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李洛霞 : 希望號列車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8年6月號總第402期

子欄目:「在路上」專輯

作者名:李洛霞

從廣州到上海的長途火車,我們買到的是硬

臥。車廂分成幾個小間,每個小間中央是窗,窗下有小几,兩壁是狹窄的三層牀,六個牀鋪裡,我們一家四口佔了一邊的上中下鋪和另一邊的一個中鋪。中鋪可以盤腿而坐,上鋪太近車頂,個子高的會碰頭,所以我們小間那個睡上鋪的高個子一放下行李就跑出去了。
我們四個人擠坐在面向車頭的下鋪,看對面下鋪帶着小女兒的中年男人窮忙,他一邊找東西一邊對攀着車窗的女孩說:「坐好,先坐好,讓爸爸找找看。」這個爸爸帶的東西真不少,三四個布袋之外,還有一個老舊的皮箱。這種皮箱我家裡曾經有兩個,是父母從上海帶到香港的,很大,很重,不但堅固,而且安全,有兩條釘牢了的皮帶環繞扣住箱子,箱子兩側各有一個匙門,中間好像還有一把鎖,這種皮箱若放滿東西,一般人根本拿不動。只是再重或再重要的東西,真的要放棄並不困難,我家那兩個皮箱跟隨我們廿多年,最後還是敵不過日益逼仄的居住環境,結果當垃圾丟掉。
對面那個箱子,比我家的略小,褐色的表皮已經黯啞,兩條皮帶只有一條有用,另一條斷了一半,代替的是一根粗繩子,大概見我對那個箱子目不轉睛,中年男人笑笑的把箱子推到牀鋪下面去了。
我不想惹起誤會,於是說:「我家以前也有這樣的皮箱。」
「老古董啊。」他笑着說。終於他在一個布袋裡找到東西了,原來是一包雞蛋。女孩轉過身來,乖乖的坐到他身邊,他剝了蛋殼,掰開一半塞到女兒嘴裡,又在另一個布袋裡摸出一個紅色水壺,要女兒喝水。
女兒吃了兩隻雞蛋,又攀到窗邊看風景,爸爸說:「她是第一次坐火車。」
這兩父女要去杭州,杭州是這個爸爸的家鄉。
晚飯時分,我們要了蓋交飯,杭州爸爸和女兒吃自家帶的乾糧。小女孩吃了半個饅頭,搖頭不要了,「那吃雞蛋吧。」她爸爸在布袋裡拿出兩個雞蛋。
高個子回來了,他攀到上鋪,先是躺着看書,後來側着身子跟我們聊天,他想知道香港人的就業情況,沒上過大學的年輕人有甚麼出路。
小女孩睡着了,杭州爸爸挨在牀邊,半個身子都在牀沿外,輕輕的給女兒搖扇子,偶然問幾個教育問題,香港的孩子幾歲入學,學費多少,從小開始讀英文嗎?
黑夜轉瞬到來,我們這兩日舟車勞動,實在很累,可是躺在鋪蓋上,總是睡不着。我睡中鋪,翻身看下鋪的父親,他手臂擱在腦袋下,眼睛亮亮的不知看甚麼,也不知想甚麼,他雙腿微曲,牀尾堆了幾個大盒子,還有一台超大型的錄音機,都是要送親戚的禮物。
一夜的轟隆轟隆,忽然聽得一聲長笛,我睜開眼,天色已亮,火車在一個站上停下來。
早上,我們吃餐卡買來的早點,上鋪的年輕人又跑了,對面下鋪的父女從洗手間轉回來,爸爸打開布袋拿出饅頭,還有雞蛋。
我笑問一句:「她吃這麼多雞蛋啊?」
「她喜歡吃,」杭州爸爸一邊剝蛋殼一邊說,「雞蛋有營養,我每天都給她吃幾個。」
後來又再談起孩子的教育問題,杭州爸爸和妻子在廣東西北的小鎮工作,這次帶四歲的女兒回家,交給祖父母照顧,是希望女兒能在城裡住下來,跟着是在城裡的學校讀書。
大概還有戶籍或者其他問題要煩惱吧,杭州爸爸說了好幾次:「希望一切順利,一切順利就好。」
接近中午,我們吃過飯,擠在一起喝茶的時候,高個子回來了,隨着他來的,還有兩個年輕人,他們三個準備到北京去的,因為買不到連號票,所以分散在不同車卡,這時都擠在我們小間的門邊。高個子有些興奮又有些抱歉的對我們說:「我的朋友知道你們從香港來,很有興趣……想跟你們談談……」
談些甚麼呢,東拉西扯的都與經濟有關。杭州爸爸給女兒剝雞蛋時,高個子回到他的上鋪,盤着腿,頭頂着車頂,他兩個朋友坐在小間地板上,拿出小本子,一個一個問題問,一筆一筆做記錄,其中一個題目連着幾個問題:「香港最有錢的人是誰?叫甚麼名字?做甚麼生意?有多少錢?」
中午過後,杭州父女到站下車,爸爸的背上肩上都是大包小包,一隻手挽着古董皮箱,一隻手拖着女兒,小女孩手裡拿着的是她的雞蛋小包。兩父女在月台上向我們揮一揮手,轉身走了。
空着的下鋪正好讓高個子和他兩個朋友坐下來。
高個子的老家在北京,其他兩個一個廣西人,一個湖南人,這次北上說是回家探親,其實是火車旅行,最後要到首都玩幾天,見識見識。
會不會順便碰碰機會呢?我問。
他們都呵呵的笑起來。
過了杭州,上海也就不遠。當我父親和弟弟呆望着窗外一閃即過的風景,當我拿着中國地圖勾劃沿途經過的大站小站,當我良人努力記想香港五個最有錢的商人和他們的發蹟經過時,上海站到了。
萍水相逢,路上偶遇,再如何的一見如故,談興未盡,到分手時,都不過是幾句bye-bye,byebye,就沒有了。
火車繼續前走……
火車遠走了三十六年的今天,我其實已忘記它行走的準確路線,甚至那個有點自豪的父親,因為他女兒每天吃五六隻雞蛋,營養充足,他們到底是不是在杭州下車,我也肯定不來;印象最深的是那幾個勤做筆記熱衷發財的年輕人,他們後來有沒有在北京找到發達的機會呢?不過,我們幾個人在那一天一夜一起走了山長水遠的一程,而包括我父親在內,路途上的每一刻都是滿懷的想像與期待,有希望就有精神,這的確美好。 


2018年4月28日


李洛霞: 編輯、作家。著有遊記《絲路過客》、短篇小說集《今夜,沒有顏》、散文集《獨腳戲》、《自在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