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宋明煒:虛擬的鄉愁——「華語科幻小說專輯」小記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9年5月號總第413期

子欄目:文藝漫談

作者名:宋明煒

遙遠、遙遠的未來──「歸鄉者」們迷失在茫茫星海,不論怎樣也找不到那個叫做太陽系的存在。有人甚至懷疑,「鄉愁」是植入人們意識的虛擬記憶和情感。母星早已蕩然無存,宇宙本身就是diaspora。但無論鄉愁有多麼泛濫,卻再也無法證實故鄉的真實。直到虛擬的小宇宙裡微藍星球出現,又神秘消失,根據一份可靠的情報(?)⋯⋯這個博爾赫斯式欲言又止的句式,結束了這一長段百科全書引文,飛氘〈河外憂傷一種〉最後的幾句話簡潔有力,在光年尺度上拉開更大的時空距離:「銀河系原來也早已是廢墟,當維度漫遊者『漫(遊)』過整個銀河廢墟,卻仍舊體會到鄉愁的滋味,但他們克制了言說的衝動――是否鄉愁一經說出,便不復可以再度體驗?
在幫《香港文學》組「華語科幻小說專輯」的時候,我沒有預料到,首先收到的是飛氘這篇意蘊豐富、充滿詩意的小說。這不僅是一篇語言高度精準的作品,而且兼有意在言外的效果。小說寫的是鄉愁,但何為鄉愁?辭源來自古希臘語的鄉愁nostalgia,指的是懷戀永遠失去的事物;設若連失去事物的記憶都已經失去,鄉愁的對象又是甚麼呢?小說中提到分離主義者懷疑地球根本不曾存在,然而鄉愁如潮水一般的侵襲,甚至直到銀河系不復存在之後,仍是憂傷的根源。在切斷了所有線索(情報)的未來,失去的只有失去的感覺,懷念的只是懷念的感受,鄉愁的對象,便是鄉愁。微藍星球在虛擬小宇宙中的誕生和神秘消失,是否只為了啟示人們,當忘卻鄉愁何為時,鄉愁只是一種虛擬?
飛氘、王侃瑜、寶樹和陳楸帆都來自中國內地,但至少在飛氘的隱喻、陳楸帆的故事中,可以感受到香港的視角。有意思的是,這些小說不見得是從內地的角度來看香港,卻有可能選擇了香港的角度來看內地。科幻小說當然有別於寫實主義,敘事層面表達的不一定是社會表層的現實景觀,卻更有可能是那些看不見、卻更真實的現實內在的肌理或維度。
王侃瑜的小說〈失樂園〉情節幾經轉折,表面看上去人們生活在快樂無憂的世界,只要記得服藥就行。但主人公卻還是在失樂園裡去尋找憂傷,這是因為憂傷更真實?嗑藥後的快樂是虛假的嗎?這篇小說深刻的地方是發掘出人在精神層面上的需求遠比快樂和憂傷的選項複雜,但更加令人驚悚的是,即便這樣複雜的情緒需求,也可以如失樂園那樣被精密地予以構造。〈失樂園〉中所有的經驗都是虛擬,按照這個思路想下去,不禁細思恐極,小說最後大筆一揮簽訂失樂園研究企劃案的主人公並不自覺,但他所在的世界裡,社會、自我、意識、直覺、情感是否都早已經被虛擬化了?
寶樹的敘事看似舉重若輕,一個黑色幽默的故事背後,是整個社會體制在國家安全名義之下操作的集體休眠。〈轉換期〉是鄉愁的反面,是要求遺忘的律令,是強制性將個人每年到點就關閉在長達七天睡眠中的政治。這或許與失樂園的社會一脈相承,對於人的情緒、記憶、判斷的控制,對於極少數人是可以掌握的現實,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只是虛擬的世界。這個小說讓人想起韓松在一篇充滿諷刺的未曾發表的小說中寫過的,魯迅一代知識分子讓中國人覺醒,現在的偉人則是讓他們重新睡去。沒有記憶,也就沒有憂傷。
陳楸帆的〈刻舟記(V2.0)〉是為本專輯量身定做的作品,這篇小說的故事發生在香港,但目的並不盡然是寫香港。香港的衰落與深圳的繁榮構成對比,但逃亡到香港的劉教授卻帶來了一個有關內地的秘密。〈刻舟記(V2.0)〉所借用的寓言的意思具有莫大的反諷:刻舟求劍者以為是找到了最大的確定性,但其實他所面對的卻是一個完全測不準的世界。從香港北上參與國家科研工作的劉教授,原來也設計出了自以為穩操勝券的「演算法」,但這個演算法卻把他本人當作對於國安有威脅的人物。劉教授逃亡香港,他的高足阿嬌循迹追來,這期間真正讓阿嬌找到劉教授的,卻是無法計算的僅僅存在兩個人之間的隱秘關係。劉教授面對自己的學生承認演算法的失敗:「那些被演算法抹去的細枝末節,也許會決定一個人,不,很多人的命運。
在油麻地說出這句話的劉教授,為香港和內地的故事,製造了一個全新劇情的開始,這個情節不屬於主旋律,而是屬於個人的故事。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劉教授和阿嬌,猶如《花樣年華》中的梁朝偉:在放映《花樣年華》的劇場裡,看到打出來的字幕:

「那些消逝了的歲月,彷彿隔着一塊積着灰塵的玻璃,看得到,抓不着。他一直在懷念着過去的一切。如果他能衝破那塊積着灰塵的玻璃,他會走回早已消逝的歲月。」

〈河外憂傷一種〉中早已經喪失源頭的鄉愁,與拍攝於2000年的《花樣年華》中描繪的情景或許一樣,早已經星碎火滅。然而,〈刻舟記(V2.0)〉刻下的這一時間,正要改變鄉愁的意義。即使是虛擬的鄉愁,它不是失樂園裡的模擬憂傷,也不是轉換期憑藉睡眠而遺忘的感受,這虛擬的鄉愁,依附於猶如香港作家董啟章描述V城未來/過去時所關注的一切附着在考古物件細枝末節上的奇異感受,正如《時間繁史.啞瓷之光》結尾處恩恩「在那奇妙的瞬間,她彷彿置身於想像的潭底,體驗到了那無窮無盡的,豐盈着她人生的,原來早就在那裡的,嬰兒宇宙。
消逝的地方,世界誕生了。
組稿期間,長期住在香港的科幻界傳奇人物三豐告訴我,香港科幻作家李偉才博士告知他,有一部曾經啟蒙了他那一代香港科幻作家的小說,《「天狼A-001號」之謎》。此書遍尋不到,卻有幸在哈佛燕京圖書館找到。由於複製的難度,我將這本書寄到香港,李博士因此重新看到了這本書。這部出版於1960年的小說,標註「寫作」年代是2047年。我看到這一時間的時候,立刻想到的是王家衛《2046》中科幻作家周慕雲住的房間號碼。至少在這個時空點上,香港的科幻鄉愁有了具體的坐標。

宋明煒: 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現任美國威爾斯利學院東亞系副教授,獲得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2016年迪爾沃思獎金,上海文學獎2003年文學批評獎。研究領域為中國現代文學,特別是成長小說、青春文化、科幻小說。著有《浮世的悲哀:張愛玲傳》《批評與想像》,英文著作《少年中國:青春文化與成長小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