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陳思和:遠遠走來的潘耀明先生——致潘耀明文學事業國際研討會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9年8月號總第416期

子欄目:潘耀明先生研究特輯

作者名:陳思和

年初收到韓國朴宰雨先生的來信,告訴我四月下旬將在首爾舉辦潘耀明文學事業國際研討會,邀我參加。我一口答應,這是我想好了一定要參加的一個文學活動――為的是彌補我心中因此而起的一點小小的遺憾:像潘耀明這樣一位卓越的中國當代文化人,關於他的第一個學術研討會竟沒有能在他長期工作、服務的香港舉辦,也沒有在他的寫作、編輯、出版和文學策劃等影響所及的海峽兩岸舉辦,而是由遠在首爾的韓國國際華文文學研究學會來發起舉辦,這讓我既感動又慚愧:既為韓國學術界朋友的熱血友情和高瞻遠矚所感動,另則也多少有點感到慚愧。
潘耀明先生是文學全才。在文學事業上,他是一位優秀的散文作家,更重要的是一位卓越的出版大家、文學編輯和文學活動的策劃人。看他的早期履歷,潘耀明中學畢業就去左派報紙《正午報》當記者,開始了他的煮字生涯,這段時期奠定了他一生的政治立場和文學事業。我最早讀到的潘耀明先生的作品,就是他以「彥火」的筆名所寫的當代中國作家的訪問記,向海外讀者介紹「文革」劫後餘生的中國作家精神風貌;然而我最近才知道,那個時期――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潘耀明已經擔任了香港三聯書店的總編輯,他一炮而紅,策劃了兩套大型文學叢書《郁達夫文集》和《沈從文文集》。我清楚地記得,那時我才剛剛開始研究中國現代文學,這兩套作家文集給我帶來了巨大的驚喜和影響。在這之前,中國大陸除了出版過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葉聖陶等少數作家的文集外,大多數作家都無法出版自己的多卷本文集,也得不到學術研究領域的公正評價。那時候,高校的中國現代文學課程不講沈從文、張愛玲的作品;而郁達夫的作品,雖然是有限度的被介紹,但也附加了許多諸如「頹廢」「消極」「灰色」等惡意的評價。學術界忙於政治上的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而忽略了真正優秀的文學藝術。所以,郁達夫和沈從文系列文集的出版,直接改變了人們對現代文學的認識。過後不久,學術界就出現了郁達夫和沈從文的研究成果,不能不說,這是與潘耀明的出版眼光和膽識分不開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大陸剛剛從「文革」極左陰霾中掙扎出來,政治上還處在解凍時節,一暖三回潮,舉步維艱;台灣也隨着權威政治倒台,一步步走向解禁,兩岸間的文化交流雖然還沒有發出信號,但是寒潮已經過去了。香港地處兩岸之間,這時候恰好就發揮了重要的橋樑作用。潘耀明身為香港三聯書店總編輯,利用在地理上有利地位,不僅推出了巴金《隨想錄》那樣的中國知識界扛鼎之作,還有意識地把兩岸三地的作家作品都列入出版計劃,《現代中國作家選集叢書》和《香港文叢》、《海外文叢》、《台海文叢》(用文藝風出版社名義出版)等系列叢書,初步架構世界華文文學的框架。這些基礎性的出版工作,不僅讓內地讀者認識了海外的文學世界,同時也讓海外作家初步形成中國文學的整體觀念。潘耀明先生後來離開了香港三聯,他這個宏偉的出版計劃被迫中斷。但是理想不死,在2009年他主政的明報出版社聯合新加坡的出版力量,攜手策劃《世界當代華文文學精讀文庫》,五十種當代作家創作集,融匯了兩岸三地以及海外華文作家的作品,林林總總,奠定了世界華文文學世界的基礎規模。以這一系列文學叢書的策劃和出版,潘耀明對當代文學的貢獻,可以說是被載入史冊的。
潘耀明先生不僅是重要的出版家,還是一位傑出的文學編輯。這主要表現在他編輯《明報月刊》及其在香港、海峽兩岸思想言論界所發生的深刻影響。《明報月刊》是金庸先生在《明報》的基礎上創辦的。當時是1966年,中國大陸正處在「文革」的時期,《明報月刊》在彌天大暗中打開了一扇思想獨立、精神自由的天窗,先有金庸先生,後有胡菊人先生,他們主編《明報月刊》長達十幾年,形成了香港知識分子堅持理性、學術、言論自由的傳統,成為一份全球有影響的高水準讀物。潘耀明先生接手主編《明報月刊》的時代,兩岸三地的政治格局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冷戰思維基本結束,但新的思想衝突依然尖銳地存在,而且決定着未來中國何去何從的走向。潘耀明先生以敏銳的思想立場與靈活的編輯策略高度結合,在香港的思想領域起到了引領風氣的作用。2016年,《明報月刊》創刊五十週年舉行學術研討會,我應邀參加,會上賦詩一首,曰:「神州妖氛起,明月照南疆。文化俠精義,風傳士國殤。一刊懸日月,半世融星光。天地公心在,何人敢帝王?」這最後兩句,表達了我對《明報月刊》自金庸、胡菊人以來一直到潘耀明所代表的《明報月刊》精神傳統的由衷敬仰。
最後,我想談談潘耀明先生對於旅遊文學所做出的貢獻。這是潘耀明先生近十多年來最重要的工作,也是他投入精力最多的文學活動。潘耀明對於旅遊文學的宣導,完全是有所為的。如他自己所說:「在華文的中國,在華文的華人世界,旅遊已成為生活的組成部分,但在當代的中國,甚至廣大的華文世界,追求玩、追求玩得快樂,卻忽視了怎樣玩得文明,玩得有文化,且能在華文旅遊文化中,將我們自己的精神文明與天地宇宙融匯起來。這也是多年來,我推廣旅遊文學的緣由。」為了在中華民族經濟崛起的同時提升精神文明高度,為了讓華文世界的精神傳統與當下文化建設相融匯,為了讓普通人的旅遊活動除了追求快樂,還要加入文化和文明的元素,潘耀明毅然決然地舉起了旅遊文學的旗幟,他不僅自己寫作和鼓勵別人寫作旅遊文學,而且身體力行,知行結合,組織世界華文旅遊文學聯會,舉辦多屆兩岸三地的學術研討會以及徵文大賽,並且策劃出版《我的旅遊文學精品庫》,這樣多管齊下的推廣旅遊文學,可謂煞費苦心,不遺餘力。這樣的堅持,已經十多年過去了,旅遊文學在今天已經蔚然成風,洋洋大觀,作為第一推手的潘先生,也可以說是功德圓滿了。
我今天的報告題目,設定為:遠遠走來的潘耀明先生。本來就是想從潘先生對旅遊文學的貢獻開始寫起的。凡是旅遊,不是遠遠地走來,就是遠遠地走去,走來走去中,人的文化精神都展現了出來。但是因為在申報出國手續上遇到一點麻煩,我還是無法出國來參加研討會,於是只能提交這篇報告請朋友代為宣讀,只能遠遠地向我所尊敬的潘耀明先生致敬。所以,我臨時改變了原來寫作的計劃,從我最初對潘耀明先生的印象寫起,從遠處寫到他最近的工作,讓潘先生在我的敘事中遠遠地走來,走到我們的面前,越來越清楚地展示出他的人格魅力和文學事業。
謝謝大家。

2019年4月24日

陳思和: 1954年出生於上海,原籍廣東番禺。現任上海復旦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中文系系主任,博士生導師。《上海文學》主編。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和中外文學關係研究,著作有《中國新文學整體觀》、《陳思和自選集》、《還原民間》等,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