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林黛嫚:在檳城遇見愛情及其他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8年11月號總第407期

子欄目:世界華文作家檳城采風專輯

作者名:林黛嫚

為甚麼說沒來過檳城,就沒看過世界?我想是因為世界之大,如何盡覽,而檳城挽留歲月,讓我們可以緩慢地遍閱。

我的朋友中喜歡檳城的人很多,一遊再遊;沒去過的人也嚮往着前往,我問他們喜歡檳城的理由,有人回答檳城小吃特威,炒粿條、福建蝦麵、肉骨茶等美食任人恣意品嚐;有的朋友說因為檳城有世界遺產喬治城,古老街道、壁畫讓人留連忘返;有的說這城市有華人、馬來人、印度人三大種族,激盪出豐富的多元文化。還有的朋友說,檳城紓緩的生活步調讓人容易發現與遇見……發現、遇見?發現甚麼?遇見甚麼?我帶着這樣的心情出發。
抵達檳城的第二天就坐三輪車遊逛喬治城,年長的三輪車伕賣力踩着踏板,讓我們可以慢遊街城。我一向不喜歡坐人力車,總覺得隱隱感覺到車伕身上滴落的汗珠,而且在狹窄巷弄間汽車、人力車穿梭,很難安心。這裡的三輪車不同之處在於車伕在後、乘客在前,遊客觀光的視線不會被阻檔,確實是貼心的設計,雖然不忍,但是觀光業讓這些車伕年紀雖長仍能謀生,我也只能一邊慢遊古城,一邊看着前頭另一輛車伕的背影和周遭環境搖晃出和諧的美感。
喬治城保留了十七世紀馬來華人居住的娘惹建築。為了吸引遊客注意,檳城市政府邀請許多藝術家前往保留區發揮他們的藝術天分,創作了許多有趣的壁畫,成為檳城的亮點之一,簡直就是街道畫廊。壁畫區中最有名的一幅就是「姊弟同騎」,低調地隱在巷子的角落,卻訴說着一則傳奇故事。仔細看壁畫所繪,那是成人腳踏車,小孩子根本騎不動,姊弟倆是在已經立起腳架的腳踏車上自娛自樂,姐姐在前,弟弟在後緊抓着姐姐,張大嘴巴閉起眼睛嘶喊的樣子,彷彿在享受腳踏車奔馳的刺激快感,畫面非常生動。
有位建築大師曾說:「只有在和它周遭的東西發生關係時,那座建築才會顯現它的魅力和生命力。」鐵線畫就是這種說法的論據,鐵線畫是靠着牆,固定在牆壁上,講述當地的百姓、尤其是過去生活的面貌。譬如愛情巷,愛情巷隱身鬧區之中,有大大小小的數間平價旅舍,向來就是背包客到檳城熱愛的住宿區,巷口有一幅鐵線畫,呈現的就是背包客在向飯店櫃檯諮詢的畫面。轉個身,在對面樓房的牆上,另一幅作品是窗子外掛着肥胖的半裸男人,一副偷情即將暴露、不上不下的尷尬模樣。導遊說了一個故事,此巷源於富有的中國商人,都把情婦隱居於巷弄中,結果大老婆聞風來追查,偷腥的老公怕老婆發現,只好躲到窗外,這幅鐵線藝術,幽了偷情富商一默。鐵線畫在古城區有五十多幅,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展現古城的生氣勃勃。
檳城開埠者萊特上校在1786年,與吉打州蘇丹(州屬最高統治者)簽署割讓檳榔嶼的條約後,東印度公司登上舊關仔角,開始檳城的殖民紀年。因當時殖民政策的需求,分而治之的種族政策,萊特招募大批華裔移民、印裔等各族人民定居檳城,造就喬治市成為東西文化交融之地,至今留下超過萬間華人宗祠與會館、清真寺、印度廟、教堂、歐化建築等,這些戰前建築物現在依舊是市民的日常生活場所。2008年7月,馬六甲和喬治市以「馬六甲海峽的歷史名城」之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因為兩城同樣有多元種族形成的獨特文化活遺產。
這種多元文化體現在各方面,當地華人語言混雜之外,迅速切換語言也是一種平凡的日常,2014年春天,中華民國筆會與馬來西亞國家翻譯圖書院共同選編、出版《台灣與馬來西亞短篇小說選》,訪台有六位馬來作家,我英文不好,他們也不會說華語,很難交換話題,其中有一位是華人,結果我們可以用福建話溝通,雖然偶有口音差異,卻不妨礙理解語意。
檳城的文化活遺產還有一個重點,那就是中華民國的國父孫中山。孫中山先生確實似乎是檳城和中華民國在台灣最直接和最大的連繫,他在檳城不過短短數年,卻留下了許多重要的文化遺產和足迹。他設立的檳城閱書報社,當年是孫中山海外革命基地的中樞,今日是檳城孫中山紀念館,由年逾八旬的拿督莊耿康和他的家人獨立維護,把紀念館從一個展廳發展到五個展廳,希望把史實和古蹟留下來,不被時光的洪流沖刷殆盡。
一棟建築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的比比皆是,但是超過百年的華文報紙就是令人驚訝的奇蹟了,孫中山先生1910年12月在閱書報社創辦的《光華日報》,已經超過百年的歷史,在電子新媒體當道的時刻,這份世界僅存的百年華文報也努力調整腳步,至今仍是大多數檳城華人閱報的首選。一個顯赫的創辦人不足以讓一份報紙走過一百零八年,重要的是主事的人和他的夥伴們有共同的理想。我們參觀《光華日報》時,該報的總經理李興前就強調要保持辦報特色和維繫傳統。
當然短短一個上午的參訪只能認識百年的裙角,我略略瀏覽《新風副刊》,這份在大馬和《星州日報.星雲》、《南洋商報.商餘》並列大馬華文報三大副刊,是本地華文作家從事文學創作的重要園地。曾經有人如此形容,把報紙描述成穿西裝的紳士,那麼副刊就像領帶,為維持完整儀容不可或缺,看完一日《新風》,我感覺《光華日報》的這條領帶真氣派啊!
英國作家毛姆遊檳城時留下一句:「若您沒看過此地,那您還不算看過世界」,小小一個島嶼,從華人寺廟、基督教堂、天主教堂、回教堂、緬甸廟、泰佛寺,每個轉角都是不同的驚喜,就像萬花筒世界一樣,非常多元。雖然也有檳城的文化人慨嘆:「在地文化不能只有硬殼,如果看不到它的靈魂,那只適宜遊客走走看看。」我卻覺得無需如此悲觀,我這個遊客走走看看,也看到了許多故事,有故事的城市是不會被遺忘的。所以,在檳城,不僅可以遇見愛情,也可以遇見百年文學及其他。



hk_c_林黛嫚襯圖 拷贝.jpg



林黛嫚,作家,現任教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曾任中央日報副刊主編,曾獲玉山文學獎文學貢獻獎、中山文藝獎等重要獎項。創作有《推浪的》、《你道別了嗎》、《平安》、《林黛嫚短篇小說選》、《粉紅色男孩》、《單獨的存在》等散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