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盧邁:尋找川端康成故居

主欄目:《香港文學》2022年12月號總第456期

子欄目:散文

作者名:盧邁

去日本的第一年,我進入日本語學校,大宏老師是班主任,秋天他帶我們去伊豆半島的箱根看紅葉。那兒的紅葉漫山遍野,層層疊疊,色彩繽紛,有黃橙紅紫灰,彩林中隱現幾處寺廟,真是異鄉奇景。得了諾貝爾獎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在此寫了《伊豆的舞女》。我們入住伊豆湯島旅館,每天泡熱泉,池水的溫度從攝氏三十五度到四十度,泉水含有微量礦物元素,可以治病,溫泉是日本地理的一個特色。

大宏老師年輕時留學北大,會說中文。他講到川端康成在伊豆住過三年。熱愛這裡的山水溫泉紅葉,一生寫了一百多篇小說。得獎的小說除了《伊豆的舞女》,還有《雪國》和《千隻鶴》。大宏老師希望我以後能謮這幾部小說的日文原著,去一去大阪川端康成出生的地方。還有東京的淺草,有川端康成就讀東京大學時寄居的房子,去新潟縣感受一下《雪國》的氣氛。大宏老師是我日本文學的啓蒙老師。離開學校後就沒有再見到他。

川端康成(Kawabada Yasunari)1899年6月14日生於大阪,1972年4月1日逝於鐮倉。父親是醫生,川端康成兩歲失去父親,三歲失去母親,先後跟姐姐和祖父過日子。孤兒的生活使他沉默孤僻,川端康成前期作品描寫他的孤獨情感,後來寫失戀的痛苦感受。多描寫舞女、藝妓,處於社會底層的婦女的悲慘命運以及對生活的追求,《伊豆的舞女》寫一位高中生假期到伊豆半島旅行,遇到一隊流浪藝人,高中生跟他們走了幾天,瞭解到下層人民的生活,日本傳統文化與道德觀念,愛上十四歲純結美麗的熏子。由於出身不同,他與熏子最後不得不分手。這篇小說被評為「世上最美麗的初戀」。

《雪國》寫寂靜鄉間裡的故事,「通過長長的隧道,那邊就是雪國」,一個沒有地名的虛構世界。一位已婚的東京舞蹈研究者,三次去雪國約會藝妓駒子,在火車上看到精心照顧病人的葉子,又傾慕不已,葉子照顧的病人是駒子的未婚夫,川端康成描寫了人的多重關係與複雜的感情糾纏。最後葉子在一次事故中離世,從房頂飄落。結局如夢如幻如詩。《雪國》表現川端康成「人生徒勞」的虛無主義思想。以日本自然之美作為象徵,小說的背景寂靜淒美,文字新穎清新,哀愁傷感,《雪國》是唯美文學的典範。

二十世紀初,歐洲現代主義文學,從捷克的法蘭士.卡夫卡的表現主義小說開始,興起新的潮流:印象主義、象徵主義、超現實主義、魔幻現實、意識流、達達派、荒誕派、未來派、存在主義、黑色幽默等等,影響全世界。作家們反對傳統的寫實主義,用新的手法創造小說人物和意境,表現以前不能表現的東西,用弗洛伊德心理學的潛意識寫人物的思想行為。也借現代派繪畫手法,創造現代文學題材。表現主義先是野獸派畫家馬蒂斯說的,藝術就是表現,已存在的現實不必再重複。他以大塊色彩表現主觀感覺,有很强的裝飾性。「達達」是兒童的發音,表達馬蹄的響聲,藝術家可以用人的官能表現感覺,後來成為一個畫派。藝術家可隨意作任何表達,達達派反傳統,主張顛覆與無序,表現荒誕的不可思議的事物。

日本作家在七十年代已跟上西方文學潮流,當時的前衛作家是橫光利一,川端康成是新派作家的主力。他認為:「表現主義和達達派的思維方式,是新感覺派的理論根據,對世界的認識,意在主觀,重在感覺,在表現上,採用自由聯想,突破語言樊籠」。川端康成以主觀構想小說場景及人物,保留日本民族的自然審美意識,用現代主義的手法寫小說,成為日本一種新的文學流派,被稱為新感覺派。

我住東京時,常去淺草寺、雷門、仲見世一條街,看櫻看雪看和服,流連忘返。按大宏老師提議,我去了川端康成住過的淺草區淺草森田町11番地,他就讀第一高等學校(現東京大學),寄居表兄田中岩太郎家的房子。他讀英文科後轉國文。與當時的著名作家為文友。對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訶夫很有研究。1920年9月,在東大期間,編輯出版雜誌《新思潮》,發表一些現代派的短篇小說,獲得好評。1924年,川端康成從東大畢業,他決心走上文壇當專業作家。同時又與十四名作家一起創辦了《文藝時代》。

大阪是川端康成的出生地,根據「案內」(info)指引,我找到大阪的北區天滿宮,正門東側,有一座古老舊宅名「相生樓」,日本明治三十二年,川端康成在此誕生。他出生時只有七個月大,所以他身材瘦削。這舊宅現已改建成一間日本料理店(餐館)。右邊以灰色麻石立一尊「川端康成誕生地」的紀念石碑。上面一塊石板刻了一段簡單的文字,對川端康成作基本的介紹。我找到他1917年畢業的茨木府立高中,川端康成在學時所寫的「以文會友」,已刻成石碑,立在學校的大門前。少年時期常常去的虎谷書店入口旁,還保存了當年古舊的招牌,我在尋常巷陌中找到名人舊迹。

我在日本時去過古都鐮倉一次,在某年除夕,去鐮倉的海邊迎日出,很有文學味,太值得回憶了,日本人通宵達旦地舉行新年活動。日本友人三輪和子邀B君和我去鐮倉迎新年。我們與三輪和子做了朋友,是因她愛中國書法,每天練寫顏真卿字帖三小時,除夕晚上,東京到鐮倉的列車擠滿了人。到了鐮倉車站片瀨江之島,已經是半夜,困頓中跟三輪和子進了一間古寺,叫本土寺,寺檐懸着大鐘。十二點正,日本人開始敲鐘迎新年,鐘敲得越響,新年的運氣就越好。我們排隊敲鐘,旁邊的木格子窗透着黃色的光,窗下長着白枝椏的灌木,在夜色中呈藍色,如印象派的繪畫。敲鐘以後乘專線去海邊,那是一部只有四節的列車到相模灣。有幾排座位面對大海,三輪和子帶我們在最前一排坐下,說就在這兒等日出。我們都感謝她的安排。天氣很冷,好像接近零度,腳已發麻,那時才半夜四點,太陽六點多才會出來。我跳着腳,忍受着海邊的嚴寒。終於看到太陽如蛋黃,從暗紅的天空跳出地平線。幾秒之後霞光萬丈,富士山竟然就在對面,很遠很小,海邊的人們歡呼雀躍,互相道賀。然後大家一起乘車去鐮倉拜大佛,作新年祈禱。大佛是北條時代建造的阿彌陀佛,重二萬五千斤,身高三丈七尺五寸,面長八尺,眼長四尺,耳長六尺五寸,大拇指周長就有三尺多,是日本的「重要文化財」。

參拜了大佛之後,我跟三輪和子提出,去看川端康城的故居。因鐮倉的諸多風景都出現在他的小說裡。三輪和子說川端康成住鐮倉三十幾年了,搬了幾次家,怕難以尋覓,有一個文學會館,是給現代作家寫作的,我們可以去看看。然而文學館那天不開。我只好作罷。回到東京已是下午,第一次參加了日本人的迎新年――聽古寺鐘聲,迎日出,拜大佛,像回到中世紀。

後來我離開日本來了美國,我想沒有機會再去鐮倉了。然而2016年,我受朋友的邀請,再去了東京一次,我抓緊時間去鐮倉,完成以前未完成的旅行,看川端康成在鐮倉的故居。川端康成大部分作品都是在鐮倉寫的。那時我已讀完川端康成得諾貝爾獎的幾部小說,對新感覺派很感興趣。這一次是自己白天從東京乘列車到片賴江之島,鐮倉處於日本神奈川縣三浦半島之西,面臨相模灣,三面是山南面是海。從海邊下車進入街區,可通往鐮倉的古道。

川端康成於1935年遷到鐮倉町明淨寺區,宅間谷地,鐮倉是日本的禪宗之地,鐮倉時代,禪宗世俗化,相信「無中萬般有」。川端康成崇尚禪宗和虛無主義哲學,居鐮倉的第一年,《雪國》開始在雜誌上連載,遷到鐮倉後文學創作有很大的成就,並擔任了日本大學講師,開了一家出租書屋,名鐮倉文庫。川端康成在鐮倉住了三十七年,遷居三次。1946年10月,川端康成搬至長谷264番地,是最後一次,一直居住至終。除《雪國》之外,其他作品,都是在鐮倉完成的。其中《千隻鶴》《山音》就是以鐮倉為故事背景。川端康成1953年被選為日本文學藝術最高榮譽的藝術院會員。1961年,日本政府以「獨自的樣式和濃重的感情,描寫寫了日本美的象徵,完成了前人沒有過的創造」,授予他第二十一屆文化勳章,國際上於1957年,獲西德政府頒發的「歌德金牌」,1960年獲法國政府授予的藝術文化勳章。

日本以鐮倉為首都,是在日本的武士年代,武家宅邸並列於大道兩側,至今還保留古時的寺廟及舊宅。向左拐,就是若宮小路十八町,有祭祀源氏族神的鶴岡八幡宮,是古都的中心地。鐮倉沒有雄偉的寺院,所有神社簡單狹小。公元十二世紀末,源賴朝在鐮倉設立幕府,開始了武士時代,與天皇分庭抗禮,鐮倉一度成為日本的政治中心,帶動了佛教文化和建築文化的繁榮,鐮倉成為僅次於京都、奈良的日本三大古都之一。武士以尚武、勤儉、貭樸為生命本色,日本的武士道就是鐮倉的遺產。

鐮倉町1號的一間大宅,前面掛着「川端」的名字,就是川端康成最後的故居,如今已經成為紀念館。故居有客廳,茶桌,牆上掛着字畫,與一位著名作家的合影,還有舊時書信。照片中的川端康成穿日本和服,很瘦削,據說他食量很少,一盒飯菜要分四次才能完成。大家在說着一個很有趣的故事:就在這個房子裡,有一天川端康成的妻子接到一個陌生的電話:196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要頒給川端康成。妻子轉告他時,他驚慌失措,說:「不得了,到甚麽地方藏起來吧!」

從川端康成故居出來,在竹林中品茶,大家朝聖了川端康成用過的東西,筆下的寺院茶室。報國寺是川端康成最喜歡散步的地方,有竹數千棵,置身於綠色的空間,喝一杯綠色的抹茶,非常寫意。圓覺寺、建長寺,都是鐮倉具有代表性的古剎,會讓你瞬間走入小說中的場景。我又聽到有些人談論一件佚事:川端康成非常喜歡藝妓和舞妓,常邀幾位坐成一排,讓他凝視二、三個小時,人們認為不可理解,但我想,正如一個畫家,僱一個模特兒畫上幾天沒有區別。

距離車站不遠有家鰻魚飯店,這家百年老店曾是川端康成常來的地方。我品嚐了鰻魚飯,飯盒還印着紙鶴的圖形,就是為了紀念《千隻鶴》那部小說。

看了伊豆、東京、大阪、鐮倉幾處故居,瞭解到川端康成的一生。再讀他的新感覺派小說,會有進一步的理解。


盧邁 出生於廣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發表文學作品,加入中國作協廣東分會,在花城出版社出版詩集和散文集。曾赴日本東京學習日文。1992年移民美國,畢業於州立大學FIT美術設計專業。作品發表於《僑報》《世界日報》。現為北美中文作家作協會員,小說入選2017、2018、2019《北美中文作家作品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