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白 楊:「文化之鏈」的薪火相傳:潘耀明與世界華文文學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9年8月號總第416期

子欄目:潘耀明先生研究特輯

作者名:白楊

潘耀明先生有一部著作題為《我心中的文化山水》,記述了包括金庸、艾青、卞之琳、史鐵生、聶華苓、黃春明、陳嘉庚等文化名人的逸聞趣事,和他自己參與、見證香港文化發展歷程的回憶與思考。對他而言,文化情懷既是一種歷史的召喚,也是一種現實的責任,而他恰好置身於香港――這個具有奇特的歷史際遇和繁複的文化空間意義的場域中,在商業社會的重重擠壓中,他執著地堅守一個文化人的立場,用心中的「文化山水」與同道中人相互砥礪,他是有情懷的人文知識分子,也是被歷史選中的「文化擺渡人」。
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香港文化的發展歷史中,香港三聯書店與「明報」集團旗下的《明報月刊》及各出版社無疑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而潘耀明亦是這「文化之鏈」中具有代表性的傳承人。七十年代加盟三聯書店編輯部,九十年代以後掌舵《明報月刊》和「明報」集團各出版社,他從藍真、蕭滋、金庸等前輩那裡感悟到文化傳承的獨特意義並加以實踐。因為熱愛、遠見和膽識,他們從茫茫人海中脫穎而出,為一個時代的文化樂章增添了動人的旋律。
藍真是香港資深的出版家,從五十年代初開始執掌香港三聯書店,大力推動圖書發行,並「首先在香港成立讀者服務中心,與世界四十多個國家與地區建立發行、採購、訂戶業務」,推動了香港出版業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發展和壯大。在特殊的歷史境遇中,香港三聯書店發揮了溝通祖國內地與海外其他國家、地區文化交流的積極作用。1979年潘耀明加入其編輯團隊,與蕭滋等人合作,重視編輯策劃在出版和文化傳播中的作用,逐漸使三聯書店形成以文學書為主的綜合性出版社,相繼參與策劃編輯了十五套叢書或文庫,其中,包括《海外文叢》、《香港文叢》,以及組織海外學者介紹西方思潮的《西方文庫》(四十本)和收錄內地三十餘位著名作家的《回憶與隨想文叢》,期望系統全面地展現世界華文文學的歷史面貌,並在學習研讀西方文化思潮的基礎上開展有效的對話與交流。執掌「明報」集團旗下出版社後,又先後策劃出版了《2000年文庫――當代中國文庫精讀》、《我是歷史見證人――回歸十年誌》、《二十一世紀文庫》等大型文化叢書。他的作者隊伍涵括中國大陸、台港地區和海外華人,是在文化整體觀意義上呈現當代中華文化的面貌與發展路向。
作為出版人的潘耀明對歷史變革和社會思潮動態有敏銳的洞察力,在文學地理學的意義上,他在七十年代末就開始嘗試將中國大陸文學與台港及海外華文文學放在同一個平台上進行展示,提議出版一套《世界華文文學大觀》;在呼應時代轉型信息的意義上,他推動香港三聯書店與北京三聯書店同步出版了巴金先生的《隨感錄》等具有文史價值的叢書,在海內外產生了很大反響。受特定的政治歷史因素影響,香港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實質上承擔着中外文化、台港地區與中國大陸之間文化交流的視窗功能,潘耀明將自己的文學興趣與出版事業巧妙融合,在推動作品出版的同時,還撰寫了《當代中國作家風貌》等評論集,助力香港文學批評的發展。進入新世紀,他更多地參與世界華文文學的發展推廣活動,並發起成立世界華文旅遊文學聯會,通過在《明報月刊》上開設旅遊文學專頁、召開研討會等形式,帶動全球華人對華文旅遊文學的關注和創作熱情,他的目標是以旅遊文學促進不同民族、國家之間的文化理解,創建和睦社會。對潘耀明和他的同道們而言,香港雖然地域空間有限,但思想的格局、視野和心靈空間的博大卻使他們獲得了超越空間局限的契機,這個城市因為他們而有了生動感人的魅力。
在商業氛圍濃厚的香港,文化人的寂寞與堅守總是有着令人感動的力量。金庸聘請潘耀明執掌《明報月刊》時,曾對他談及創辦《明報》時的甘苦,他堅信文化品牌作為無形資產,往往比有形資產更有價值。深有同感的潘耀明在此後二十餘年的歲月中,秉持這種信念面對種種挑戰和困擾,堅持要做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他推崇陳寅恪提出的「自由之精神,獨立之思想」理念,在社會時評和個人情趣的表達中,臧否時弊,傳達理性的聲音。生活中的潘耀明是一個性情隨和的人,但在內心裡有自己的堅持和原則。他寫〈生命應放入學問才有意義〉,表達對身處浮躁時代而仍認真閱讀的讀者和甘願為文化事業付出的同事的敬意;他從蔡元培的「四字訣」談起,闡發蔡元培治學中的「宏、約、深、美」原則(〈從蔡元培的「四字訣」談起〉),強調恢弘的氣度、磊落的襟懷和窮本究源、超越功利的價值理念對塑造人格的意義;他以湘竹為喻,談〈知其不可為而為的血性〉,呼籲民眾在暫時的困境中保持信心;他也寫〈讀出活色生香〉宣導讀書對生命境界的提升:「在狂躁的煩囂中,在雜密的市聲中的暗角,一個人靜下來,捧着一本心愛的書,伴以清洌的茶或醇美的佳釀,其況味恍如從腐敗的泥沼爬出來,愉悅之情油然而生。」當面對急切的社會問題時,文字中的潘耀明是峻急而嚴肅的;當回歸內心世界時,他的情懷、性情則展露出文人的雅意。在新媒體不斷衝擊傳統文學與文化的時代背景下,他的堅持是源於一種對文化的真誠的喜愛和責任感,他讚賞愛因斯坦的一段話:「對一個人來說,所期望的不是別的,而僅僅是他能全力以赴和獻身於一種美好的事業。」出版、創作與促進文化交流,是潘耀明工作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他甘願獻身的美好事業,他樂此不疲,而信念的力量猶如穿透層層烏雲的陽光,亦將溫暖和希望播撒在了廣袤的大地上。

白 楊: 在讀博士,任教於吉林大學文學院,近年來主要研究方向為二十世紀中國現代小說、香港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