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姚船:窗口,那微弱的燈光

主欄目:《香港文學》2023年4月號總第460期

子欄目:小說

作者名:姚船

初春的多倫多,依然乍暖還寒,氣温忽高忽低,零上零下跳躍。

前天暖陽高照,春光明媚。昨晚受北極冷風影響,竟又下起雪來。今早雖然雪停,但外面已是白茫茫一片。

韋姨在廚房忙碌了一陣子,準備早餐。等女兒、女婿和外孫出門上班上學後,她走到屋外,開始在車道和人行道鏟雪。這裡住宅區的房子有兩層高,車庫在房子前面,車道連接街道,而人行道在各家各户的車道通過。

韋姨雖已年近七十,退休了,身板仍硬朗,沒多久就把自家車路及人行道的積雪清理好。她忽然發現,隔鄰的凱蒂還沒有出來。凱蒂是西人,子女長大後在外地工作,她一人獨居。每天早上,她常穿着運動服到附近的公園小徑快步行走,餐後又開着那輛黑色四驅車,去老人活動中心走動或探望朋友。每逢冬天下雪,她幾乎是這條小街第一個出來打掃門前雪的人。

今天不見人影,韋姨有點疑惑。也許防疫禁令解除,她開車到渥太華探望兒孫了。不管如何,人家不在,得幫幫手。一會兒,韋姨把凱蒂門口的雪也鏟完,不經意往車庫小窗望去,發現車子還停在裡面。奇怪,不開車出門?敢情是乘搭飛機,去美國女兒家?

應該不是。凱蒂每次出遠門,都會告知行程,讓她幫拿門前郵箱裡的信件和廣告,以免給人空屋感覺。鄰里守望相助,早已是這兩個中西家庭的默契。正當韋姨百思不得其解之際,手機鈴聲響了。是大媽圈友打來的,問韋姨,是不是有事不來?韋姨忙說,我去!每週一次,她們部會結伴去老人大廈看望一對九十多歲的老夫婦,聊聊天,打打掃掃。她們笑說,「老人」幫老人,也給兒孫做個樣。

回到家裡。午餐只有一人,白粥青菜就行。從廚房窗口望出去,正對着凱蒂家的側門,有一道鐵網圍欄把兩幢房子隔開。往上看,二樓有一個小窗,因為是衛生間,平時都拉着布簾。韋姨發覺此刻窗口布簾透着微弱的燈光。人在家裡?!她的心一動,莫非……

她想過去看看。一轉念,不行。女兒提醒她,在加拿大,就算鄰里熟人,也不能隨便串門,得先打電話徵得人家同意。可她的英語水平,只能「哈囉」幾聲而已。記得剛來不久時,她曾問女兒,「隔壁那個『鬼婆』叫甚麼名字?」女兒說,「凱蒂。」韋姨心想,必是她母親盼生男孩,為她起了這個名,叫「愛弟」。一說出口,笑得女兒、女婿彎下腰。女兒道,「媽咪,是『凱蒂』 ,不是『愛弟』。」由於語言交流障礙,令韋姨平時與凱蒂相遇,都要用臉上笑意加動作比劃,才讓對方領悟她的意思。此刻,想打電話問好,有點難啊。

還記得幾年前聖誕節,凱蒂兒子一家回來探望她。凱蒂和小孫子在後園玩,她拉着坐在雪橇上的孫子,在雪地上跑。這時,剛好韋姨的女兒和孫子從外面回來,凱蒂熱情向他們招手。外孫不等媽媽點頭,拔腿就往裡跑。

凱蒂更來勁了,叫兩個孩子挨坐在一起,她拉緊繩子。走不了幾步,也許太重了,拉不動,冷不防手一鬆,撲向前摔了個大跤,滿身滿臉沾着白雪。兩個孩子天真地鼓掌歡呼,凱蒂也朗聲大笑。這一老二小歡樂的笑聲,久久在白皚皚的後園上空迴盪。

如此率性好動的人,怎會把自己關在家裡?韋姨越想越不對勁,放下正在清洗的青菜,抹抹手,打電話給女兒,叫她給凱蒂去電話問一問。一會兒,女兒回電,說凱蒂果然不幸染疫,正自我隔離,有點發燒、頭疼。吃了藥,好多了,只是沒胃口,叫我們不必擔心。

韋姨卻放心不下,病人吃不好,影響身體康復,想想能幫點甚麼?忽然想起,有一次凱蒂送來剛烘好的朱古力餅乾,她們回贈一盤熱騰騰的白菜鮮肉餃子。事後凱蒂大讚中國「驕子」(餃子)好吃,還豎起大拇指。

韋姨馬上穿雪褸出門,踏雪前行,直奔超市,去買新鮮食材。一頓飯工夫,就把香噴噴的餃子煮好,盛進大塑料盒子,放在購物袋裡,戴上口罩,給凱蒂送去。

她按響門鈴,把袋子輕輕放下,然後退出來站在防風玻璃門外。片刻,凱蒂開門,見是韋姨,十分驚喜,一雙夾在口罩和帽子中間的藍眼睛閃閃發亮。韋姨指着放在大門前的東西,又用雙手做一個吃飯姿勢。凱蒂立即明白,連說「Thank you!謝謝!」

回到家裡,韋姨捨不得吃剛包好的剩下一半的餃子,裝好放進雪櫃,留着明天再煮給凱蒂吃。自己淘米煮飯,又望向那個露出微弱燈光的窗口。忽然,窗簾被拉開,裡面燈光驟時明亮起來,緊接着,玻璃窗也打開了,凱蒂的臉龐出現,不戴口罩,微笑着朝韋姨揮手,又把大拇指高高豎起,表示謝意。

韋姨也舒心地笑了。


姚船 前多倫多華人作家協會會長。1980年移居加拿大。作品發表於海內外等地報章雜誌,多次獲獎,並被編入多種選集。著有散文集《唐人街拾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