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王國猛:文化隨筆

主欄目:《香港文學》2023年10月號總第466期

子欄目:粵港澳文學專輯——散文

作者名:王國猛

耆英會約

宋神宗即位之後,頗思有一番作為,與力主變法的王安石一拍即合,大刀闊斧推動朝野的改革創新,結果引起一大批朝臣的極力反對,這些人多是元老級的重臣。但宋神宗與王安石置之不理,依然高歌猛進。曾經當過宰相的富弼也是反對改革的主力成員,時已年邁退休,歸居於洛陽。他效仿唐白居易的「香山九老會」,把文彥博等部分退居在洛陽的老臣聚集起來,成立了個「洛陽耆英會」,耆英者,德高望重之老者也。會員共有十三人,每個人輪流做莊,宴請大家。當時雖然在位但基本處於賦閒狀態的司馬光,也被邀請加入,因為他也是極力抵制王安石推行新法的。

一夥同一陣線的老政治家聚會,談來談去無非是如何阻止王安石變法,也許閒來也賦詩作文。但這種帶着較強政治目的性的聚會,不像金谷集會、竹林集會、蘭亭集會那般注重雅趣,能出些佳作上品。洛陽耆英會似乎並沒留下甚麼令人振奮的詩文,倒是他們協商訂立並由司馬光執筆擬就的《會約》卻頗有深意,今天讀起來仍覺新穎別緻:

 

一、序齒不序官;

二、為具務簡素;

三、朝夕食不過五味,菜果脯醢之類,共不過二十器;

四、酒巡無算,深淺自斟,主人不勸,客亦不辭;

五、逐巡無下酒時,作菜羹不禁;

六、召客共用一簡,客註可否於字下,不別作簡;

七、會日早赴,不待速;

八、右有違約者,每事罰一巨觥。

 

會約共八條,非常具體細緻。邏輯關係大概是,所發聚會通知不是分發,而是只備一紙,依次相送,每人在通知書上註明是否出席。按時開席,不等不催。就坐時按年齡長幼而非官階大小安排席位。餐具簡樸乾淨不尚奢華。主菜僅限五個,果脯小吃不超過二十小碟。如果光盤而大家又意猶未盡,可以加菜。喝酒自便,不勸不禁。違約者罰酒一大杯。這種聚會就非常輕鬆自如,沒有任何負擔了。

相形之下,現在的聚會就太過庸俗了。宴請首先得找個豪華像樣的地方,領導不到是決計不能開席的,點菜必是多得吃不完,喝起酒來一定是既勸且逼。特別重要的是席次安排,那是一種身份的體現,絕不能出現任何差池。比較尷尬的是,官場裡變化太快,有些人今天居於次位,明天提拔了就得坐在主位了。有時同樣一批人聚會,職位常變席位常調整,極易讓人生出世事變幻人情冷暖的感慨。洛陽耆英會按年齡定位的辦法,倒是一勞永逸地解決了座次難排的問題,是可為今天宴請者鑒。

 

處處惠施

對於好吃的零食,小孩子們大多是很吝嗇的,讓他們無償地拿出來分享,嘴皮說破,恐怕也賺不出其十一。他們必是死死捂緊口袋,始終警惕地關注着你的一言一行,生怕你動粗用強。有時看到他們的那副認真神態,我們忍不住要打心裡發笑。其實我們跟他們也沒甚麼兩樣,遇到一點蠅頭小利,特別是自己職權範圍內生發出來的,那是一定要千方百計予以鎖定,決計不容他人染指的。別人如果覬覦,一定要製造麻煩設置障礙,甚至恐嚇威脅,讓其知難而退。

戰國時,惠施在魏國為相,莊子前去探望他。鑒於莊子響亮的國際聲名,有人提醒惠施說:「莊子來魏,名義上是來看你,實則是想取你而代之。」惠施很是擔憂,派人搜捕了莊子三天三夜。莊子主動前去見他,說:「南方有一種鳥叫鵷鶵,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非梧桐不棲,非竹果不吃,非甘泉不飲。地上有隻貓頭鷹拾到一隻腐臭的老鼠,鵷鶵正好從其上面飛過,貓頭鷹以為鵷鶵要來跟自己爭食,緊張地抬頭注視着鵷鶵的一舉一動,並發出『嚇』的一聲怒吼,欲以此來恐嚇驅除鵷鶵。現在你也要用你的魏國來『嚇』我嗎?」莊子的話說得再明白不過,有些東西在你心裡或許是美味佳餚,在我眼中不過是陳芝蔴爛穀子,我才不稀罕呢!換句話說,我莊子是個立志高遠凌空翱翔的人,天下都不在話下,何況區區的一國相位。我哪能跟你這種俗人一般見識,眼中只有位置,胸中只有好處,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然而莊子是超人類的,他必然也是孤獨的,像他這種襟抱的人恐怕幾千年也才出幾個。惠施之流才是多數且正常的,放眼歷史和當今,哪裡沒有惠施?何人不是惠施?他們固守在狹小的天地,樹上長一果,地裡結一實,他們都視為己有,牢牢地盯緊鉚定,一旦有人靠近,便要奮力驅離,生怕被他人奪取,正如那些捂着口袋的孩子,絕不允許自己的零食損失分毫。

 

年終總結

人的一生不過是時光的有限綿延。在這一段屬於我們個人的時光區間中,並無任何間隙。就像一條奔湧向前的河流一樣,水流是不斷的。將其分為少青壯老,年月日時是人為使然,與抽刀斷水無異,只是表面形式複雜其實沒有任何內在意義。我們將時光分段,也許是為了更好地警醒自己,不要浪費生命,哪怕是一秒這樣一小段時光。

年是我們用來計量生命的基本單位,一個人的生命再長也不過是一百多年。所以對於每年的結束,人們都要舉行各種儀式以表紀念,以示鄭重,畢竟,生命經不起幾次翻頁。總結是現代人在歲末年關必須進行的儀式流程之一。單位有單位的總結,個人有個人的總結,一年來做了哪些事?取得了甚麼成績?出了哪些問題?還有甚麼不足?原因到底是甚麼?未來有甚麼計劃?將要採取甚麼措施?這些方面單位總結固然是嚴肅認真的,個人總結也要求準確到位。當然個人在工作總結之外,往往還會在心中默默地盤算一年的得失損益,獲得一些妙處難與君說的體悟,作出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的決定。比如說因為處理人際關係方面還不夠靈活,致使本該獲得的晉升機會泡了湯,以後一定要接受教訓,多長個心眼。在與貿易夥伴談生意時,因為之前進行過多次場景演練,將對方的性格好惡研究了個透,所以才能順利地拿下項目,掙了個盆滿缽滿,明年要繼續發揚這種細緻入微的工作作風。諸如此類,都是非常微妙而又實際的經驗教訓,不好用文字表達,只能在心中梳理。所以人們在年終總結的時候其實都有兩本賬,一者示人,一者自留。

既然眾人都將年作為一個時間段,在新舊交替之際,將過去進行徹底的盤點,我自然也不能例外。按照要求,我會好好地將工作進行全面總結,如實地道成績,找問題,究原因,以供上級循名責實之用。同時,我也會在心裡列出一份只給自己參閱的不成文總結,只是這份總結與人際關係無關,以權錢名利無關,只與快樂與否有關。我會將一年中快樂佔比、快樂緣起、快樂程度等計算清楚;當然也要對憂愁日子、憂愁事項、憂愁原因分析研判,做到心中有數。如此,我在籌謀明年的計劃時,將採取有效措施,努力將憂愁消滅於萌芽狀態,而將快樂日子盡量增多,着力延展。

 

吾誰與歸

天空中飛翔的不僅有燕雀,更有雄鷹;叢林中奔跑的不僅有狐兔,更有虎豹;而人世間行走的不僅有凡夫庸卒,更有臥龍鳳雛。鷹擊長空的時候,快如閃電,轉眼即逝,漫天飛舞的多是燕雀。虎豹隱於深林,常常斂迹隱蹤,四處亂竄的多是狐兔。浪迹人世間的人長得都一個樣,不像天空中的鳥,叢林中的獸,一眼即可辨別優劣勇怯。有時看着高大威猛的人,也許是個懦夫;有時看着聰明伶俐的人,其實是個蠢才。相貌醜陋的鳳雛,即便是英明如孫權者,也完美錯過。躬耕於南陽的孔明,若不是劉備求賢若渴,哪有機會聞達於世?

大師也許就在身邊,正是你千百朋友中的一個。英才也許就在街頭拐彎處,悠然地喝茶賞花,他們臉上並沒有印上臥龍鳳雛的標記,也是兩個肩膀上長着一個腦袋,走起路來也並非總是虎虎生風,但他們身上一定有一股無形之氣,敏感的人越靠近越能感受那股氣的強大;遲鈍的人即使天天與之相處,也無法感知。

芸芸眾生中,平凡者始終居多,他們以己之平凡猜度他人亦平庸,是以得出結論:傑出魁偉者,都在遠方陌生處。就是讓他們放膽想像,他們也絕對不能相信,那個經常晨練的鄰居,或者自己經常光顧的那個咖啡店店主,正是傳說中的非凡人物。他們總喜歡天真地認為,比他們更高層面的人理所當然應該更加英明神武,瀟灑出塵。殊不知,他們只是我們身邊幾種平常人物的升級版,本質上無甚差別,只是飛得高一點的燕雀,跑得快一點的狐兔而已。而真正的雄鷹,有時也在枯草中逡巡;真正的虎豹,有時也在灌木叢中出沒;真正的英傑,有時就在人群中藏身。

看着大街上川流不息的人群,我經常陷入沉思:其中應有一個兩個出群者?我也同樣會審視身邊的諸位同仁:其中應有三個五個可與言者?耳邊不禁響起范仲淹留下的千年一嘆:「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位移人

清代周容曾寫過一篇文章〈芋老人傳〉,非常生動深刻。文中講到一個書生進城趕考,途中在一個老人家裡避雨,其時又冷又餓,老人為他煮了一碗芋頭,書生吃後覺得乃是人間最美味的佳餚。後來書生考中進士,官至相國,穿的都是綾羅綢緞,吃的都是山珍海味。可再珍稀貴重的食品在他覺來,都遠不及當年那碗芋頭那麼香甜可口。於是他令人將那個老人請到家裡,專門為他烹煮芋頭,可他吃後覺得也是口味一般,與趕考時吃的芋頭味道相去甚遠。他百思不得其解,老人卻一語道破天機。他說,芋頭還是那碗芋頭,可今時不同往日,你當年不過是個窮書生,而且遇到陰風冷雨,飢寒交加,如今已是堂堂相國,餐餐可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時位一變,人的很多方面包括味覺情緒就會跟着產生變化,此謂「時位之移人也」。相國聽完不禁恍然大悟,由衷敬服老人的高論。

隨着時位的變化,人們的心態思緒情感眼光甚至口味都將發生變化,但胸懷識見智慧卻不一定稍有長進。正如那位相國,已經位極人臣,決斷天下了,卻始終弄不明白一碗芋頭滋味變化的道理。很多人自年輕時即進入官場,纍遷至貴爵高位,一方諸侯,甚麼政治內幕,人間尤物,金玉珠寶,絕世美味都經歷過見識過玩味過品嚐過,按說,他們最有可能悟得天地大道人生至理,與過去的自己相比,將發生脫胎換骨的變化。可惜的是,他們的確前後判若兩人,卻只是情感愈來愈虛偽了,物慾愈來愈膨脹了,享受愈來愈奢華了,處事愈來愈世故了,而銳氣卻愈來愈鈍化了,眼光愈來愈短淺了,胸懷愈來愈狹隘了,思想愈來愈陳舊了。不變的是智慧,以前約等於零,現今仍然約等於零。

於我而言,隨着年齡的增長,時已巨變,而位則巋然不動。因為待人之情如舊,處世之法如舊,遇到時位已變的故交舊友,自然顯得不合時宜。至於觀點理念,自詡尚能月新年異,而遇到時位雖變而心智如舊的故交舊友,竟覺相顧無言以對。因為見面彼此尷尬彆扭,漸漸就疏於來往,久了,遂有遺世獨立之感。芋老人言時位之移人者,所感最深。

 

朋友

一般來說,隨着生活的深入持久,家中的物品必是越積越多,到最後滿房滿屋,不得不進行斷捨離。平素裡,我們採購起來常常痛快淋灕,然置之家中卻無所用,扔了又捨不得。與朋友們之間常饋贈禮品,送人的自是從商場網上購買新品相送,人送的則帶回家中,多半用處也不大,丟了又不忍心。如此一來,進多出少,日積月纍,家中藏物便蔚為大觀。其實一個家庭,除了鍋碗瓢盆、柴米油鹽、桌椅板櫈、衣帽鞋襪等必備物品,許多東西一年甚至數年都用不了一次。比如書房中的書籍,有些恐怕一輩子都不會再翻動,但真要捨棄,總覺得怪可惜的。衣櫃裡的衣服,有些已經掛了幾年甚至十幾年,想着哪天還可以穿上一兩次,事實上直到老去,基本上不會再碰了。其他物品也多是如此,長年不動者恐佔一半以上。但收拾起來,卻覺得件件都還有用,幾乎沒有甚麼是可以毫不痛心地斷捨的。

通訊錄中和朋友圈裡的朋友也是一樣,在社會上走得越遠越久,結識的朋友肯定是越來越多的,畢竟被我們拉黑的人只是極少數。早期我們認識的無非家人親戚,同學戰友,老鄉同事。但在江湖久了,每聚一次餐,每開一次會,每參加一次活動,甚至出一次差,打一次醬油,我們可能都會跟陌生的人加上微信,變成「圈」中朋友。但大多數人一年到頭都難得見上一面,或者彼此問候一聲。雖然不怎麼聯繫,可我們心裡總想着某一天會用得着,是以一直不肯刪除。就像那些在家中某個角落躺了十幾年的針頭線腦,不願輕易拋棄。然而,日常我們保持熱線聯繫的不過幾十人,甚至只有十幾人。尤其是那些不愛應酬,不好熱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喜歡晝伏夜行隱身民間山野的人,更沒幾個在線朋友。就算是朋友遍天下的人,一旦蹉跌失勢,也沒幾個人慨然相助。

夜裡想喝酒解愁,竟找不到合適的人。

家中物品多了,不僅佔據空間,還有礙觀瞻。

所以時不時需要作個全面清理。身邊朋友多了,牽涉的時間精力必然增多,更有甚者,帶來的負面消耗也會遞增。心理上也要隔三差五地作個分類,下決心進行了斷。對於那些一次性的朋友,要像對待一次性口罩之類的物品一樣,堅決斷絕來往。對待有些階段性的朋友,要像對待陳舊破敗物品一樣,懂得隨時置換更新。經過不斷的調整檢測優化,一直陪伴共同前行的朋友可能會越來越少,但一定會越來越精。


王國猛 古代文學碩士,創意寫作博士。好讀書,不求甚解,唯願學而思,思而學,居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