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莊文龍:道是無晴卻有情——舒巷城《太陽下山了》的鄉土價值觀

主欄目:《香港文學》2023年11月號總第467期

子欄目:評論

作者名:莊文龍

引言

《太陽下山了》是舒巷城受《南洋文藝》主編譚秀牧之約撰寫的長篇小說,由1961年開始於該刊的創刊號連載,分十期發表,每期約一萬字,是舒巷城的長篇小說代表作。小說以香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社會底層生活為背景。故事的主要場景在西灣河泰南街一帶,人物以林江為主線,又以其他角色如林大富、張凡等小市民的生活和經歷作為副線,構成完整的城市眾生相,「基本上採用全知觀點,但其中有好些篇幅,卻是採用角色觀點的,如少年的林江眼中所見景物、人物等等」(1)。

雖然同樣被歸類為鄉土文學作家,又同樣以香港社會作為小說背景,但舒巷城的作品並不類同於侶倫、黃谷柳、林蔭等作家,或以集中描寫社會上的階級對立和矛盾,或以「揭露上流社會聲色犬馬的腐朽生活」(如南宮博)(2),正是舒巷城被評為最「鄉土」的原因之一。舒巷城着力刻劃美麗鄉土的風土人情,在表現社會底層的艱苦之餘,更強調一種鄉土特有的人情味,可以說「將目光聚焦在社會底層,不僅是為了表現鄉土社會在城市文明衝擊下的動盪,更重要的是希望在那裡尋找溫暖而堅強的人性力量,作為對城市文明消極意義的反撥」(3)。

 

虛構中的現實懷戀:小說的真實鄉土背景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鄉土作家,舒巷城對本地社會的觀察極其仔細,作品場景多源自真實生活,由此令筆下的香港「鄉土」顯得極為真實。舒巷城認為「創作的泉源是來自生活,一部小說或一首詩,是一件反映人生的藝術品,所以最重要的是生活的積纍」(4)。他着重生活實踐,在生活中尋找寫作素材,與人交往時會深入瞭解對方的思想感情,這些個人的經歷和體會都豐富了他小說的內容,而這樣也決定了他現實主義創作路向的基調。他的童年和少年時期就在西灣河和筲箕灣度過,在他的作品中不難見到他對那些地方的描述。《太陽下山了》的場景正正集中在香港的真實地方,如西灣河、鯉魚門和泰南街等地,寫得極其美麗與詩意,袁良駿說「與下層人民、下層社會的『浮世繪』俱來的,是小說濃郁的鄉土氣息。鯉魚門、大貴里、西灣河、筲箕灣、泰南街……這些香港的窮街陋巷,作家如數家珍地信筆寫來,而它們卻深深地印入了讀者的心目中。」(5)作者以一種寫生的寫實筆法描繪出一幅又一幅生活畫面,這與作者早期生活的環境和懷戀之情不無關係。我們從作者筆名的深意亦能看出其鄉土之情:「舒」字隱含了「舍」「予」的意思,而「巷」和「城」又是人居住的地方(6);而另一筆名「秦西寧」則是秦淮河、西灣河、太寧街的合併(7)。

他強調的鄉土色彩又在粵語夾雜的小說語言有所表現。《太陽下山了》大量運用了具地方色彩的粵語語詞,對於一些較難理解的字,舒巷城會在每章的最後加上註釋,例如「細路」「搵食」「散手」「師奶」等等。對於這種安排,舒巷城更直言:「用意是加強地方色彩,小說的背景是當年西灣河的窮街。有些廣東話以普通話替代難以傳神。」(8)文中用字淺白但意味深長,「這篇小說的語言是盡量避免用成語、套語等等。我當時有意把寫實的、抒情的、通俗的筆墨,熔於一爐」,貫徹舒巷城創作的作風,以一種真誠、樸實、不堆砌的文字把故事呈現於讀者眼前。而舒巷城注意到香港本土社會的特點,以本地實景作為小說背景,在寄託了他眷戀故土情懷的同時,可謂對本土意識的一種醒覺。

 

變化與傳統:道德價值的批判

雖然香港鄉土文學的「鄉」與「城」沒有絕對的對立,但香港與台灣一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社會經濟環境隨着工業化和現代化,現代文明帶來的新舊文化衝擊在「鄉土」中卻同樣存在。舒巷城極其執著於傳統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對城鄉變化的察覺也十分敏銳,因此也有了「道德批判者」(9)的稱號。《太陽下山了》透過今昔對比的藝術技巧描述了時代環境的變更,突出了香港本土在該時代新舊交替的實際情況。小說中的林成富原來做過一間鞋店的老闆,但他賣的唐鞋在面對西式皮鞋的衝擊下,最終「捱不下去」,因此由老闆變為打工仔,以至成為賭徒,負債,縱酒,被車輾斃。小說中的唐鞋和西式皮鞋可視為傳統與現代的衝突,反映舊有文化被取締的無奈現實,而小說對林成富的賭徒心理略花筆墨描寫,從中表現了賭徒迷信自信而矛盾的思想價值觀,對於林成富曾經戒賭卻重歸賭途,作者似乎刻意營造香港小人物的悲劇性。

小說又反映了香港功利主義的社會風氣,香港作為現代物質文明下的一個都市,「大多數大眾消費文學立足於賺取稿費和為人們提供茶餘飯後的消遣⋯⋯有些作品甚至墮入了黃色下流,成了香港文學中的三級片」(10)。《太陽下山了》的嘉瓊即為了追求物質生活而拋棄作家張凡、張凡舊友唐作廉更勸誘張凡著寫香艷暴力小說,加入文學的商業性炒作行列,這便如唐仲廉所說的「這個世界,誰不自私?誰不先想到自己的利益?」而張凡這一角色的存在,則是作者理想價值主義的發言人,在前者對立面上批判這種現代都市所帶來的醜惡一面。舒巷城小說「不僅反映了『鄉土』式的地域風景、人情世態,而且還反映了『鄉土』的現代性命題,即在城市現代化進程中,『鄉土』的異變與動盪」(11)。

 

無晴見有情:底層階級的患難與真情

然而,舒巷城對鄉土仍抱有樂觀態度,這也是他與其他同時代香港「鄉土」作家的不同之處。與普遍鄉土文學一樣,舒巷城筆下的人物大多是屬於底層階級的(這也是現實主義作家的一個聚焦重點)。作為小說主角,林江一家便是香港社會中底層人物的寫照,他們生活的艱辛並非虛構,但作者在文中強調的是一種「鄉土人情」,營造底層人物善良真誠、努力上進的形象。張七皮幫助莫基仔一家、梁玉銀與丈夫出於惻隱之心而收養林江、林江的鄰里幫助照顧林成富的身後事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小說中沒有明顯的反面角色,例如林成富雖對林江多有打罵,但偶爾也起憐憫和悔疚之心;而包租婆更一反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小說中的惡人形象等等,故論者多稱其「作品中處處可以看到,在底層社會的人際關係中,充滿了溫情暖意。」

他的朋友張五常表示:「深泉寫的是老香港及西灣河的人與事。既不寫恩仇,也不寫怨恨。他寫的是窮人家之間的愛與關懷,初讀有點平淡,但讀後的感受是入木三分。」(12)舒巷城表示自己平日來往的多是非文化界或文藝界的朋友,是社會中比較下層的人,這也影響了他小說的題材,梅子也曾表示:「他的小說注目於底層小人物的際遇和命運,絕大部分為光怪陸離而變動不居的香港社會造成影響」(13)。書中出現的人物無疑是舒巷城日常接觸的人的化身,經過他的改動,便成為活靈活現的角色。

其實,舒巷城集中描寫底層人物,一方面是與早年「接觸過好些小市民與低下階層的人物」(14)有關。另一方面,他相信「文學應該『為人生』」(15),這又與一批俄國現實主義作家如契訶夫和托爾斯泰等的影響有關。此外,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赤化與反共之間的政治壓力下,舒巷城「沒有在作品裡故意突出貧富階級對立」(16),堅持自己寫出中立文學的態度確實值得尊敬。

 

結語

舒巷城作為鄉土文學作家,其與中國鄉土文學和台灣鄉土文學實是同中有異。他抒寫時代變遷中的價值觀變化,這一點跟台灣鄉土文學即有相似之處。但由於不以農耕社會、鄉村土地或城鄉對立作為必然母題,有論者如艾曉明則以「本土」取代香港鄉土文學所指的「鄉土」(17),但應注意的是這一稱呼未能描述如舒巷城等作家所強調的鄉土價值觀,也未能將後來的也斯、西西等「本土作家」與此區別,可見舒巷城在香港文學史中的獨特意義。而他的一套鄉土價值觀對中國鄉土文學也是既有繼承且有所不同。舒巷城以都市作為小說立腳點,雖與魯迅一樣有所批評,但前者是批評一種新的價值觀,後者則批判舊有社會的封建思想;他雖如沈從文般肯定鄉土的美好,但也不似沈的純粹讚美;雖如茅盾聚焦於底層階級,卻沒有強烈階級鬥爭的意識形態思想。正如陳曦靜說:「他作品中的『鄉土』,不一定有地域的特指性,也不是傳統觀念的『土地』,但在觀念上,卻具有鄉土特有的單純、親密的價值觀;他的作品寫實,以低下階層為主要對象,但在實踐方面,卻有寫實和現代的互相滲透及融合,兩者沒有絕對的衝突。」(18)這描述除了可視作舒巷城的鄉土小說特色外,更可視為香港鄉土文學的本土色彩。

在《太陽下山了》完稿後,舒巷城為書中的人物與感情寫下一副長聯,寄給朋友張五常:

 

愁霞疊疊,水逝茫茫,鯉魚門外水流黃昏去。愁到此間,思那夜,小林江碼頭釣銀光,談夢談詩何寫意。夢易完成,有月未圓今夜夢。

苦霧重重,春歸寂寂,獅子山前春帶暗日來。苦臨斯境,念當時,張七皮沙地敲鐵罐,講情講古獨傳神。情難已際,無聲還缺舊時情。(19)

 

唐代詩人劉禹鍚〈竹枝詞〉有「道是無晴卻有晴」句,若經改造,則其語義正好切合舒巷城《太陽下山了》的一套鄉土文學價值觀:「道」所代表的是小說中小林江的成長路途以及當時香港社會的現實環境;「無晴」除了是小說中「太陽下山」的意象外,也是喻示林江和他所代表的階層在生活中遭遇的風雨難關;「有情」則是作者在他的文學中刻意強調的鄉土人情味。

 

【註】:

(1)      馬輝洪編著:《回憶舒巷城》(香港:花千樹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頁9

(2)      施建偉、應宇力、汪義生合著:《香港文學簡史》(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9年,頁65

(3)      袁勇麟:〈那人.那巷.那城——重讀舒巷城《太陽下山了》〉,載於舒巷城著:《太陽下山了》(紀念版)(香港:花千樹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頁264

(4)      馬輝洪編著:《回憶舒巷城》,(香港:花千樹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頁15

(5)      袁良駿:《舒巷城的早期小說》,見《香港小說史》第一卷(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年,頁220

(6)      馬輝洪編著:《回憶舒巷城》(香港:花千樹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頁37

(7)      張五常:〈舒巷城當可傳世〉,《城市文藝》第四卷.第三期(總第三十九期)(香港:城市文藝),2009年4月16日,頁5

(8)      馬輝洪編著:《回憶舒巷城》(香港:花千樹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頁8

(9)      陳少紅:〈香港詩人的城市觀照〉,見陳炳良編:《香港文學初探》(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1年12月。頁127

(10)    袁良駿:《香港小說流派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頁5

(11)    袁勇麟:〈那人.那巷.那城——重讀舒巷城《太陽下山了》〉,載於舒巷城著:《太陽下山了》(紀念版)(香港:花千樹出版有限公司),頁262

(12)    張五常:〈舒巷城當可傳世〉,《城市文藝》第四卷.第三期(總第三十九期)(香港:城市文藝),2009年4月16日,頁6

(13)    梅子:〈與友談舒巷城先生〉,《城市文藝》第四卷.第三期(總第三十九期)(香港:城市文藝),2009年4月16日

(14)    王仁芸整理:〈舒巷城專輯.舒巷城訪問記〉,《新晚報.本地作者系列(四)》,載於舒巷城著:《太陽下山了》(紀念版)(香港:花千樹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頁237

(15)    王仁芸整理:〈舒巷城專輯.舒巷城訪問記〉,《新晚報.本地作者系列(四)》,載於舒巷城著:《太陽下山了》(紀念版)(香港:花千樹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頁236

(16)    王仁芸整理:〈舒巷城專輯.舒巷城訪問記〉,《新晚報.本地作者系列(四)》,載於舒巷城著:《太陽下山了》(紀念版)(香港:花千樹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頁236

(17)    艾曉明:〈非鄉村的「鄉土」小說〉,見《香港作家》,1998年12月,頁10

(18)    陳曦靜:《舒巷城的小說研究》(香港:嶺南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頁93

(19)    張五常:〈舒巷城當可傳世〉,《城市文藝》第四卷.第三期(總第三十九期)(香港:城市文藝),2009年4月16日,頁6。

 

【參考資料】:

(1)      王仁芸整理:〈舒巷城專輯.舒巷城訪問記〉,《新晚報.本地作者系列(四)》,載舒巷城著:《太陽下山了》(紀念版),香港:花千樹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2)      艾曉明:〈非鄉村的「鄉土」小說〉,見《香港作家》,1998年12月

(3)      施建偉、應宇力、汪義生合著:《香港文學簡史》,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9年

(4)      袁良駿:《香港小說流派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5)      袁良駿:《舒巷城的早期小說》,見《香港小說史》第一卷,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年

(6)      袁勇麟:〈那人.那巷.那城——重讀舒巷城《太陽下山了》〉,載於舒巷城著:《太陽下山了》(紀念版),香港:花千樹出版有限公司

(7)      馬輝洪編著:《回憶舒巷城》,香港:花千樹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

(8)      張五常:〈舒巷城當可傳世〉,《城市文藝》第四卷.第三期(總第三十九期),香港:城市文藝,2009年4月16日

(9)      梅子:〈與友談舒巷城先生〉,《城市文藝》第四卷.第三期(總第三十九期),香港:城市文藝,2009年4月16日

(10)    陳少紅:〈香港詩人的城市觀照〉,見陳炳良編:《香港文學初探》,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1年12月

(11)    陳曦靜:《舒巷城的小說研究》,香港:嶺南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12)    慕容羽軍:《為文學作證——親歷的香港文學史》,香港:普文社,2005年。


莊文龍 南京大學文學博士、嶺南大學哲學碩士、榮譽學士。現為香港珠海學院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