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黎翠華:何其匆匆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9年4月號總第412期

子欄目:「悼念陶然先生」專號

作者名:黎翠華


這是我第二次寫悼念的文字。第一次,陶然先生約我寫一篇文章紀念也斯;沒想到,這一次竟然是寫他,艱難得我不知如何下筆。太意外了!一月中,還跟他在怡東咖啡廳喝下午茶。他精神很好,告訴我:「怡東酒店快要拆了,我們去喝杯咖啡當跟它道別吧!」怡東那英國風的Dickensbar是我以前常跟朋友去的,度過不少快樂時光,於是欣然應約,但如今想起他這句話就驚心。
與也斯不熟,對他心裡有無限的尊敬;但認識陶然先生超過二十年,有來有往,他突然間這樣消失,真的很難接受。我呆了半天,是陸續收到其他消息才不得不確信他已病逝。唉!想起相識恍如昨日,上世紀某天,那時我在天地圖書正出版一本書,見到顏純鈎先生,他說約了幾位編輯喝茶,順便把我這個新丁也帶上。席間都是資深編輯,我不知如何應對,沒說幾句話。顏先生為我逐一介紹,是這樣認識陶然先生的。自此陶先生不時約我為香港文學月刊寫稿。那年代還未流行電郵,陶先生給我打電話或是寫信(手寫的),是一位非常誠懇和認真的編輯。難得的是他不離不棄,像個辛勤的園丁照顧他的花圃,每一位作家都記得,大家細水長流地共同醞釀了這麼多年的《香港文學》。除了月刊,每年各種文類的專輯更是豐收的果實。感謝他,為香港文學付出這許多時間和精力。
2004年巴黎的書籍沙龍更讓我目睹作為編輯的辛勞。主辦單位法國邀請了四十位中國作家出席,香港代表是也斯、陶然和王璞。中港何其匆匆黎翠華台與海外的中國作家聚首一堂,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而香港也有自己的成績。因為也斯的努力,法國學界對香港文學有一定的認識;但一般讀者,由於缺乏法譯本,對香港的印象還停留在上世紀初的階段。通過書籍沙龍的研討會,人們有機會與香港作家在現場對談,顯然逗起了他們的興趣,不少人提出問題。散場後,還有傳媒追訪。由於西方世界第一次接觸這麼多中國作家,各國記者雲集,《香港文學》月刊主編更是不少記者的目標。這些訪問完全沒有時間作準備,陶然先生都要應付,我義務當了一陣子翻譯,已經很累,而他還是面不改容。我問他:「怎麼你一下飛機就能到展場講話?時差倒過來了嗎?」他說在飛機上睡了一覺,還可以。一連四五天,上下午都有不同的研討會,我沒有精力每一場都去,而他都在場,也不覺疲倦,總是平平和和的,從無怨言。吃過晚飯,回到酒店他還要趕稿,急着傳回香港,我以為他是鐵打的。
有件事讓我一直耿耿於懷。書籍沙龍結束之後,陶然先生想順道去諾曼第一遊。但他行程緊密,怕趕不上飛機回港,始終沒去成。才二百公里,時間上都沒法安排,我覺得可惜,他卻灑脫的說:「沒關係,下次吧!」

在怡東酒店喝咖啡時我舊事重提。如今他退休了,沒有編務纏身,可以遊山玩水,任何時候去諾曼第我都一定作地陪。
他依然是平平和和的,笑着應我:「好呀!」
可是,怡東酒店還未拆,陶然先生已經離去了。
他的腳步何其匆匆!

黎翠華 廣東新會人,在香港出生、成長、受教育。近年生活於香港與法國兩地。已出版散文集《山水遙遙》、《紫荊箋》、《在諾曼第的日子》,短篇小說集《靡室靡家》等,小說集《記憶裁片》獲第十三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推薦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