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楊 悅:檳城:盛開在海外的中華之花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8年11月號總第407期

子欄目:世界華文作家檳城采風專輯

作者名:楊悅

南洋,檳榔嶼,喚起你怎樣的記憶與感受?遙遠、陌生,抑或似曾相識?漂洋過海,居無定所,抑或生根發芽、開枝散葉?少年時代,在父母書櫥裡偶然抽出一本書,赫然讀到一首詩――《梅娘曲》,讓少女的心房怦怦直跳。一字一淚,纏綿悱惻,既是一首情歌,又是一支悲歌,既是一曲輓歌,又是一闋頌歌,那是我對南洋的第一印象,來自書本,來自詩歌,來自殘酷的戰爭,來自不屈的靈魂:

哥哥,你別忘了我呀,
我是你親愛的梅娘,
你曾坐在我們家的窗上,
嚼着那鮮紅的檳榔,
我曾輕彈着吉他,
伴你慢聲兒歌唱,
當我們在遙遠的南洋。


哥哥,你別忘了我呀,
我是你親愛的梅娘,
你曾坐在紅河的岸旁,
我們祖宗流血的地方,
送我們的勇士還鄉,
我不能和你同來,
我是那樣的惆悵。

哥哥,你別忘了我呀,
我是你親愛的梅娘,
我為你違背了爹娘,
離開那遙遠的南洋,
我預備用我的眼淚,
搽好你的創傷,
但是,但是,
你已經不認得我了,
你的可憐的梅娘。

這首悲傷的歌曲由田漢填詞,聶耳作曲,作於1934年,是話劇《回春之曲》的插曲,描寫了南洋的愛國青年華僑,為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毅然回國參加抗戰。他的情人,出身富商的女學生梅娘,違背父母的意願,隻身從南洋趕回祖國,眼見心上人受傷而昏迷不醒,失去記憶,梅娘悲痛難抑,吟唱出這首歌曲。
與《梅娘曲》的沉痛憂傷形成鮮明對比,同樣勾起我對南洋的遐想,是另外兩支輕快活潑的情歌,鄧麗君小姐演唱,上世紀八十年代流行於大陸,是一代人青春的記憶。《採檳榔》:「高高的樹上結檳榔,誰先爬上誰先嚐……少年郎,採檳榔,小妹妹提籃抬頭望。」少男少女的情懷,伴着南洋風情,撲面而來。
另一首《南海姑娘》:「椰風挑動銀浪,夕陽躲雲偷看,看見金色的沙灘上,獨坐一位美麗的姑娘……穿着一件紅色的紗籠,紅得像她嘴上的檳榔……想到淚汪汪,濕了紅色紗籠白衣裳。」沙灘,夕陽,椰風,銀浪,蕉雨,檳榔,紗籠,衣裳,多麼美好浪漫的意象。這些詩詞歌賦,構成我心中最初的「檳榔嶼」映射,充滿異域情調,帶着青春的感傷與惆悵。
歌聲漸漸遠去,夢想把我帶到距離檳榔嶼越發遙遠的歐羅巴。有緣總會相逢,「第三屆世界華文作家看檳城文學采風」於2018年8月8日至12日在馬來西亞檳城(Penang)舉辦,吸引我萬里迢迢赴會的原因之一,是她擁有「世界文化遺產城市」的稱號。來自十個國家和地區的三十一位與會者中,我距離檳城最為遙遠,從法蘭克福飛香港十一小時,再從香港飛檳城四小時。
漫漫旅途中靜靜閱讀、進餐、睡眠,不覺勞頓。參加完整個活動,感覺收益良多,不虛此行。檳城的美景美食固然養眼可口,讓我莫名感動的還是人,檳榔嶼當地華人,和我們一脈相承,和我一樣背井離鄉、安居樂業在異國他鄉的手足同胞。
百聞不如一見,我們乘坐人力三輪車遊覽喬治市世遺古蹟區,當地導遊謝錦輝先生事先就在大巴上溫馨提醒大家:蹬三輪車的老伯們有的年紀蠻大了,看上去可能顯得有點老態龍鐘,大家可別同情心爆棚啊,提出來:老伯,您坐前面,我來蹬車,這樣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他們為能憑藉體力養家餬口而自豪,不覺得自己老,而是覺得自己有用。果然老伯們個個熱情好客,用中文為我們介紹世遺區的景色與亮點,帶着小小的驕傲。他們的臉龐和手臂經過歲月的風吹雨打變得黝黑發亮,眼神清澈淡定,蹬車如履平地,言語不疾不徐。
這群三輪車伕被譽為檳城的「活古蹟」,是這座「島嶼之城」歷史變遷的見證人。在人力三輪車日益稀少的今天,三輪車伕漸漸演變為街頭行為藝術家,擔當起與異鄉客交流、互動、溝通和懷舊的角色。前來體驗三輪車的各國遊客絡繹不絕,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相互友愛的脈脈溫情,在一問一答中自然流露,成為檳城靚麗的風景線。
我們到檳城鍾靈中學參訪,這所華文中學始建於1917年,其校訓「愛吾鍾靈」傾訴着鍾靈生對擁有光輝抗戰傳統的母校的崇敬之情。鍾靈中學「學生十大信條」言簡意賅,樸實無華:「紀律化、尊重、忠誠、勤儉、謙恭、勇敢、清潔、樂群、樂觀、進取。」
鍾靈學長自豪地講述鍾靈百年校史,歷經滄桑與戰火,鍾靈生學習中文、傳承中華文化的初心不渝。鍾靈學生嫺熟地演奏中國傳統樂器與西洋樂器,如此龐大和出彩的、中西合璧的中學生交響樂團讓我大飽眼福,陶醉其中。
鍾靈獨立中學的學生們氣貫長虹地出演「二十四節令鼓」,身姿矯健地展示中國武術的一招一式,聲情並茂地演唱中文歌曲,行雲流水地演示中國書法與水墨繪畫,我的心被深深震動: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這些手到擒來、爐火純青的表演背後浸透了孩子們的汗水、家長們的心血、老師們的培育。
我們還參觀了鍾靈老師與學生的書畫展覽。除了感嘆學生們的好才藝、好武藝、好技藝,也為他們彬彬有禮的行為舉止而傾倒。鍾靈中學所擁有的輝煌校史、傑出校長與校友、優秀老師與學生,讓鍾靈人引以為傲,讓客人刮目相看。無論身在何處,鍾靈生「愛吾鍾靈」,對學校的感念與維護從未停息。
身居海外二十六載,我不禁感慨:如此大規模、有系統、有組織地學習中文,如此不遺餘力地傳承中華文化,不知需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財力和精力,百年歷史的華文學校,包含着多少代華人的心血與努力,飽含着他們對故鄉的認同與思念,何其難得。
百年鍾聲揚四海,千秋靈氣壯山河」,檳城鍾靈,承載着華僑的思鄉夢,借助祖先留下的文字,他們以自己的方式情牽故土,夢回故鄉。
我們拜謁升旗山下的「檳榔嶼華僑抗戰殉職機工罹難同胞紀念碑」,這座永遠的豐碑記錄了檳榔嶼愛國華僑身在南洋,心牽故國,積極參與抗戰,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三千北上支持抗日的南洋機工,最終只得三分之一重返檳城,成為檳城華人心頭永遠的傷痛與驕傲。
在喬治市我們參訪世德堂謝公司、魯班古廟、韓江家廟、潮商公所、創立於1819年的五福書院和創立於1828年的南海會館。這些會館宗祠,既是當地華人凝聚鄉情的聖地,也是華人最早的辦學場所和接濟鰥寡孤獨的所在,是海外遊子的心靈家園,寄託着華僑剪不斷的思鄉情。
血脈相同的父老鄉親在此濟濟一堂,抱團取暖,說着鄉音,抒發鄉愁,共同懷念過往,追憶先人,探討如何謀生、創業、辦學、救助、發展、創造。那些接待我們的檳城華人,操着各自的鄉音,講述着先人和自己的故事,飽經風霜的臉龐,熱忱好客的眼神,謙恭有禮的姿態,娓娓道來的淳厚,讓我好似回到故鄉,見到親人。兩百多年前,他們的先人千里迢迢、畢恭畢敬地從故鄉捧來的祖先牌位、狀元牌匾,如今完好無損地陳放在祠堂,懸掛於屋樑,被後來者鄭重而恭敬地瞻仰和祭祀。他們慎終追遠的拳拳情懷,溫良恭讓的彬彬禮儀,讓我感嘆:檳城,中華文明在這裡播種,發芽,開花,結果。
我們參訪檳城華文報刊《光華日報》,1910年由孫中山先生創辦,並親自撰寫報頭,取其「光我華夏」之意,康有為、梁啟超、蔡元培、郁達夫曾為其撰稿,徐悲鴻為其創刊十週年作畫慶賀,蔣介石夫婦贈其簽名照……如今《光華日報》慨然走過一百零八個年頭,見證了百年來檳城華人所經歷的艱辛與歡欣。
不曾想到,歷史最為悠久的中文報刊,竟根植在遠離華夏故土的檳榔嶼。其艱難坎坷的百年歷程背後,掩藏着檳城華人的故鄉情、中文夢,其堅守至今的奇蹟寄託着歷代檳城報人的孜孜以求與畢生心血。這所百年報館,和沐浴着「天下為公」「博愛」精神的海外知識分子,是檳城最美麗的風景。
活動最後一天,我們來到孫中山先生創辦的「閱書報社」,即今天的「孫中山紀念館」。從1905年起,孫中山五次到檳城募集革命所需的資金,歷史上著名的「庇能會議」(檳城舊稱的音譯)便在此召開。矗立在紀念廣場的三人塑像,正中為孫中山先生,緊隨其後的是檳城富商吳世榮與黃金慶,他們是華僑支持祖籍國革命的傑出代表。吳世榮為革命不惜傾家蕩產,家徒四壁,最後貧病交加,無錢醫治,草草掩埋於荒塚。他們的義舉是對孫中山名言「華僑是革命之母」的最好詮釋。
在孫中山紀念館頭次見到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伴侶」陳粹芬女士的照片,聽聞她的故事,以前只知道孫中山元配夫人盧慕貞女士與國母宋慶齡女士。陳粹芬有一顆滾燙的革命之心,隨孫中山流亡海外,奔走革命,陪伴照顧孫中山近二十年。孫中山流亡南洋,陳粹芬隨伺左右,照料革命同志的起居飲食,傳遞情報,運送軍火,捱盡艱辛。革命成功之時,卻是她決然「功成身退」之日,與孫中山就此一別,再無相見。她曾於1914年重返檳城,與人合股經營樹膠園。我們途徑太平鎮時,專程前往全馬最老咖啡廠,建於1933年的安東咖啡廠,拜訪她與孫中山先生的故居「長春圃」。
檳城「閱書報社」暨「孫中山紀念館」社長、館長,年逾八旬的拿督莊耿康先生親自為我們講解,他也是「檳榔嶼南橋機工紀念碑管委會」主席。莊先生帶動家人參與到紀念館的日常工作中,兒子、媳婦、女兒、女婿均成為紀念館的義務講解員與接待員。
孫中山紀念館裡分別設有「紀念馬來西亞.新加坡抗日戰爭展廳」和「南僑機工紀念展廳」。在泛黃的《檳榔嶼殉職機工罹難同胞紀念碑》揭幕紀念歌歌單前,在我們的請求下,莊先生與兒子、女婿、員工一起哼唱起這首歌,發自肺腑,低沉渾厚,傳遞哀思,聽者無不動容,淚盈於睫。
盧溝驚浪滿天飛,淘盡英雄去不歸。生而為英,死為靈,陰燐化作萬年青。豐碑屹立傍旗山,丁令何時化鶴還?城郭依然人已非,扶桑空自對斜暉!」(鍾靈中學老師管震民填詞,蔡伯龍作曲。)
檳城,每個人從不同維度、不同視角丈量和感受她的魅力。從一無所知,到流連忘返,這座擁有參天大樹的城市,這座洋溢青春活力的城市,這座充滿異域風情的城市,這座傳承中華文脈的城市,一朝相遇,便難忘卻。

2018年8月31日




楊悅,重慶人。畢業於四川外國語大學,獲德國語言文學學士學位。後留學德國,在德成立公司,德國《華商報》《悅讀德國》專欄主筆。與父親楊武能教授合譯《格林童話全集》,與母親王蔭祺副教授合譯《少年維特的煩惱》(收入《歌德文集》)。鍾情大自然,愛好藝術、音樂、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