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梅子:別開生面的「福建文學作品專號」

主欄目:《香港文學》2023年10月號總第466期

子欄目:評論

作者名:梅子

《香港文學》月刊今年八月號組織了「福建文學作品專號」,引起行家矚目。

過去人們總是說:福建文才薈萃,囿於地理和歷史阻隔,他們難以聞名遐邇;一旦出省發展,則往往譽滿八方。中國現代文壇,鄉賢群舉,眾所周知。其實,還有不少精英毫不遜色,默默耕耘,賡續文脈,只惜久羈家園,不見於經傳。近數十年來,故鄉新人倍增,情況始有改變。如今,文藝「閩軍」的崛起殆可期待,眼前這輯「福建文學作品專號」的問世,便是明證。

我非常高興的看到,「專號」作者分佈寬廣,從省會到其他縣、市、地區,不同年紀、性別、教育背景的各文體創作新秀正在湧現。他們常在全國重要文學刊物上亮相,問鼎不少本省或全國性文學獎項,出版了許多個人著作,加入了中國作家協會,有的還擔任全省或全國文學組織要職、文學雜誌負責人。相信有朝一日,他們必將大顯身手。

「專號」有五題短篇,導我入勝的是作者敏於抓住一件意外、一支旋律、一個抉擇、一場誤會、一句診斷,聚焦於主角,或通過內心掙扎,或藉助自我療救,或假以反省比較,或循着疑迹解惑,或構思細故說事,各有機杼地演繹出現實生活裡的種種人際(特別是男女婚戀)關係,教我們從最本質、細微的「點」上瞭解當今中國社會的世道人情以及民間價值觀,增添對現代化進程中的故鄉的認識,驗證了「小說是閱讀社會的教科書」的說法。另外,離開故鄉久矣,對於城鄉百姓的日常用語(尤其是近年產生的民間熟語、習語)難免陌生,這些力作也令人開了眼界,「人民是語言創造大師」洵是的論。

還有五題的篇幅,三題分給了散文;餘下的兩題,由創作心得和新詩平分秋色。前者和新詩,針線綿密地再現了故鄉的人情、物事、飲食、草木山水、花開鳥鳴、街巷麗影、凡塵幽香,以及手中絕活、書房獨樂、醉鄉軼聞等等。字裡行間,處處皆真情實意;條分縷析,句句都中肯剴切。作家詩人們視野恢宏、想像遄飛、關懷無微不至。每當接目精彩的片段,禁不住念起前輩大家郭風先生的遺韻:「呵,故鄉的葉笛。/那只是兩片綠葉。把它放在嘴唇上,於是像我們的祖先一樣,/吹出了對於鄉土的深沉眷戀,吹出了對於故鄉景色的激越的讚美,/吹出了對於生活的愛,……/那笛聲裡,有故鄉綠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龍眼花的香味,/有太陽的光明。」

而創作心得裡,指出了嚴肅文學創作的危機、陷阱、誤區、腔調、問題、轉型,網絡文學的興起以及好詩的標準、散文的新路、風景散文避免流俗的三要素等,非與日俱進地關注業內話題,深思熟慮,咀嚼再三,絕難有之,委實給人不少啟迪。

《香港文學》當年創刊之初,主編劉以鬯先生就曾力主把刊物辦成作家施展才華的平台,有計劃地組編海外華文作品專輯,使之與香港文學構成一條世界華文文學鏈。如果說,這條長鏈當年也尚待有着重點地向北延伸的話,那麼,眼下想是將它實行的時候了。八月這個「專號」乃初衷的發揚光大,不啻好的開始。或謂「有好的開始,事已成了一半」,是所至禱。

 

2023年8月26日夜於香港


梅子 原名張志和,福建福清人。1954年由印尼歸國,1968年畢業於福建師範學院中文系,1972年定居香港,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曾任《香港作家》雙月刊總編輯,現任《城市文藝》雙月刊總編輯。著有評論集《人文心影》《香港文學識小》,散文集《葦思散葉》,編選《劉以鬯研究專集》(合編)《香港短篇小說選(八十年代)》及中國現代作家選集數十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