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周潔茹:編者語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9年5月號總第413期

子欄目:編者語

作者名:周潔茹

本期「華語科幻小說」專輯展示了多篇蘊藏感傷情愫的作品。寶樹〈轉換期〉講述從火星回來的韓遠方與女警許雯的戲劇性相遇,七天休眠,互為對方的感情替代品。王侃瑜〈失樂園〉反思人與人之間看似牢不可破的情感,「欣樂寧」製造一切歡樂,「失樂園」演繹所有痛苦,「儘管你身在快樂之中,但卻品嚐不到快樂」。飛氘以詩化語言在〈河外憂傷一種〉裡討論了文化鄉愁與文化認同的論題,「自出生後便始終佩戴『熵濾環』長大的實驗對象」,仍能在夢中感知母星的天地與鄉音。陳楸帆〈刻舟記(V2.0)〉組接十年前後的兩次「尋找」,基於劉教授的DISCO演算法,探究精準的計算模式是否可以窮盡算計人性的細節。黃金明〈霍今傳〉以文學評論的形式結構小說,通過對其論著《機器人心理學》與其小說《戀愛中的機器人》所做的文本細讀來呈現,充滿反諷的敘事張力。呂默默〈垃圾場事故〉在黑洞理論下探討人類未來遭遇的新困境,科技如何發展,副作用的傷害也如影隨形,人性與利益的博弈終將只是在不同外殼下的永恆論題。譚劍小說〈殺妻〉敘述西西弗斯式的「閉環」,心靈遭遇犯罪――無罪的兩極撕扯,最嚴苛的折磨來自精神層面,「抱着懷疑和痛苦直到永遠」。九零後作者王語咒〈你是否和我一樣〉亦是以科幻的框架容納尋找、自我、孤獨等文學母題,「改造」讓人無所不能,但卻讓人再難有感情。 

宋明煒教授以「鄉愁」將〈轉換期〉〈刻舟記(V2.0)〉〈失樂園〉及〈河外憂傷一種〉聯結在一起,但鄉愁不再是真實可觸的實體,已沒有具體的人與物來承載,無論是在火星還是地球,無論是在深圳還是香港,抑或是沒有地標的虛擬世界。人沒有記憶,才能沒有憂傷。吳岩教授在與評論家李德南的訪談〈當科技與未來無限地介入現實〉中,對科幻小說與科幻電影、科幻文學與小說中的科幻元素、現代技術與文學的關係等論題進行闡釋,提出了很多有新意的論點,比如啟蒙視野對人類看待世界的干預、想像的人工智能。 

黃錦樹小說〈蝴蝶飛過馬六甲海峽〉以父輩的故事講述還鄉母題,敘述每一位父親在苦難遭際中對信仰的堅守。徐則臣小說〈鸕鷀與羅盤〉則是一篇集合地域、代際、成長、文化的現實主義作品,「跑船」的邵家父子兩代人選擇「水上」與「岸上」兩條成長路徑,「鸕鷀」與「羅盤」是黏合人與物的兩個重要意象,表達出地域文化和家族文化的中斷、接續,永不消逝。 

下期(六月號)組發「香港作家散文專輯」,敬希垂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