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程皎暘:在馬來人的記憶裡探尋香港文化

主欄目:《香港文學》2023年9月號總第465期

子欄目:港風.映像 (特邀欄目主持:程皎暘)

作者名:程皎暘

閱讀〈墨寶〉,感覺好像望着一棵巨樹的年輪,順着它的脈絡迷宮,一圈一圈地深入,傾聽一個馬來學生對香港老師的回憶――又或者說,對已逝年華、傳統文化的懷念。

不妨跳出讀者思維,嘗試進入創作者視角,梳理這篇曲徑通幽的記憶地圖。一切從一場驅車馳騁的出行開始,以私家車車廂為敘事空間,呈現一家三口的景象,迅速鋪陳男主角與妻兒的關係。讀者可以從有限的信息裡猜測出來,主角大概是中年,面對四歲兒子的學前教育,震驚於馬來西亞教育制度改革的不適,從而引發他對宋老師教授華文課的記憶。信息量點到為止,然後筆鋒一轉,道出男主角此次出行是為了參加宋老師的喪禮――故事從這裡才真正開始。

作者將宋老師塑造為一個獨自來馬來西亞發展的香港人,曾在報社當副主任、寫專欄,這樣具有文化理想的前輩,逐漸在男主角的回憶裡化成香港文化的符號。例如,當男主角想起宋老師在課室前抽煙的孤獨背影,便會聯想起《花樣年華》裡的梁朝偉――「似乎是相同的時代,那些從香港南渡而來到星馬的讀書人,好像都帶着一種相似的憂患和愁容」。熟悉宋老師的人們議論,為甚麼一個香港人會選擇在馬來小鎮上度過一生。如此曲線閒筆,逐漸將宋老師的形象縫合成一個具有神秘感的香港文客。

書法是將宋老師與男主角拉近距離的核心。一幅駿馬圖,是男主角去宋老師家學習書法時總會望見的「墨寶」。宋老師不斷觀摩欣賞它,認為它是徐悲鴻的真迹,儘管並沒有署名。從男主角的旁觀視角來看,這幅「墨寶」彷彿是宋老師對於中華傳統文化敬仰、思念的符號。

這幅「墨寶」又可以看作是宋老師的化身。創作它的「徐先生」為支援抗日,幾次到港,並留了這幅駿馬圖給宋老師的父親,其後又隨着宋老師從香港到馬來西亞,數十年過去,它仍栩栩如生。這彷彿也是一代香港文化人在遷徙中生生不息的靈魂。

男主角對於「墨寶」的凝視,從少年,到了中年,如今,在宋老師的葬禮後,他帶着自己的下一代,看到了能夠躍動的駿馬――投幣搖搖機。這樣的巧合,看起來滑稽,卻也真實。新舊文化的交接,令同一種符號在不同的形式中生存、發展。

正如在文章時不時出現的馬來童謠:「一點一橫長,一撇到南洋」,像宋老師那樣的香港文化人,在漂泊中來到南洋,留下一汪香港文化,滋養馬來年輕人,時間流轉,老一輩似白駒奔騰,逐漸遠離,但又似白駒在心,從未離開。


程皎暘 作家、大學講師,前「VICE China」專欄主持人,已出版小說集《危險動物》。中英文小說散見於《香港文學》《字花》《文訊》「Quarterly Literary Review Singapore」等海內外文學平台;非虛構作品散見於《時尚COSMOPOLITAN》《看世界》「端傳媒」等平台。曾獲香港青年文學獎、《廣州文藝》「都市小說雙年展」新人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