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胡少璋:務必順應作者的語言——追憶沈從文與我談批改作文

主欄目:《香港文學》2023年2月號總第458期

子欄目:文藝漫談

作者名:胡少璋

不知何時,抽屜的底板塌落了,那一定是由於書稿及雜物重壓所致的吧。

我在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我於1984年夏,訪問沈從文時的一疊記錄。於是,即將之從頭至尾看了一遍又一遍,我以為沈老對批改學生作文的做法,對我震撼最深,使我受益終生。

記得,年輕時有一次我向報社投稿,當發表後一看,作者的名字是我,內容也是原來的,但文句卻改變了不少,語言、語氣也都起了變化。好像這篇文章不是我寫的一樣,沒有了作者的自我似的。

雖然,我心裡不高興,但編輯有權更改,語言、語氣全是他們愛好的,他們習慣的。我只好忍住氣,若提意見,又怕下次投稿不予發表。

後來,我自己也當了編輯,也多少染上了這種惡習。當沈大師與我交談之後,我即刻接受,並逐步予以改正了。一篇作品,可能由於語言被改變而使該作品的語言特性以及風格等都會隨之而改變,甚至,失卻了作者的自我。像魯迅先生那樣,他所寫出來的語言以及所發出來的語氣,是另一個人所無法達至的。他的那種謾罵,讀起來朗朗上口並使你熱血沸騰。如果換上一個人去罵,可以說一定是「罵不成章」,令人索然無味的。學生也應當算是著作者,編輯與作者有時也可以說是師生關係的。

但是,從現在而言,編輯面對的是許多稿件,能採用的就用上,不能用的就撇在一邊,根本無法提甚麼意見更無法寫甚麼批註的了。

沈老當時跟我講述他批改學生作文的做法,雖然,已是四五十年前的事了,儘管他當時教的是大學,但這些經驗對於當前的大學教授、中學教師批改學生作文以及報刊編輯處理作者的稿件,我想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的。

故而,我特將沈老對我的教誨加以說明並整理如下:

 

其一,務必順應學生的語言

由於,學生來自五湖四海,語言習慣不同,所以,寫出來的文章,語序也有所不同,就是同一個地方來的,各人的習慣及所受到的影響也不盡相同。一句同樣意思的話,學生表達出來的句子、語序以及用甚麼樣子的句式來表達都會有所不同的。

正因為這樣,教師在批改作文時一定要順應學生的語言。反之,如果教師更換了一個又一個,學生也要一次又一次地去改變、去適應,這樣一次又一次地被折騰,學生的寫作水準還會提高嗎?現在的報刊面對的是世界各地作者的投稿,作為編輯一定要像沈大師改作文那樣順應作者的語言。

 

其二,小處改大處批

小處改,即是指改學生作文的文字,包括標點符號、錯別字、用詞、句子以及段落等。大處批,就是指要從文章的構思上去批註。

因為,學生閱歷淺,欠經驗,對所掌握的材料不懂得處理,抑或處理得不妥。這跟做菜一樣,用同樣的材料做出來的菜是好的還是差的,這就要看廚師的技藝之高低了。

 

其三,教師要代想代寫

教師代想代寫是對學生極大的鼓舞,通常教師批改作文,只指出哪裡好,哪裡不好,而學生又怎麼把不好的改成好的呢,茫然無措。代想要分兩個步驟:第一步,先提出問題,讓學生去想而自行解決;第二步,教師先要稍作指點,引導學生去做,代想的要學生自己寫出來,而後教師要再看再指點,最後是由教師代寫出來,當作示範。所以說中文教師本身要會寫文章。報刊的編輯當然自己是要會寫文章的。

 

其四,觀天地察周圍

孔子在《陽貨》中提出:「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教師要引導學生擴大觀察面,也就是要瞭解更多鳥獸草木以拓展知識面,並將人、事、物加以類比、聯想而從中感悟新知,開啟文思。

寫作文的批註是要動腦筋,下功夫的,一定要針對學生的特性,改出來的作文學生才愛看,寫出來的批註學生才愛讀。沈老過去就是用以上所述的辦法來寫批註的,有的批註就是一篇評論文章。所以,有時沈大師所寫的批註比學生的作文還要長呢。


胡少璋 1941年出生於福州市,福建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1989年赴香港定居,現定居澳大利亞。曾任《香港文學》雜誌編輯、《大公報》編輯、《統一報》總編輯。曾在前蘇聯莫斯科大學出版社出版過由莫斯科大學東方語言學院教授馬特柯夫翻譯的兩本書《胡也頻的生活與創作》《胡也頻的少年時代》。散文〈香港的風〉獲《人民日報》等海內外「共愛中華」徵文比賽金牌獎。出版《香港的風》《胡少璋雜文選》《香港的腦和手》《胡也頻讀本》《胡少璋散文選》等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