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王 樂:試論彥火散文的人文情懷―——以遊記散文為中心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9年8月號總第416期

子欄目:潘耀明先生研究特輯

作者名:王樂

1 問題意識

彥火,原名潘耀明,艾火、彥火是其筆名,是中國當代著名散文家,香港知名出版家,是世界華文文學、世界華文旅遊文學聯會、旅遊文學研究創作的積極組織者、推動者、參與者,享有「海內外華人文化交流的『橋樑』」的美譽。作為一個文化守望者,他對文學使命的自覺堅守,對犬儒主義的摒棄和拒絕,彰顯了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所應具有的責任意識與擔當勇氣。他書寫對這個時代的觀察與思考,作為一位擁有赤誠愛心的思想者和作家,彥火以睿智真誠的文字建構着自己的文學世界,影響着讀者。
不難看到,彥火的遊記是其散文創作版圖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蘊含在其文字中的精英意識與憂患情懷,不落俗套的自白,以及充滿洞察力的心靈感受,都能使讀者感受到其思想的魅力。閱讀這些充滿愛和智慧的文字,我們不能不為其擁有的高貴心靈嘆服不已,更能從文字中透出的哲學思想的鋒芒和獨到的文體特色中受益良多。因此,筆者選擇散文中的遊記創作進行細緻地閱讀和剖析,相信這對我們更深一步理解他的文學創作以及感悟其思想與情感是極其重要的。
彥火因致力於文化交流而長期遊歷在海外,這就使得他有更多機會接觸外國文化和自然,從而創作了許多遊記,在這些遊記中,我們看到他樂在山水中,忘情於山水之中,也沉浸在對自然與人的思考,這成為彥火遊記文學的一個重要主題,特別是熱愛自然山水的這種情結,讓他在遊記的創作中創造了一種集詩情、哲思以及文學性為一體的文體,創造了一種不同於其他作家的風格,獨樹一幟。所以,筆者從遊記散文入手,對彥火其人與其作品的研究現狀進行一個歸納和整理之後,對彥火的遊記中體現出人文情懷進行具體論述,論述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是跨地理空間的文化關照,第二是文化身份中的「家園」意識。


2 彥火其人與其作品研究現狀

1. 彥火其人
彥火出生在福建南安市,今天的南安是中國綜合實力百強縣之一,六十年前1948年的南安確是一個貧困而落後的山區,居住在那裡的人多是目不識丁的文盲。彥火出生不久,生母不幸半身癱瘓,無力撫養孩子,於是把幼小的彥火賣給了一對膝下無子的夫妻,這就是後來彥火筆下的「養父」「養母」。新家庭的經濟情況也很差,為了謀生,父親與當時很多閩南人一樣下了南洋到了菲律賓,但生活依舊貧困。養父在菲律賓另組家庭,但是為了改善家人的生活條件,彥火十歲時和母親一起被父親接到香港生活。初到香港的生活記憶,對於彥火來說是苦澀的,他和母親擠在一間小屋子裡,房間裡除了一張上下鋪和桌子別無他物。養母每天外出辛苦工作,週末收了拉鍊來做,供養他生活和讀書,而平時彥火上學時也只能啃着又冷又硬的隔夜麵包充飢。掙扎了許多年,他終於中學畢業了,求學若渴的彥火戰戰兢兢地給遠在菲律賓的養父寫了一封求助信,希望養父能給他經濟支持去讀大學,然而養父的回答讓彥火心碎。經濟情況雖極端困苦,但彥火沒有放棄閱讀,只要一有時間,他就一頭紥進書的海洋,沒錢買就去租。小學時讀武俠小說,中學時讀古典文學和五四新文學,飽覽群書的結果可想而知,一個小作家即將誕生。

中三那年,我和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組成了豪志文社,由我擔任主筆,以油墨刊印《豪志月刊》,對象是校內同學。除此以外,我們每隔三個月便從《豪志月刊》中抽取好的文章另行刊印《豪志文摘》。初時會員多為校內同學,後來,也有文藝青年加入。這可說是我在文學道路上的起點」。(1)
中學畢業後,彥火進入《正午報》工作,開始做校對,苦幹兩年後被提升為記者。記者生涯給彥火後來的創作帶了不可小覷的影響,他當時主要報道突發事件,通過做社會新聞工作收集到了大量第一手的珍貴資料,也讓彥火借此與底層人民有了更深的接觸,深入瞭解他們的生活背景。後來彥火被報社調到社團新聞做記者,在那裡,他的採訪報道開始轉向工商界,再後來,他陸續做了專欄《訪貧問苦》被提升為編輯。從校對走到編輯,這一路的辛苦與心酸,為他更上一層樓打下堅實的基礎。
由於在報社工作,彥火有機會接觸作家作者,那時曹聚仁做《正午報》的專欄作家,兩人時有接觸,在曹先生的鼓勵和啟發下,彥火決心開始對五四運動後的新文學作家展開研究。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有關新文學作家的資料不多,存有的資料內容也是虛虛實實,造成以訛傳訛。彥火認為,如果工具書有如此多的紕漏,那將會對大眾造成很大的困擾和誤導。另外,他認為中國政府對內地作家的重視和宣傳做得不夠到位,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一個大工程,把內地作家介紹到香港甚至是海外。
彥火在文學性雜誌《海洋文藝》工作,為他研究中國作家提供了便利,他多次去大陸採訪了許多當代著名作家。1980年,彥火終於完成了第一部作家研究文集《當代中國作家風貌》,此書一經出版好評如潮,受到文學界的極大重視。為了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下去,彥火親自走訪了許多中國當代作家,掌握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後整理出版了《當代中國作家風貌續編》。「史料的準確性和評價的科學性」(2),使得許多被歪曲甚至以訛傳訛的評價也得以糾正。由此,彥火嚴謹治學的態度和坦誠謙和的為人也得到了文學界的肯定。
彥火的文學創作始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至今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韓國出版了二十多本著作,並獲得不少文學獎項。在這些創作中,「豐富的寫作題材,緊扣着他的生命律動和人生足迹;散文、隨筆、紀遊、海內外作家作品研究,涉獵廣泛文類駁雜的體裁,體現了他作為編輯家和出版家的職業特點。」(3)在彥火的人生經歷中,有幾次重大的轉折:進入香港三聯書店,從編輯部副主任升到董事副總編輯;應邀參加美國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到紐約大學攻讀出版雜誌學,獲碩士學位;受聘於著名報人、小說家金庸,進入《明報》系統。九十年代中期,金庸出售了《明報》,他隨之到金庸的明河出版有限公司擔任董事總經理兼總編輯。未久他又回到了換了老闆的《明報》,再次主編《明報月刊》,並擔任明報出版社和明窗出版社總編輯及總經理。
著有作品集《中國名勝紀遊》、《楓樺集》、《大地馳筆》、《楓楊和野草的歌》、《醉人的旅程》、《愛荷華心影》、《海外華人作家掠影》、《焦點文人》,評論集《當代中國作家風貌》、《當代中國作家風貌正篇》,《當代大陸作家風貌》,遊記散文集《那一程山水》、《焦點文化》,隨筆集《生命,不盡的長流》、《曠古的印記》、《人生情》、《苔綠――彥火散文選》、《魚化石與那一程山水》等。其中《當代中國作家風貌》曾被譯成韓文。

2.以往的研究成果回顧
彥火,是香港「大家風範的出版家,是世界華文文學、世界華文旅遊文學創作、研究的積極宣導者、組織者和推動者,享有『海內外華人文化交流的橋樑』的美譽」(4)。由於彥火作為一個文化人在出版和文化交流方面享譽中國及海外,反而讓許多人忽略了他其實更是一個文學家,一個知名的作家。
對於彥火其人其作品的評論,精彩者不在少數。但在中國國內對彥火文學作品的學術研究幾乎是空白,目前只有三篇學術論文和一部專著涉及,一是陸士清教授的〈繽紛的一樹――略論彥火的遊記創作〉,陸士清對彥火的遊記創作做了諸多全面精準的分析。他認為彥火的散文創作中,旅遊文學創作是最為多姿多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備受評論界關注的部分。彥火主要的特點在於,「他以旅遊和旅行等多重身份,行走於中國內地和國際的廣闊空間。他的遊記創作體現出五大特點:跨國書寫,題材多樣;洞幽抉微,情溢履痕;簡約靈動,多采多姿;構思嚴密。」(5)這篇論文既從宏觀上精準地把握了作家的創作風格和特點,又在細讀文本的基礎上對文本做出細緻的分析;第二篇是喻大翔教授的〈擅用文字造河山――讀彥火的中外遊記〉,喻大翔認為彥火是一位非常感性的作家,作家的性格、審美習慣以及寫作習慣使得遊記在他的筆下變成了具有詩性的山水,作家在親近山水的過程也是發現智慧的過程,「他的遊記文本從挽救自我和深入自然兩方面,達到了追隨與天地同一的境界」(6)。他對彥火的散文給予極高的評價,認為:在當代華文文學的遊記作品中,彥火的創作具有重要價值,而作品中反映出的藝術精神,「亦是今後華文遊記努力的方向」(7);第三篇是白舒榮作家所寫〈架設溝通人類心靈的橋樑――從《那一程山水》看彥火的旅遊文學〉,白舒榮認為在彥火眾多遊記創作中,《那一程山水》堪稱其代表作,於是以這本遊記為中心,對作品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她首先強調彥火散文的美學意義,他對自然用心觀察,善於「發現美,發掘美,並在遊記中以簡練、優美的語言再現,甚至提升美,別有創見。」(8)另外,白舒榮在文章中也重點提到彥火對旅遊文學事業發展所起到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唯一的一本專著由喻大翔教授編寫,是現有研究彥火資料中最全面信息量最豐富的一部。專著共分「訪談」、「印象」和「專論」三輯。第一輯主要是媒體或者作家對彥火的訪談;第二輯的內容是對作家、對出版、對著作的印象;第三輯是對彥火作品的專論,以及按作者個集出版的先後及評介,喻大翔教授認為:「無論是訪談、印象式描述還是對作品的研究,東南亞的作者與媒體都幾乎開了風氣之先;大陸評者有更深廣的視界;而香港的論家,敏捷手快,乃是架設『潘橋』的主力。這本專著對於彥火的研究是一份彌足珍貴的材料,書中幾乎梳理出世界華文文學界、新聞界對彥火的評價簡史,從中讓讀者知道了彥火的特殊貢獻︰他對時賢的禮讚,他的熱愛朋友和從朋友的熱愛中激揚出來的文化之思和文學之想。本書書前刊登的金庸、吳祖光、蕭乾、柏楊、茹志鵑等作家寫給彥火的手迹,彌足珍貴。」(9)
從彥火作品創作數量上來看,並不遜色於其他散文家,但由於其在出版業及文化交流在海外的影響,讓許多人忽視了這位優秀的作家,對於這樣一位作品數量眾多、內容又極其豐富的作家,國內卻對他瞭解甚少,也缺乏關於彥火這位作家的研究,這不能不說是文學界巨大的遺憾。


3 跨地理空間的文化關照
彥火所有遊記作品都是在他離開中國大陸以後,在香港和在國外讀書居住或旅行時寫就的。彥火遊記的特點在於他記錄的旅遊經歷是跨越了文化地理空間的旅遊經歷,這些遊記作品就像他的足迹,遍及中外許多國家地區。旅遊的定義是「旅,為了實現某一目的而在空間上從甲地到乙地的行進過程;遊,是外出遊覽、觀光、娛樂,即為達到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二者合起來即旅遊。」這種地理上的移位造成了旅遊的「人」心理上的移位,在這種背景下創作出的遊記自然是別具魅力,遊記記錄並生動地講述在旅遊過程的所見所聞所感。也就是說,旅遊跨越了地區、民族、國家,實現了從一個國家地區文化空間到另一國家地區文化空間的「移位」。因為文化交流、留學、探親訪友、個人旅行等種種原因,彥火遊歷了許多國家,他的遊記記錄的就是這種跨越文化地理空間的旅遊經歷,可以說文化地理空間的轉換構成了文化彥火遊記散文的語境。

值得注意的是彥火在散文中頻繁的出現幾大意象,如海的意象、山的意象、花木的意象、土地的意象等,本文就以海的意象為例,力圖對彥火給不同地理空間的海的意象賦予的不同意義進行闡釋,對彥火散文跨地理空間的文化關照做一個分析。
「海」在各類文學作品中是一個不斷出現的意象,體現人類情感模式的共同性和共通性。哥倫布大航海時代開啟之後,西方國家誕生了許多海洋的民族,這種海洋文化在西方早已深入歷史和人心。但是對於不同的作家來說,海帶給個體的又是不同的象徵和意象。海的意象所包含的意蘊是豐富的,神秘莫測、前途未卜的挑戰、心靈的棲息地、虔誠的信仰、商業的搖籃、掠奪與戰爭等等。由於兒時出生在福建泉州海邊,長大在香港的海邊,作家對大海有一種難以名狀的情感,在〈靈的抒描〉中他就曾提到過自己有「海戀」情結。這種複雜且細膩的情感在遊記散文中多有體現,在不同的地理空間,海的意象所表達的意蘊與內涵也不同,如泉州家鄉的海、青島棧橋、香港的海、日本熱海、紐約西雅圖南部太平洋海岸、印尼的海岸、菲律賓的海……不同的海意象表現了作家對海之故鄉的追尋,作為海之子對人生意義的探索,同時也揭示了商品社會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對人性美的腐蝕與戕害,對由此給人類帶來的精神危機進行了深刻批判,也進一步表現出彥火對人類生存狀態與生存困境的一種關注和思考。
說到彥火筆下的海,應要從泉州和殖民地時期的香港說起,那裡是他的出生和成長的故鄉。「生活在山村的孩子,從未見到海,海往往被抹上神秘的色彩。因神秘便牽繫幻想的翅膀,在幼小的每一個心孔裡都填滿了海的傳奇和海的神話之類的東西。」(10)
如果說泉州的海是彥火兒時的童話,那香港的海則是他成年後的港灣。
來到這個海島之後,雖然海就在腳下,但總覺得有一種咫尺天涯的感覺。原因是視線被一座座排骨式的聳廈阻隔了……想要親炙一下海和領略海的風情,還是要特地跑到海旁。所以,雖然身在海島廿餘個悠長歲月,對海的愛戀之情並未稍減,也從無日久生厭的感覺。」(11)
泉州的海如母親,帶着彥火置身於水晶宮做了許多五彩斑斕夢,香港的海則像他的情人般,在他失意懊喪情緒低落的日子裡,溫暖地讓他依偎,給他帶來精神上的慰藉。此時海意象就是隔在作家與現實世界之間的一道屏障,海和陸地本身就是一個對立的概念,大海的高深莫測讓人們幻想他是一個理想的棲息地,來自現實社會的壓迫感更讓作家追尋大海意象中的自由和寧靜。
在去過的海濱城市中,彥火對日本藤澤的海有着更特別的感情,這不僅僅是因為這裡海「有了曲折多致的海岸線,饒有一番迷人的風姿」,更是因為這座小城「與一個英魂連繫在一起」,中國偉大而年輕的音樂家聶耳,就是在這裡的海濱游泳時被海浪捲走的,作家嘆息聶耳在藤澤的駐留的時間是短暫的,人生竟也如此短暫。「那年七月十八日日本的漁民在附近海濱發現聶耳遺體,這些漁民說:『穿游泳衣的年輕白色的青年臉上帶着笑容。』」(12)面對浪濤沖刷的太平洋海岸,彥火寫道:「只有堅強的人,才能對殘忍的命運微笑。」(13)聶耳面對殘忍的命運卻仍然以微笑去面對的勇氣感動着他,這也表現了作家對人性的關注,對生活本質和生命意義價值的執著思考。
在彥火的筆下,海是深情的、慷慨的、奧秘的,也是多變的、無情的、寡義的,甚至是暴力的、殘忍的、偽善的……在〈對大海的認識〉一文裡,講到印尼大地震引發的海嘯,那場災難的慘絕人寰給生者留下了無法抹去的巨大傷痛。發生海嘯時,作家正巧也在印尼的另一個城市度假,慘劇來得如此突然而且距離自己如此之近,讓作家洗滌心靈的歡樂旅行瞬間從天堂跌到了地獄。兒時的彥火生活在山區,對大海抱着神秘的幻想,第一次見到大海被廣闊和深邃所吸引,在他的眼裡,海洋像一部浩瀚的童話:「彷彿是一座巨大無比的水晶宮,裡邊除了有七彩的游魚,絢爛的珊瑚和礁石,還有無數詭奇的海的夢。」在印尼親歷海嘯之後,一向對海洋充滿熱愛的彥火此時開始對海洋「警惕」和「審視」,他通過雨果在《海上勞工》裡的一段文字,表達出自己對海的畏懼:「海洋是把它的罪惡隱藏起來……神秘很少洩露,它造成災禍,他的性情是殘暴的,而且暴行的程度是難預知的……」(14)對海重新審視後,他對〈海與生活〉中有這樣一段的文字:

「海,是奧秘的,――她的襟懷多大,她的容量多廣、多深,你能說得準嗎?
海,是深情的,――她深款的柔情,她脈脈的溫秀,你能說得仔細嗎?
海,是慷慨的,――她蘊藏的寶物,她無私的奉獻,你能說得了嗎?
海,是無情的,――她吞噬過多少人畜,她掩沒多少房屋,你能數得清嗎?
海,是多變的,――她甚麼時候發怒,她甚麼時候平伏,你能知道嗎?
海,是寡義的,――她曾沖決多少保護她的海堤?她曾覆滅多少屬於她的兒子的舟船,你能統計嗎?
」(15)

在不同地理空間的海意象的敘述中,我們看到作家的雙重意識,既對大海有着某種家園依戀和童話世界般浪漫的幻想,認為靈性的大海充滿詩意,又感慨大海的無情寡義、暴力殘忍,渺小的人類在大海面前微不足道,只有任其擺佈,就像希臘神話中人永遠無法戰勝神一般存在的大海。在這種複雜矛盾中,彥火探尋生活着的真諦,如果說大海意象作為所承載的象徵意義通過所見所聞在遊記中得以顯現,那另一個側面來說,海意象所承載的作家對於人類生存困境的關懷和思考:「海把喜怒哀樂包於一身,海把人間的眾生相共冶於一爐。海是生活,生活是海。」(16)
綜上,以不同國家地區的海的意象為例,我們看到彥火寫作語境是一個由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文化構成的文化交叉空間,當作家「移動」到另一個國家和地區時,他的生活狀態自然而然的進入不同民族文化交叉在一起的空間,作家並未因民族或者文化身份的不同在書寫時產生矛盾和痛苦,而是自然地從自己身處的文化中轉移到另一種文化,作家與這種不同「相遇、相知、相容」而不是發生矛盾衝突,所以,遊記中這種多種文化的相容性就構成了彥火獨特的寫作語境――多民族文化交會的語境。也是筆者覺得需要繼續探究的一點,在遊記散文中,彥火並不是從一開始從單純的中國眼光看世界發展成為多元混雜的視角,而是從一開始就以多元的視角來看世界,呈現出跨越地理空間的一種欣賞人類社會普世文明的傾向。


4 文化身份中的「家園意識」
家園意識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一直是伴隨着詩人、作家情感起伏升降的一種泛文化現象」(17),西方哲學家海德格爾一生只關注一個問題,就是存在的問題。他在《存在與時間》中指出:「無家可居是安居的真正困境」,這是現代西方文化的一種家園意識情結。對以家國為一體社會結構的中國作家來說,他們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必然具有比常人更濃重、更強烈、更持久的家園意識,這種家園意識同樣也表現為一種難以釋懷的文化情結。」(18)由此可見,「家園」作為東西方文學藝術所共同追求的原型意象貫穿着人類發展史的每一段進程。如今,處在動盪中的西方世界與處在轉型期的中國都面臨着相同的問題: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與精神文明的急速衰敗,「無家可居」便成了時代的精神主題。這種巨大反差產生的靈魂焦慮更進一步促使中外作家對家園的追求在人類文明發展的軌道上不斷地繼續下去。彥火在散文中也曾表現出這種「無家可居」的徬徨,在〈苔綠〉一文中,他感慨「城市故鄉」――香港,充滿戾氣和血腥,缺乏綠意盪漾的詩情,生活在這繁華的鋼鐵之城裡偶爾感覺到不堪重負時,「在朦朧的夢境中,我一直在爬着一堵古老的圍牆,圍牆上積滿着水盈盈的苔綠,但是爬啊爬,老是爬不上,只有眼睜睜的望着那堵牆嘆氣。」(19)這種「失去家園」且無法「重返家園」的隱喻,表現出彥火自我的生命體驗中,清晰地感悟個體生存的困境與意義,並透過「綠意盪起的詩情」與「水瑩瑩的苔綠」來表達個體探索理想的生命形態的決心。

彥火在遊記散文中多次表現出了「懷鄉」情結,對於離開家園的彥火來說,「鄉土家園」雖然從時空上都已不可回歸,但心靈深處某個角落,總有一種不易察覺的糾結與不安,這種情感來源於鄉土成長歷程,類似於宗親血緣關係,雖然不會時時刻刻提醒他,但是一旦在背井離鄉時「他鄉遇故知」,接觸到故鄉的人或物,便會成為他人生「一大喜事」,尤其是當作家身在國外,這種情感爆發得也就越發強烈。彥火旅居國外多年,過春節時自是最孤獨的,一次是在美國愛荷華,朋友聶華苓給了他久違了的家庭式的溫暖,電話裡的一句中文問候:「新年快樂」,讓置身於異域的遊子感到「從心裡的慰安和熨貼」(20)。另一次是在菲律賓偏遠的山林區與父親和大哥過年,那是一個環海的小山村,幾千戶本地村民,華人只有三五戶,但是移民到菲律賓幾十年的老華僑對節日有一種特別的執著,作家和大哥在「一盞椰油燈」的幫助下順利返家,迎接他的是難忘的一頓閩南家鄉菜。這兩次異國的春節始終令他難以忘懷。
諾瓦利斯曾經說過:「哲學原就是懷着一種鄉愁的衝動到處去尋找家園。」(21)在〈秋之什〉的故鄉月那一小節中,這樣描寫道:「每年中秋,都撩起對故鄉月濃深的眷念……沒有城裡人那樣貴重的月餅,漂亮的燈籠和美酒佳餚,但卻有圓圓的滿月,伴着沁人的清輝和桂花香,伴着滿腦子的是畫夢錄。……窮山村的人沒有月餅,偶爾有一二顆糖果,我們便把糖果放在嘴裡,剝開來的包糖果的玻璃紙,我們用來蒙着雙眼看月亮,可以看出藍色、紅色或黃色的月亮。故鄉月是令人懸念的,兒時的『月光光,照地堂』只有在故鄉才能體味。」(22)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是作家在而立之年的中秋節寫下的一篇散文,電視裡充斥的各種中秋商品的廣告提醒着彥火中秋節來了,然而頭頂上的那輪「檸檬月」卻「通通被森森的灰色建築物摒斥在外」,離開故土的他體會到一種身居城市的孤獨感,此時他借月亮來表達對故鄉的深情懷念,對於香港的金錢至上以及人文精神的缺失並不着重描寫批判,只是輕輕一筆帶過,更多的是對兒時成長歷程的追憶,字裡行間透着對自由童年的生活形態的追尋,通過對「故土」的家園想像,寄寓了作家一種理想精神。
彥火和養母移民到香港的那個時期也是大陸居民大批移民來到香港的時期,直到多年後,作家每次提到那段時期都會有些心酸。初到香港的生活十分艱苦,最初讓作家體驗到「家」的味道的還是故鄉的那個「家園」,所以我們能在作品中讀到一種在故鄉有家的快樂和海島無家的那種淡淡的憂傷。除了月亮,「秋雨」和「雪」也帶給了作家無限的「鄉愁」。在「秋雨,秋思」這一節中,「在今夜的秋雨中,我不禁想起李商隱的〈夜雨寄北〉……秋雨駝負着多沉重的遊子情?!每當我想起這首詩,就有一種衝動,希翼跑到深山的小村落去與童年的友好共話桑麻。」(23)在〈雪!雪!雪!〉中,「山村雖然也常常在寒夜中悄悄地凝霜,但下雪的機會很微,有一次在灰黯的昏晚中,我瑟縮着頸步過天井,天井閃爍銀芒芒的白花點,大喜過望,一邊嚷着:雪!雪!雪!」(24)由此看來,鄉土的家園對彥火來說並不是破舊不堪的一片荒涼之地,生活貧苦,但童年的世界卻是充實美麗的,當他在繁華的海島上聽到秋雨的聲音或產生了對「雪」的想像,他總是會第一想到福建的那個小山村,懷着對這個小山村「根」的情節,深情地書寫他的「鄉土家園」。
彥火在許多遊記作品中表現出豐富的家園意識,十歲前生活在貧困的福建山區,十歲以後移居到高度繁榮的國際大都市,當作家面臨高度工業化的物質文明下拜金意識和商品意識作為社會核心表徵和表意形式,逐漸成為主導性的價值觀念和評價尺度時,他也曾產生「失去家園」的焦慮與徬徨,但是他不同於許多「鄉土作家」(25)的是,他沒有借此把目光投入鄉土,將城鄉二元對立起來去抒發對懷鄉之情進而批判工業文明帶來的價值失範,而是超越地理文化概念上的「家園」,自覺地轉向對「精神家園」的追求,在他的作品中,我們既能夠看到他對故土表現出「鄉愁」,同時又能看到對香港這個繁榮海島的熱愛,二者雖對立卻不衝突。另外,是他對自然界萬物的親近,對人世間真情的執著,對超越政治自由的追求,更是一個知識分子難能可貴的自我超越。


5 結語
彥火,一個文學天才在中國當代散文史上默默耕耘了多年,他憑藉獨特的眼光和氣質創造了集詩情、哲思以及文學性為一體的不同於其他作家的散文風格,獨樹一幟。學界的研究的缺失無法掩蓋他深邃的思想光芒,更不能遮蔽彥火在中國當代散文史上的價值。他作為世界華文文壇上的一顆耀眼的明星,以為自由而戰的姿態去面對浮華的塵世及被異化的人性,他的散文世界對人類生存困境的深入思考,彰顯了作為文化「存在者」良心。

論文寫作從兩個方面來講述彥火散文的人文情懷,首先,跨地理空間的文化角度來分析彥火的遊記散文,以海的意象為例,我們看到彥火寫作語境是一個由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文化構成的文化交叉空間,遊記中這種多種文化的相容性就構成了彥火獨特的寫作語境――多民族文化交會的語境。他的散文呈現出跨越地理空間的一種欣賞人類社會普世文明的傾向。其次,我們看到彥火在許多遊記作品中表現出豐富的家園意識,與許多「鄉土作家」一樣他曾產生「失去家園」的焦慮與徬徨,但是他不同於許多「鄉土作家」的是,他沒有將城鄉二元對立起來去抒發對懷鄉之情進而批判工業文明帶來的價值失範,而是超越地理文化概念上的「家園」,自覺地轉向對「精神家園」的追求。
綜上,彥火的遊記散文展示了豐富的思想內涵,這與他內在資源的多元性有關係,筆者認為:彥火是一個有着強烈中華文化歸屬感的世界華文作家。出生在大陸,兒時移居香港,遠赴國外求學旅居,豐富的閱歷使得彥火置身於多重文化的影響,這給他提供了豐富的創作資料,不同於其他作家的是,一般來說,長期的國外經歷會造成作家文化心理上的分裂並由此產生痛苦,而彥火作品中卻幾乎看不到這種分裂,相反,我們看到的是一種融合和大同。這是筆者在閱讀彥火遊記的一個較為突出的感受。另外,彥火的散文短小精悍信息量卻相當豐富,文字的使用讓我們看到一個作家的文字和說理上的「節制」,文筆溫和細膩卻不是不滔滔不絕,說理邏輯清晰卻不是站在高處指點江山。最後,透過這些遊記,可以看到彥火各國各地區遊歷經歷以及他介於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之間的思維與心態,展現了多元的價值取向和文化認同。作為一名優秀的作家,他作品中的這些複雜性與多元性值得進一步被關注和研究。


【註】:

(1) 喻大翔,《跟彥火走那一程山水》,大山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10.09,p4
(2) 喻大翔編,《跟彥火走那一程山水》,大山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10.09,p219
(3) 百度百科人物介紹: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D%98%E8%80%80%E6%98%8E/10789722
(4) 喻大翔編,《跟彥火走那一程山水》,大山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10.09
(5) 陸士清,〈繽紛的一樹――略論彥火的遊記創作〉,常州工學院學報,2012年2月
(6) 喻大翔,〈擅用文字造河山――讀彥火的中外遊記〉,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6年2月
(7) 同(6)
(8) 白舒榮,〈架設溝通人類心靈的橋樑――從《那一程山水》看彥火的旅遊文學〉,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10年第 1期
(9) 喻大翔編,《跟彥火走那一程山水》,大山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10.09
(10)彥火,〈海的戀情〉,選自《人生情》,中國文聯出版社公司,1993年,p186
(11)同(10)
(12)彥火,〈靈的抒描〉,選自散文集《苔綠》,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5年,p168
(13)同(12),p169
(14)彥火,〈海與生活〉,選自《人生情》,中國文聯出版社公司,1993年,p188
(15)同(14)
(16)同(14),p189
(17)鄒志遠,〈痛苦的家園記憶――百年中國文學家園情結的整合性論說〉,東疆學刊,2001(3)
(18)張全廷,〈家園意識與中國作家的創作〉,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
(19)彥火,〈苔綠〉,選自《苔綠》,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5年10月,p32
(20)彥火,〈異國的新年〉,選自《苔綠》,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5年10月,p35
(21)孫正聿,《簡明哲學通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
(22)彥火,〈秋之什〉,選自《苔綠》,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5年10月,p28
(23)同(22),p30
(24)同(22),p31
(25)張振金在《中國當代散文史》中提到:「以地域文化或鄉村生活為題材,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地方特色,表現了較為深刻的地域文化內涵的那部分散文「智」,稱之為地域文化酸文或者鄉土散文。

王 樂: 韓國檀國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韓國教育台(EBS)節目主持人。中國傳媒大學新聞播音專業學士,韓國外國語大學文學碩 士、文學博士,在讀博士後。現為世界華文旅遊文學聯會理事,韓國世界華文文學協會理事。出版各類漢語教材十餘部,翻譯散文 集、童話集各一部。曾在韓國放送公社(KBS)、首爾市交通電台(TBS)出演中國文化類節目。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世界 華文文學、韓國華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