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陳瑞琳:穿透歷史的記憶——美國新移民散文十二家劄記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9年2月號總第410期

子欄目:文學漫談

作者名:陳瑞琳

說起中國的文學,散文一直是正宗。唐宋雖有詩冠,但散文依然高貴。明清以降,小說的地位儘管大長,但「五四文學革命」的後三十年裡,散文的成就一直與小說並駕。只是進入了「當代文學」,散文的寫作才淪於邊緣。不過,讀者眼睛雪亮,先是喜歡台港的散文家,繼而看見來自海外的散文浪花,其間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美國新移民作家的散文方陣,且是以男性的創作最為亮眼。
水草豐茂的北美漢語文壇,小說家多女性,散文創作卻是以男作家為盛,各自為戰,身手不凡,頗有點兒獨立洲頭的氣勢。如果說女性作家的散文更傾向於「自我」的修為,喜歡表達「個體」與「外部世界」的關係,那麼男性散文家的視野更多是來自對歷史與文化的考察。
與中外歷史長河中的男作家相同,美國的男性華文作家多喜歡寫燕趙悲歌,尤其是善於發現歷史深處的隱秘角落。他們的散文或宏大浩然,或直面現實,或平實拙樸,但都是用文字穿透了歷史長河的記憶,甚至是覆蓋了中國近現代的百年時空。他們筆下的故事,早已不僅僅是移居地的移民生活,而是一種經緯交錯的世界組合,體現出超越國族格局的文化反思。
古往今來,詩人可以狂想,小說家可以虛編,唯獨散文家不能,散文它直接來自心靈,真實到如同眼睛裡不能容忍沙子。散文家是必須睜着眼看世界,目光有多深邃,文章就能看多遠。好的散文,如同書法裡的正楷,最見功力,無法藏拙,那種水落石出的境界與坦蕩,是散文家心靈的高度。來自美國的各路散文大俠,正是以他們真情流露的生命感悟,浪漫奔馳的聯想情懷,個性突出的鮮明語言,斑駁多采的文學審美,打造出了一道當今海外文壇最亮麗的散文風景線。
論述美國的新移民散文作家,必須先提到王鼎鈞,他雖然來自台灣,卻是引領着北美新移民散文創作的一代宗師。「鼎公」1925年出生於中國山東,1949年到台灣,在台期間即有《人生三書》《開放的人生》《人生試金石》等數十部散文集問世,影響甚大。1978年應聘來美,此後出版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散文作品,如《文學種籽》《左心房漩渦》《看不透的城市》《兩岸書聲》《海水天涯中國人》《山裡山外》等。由於他的海外創作恰好是與大陸赴美的新移民作家成長同步,因此,他的豐富經歷、人生態度、思想境界以及藝術手法都深深地影響了同代新移民作家的散文創作。
王鼎鈞的散文作品,一方面飽含着中國人的眼淚和痛苦,另一方面也飽含中國人的微笑和希望,他尋求的是人類的良心,是破碎世界的修復者。在藝術上,他被譽為「走盡天涯,洗盡鉛華,揀盡寒枝,歌盡桃花」。他的文字厚重寬闊,在單純中求豐實,在真切中得圓通,這樣鮮明的藝術氣質在美國新移民散文家的筆下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繼承。
劉荒田,美國新移民文學散文創作的領軍人物,從早年的《唐人街的桃花》到《紐約的魅力》,前期創作的近十部散文作品,寫透了新舊移民海外生存的身心滄桑。進入新世紀之後,劉荒田創作了昇華版的「美國系列」,從《美國世故》到《人生三山》,融匯東西視角,貫通華洋情思,尺幅之間,構建出屬於他的深情感悟和明達智慧的個性世界。劉荒田的散文作品,不僅是他四十年海外生活的精神總結,也是他記憶寶庫的藝術濃縮。在歲月的磨礪中,他的激情始終在燃燒,在發酵,在井噴,他的情感和思緒,一直在紅塵中昇華,終於將生命的歌哭悲歡抒寫在詼諧笑談之中。
在散文〈平安夜遊思〉中,荒田寫的是速食店的一幕。他以細膩與幽默之筆,刻畫出個體生命與社會結構的互動,在過去與未來之間,在形而上和形而下之間,在此岸和彼岸之間,作者寫出了一種秋水藍天般的和諧:「在這位於蔚藍舊金山灣畔的旅遊名城度過的第三十五個平安夜。隨便揀哪一處,都說得出一個半個故事。雖然和這個節日無緣。然而,此刻,我終於獲得虔誠基督徒一樣的情懷,熱烈地讚美,啊,平安夜的平安!」這裡既有詩意的情懷,同時又充盈着哲思,作者既不渲染遊子的鄉愁與漂泊,也不沉溺於他鄉與故鄉的「愛恨交加」,而是着力在文化意義上的擁抱,凝聚着溫暖世界的人文精華。
宣樹錚,北美華文文壇資深的掌門作家。他1939年生於蘇州,1956年入北京大學,1958年被打成右派,留校察看,1962年北大中文系畢業,分配新疆教中學。1979年調回蘇州,任教於蘇州大學中文系,曾擔任蘇州大學中文系主任。1989年移民美國,開始為《世界日報.副刊》撰寫散文,達七年之久。2001年至2008年任美國《彼岸》雜誌總編,培養大量文壇新秀。自2007年起,為《僑報》「紐約客閒話」寫專欄至今,他筆下的文字,多沉鬱頓挫,選題都有很強的歷史感,文字充滿了古典韻味,比如他的〈音緣〉,在特有的歷史迴聲裡盪滌着一種痛楚。
宣樹錚在早年曾寫過小說,譯過小說,來美國後則主要寫散文,筆名榮棣、鮮于箏、仆固秋等。作為北美新移民作者中較早在《世界副刊》上發表文章的專欄作家,王鼎鈞先生曾這樣描述他:「初見宣樹錚,看他方形的臉,皮膚微黑,雖然天天刮鬍子,刮不去上唇的一抹青,濃眉深目,表情莊重,說話聲音沉穩,下筆字字有來歷,我以為他是北方人。他的小品文很靈動,有巧思,談新文學出語雋秀,我又以為他是南方人。後來知道他北京大學讀書,蘇州大學教書,這就難怪了,地靈人傑他看遍了也佔全了,中間還到大西北轉了一圈,所謂大時代對他也就不是抽象名詞。天地造就這麼一個人,難道就為了供海外這一小群學殖荒蕪的白話文作家偶爾執書問字?」鼎公讚他是「含飯哺人」,所以在美國有很多的華文作家至今稱他為宣老師。
王性初,詩人和散文家,出國前曾擔任福建省作協副秘書長,現任美國《中外論壇》總編輯。1989出版詩集《獨木舟》,隨後移民定居美國舊金山,發表大量詩歌、散文、小說及隨筆,在美國、香港及中國大陸報紙開闢多個散文專欄。作為一個曾經與死亡擦肩而過的作家,王性初對生命的體悟,是他常常把個人之愛與文化歸宿結合在一起,體現出一種戰勝「異鄉」為「異客」的精神力量。
王性初的人生不僅有愛情傳奇,更是時代和時空的大跨越。如果說他的詩是充滿了「孤之旅」,那麼他的散文則是充滿了「蝶之殤」(散文集《蝶殤》2002年在美國出版)。作為海外遊子,精神的漂泊雖然是自願的,甚至是渴望的,但它的另一面也是孤寂的,是痛苦的。所以在王性初的散文世界裡總是飽含着家國失去與人生不捨的複雜情感。他的散文代表作〈蝶殤〉,懷念那寄託着母親靈魂的彩蝶,充滿了對生命親情的深情眷愛。
沈寧,北美代表性紀實文學作家。八十年代留學美國,體味比一般留學人更為廣闊的社會人生。出版作品《美國十五年》《戰爭地帶──目擊美國中小學》《商業眼》《美軍教官筆記》《百世門風》《一個家族記憶中的政要名流》等。他的紀實作品,無論是狀寫美國現實,還是回憶前塵往事,風格精煉樸實無華,內容字字珠璣見血,內含風雲湧動,氣韻生動感人。散文〈九霄風雨招英魂〉,對於沈寧來說則有特別的意義,他的目光從家族走向縱橫的現代春秋,在歷史的叩問追尋中,他始終把握着書香傳世的儒家之根,為讀者留下寶貴的細節和記憶,也傳遞出一個民族的脊樑和靈魂。
作為「歷史的還原者」,除了紀實文學的貢獻,沈寧也是傳記文學的重要代表作家。上下卷的長篇傳記文學《嗩吶煙塵》,其筆下風雨蒼黃的家族歷史故事,不僅僅是為掩埋在歷史煙塵中的親人作傳,更是為滄桑中國的百年長河作證。
蘇煒,筆名阿蒼,小說家、散文家、文學批評家。曾下鄉海南島十年,1974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中山大學中文系畢業後赴美留學,現為耶魯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高級講師,專事中文教學。出版長篇小說《渡口,又一個早晨》《迷谷》《米調》《磨坊的故事》、短篇小說集《遠行人》、學術隨筆集《西洋鏡語》之外,還有《獨自面對》《走進耶魯》等多部散文集問世。
與小說創作的波瀾壯闊不同,蘇煒的散文表達的是現代人難得的真性情,他幾乎毫不掩飾地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實感,把對歷史、生命、愛情、家庭的種種感悟付諸於汪洋恣肆的文字。在蘇煒的散文中,他特別善於表現那些曾經困頓、迷茫,而又為理想、為真理不懈追求的人物,他總是寬容而冷靜地回溯歷史與現實,寫朋友,寫萬物,筆端皆傾注真情。〈凜凜猶生──稼軒故里行〉正是他歷史遊記的佳作。葉周,小說家,散文家,資深電視製作人,《洛城作家》主編,近年來在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和美國發表了數百萬字的影視評論、小說和散文。著有長篇小說《美國愛情》《丁香公寓》,散文集有《文脈傳承的踐行者》《地老天荒》《巴黎盛宴:城市歷史中的愛情》等,獨具歷史洞察目光,是「文化時空的回望者」。
葉周的散文非常好看,新出版的《巴黎盛宴:城市歷史中的愛情》一書,是他近十年來跨越中美歐亞的文學腳步,記錄了他在中西文化氛圍的跳躍中對各種文化事件和文化名人故事的所思所感。其中有海明威等美國作家二十年代的歐洲漂流,中國文壇前輩茅盾、蕭紅舊時代的艱難生存,美國老一代移民坎坷的生活和年輕一代文化認同的糾結,以及麥克傑克森、惠特尼休斯敦等巨星的個人悲劇,還有與美國名校華裔校長和哈佛法學院長的近距離交談,華人之光李安、李昌鈺的傳奇故事等等。在葉周看來,人生就是一本大書,不論是悲劇還是喜劇,都會帶來人生的啟迪。〈丙申香港憶故人〉是葉周的心血之作,寫的是他心中一段刻骨銘心的回憶:「每年去香港,我都會去看看我的姨婆,姨公伍于簪的墓。他是民國孫中山先生的親密戰友。支持着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事業。是軍需和經費的重要來源,備受倚重。姨婆黃淑英,卻是養育我成長的最親的親人。」傾情抒寫的故人故事,令人無限欷歔。
少君,海外網路文學的先驅。因為經歷了這個時代波瀾壯闊的人生,他創作的體裁包括小說、散文、詩歌、紀實文學等,有近萬家中文網站在刊發他的作品。也是因為沒有職業作家的種種禁錮,少君的文字洋溢着來自生活深處的咄咄底氣。在他的筆下,多是性情所致、天馬行空,加上他豐盛的人生體驗以及縱橫東西方文化的精神頓悟,遂使得他的創作如熱泉奔湧,不循規矩卻自成方圓。
近年來閒居或遊走的少君,創作出不少迤邐恢宏的好散文。他的〈鳳凰城閒話〉其目光橫掃千山萬水,儼然是一個「地球人」行者無疆的胸懷。他總是帶着敏銳又多情的目光,環視和感受着上百座國際都市的風光。他把自己海外漂泊的心流融匯在他鄉豐饒的人文自然環境之中,字裡行間流溢着眷愛的情思,跳躍着舒展的情懷,坦露出浪漫的真率,以及靈動的智慧和文人的飄逸。〈四季.成都〉是他的一篇代表之作。
在北美的散文園地,性靈派的傑出代表,當屬張宗子。他在出版了《垂釣於時間之河》之後,僅在2007年就一舉出版了三部散文集:《空杯》《開花般的瞻望》和《書時光》。從他款款的文字裡,讀者感受到的是那種大隱於市的藝術情懷,張宗子喜歡書,喜歡沉思,喜歡音樂,喜歡咖啡,喜歡貓,喜歡雨⋯⋯彷彿是「五四」以來林語堂、梁實秋他們遺下的花朵,在世紀的久違之後竟然怒放在摩天高樓的哈德遜河畔。
張宗子的散文創作,其主要的特徵是輕靈而富有質感,輕靈是他放飛自由的心懷,質感來自他觸摸生活的真誠。好的散文首在「養心」,心裡豐盛了,文字才好看,才能滋養別人。感嘆張宗子在異國的方桌上可以讀那麼多的中國書,心兒如此安靜又如此自由。〈甘口的良藥〉一篇,寫的就是讀書,書裡自有波瀾,有一種力的思考。宗子的行文,遠挾魏晉氣韻,近寓明人雅趣,再近些,亦吸收了周作人的沖淡,血脈裡還融入了青年何其芳式的清純熱誠。散文本就是血管裡流出來的血,作者靈魂的高度就決定了作品的高度。
程寶林,一位詩、文、小說俱佳的全才作家。早在出國前,就已出版詩集《雨季來臨》《未啟之門》《程寶林抒情詩拔萃》,散文集《燭光祈禱》《託福中國》等,其詩歌的創奇,散文的美韻,均在文壇引起過強烈反響。程寶林赴美後雖然創作了長篇小說《國戲台》,但更多的成就是散文隨筆,出版的作品有《國際煩惱》《故土蒼茫》《洗白》《一個農民兒子的村莊實錄》《心靈時差》《大地的酒漿──程寶林美文選》等。其中的《故土蒼茫》表達了他作為農民之子的深刻孤獨和遼遠鄉愁。三十年的創作,程寶林不喜多產,卻潛藏着充沛的實力;他驀然出手,總會給文壇一個驚喜。〈人生易逝,美酒趁時──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性愛之美〉一篇就是他散文創作中的令人驚喜之作。
「黃河的孩子」朱琦,北京大學古典文學博士,曾任教加州柏克萊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和史丹福大學亞洲語言文學系。早期出版有散文集《東張西望》《十年一笑》等。作品曾獲台灣中央日報文學獎、大陸首屆老舍散文獎。2005年台灣爾雅出版社隆重推出他的文化大散文集《黃河的孩子》《東方的孩子》,一時轟動兩岸文壇。《讀萬里路》是他近年文化隨筆的最新集結,書中由北向南從中原到江南再到嶺南,由東向西從安徽到湖南再到大西北,試圖以地理、歷史和文化的大背景解讀中國各地域文化的不同及其原因。
在海外新移民作家群中,一些作家是正面迎接西方文化的挑戰與移植,另一批作家是重新審視自己與生俱來的文化母體,從而在新的層面上進行中西方的文化對話,朱琦的創作,正是後者的傑出代表。朱琦的系列文化大散文,從〈隔洋相看霧滿天〉裡中美文化的辨析比較,到〈複雜的中國人〉裡對中國人國民性的深入剖析;從〈男人之美〉的論斷到〈美人總被雨打風吹〉的辯思;從結緣海外的〈骨肉鄰居〉到苦澀的〈陪讀父親〉;從〈矽谷搶房記〉的笑談到〈窗對滄海〉的抒情,朱琦的散文縱橫古今,震撼人心。他總是能夠站在新的文化視點上,隔着海外的時空,重新審視中國文化的傳統精髓。〈人肉包子與座上客〉一篇是他「重讀千古英雄」系列中的代表作,從千百年傳頌的故事裡剖析中國文化的弊端,從肉包子的「冷」和座上客的「熱」指出了「義」在倫理價值觀上的深刻局限,閃爍着理性批判的獨特光芒。
陳九,近年來炙手可熱的小說家、散文家。自2007年開始在《世界日報》上連載小說《紐約有個田翠蓮》,立即引起文壇關注。之後的作品曾一舉斬獲《小說月報》《長江文藝》等文學獎項,更借着「紐約陳九的博客空間」的文字魔力,進入了大陸文壇的讀者視野。關於寫作的緣起,陳九這樣說:「因漂泊而自由,因自由而豐富,因豐富而多情,因多情而痛苦,因痛苦而寫作,因寫作而快樂。」 這種情感在他的散文〈漂泊三重唱〉裡有了充分的體現。被譽為「俠骨柔腸」的陳九,豐富的人生經歷,真誠的嬉笑怒駡,構成了陳九作品的獨具魅力。他的散文隨筆集《紐約第三隻眼》,幽默詼諧,犀利深刻,移民生涯的時空感悟,難以忘懷的愛恨情仇,飽含着跨文化的生動體驗。難怪陳公仲教授如此評價他:「這位陳九,真是陳年老酒,八十年代初期已顯山露水,窖藏三十年,如今一開封,就香氣四溢!
蔡維忠,筆名無窮江月,哈佛大學的生化博士後,新藥研發專家,卻是美國《僑報》及《北京晚報》的專欄作家,他的隨筆集《美國故事》深受讀者喜愛。他的寫作風格以嚴謹著稱,這得益於他的科研訓練。他筆下的文字,實打實,不花俏,簡潔又明晰,憑內容和真情吸引讀者。他從不用艱深的句子,表面上文風平淡,內在的文采卻藏在後面,因為他的文章總是有強大的內容做支撐。比如這篇〈六個簽名〉,寫的是《中國薑罐》這部書裡六個人在中國抗戰中的命運。他善於從微觀進入到宏觀,有人,有社會,有歷史。他喜歡寫故事,找到事實的切入點,然後去尋找邏輯的意義和深度。蔡維忠的散文,吸引人的首先是他獨特的視角,他總是給讀者構築出一個奇妙的世界,在乾淨理性的文字裡,隱藏着寓意深邃的思考。他特別善於深入到美國生活中的平常事件之後,挖掘出一個個故事的本質,解析出美國社會中人性的光輝與晦暗、人生的精彩與無奈,向讀者呈現當代美國的風土人情、文化傳統、社會制度、道德觀念和美國夢過去與現今環境的改變。

綜上所述,從海內到海外,寫散文者多,但要成為好的散文家,真正的散文大師,不僅要具備創作的歷史長度,還要創作出獨特的文化內涵,文字中不僅要有寬闊的大我境界,還要能鑄造出自己的美學經典。美華文壇的散文作家,每日遙看此岸和彼岸,異鄉人心裡的搖動比本土的人會更加地劇烈,所以筆下為文也往往充滿驚濤駭浪。兩種異質文化的正面碰撞,個體生命的意識得到空前地發揚,千年中國的散文餘脈,在太平洋的彼岸海納百川,不僅僅是生根發芽,而是異軍突起的局面。
又想到了王鼎鈞,想到了他在散文中所創造的那些經典般的句子:

「婚姻,使詩人變商人,商人變詩
人;使悲觀者樂觀,樂觀者悲觀。」
「能征服,謂之堅強。能順應,也
是堅強。」
「有人得意,看背影就可以知道;
有人失意,聽腳步聲就可以知道。」
「人是一個月亮,每天盡心竭力想
畫成一個圓,無奈天不由人,立即又缺
了一個邊兒。」
「人最難心中寧靜。真正的寧靜中
既沒有日曆,也沒有報紙。只有你,只有
我,而且並沒有你的皺紋,我的白髮。」
「人生在世,中年以前不要怕,中
年以後不要悔。」
「故鄉是甚麼?故鄉是祖先流浪的
最後一站。」
「鄉愁是美學,不是經濟學。」

陳瑞琳 :北美散文家,海外文學評論家。曾任國際新移民華文作家筆會會長,現任北美中文作家協會副會長,陝西師範大學人文社會
科學高等研究院駐院作家。出版《他鄉望月》《海外星星數不清》等多部散文集及評論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