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凌 逾:檳城跨界——參加第三屆「世界華人作家看檳城」會議隨想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8年11月號總第407期

子欄目:世界華文作家檳城采風專輯

作者名:凌逾

檳城,又名檳州,一聽到這名字就讓人想到檳榔滿地、瓜果飄香、熱帶雨林、島嶼活力等辭藻,其實是因地形像檳榔而得名。從飛機上下來,一踏上這島城,卻沒有撲鼻而來的魚腥味、海鮮味,而是空氣清新,海風徐來,給人清爽舒適的感覺,讓人先從嗅覺、觸覺上喜愛這「印度洋綠寶石」。

會議主辦方熱情地前來接機,我們一行驅車前往目的地even green,路旁不時閃過粗壯的參天大樹,兩人都難以合圍,樹齡似乎少說也有百多年了,在向人驕傲地訴說寶地的少災少難、安逸祥和、優良的環保生態。後來我們更見識了攝人心魄的海上朝霞和晚霞、涼爽宜人的高原,未被破壞的大自然賜予人的宜居之感,人類是在失去後才會深有感悟的。
第一次來馬來西亞是十三年前到吉隆坡,欣賞樓高車快的國際化大都市範。第二次來直飛檳城,參加「世界華文作家與學者.檳城文學采風」活動,體會慢生活的閒適範。華人大會堂作為檳城華人的最高機構,在檳城成為世遺城市十週年之際,承辦馬來西亞第三十五屆全國華人文化節,邀請世界華文作家與學者三十一人來檳采風,組織者為華堂主席許廷炎拿督、文學組主任朵拉作家畫家、副主任拿督斯里李堯慶博士、鄭碧蓮女士,秘書菲爾律師作家博士、魏金順、林岳樺、羅香婷、陳瑞清等,合力辦成高水準的國際會議,高效高質高能,讓人嘆服。
舉辦「世界華人作家看檳城」活動,意在讓檳城走向世界,讓世界看到檳城。帶寫作任務而來,我想看的是,檳城有哪些創意文化,特色何在。
檳城富含多元文化滲透的多彩跨界,中西文化合璧,多元文化共存。作為國際化移民城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馬來人佔百分之四十二、華人佔百分之四十、印度裔佔百分之九點九。街上白種人、棕種人、黃種人、黑種人等隨處可見,這可忙壞了中國來的攝影師,扛着相機抓拍不停。華人又分移民與土生兩類,峇峇和娘惹是華人同當地人通婚的男女後代,攝影師所拍身着娘惹盛裝的女子總是美豔不可方物。檳城人種多元,跨界氣質與三藩市、洛杉磯等有得一拚,「矽谷創意」也許指日可待。
檳城人善於多語跨界。開朗樂觀的菲爾、滔滔不絕的謝導便是實例,不僅普通話、廣府話、閩南話隨口順溜,而且馬來話、英文也都很流利,不時還來句韓國話和日本話打趣一下,各種語言信手拈來,瀟灑切換,讓人生羨。檳城人似乎個個都自帶多聲道切換器,彷彿多語水龍頭隨便擰開就可以汩汩而出。
文化多元鮮活,民族風情隨處可見。檳城街頭林立多國文字招牌廣告,五彩斑斕,店店不同,拐角處隨時可見驚喜,熱帶雨林的熱烈氣息撲面而來。街區行走一個小時就能遇見多個宗教場所,如清真寺、印度廟、天主教堂、土地廟、觀音廟等,各類廟宇和信仰和諧共處,教堂寺廟一體,東方西方同存,可謂奇蹟。
檳城建築特色不是劍指南天、咄咄逼人的高樓,而是和藹可親、風情萬種的傳統平房建築,中西跨界。不僅有歐美式的別墅建築,以淺黃白色為主調,溫暖清新,前園後院,翠意盎然,鳥語花香,印刻着殖民印記――1786年檳城被英國政府開發為遠東最早的商業中心。還有不少保存完好的騎樓老街,一樓連廊是商舖,二樓以上住人。據說騎樓最初是為逃避英國人的重稅,其實關鍵是適合檳城多雨酷熱的氣候,為人遮陽擋雨。嶺南古蹟有不少馬來西亞式的騎樓,此番見到真身,作為生在梅州、長在廣州的自己油然回想起熟悉的老街記憶,倍覺親切。
中外合璧符號隨處可見。就飲食而言,手抓的印度餐與刀叉的西洋餐任選,芭蕉飯與椰汁飯隨意,娘惹菜、叻沙獨霸一方,海鮮與山珍齊飛,美食之城名不虛傳。就音樂而言,頂尖男校鍾靈中學有中西合璧的樂隊表演,二胡、簫笛鼓與大小提琴合奏,國樂與洋樂共鳴,樂隊成員隨時能勝任中式或西式的樂隊表演。拿督斯里李堯慶一句話被反覆引用:「檳城夠大,包羅萬象,檳城夠小,雞犬相聞」。馬來西亞的中外混搭符號可謂:冚唪唥,乜都有,真係得人驚。
檳城是有故事的歷史名城。中外名人只要造訪,就過而不忘。毛姆來過,留下一句名言:「如果你沒來過檳城,就是沒有來過這個世界。」孫中山在此扭轉革命事業,九次革命,五到檳城,檳城是他的福地。來自客家的南洋華人首富張弼士有故居於此,辜鴻銘、伍連德的故鄉在此。外交官郭嵩燾、黃遵憲等都來過,並留下了詩篇。郁達夫遊歷三日,寫散文《檳城三宿》。李堯慶博士和陳淑珠中英雙語新著《環壁生輝:敦陳修信祖居文物巡覽》在前兩書基礎上再出發,詳析陳氏祖居的壁飾、書法、繪畫、燈籠、刺繡、木雕、牌匾、錦旗、神主牌、族譜、幾代盛世家族照片等各式中外文物,儒道釋合一的信念。敦陳修信是馬來西亞的建國功臣、任期最久的財政部長(1959~1974)、創立了馬來西亞華人公會。該書史料紥實,圖文並呈,聲情並茂,將中國傳統文化和優質精神傳向世界。百歲光陰如夢蝶,重回首往事堪嗟。名人佳話不勝枚舉。
海外檳城卻能保存原汁原味的中華傳統文化,跨地域跨文化融合首屈一指。幾天來,主辦方帶領我們拜訪中國駐檳領事館,參觀五福書院、世德堂謝公司、南海會館、潮商公會、頂尖學校鍾靈中學、華僑抗戰殉職機工罹難同胞紀念碑、世界最老中文報刊《光華日報》報社、閱書報社和孫中山紀念館等。這些古早會館、書院、中學動輒都有兩百多年歷史,歷經滄海桑田的巨變而巍然屹立,幾十年的館所都不好意思亮出來秀。檳城華人不忘本、不忘祖,中國失傳的祭祖之法在這裡原封不動地執行,很多館所都供奉着神龕,先祖神主牌,小盒內藏着姓氏祖宗個人簡史的布條,以備後人紀念。中國也有很多千年古蹟,但是很多遺蹟都是重建,有些原汁原味的又遭破壞性重修,如大佛被塗抹艷俗顏色,如汕頭騎樓遇尷尬保護。重建導致原來負載的文化禮儀符號也隨之喪失,少了歷史的厚重滄桑感,味道大不一樣。
檳城華人的家族精神讓人感動。他們完好傳承溫良恭儉讓的文化,平和風趣,給人真誠的靠譜感。他們自然生殖繁衍,沒有計劃生育,家族和睦、鄰里相幫還是重要的生活理念。朵拉一家子都身兼數職,三頭六臂,齊齊上陣參與舉辦此次會議:其丈夫為獲遍馬來西亞文學獎的著名作家小黑校長,親臨接待;其妹妹林岳樺為企業管理碩士、金融學士、檳城留台同學會會長,助陣幫忙;其女兒菲爾既是文學博士也是律師,更是獨當一面,操辦會議已很有領袖範,大有父母風。朵拉夫婦教女有方。莊耿康拿督以一己之力建造閱書報社和孫中山紀念館,雖年已八十,仍然帶領家族老小合力艱難維持經營,並如數家珍、聲如洪鐘地為我們講解史實,一站幾個小時,全家合唱戰時歌曲、朗誦詩歌,激情澎湃,真心真誠,讓人肅然起敬。
檳城華人依然葆有鄉紳、鄉賢文化。馬來西亞對有成就有貢獻者授勳,分為拿督、丹斯里、拿督斯里、敦等幾級稱號,「敦」封號存於皇室,拿督斯里封號次之。檳城華人有不少獲封勳爵者。幾百年來,華人領袖們很像鄉紳,有威望,能凝聚民心,合力辦成一樁樁為民造福的大事,如抗戰期間派機工修建緬滇公路,構築救災物資海內外運輸前線。只要國家有難、社會有災,就發動賑災濟貧、慷慨解囊,團結互助,抱團取暖,精神可嘉。陳忠實《白鹿原》哀嘆鄉紳文化在中原大地喪失殆盡,而鄉賢文化精神如今仍在東南亞等地生根發芽,着實令人感慨。
檳城有慢生活的閒適範。我們坐着三輪車,慢慢欣賞喬治市世遺區和壁畫。老者車手幾十年如一日在街頭招攬各國遊客,成為文化的活化石。三輪車、自行車、共用單車,不僅見於街頭,而且頻頻見於壁畫題材,成為慢生活的具象符碼。巨幅壁畫如姐弟同騎,引多少人競相同影。鐵線雕標示出鮮明大世界遺址區特質,很能吸引遊客眼球,第一次見,大嘆獨特,尤其是愛情巷Love Lane的漫畫與英文字結合介紹街名由來,風趣幽默而又有悲涼襲來。
在高原種菜為生,享受慢生活,僅受過小學教育的鄧長權出了兩本兒童詩集和一些散文集如《水葫蘆》,自然樸實地實錄菜農的喜怒哀樂:九重葛與四季豆,讓農人氣惱的地毯草,葡萄花開的燦爛和害蟲的猖狂,旱季中的一場雨,菜籽播在草芭田,果樹種得少,收穫反而好,靜候萬物生長,種菜金馬倫,悠然見茶山。在全球均以樓高車快為時尚的時代,陶淵明式的農人也許只能見於檳城了?
檳城是休閒的慢城市,適合精細思考。成功的華人華僑社區在異國開出璀璨的傳統文化之花,值得國人前來取經學習。而報業紙質傳媒如何在電子媒體時代適者求存,轉型發展,檳城《光華日報》團隊也希望到國內來取經。海內外作家、媒體人、專家學者互相激發,跨界創意彼此支招,在逆境中求存。中華傳統文化、前沿網路科技如何在海內外真正聯動,都是值得深入拓展的課題。
「世界華人作家看檳城」凝聚人才力量。主辦方個個都有個人魅力。許拿督有拳拳赤子心,熱心公益,服務社會,幾十年如一日,作為會議的首席推手,很有感召力。朵拉老師已出版小說、散文集、畫冊五十多本,書畫一體,跨界高手,人脈深廣。菲爾多才多藝,跨界從職,所寫《古樓河上的星光――拿督許廷炎回憶錄》很受大家熱捧。她們辦會用心用力,不辭辛勞,會前辦簽證、審批事務繁多,有時週末臨急打電話,都即時回饋,事無巨細,考慮周到,讓人欽佩。
采風會議跨界團,元素碰撞成佳作。團員既有檳城的朵拉、小黑、菲爾,也有德國的楊悅、澳洲的倪立秋、毛里裘斯的林海岩和鄧國岳、韓國的徐榛、泰國的溫曉雲、印尼的孫國靜、香港的陶然、台灣的林黛嫚,以及大陸的袁勇麟、劉川鄂、盧文興、蔣繼鑫、孟建煌、林濱、黃勁、張衛東、詹朝霞、年月、劉國強、簡清枝、陳致烽、蒲鑫源、吳海燕、葉性煒、徐崇德、張曉暉、章為民、凌逾等。團員們來自全世界各地,跨越幾大洲。與會者人才濟濟,有作家學者、攝影師、建築師、院長、報刊網站主編、新媒體從業者,跨學科,跨行業,高朋滿座。
作家、攝影家、畫家的眼睛碰撞,各自發現不一般的角度。章為民在檳城街頭速寫,用文字和線條記錄雪泥鴻爪,早早成就了《時間顯彰劑》,真是出乎意料。拿着攝像機、畫筆四處搜索的人,早就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一幅好的攝影,要麼能盡可能和諧地呈現各種元素,就像劉國強拍的高原、朝霞、白色都鐸建築、蕉林、茶山,一幅圖說盡一切。要麼有故事有情節有戲劇感,有話要說卻欲言又止,就像張曉輝拍的忘我攝影二人轉、美女與野獸等許多照片讓人難忘。出有《奧運青島》《石階路上的青島》《國際視角看青島》《四季松嶺》等攝影集的徐崇德說:「攝影師是一群喜歡用照片說故事的人。他們的照片總是在說些甚麼,他們希望照片能引起觀者的共鳴。一位優秀的攝影師應該能和事實對話,觸動觀眾的內心,讓他們看完照片後完全變了一個人。用一句話說,要讓人印象深刻。」還有人霸氣地說:「甚麼是美,我說了算。」真想借借攝影師等慧眼,作家和攝影家互借眼睛不知是怎樣的體驗?
中國駐檳領事新任總領魯世魏閣下高度重視此次盛會,在會前特意帶領團隊前來視察,詳細詢問此會舉辦情況,進行細緻入微的指導。筆者有幸在中國駐檳領事館作代表發言,拙見認為,檳城文化特色在於多元跨界,檳城華人堅守傳統文化,業績斐然,給海外華人提供了示範作用,「文學采風」將檳城推向世界,有國際視野,若再繼續堅持不懈地十年、幾十年地辦下去,可發展成有特色的城市文化品牌。前段時間,筆者參加廣東茂名「十大城市文化名片」評選,各主辦方使出渾身解數,以歌舞、誦讀、戲劇等跨界方式推介特色項目,如冼夫人、茂石化、好心湖、年例、荔枝文化等,讓人迅速瞭解城市的文化實力、家珍寶典,最近茂名還邀請舒婷等一批詩人前往,寫詩傳名。總領魯世魏先生熱情地說,以後如果繼續辦,將每年都邀請與會者前來領事館參觀調研。「世界華人作家看檳城」儼然已是檳城的城市文化名片,華人大會堂已成功舉辦三屆,百多位當代文人來過,寫過,出版過采風集《印象檳城》一二冊,此次將出版第三冊。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各地各出奇招。檳城的文化名片便是跨界采風。
高手雲集的檳城文學采風會讓我想起了白舒榮、施雨和老木等老師主辦的2016年「世界華文中東歐文學國際研討會暨第八屆文心(布拉格)筆會」,四十多位世界華人作家和學者前往捷克、匈牙利、奧地利等國采風,首創巴士論壇,討論酣暢淋灕,意猶未盡,含英咀華。兩次會議與新朋老友一路歡談,聽取了很多精彩的傳奇、奇特的故事,有啟迪的高見,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長了見識,開了眼界,精神食糧收穫了滿滿幾籮筐,餘音繞樑。
檳榔其形,多元其神,華夏其心,吾僑之光,文學采風,文化傳世,以文學為橋樑,以情感為紐帶,「世界華人作家看檳城」聚集全世界各地華人文藝家和學者,以文會友,傳播檳城魅力、華人實力,擴大檳城文化影響力,擴大馬來西亞華人的文化影響力,構築中國和馬來西亞華人的聯繫內核,構建中國與馬來西亞社會的良性互動,功德無量。


2018年8月23日寫成於廣州
2018年9月21日修改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華文文學與中華文化研究》(批准號:14ZDB080)的階段性成果]

hk_c_凌逾.jpg



凌逾,華南師範文學院教授,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