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鄭政恆:香港散文的面貌

主欄目:《香港文學》2023年11月號總第467期

子欄目:文藝漫談

作者名:鄭政恆

2023年香港書展,我有幸認識同濟大學喻大翔教授,他最新出版了散文集《六鄉書》。《六鄉書》有他寫的各式散文,分為故鄉、情鄉、心鄉、衣鄉、學鄉、他鄉六輯,除了〈文學史上的同濟人〉〈菊未黃時花難期〉〈西子灣畔訪余光中〉等學者散文之外,尤其吸引我的是附錄文章〈中國散文的五大特質〉。

喻大翔的文章洋洋灑灑,歸納了散文五大特質:主體的真實性、內容的私密性、論說的普遍性、語言的日常性、體裁的兼類性。現代散文以自我為出發點,有的在內容上甚至涉及親身及隱私題材,而散文也可以是論說的載體。在語言上,散文用散體文句表達,傾向口語化和生活化。在體裁上,散文兼容並蓄,可以議論,可以敘述,可以抒情,更可以吸納其他文學體裁。

喻大翔是散文研究的專家,而散文研究確實需要系統的研究,所以我找來喻大翔的《現代中文散文十五講》和《用生命擁抱文化:中華20世紀學者散文的文化精神》兩書,希望進一步討論香港散文的特質,或至少希望借鑑喻大翔的研究,為香港散文分門別類。

 

散文的特質和分類

郁達夫為《中國新文學大系.現代散文卷二》寫的導言,提出了散文內容的三分法或四分法,散文可分為描寫(Description)、敘事(Narration)、說明(Exposition)、論理(Persuasion including Argumentation)四類,又或實寫、抒情、說理三項。

回到現代散文的歷史面貌,楊牧的評論文章〈散文之為文類〉,將散文歸納為小品、記述、寓言、抒情、議論、說理、雜文七類,開山人物分別是周作人、夏丏尊、許地山、徐志摩、林語堂、胡適、魯迅。分類相當繁多,楊牧勾勒了現代散文的七個傳統。

余光中的〈不老的繆斯〉一文,將散文的功能分為抒情、說理、表意、敘事、寫景、狀物六項。危令敦在《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散文卷二》、《香港文學大系1950-1969散文卷二》中據余光中的理論,放之於上世紀四十及六十年代香港散文,得出分析、記述、描繪、抒懷四種類別,分析散文即說理文,記述散文分為敘事與記人兩項,描繪散文分為寫景與狀物兩項,抒懷散文分為抒情與表意兩項。四十及六十年代香港散文,以記述散文為大宗。

分類是為了幫助分析,喻大翔將散文分為議論(議理)散文、記敘散文、抒情散文、兼類散文四種。議論散文有隨筆、雜文、書話、哲理小品,記敘散文有人物小品、敘事小品、傳記散文、遊記、景物小品,抒情散文有抒情小品、散文詩,兼類散文有書信、日記、序跋。這是目前所見最為系統化的散文分類了。

 

學者散文

香港散文的特色方面,盧瑋鑾的〈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散文身影〉,是較早的論文,而隨着樊善標和危令敦主編《香港文學大系》的散文卷四本,基本上香港上世紀二十年代中葉至整個六十年代的散文面貌,已經十分清楚。

學者散文是尤其值得重視的,梁錫華在〈學者的散文〉一文中說,學者散文「在整個散文的廣大世界中,是造詣極高,彈性較大,內涵較豐的。」(《梁錫華選集》)在此特別帶出學者散文一類,稍作討論。

學者散文是逐步興起的,翻閱《香港文學大系》,學者散文不多,重要的學者散文家大概有落華生(許地山,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教授)、陳君葆(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主任)、衛聚賢、柳存仁、唐君毅、宋淇、思果、劉紹銘等等。學者散文相對少,原因當然是大學教育未曾普及。

回望香港的專上教育,1963年香港中文大學成立是重要一頁,踏入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文大學學者的散文家群體已蔚為大觀,余光中編《文學的沙田》,收思果、余光中、朱立、梁錫華、黃國彬、黃維樑、余佩珊七家散文,黃維樑編《吐露港春秋:中大學者散文選》,收高克毅、鄭子瑜、思果、宋淇、陳之藩、余光中、逯耀東、梁錫華、劉述先、劉紹銘、金耀基、何秀煌、小思、鄺健行、朱立、潘銘燊、黃國彬、黃維樑、劉創楚、黃坤堯二十家,學者散文至此達到極盛。中文大學的散文創作氣氛不限於學者教授,也廣及學生,王良和和江弱水合編的《坐看雲起時:中大校園散文選》,就是一例。

學者散文是香港散文重要的一支,其中包括了饒宗頤、童元方、李歐梵、金聖華、孔慧怡、張洪年、鍾玲、鄭培凱、梁秉鈞(也斯)、陳雲、胡燕青、陳德錦、王良和、羅貴祥、周耀輝、樊善標、何杏楓、胡燕青、朱少璋、林幸謙、陳德錦、陳惠英、陳智德、葛亮、麥樹堅等等。他們在香港的大學院校任教,但筆下也不必然是學者散文的文風,有的也寫得市井地道。

 

當今香港散文好手

當今香港散文的代表人物,當然是董橋。董橋曾在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研究多年,當然算是學者,另一方面,他又屬於報人散文一脈,與羅孚、金庸、劉以鬯、曹聚仁、葉靈鳳、林行止同出報人散文傳統。董橋的作品,確是學者散文,《我的筆記》和《讀胡適》兩冊,就可見學者散文旁徵博引的色彩。

許禮平是文學界忽略了的香港散文大家,他的《舊日風雲》前後一共三集(首兩集有北京三聯書店的簡體版),他的散文出入文史書畫,屬於文人掌故一脈,上承高伯雨的文風,自成一格(可以參考拙文〈許禮平: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會萬種人,做萬件事〉,《明報》2021年2月7日)。

當今香港散文的代表人物,除了董橋和許禮平,還有陳雲、朱少璋和麥樹堅。陳雲是學者及作家,曾任職於藝術發展局、民政事務局、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他的《故我猶在:香港山居憶舊》及《舊時風光:香港往事回味》等散文集,俱為《信報》文化版專欄的結集,多寫舊時香港新界風物,筆下有消失了的人情物事,往往帶懷舊之情及生命感悟,行文平實。

朱少璋是香港浸會大學語文中心高級講師,著有散文集《灰闌記》《隱指》《小字雙行:荼蘼花事劄記》《梅花帳》《黑白丹青》《焦尾傳奇》《消寒帖》。朱少璋的散文屬典型的學者散文,筆下觸類旁通,盡見文采學養。

麥樹堅是香港浸會大學語文中心一級講師,著有散文集《對話無多》《目白》《絢光細瀧》《琉璃珠》《板栗集》。麥樹堅的散文相當生活化,擅於刻劃童年青少年往事、家人親情,以至社區,尤其是荃灣及屯門一帶,他的文筆細緻,收放自如,能莊能諧,麥樹堅為中青年香港散文的高手。

香港女性散文作家也有不俗的成績,西西、小思、胡燕青、王璞、辛其氏、韓麗珠等都有出眾的作品,西西、小思、胡燕青的散文廣受文學愛好者及學生喜愛,王璞擅寫懷人散文(《悠悠我心——念人憶舊》),辛其氏《藝情絮語》展現文化修養。韓麗珠的《黑日》和《半蝕》以日記體,揭示了時代下的個體反思。

 

香港散文的主流及選本

香港散文的主要發表園地,早已不是日漸式微的報章,如今專欄雜文也少見如董橋、李怡、陶傑、陳雲、古德明、劉偉聰、林夕、馮晞乾等昔日專欄佳作水平的精品,香港散文現在主要發表在文學雜誌,例如《香港文學》《城市文藝》《字花》。

學者散文是香港散文尤其重要的一類,而香港散文的主流,已是生活化的散文,這些散文更具香港本土的生活氣息,甚至不少香港學者放下學者散文的文化特色和價值取向,寫生活化散文為主。

香港本土的活化散文,展現於街道或地誌書寫,集中展現於香港文學館主編的《我香港,我街道》以及《樹心邊.新蒲崗》等文集,文集作品文類涵蓋小說、散文、詩,而散文的位置也相當突出。

《香港文學》每年一度的「香港作家散文專輯」,是香港作家的集中呈現,另一種集中呈現的方式是選集,包括了陶然主編的《香港當代作家作品合集選.散文卷》、劉紹銘、梁淑雯合編的《給孩子的港台散文》,以及匯智出版的《文學.十年:24位匯智作家談創作》《文學.香港——30位作家的香港素描》《回首——匯智散文二十年選》《香港.人》《人.情.味》。

香港中華書局的三個叢書系列,也包羅了不少香港散文作家的作品,「香港散文典藏」有《尋他千百度──金庸集》《翠拂行人首──小思集》《繁花時節──羅孚集》《是那片古趣的聯想──金耀基集》《羊吃草──西西集》《萬古雲霄──陳之藩集》《藍天作鏡──劉紹銘集》《四時山色──林行止集》《舊日紅──董橋集》,九位香港散文作家,都是頂尖的名家。

「香港散文12家」叢書系列,有潘國靈《七個封印》、何福仁《那一隻生了厚繭的手》、胡燕青《長椅的兩頭》、阿濃《日日是好日》、杜杜《飲食調情》、鄭培凱《妙筆緣來》、李歐梵《弦外之音》、羅貴祥《非虛構作業》、葛亮《紙上》、王良和《街市行者》、童元方《夢裡時空》、陳智德《這時代的文學》十二本,代表了香港散文的中堅力量。

中華書局最新的「遇上散文」叢書系列,就有胡燕青《帳幕於人間》及《面對面的離情》、鄭政恆《記憶散步》、朱少璋《焦尾傳奇》、樊善標《發射火箭》、杜杜《甜美的悠閒》、陳德錦《楓香與萵苣》、黃秀蓮《揚眉策馬》,目前「遇上散文」系列方興未艾,實在推動了香港散文的出版。

總結而言,當今香港散文的主流,是生活化的散文,主要發表在文學雜誌。報人散文、學者散文和專欄雜文作家的聲勢,已不如以往。題材上,遊記、書寫香港社區和念人雜憶的記敘散文,數量相對較多。中華書局、牛津大學出版社、匯智出版推出了不少散文集,這三家出版社是香港散文的重鎮。

展望一下將來,資深出版人林道群離開牛津大學出版社後,2023年註冊了一家出版社,名為「本事」(Book Matter)。「本事」首批推出的書,包括董橋的散文集,行將打破中華、牛津、匯智三家鼎立之勢。最後也希望曾詠聰、葉秋弦、吳俊賢等香港年輕散文作家(他們已出版過散文集,分別名為《千鳥足》《綠皮火車》《沙潮集》),長江後浪推前浪,為香港散文打開新局面。

 


鄭政恆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聲韻詩刊》《方圓》編委。著有《字與光:文學改編電影談》、散文集《記憶散步》、詩集三本。2013年獲得香港藝術發展獎年度最佳藝術家獎(藝術評論)。2015年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