數頁,眼淚就不爭氣地流下。自此我終於有了一個相對非常完整的管道去認識每一位機工的簡短生平。雖然許多機工的簡介都只有幾行字,甚至沒有照片,但至少有了名字,便有了立體感,讓人確確實實感覺到,這批人真的存在過,他們也跟我們一樣,有姓名、祖籍、出生地、父母妻小。他們其中不乏富家子弟、工廠高管、教師、報館編輯,甚至還有幾位女扮男裝的巾幗英雄,是甚麼讓這些人不顧這一切,執意回國抗日?
他們的簡介,多數因資料不足而極為簡短。他們戰後的遭遇,卻讓我投入較多興趣去閱讀。我發現,讓人最悲憤的不是在戰時死在滇緬公路上,而是在抗日之後留在心愛的祖國,卻在文革浩劫時期被打為特務――除了甚為廣傳的女扮男裝的李月美之冤死以外,還有許多南僑機工在文革中被冤枉而慘死或受到生不如死的虐待。比如李志祥、李炳、龔勳、陳亞鍾、陳介文、陳宋儒、陳昭藻、范榮輝、張堅、蔡如秋……這一連串的名字,他們的照片(若有)都面帶正氣、年輕單純,很難相信他們竟在文革時期被誣陷為特務和國民黨殘渣餘孽,或是以裡通外國、政治歷史不清等等罪名被批鬥審查入獄。有一些後來得以平反,但有些就在浩劫中便逃不過一死。
目前,世界上僅存的南僑機工,據我搜索所得,不到十人。從這兩本上下冊疊起來大約四寸高的名冊裡,簡介中看到最多的一句話應是「光復後未見參加復原和領獎金登記」。這寥寥數字催人淚下,其背後的意思就是此人極有可能已犧牲在滇緬公路上了。每看到一次,它便讓我感到鼻酸多一次。比如一位郭成珠,他才結婚兩個月就自動回國參加抗日,這之後「光復後未見參加復原和領獎金登記」,像他這樣的人還有很多。據不完全統計,南僑機工在光復後,只有約三分之一回南洋、約三分之一滯留中國和其他地區、約三分之一犧牲在滇緬公路上。大家都知道,卻也不忍去回想,那些走在滇緬公路上的南僑機工,有的人沒有走完。他們的人生雖然很短,他們的精神卻永遠值得人類讚揚。


菲爾: 原名陳煥儀。馬來亞大學法學士、南京大學中文系碩士。曾為《星洲日報》、《南洋商報》、《光明日報》、《光華日報》、《普門》月刊、《小作家》雜誌、台灣《人間福報》專欄作者,作品發表於大馬、中國、台灣、泰國、印尼等國家華文報紙雜誌。2005年獲雪隆興安會館出版獎並出版散文集《藍色島嶼》(雪隆興安會館和大將出版社聯合出版),2010年由嘉陽悅讀天地有限公司出版兒童文學作品《小小環保家》、《PP部落》、《卡通奇趣屋》,並被列為蟋蟀叢書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