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白舒榮:文人信劄、手迹的歷史迴光——讀潘耀明《這情感仍會在你心中流動——名家手迹背後的故事》

主欄目:《香港文學》2022年7月號總第451期

子欄目:評論

作者名:白舒榮

近年我收到文友的書中,讀得最迅捷的一本,非潘耀明先生的《這情感仍會在你心中流動――名家手迹背後的故事》(以下簡稱《這情感》――編者註)莫屬。

作者在該書前言〈心中宛有當時在〉中寫道:

 

「時代已進入網絡化,文人寫稿不用再像以往一樣,一筆一劃地爬格子,而是清一色用電腦寫稿;通信也不用書寫了,用『伊妹兒』(E-mail)或微信,既簡便又快捷。

書寫的年代已逐漸遠去。文人的信劄、手迹已成為歷史陳迹。」

 

這段話既有對現實存在的陳述和認可,亦不無對書寫歷史的逝去遺憾嘆惋。

《這情感》展現了中國現當代文學藝術大師名家親筆寫給他的大量信劄、手迹,及他同這些信劄、手迹主人們數十年深情厚誼的交往。

文人書寫的信劄、手迹已經罕見,蹤迹幾近渺然,卻因這些信劄、手迹再度回到我們視野,見證了歷史。

 

1      對於文學史的另一種呈現

似萬千姿采的影集,《這情感》一問世即吸睛。著名影星林青霞傾情夜讀熱心推薦,著名作家白先勇寫給作者稱其「功德無量」,艾青夫人高瑛女士說「您用四十年的汗水心血,凝聚成皇皇的《這情感仍會在你心中流動》必將載入史冊,留香百世」(1),內地多位大學博士生導師撰文從不同角度刨析了文本的成就和對中國現代文學史的貢獻,盛讚其內「兼具史識、史料、史趣的中國現當代作家研究錄」、「為當代文學史提供細節與補白」、是「『書信文化』,對於文學史的另一種呈現」、「力求能用文字求索命運與存在的深刻關聯」(2)……香港學者許子東、專欄作家黃子程等,亦有不少熱評。

《這情感》更榮登當年的幾個書評榜:南京大學台港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中心開列出的「2021年度台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好作品名錄(限在中國大陸出版刊登)」,「閱文.探照燈書評人好書榜:2021年8月非虛構原創好書」,「晶報.深港書評2021年0803期好書榜」。

據我所知,在文革結束、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大陸外作家採訪書寫大陸現當代著名作家者有好幾位,訪談對象各有多寡側重,亦皆出版了相類的著作。本書作者潘耀明先生,也曾在1980年5月和1982年8月由香港昭明出版社相繼出版了共五十萬字的《中國當代作家風貌》和《中國當代作家風貌續編》,台灣遠景出版社版出了台灣版,韓國聖心女子大學出版了韓文版。可見當年這些剛從文革磨難中解脫的中國大陸現當代著名作家被關注的熱度

之高。

在上述所有同類著述後,潘耀明持續對書中的文藝家進行了大量、多次、有實錄的採訪,「迄今為止,海內外包括大陸在內,只有潘耀明先生一人做到了……」(3)所以《這情感》尤為珍貴。

《這情感》不但有作者四十多年來與中國大陸和海外文藝家們年深日久交往的親密生動鮮活互動實錄,往來信劄、手迹、照片,更難得還有文藝前輩大咖親筆題贈作者、各自揮毫的書法和繪畫。內容浩瀚,生動別緻,可讀性高,可觀性強。誠如嚴家炎教授所言「這部豐富而厚重的著作,在現當代文學史上應該是獨一無二的。」(4)

 

2      積澱 人品 學養 才華

《這情感》於2021年夏出版,但潘耀明撰寫此書的孕育準備時間卻要追索到上世紀六十年代。

那時他還是中學生,酷愛文學酷愛讀書,居家附近圖書館有關新文學作家的書幾乎全部被他借閱,巴金全部作品遍讀。後來他在《正午報》工作時,結識的著名作家曹聚仁先生鼓勵文學青年「最好趁年輕選定志向,給自己選一些文化課題,下點苦功夫,日積月纍,將來肯定會有所成。」(5)他聽進去了,當即立志研究中國現當代作家,在客廳靠牆的對方,造了一排排抽屜,活像開中藥舖。每個抽屜貼上有作家名字的標籤,把收集到的相關剪報、影印件,自己的閱讀心得等製成卡片裝入。

1978年夏,國務院僑辦主任廖承志邀請了一批香港出版代表團訪問內地,潘先生是成員之一。那時一些老作家剛從文革時的磨難轉回身份,多年苦寂少人問津,對香港的訪者都比較熱情,願意敞開心扉。這次參訪,為潘耀明與老作家的交往開啟了一扇大門。

1979年始、80年代初期,作為香港三聯書店負責人,他參與了與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合作出版的《現代中國作家選集叢書》,又同北京三聯書店合作出版了《回憶與隨想叢書》,巴金、趙清閣、臧克家、葉君健、陳白塵、聶華苓、徐鑄成、老舍、蕭乾、鄭伯奇、鳳子、郁風、黃苗子、侶倫、柯靈、鄭朝宗、新鳳霞、蘇晨、黃永玉、黃裳、楊絳、黃蒙田等不少著名作家藝術家在列。

1982年8月潘耀明赴美參加由聶華苓主持的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更近距離接觸到吳祖光、蕭乾、畢朔望、茹志娟、張賢亮等大陸作家,拜訪了夏志清、陳若曦、鄭愁予等不少海外華文作家。

上世紀九十年代,他離開三聯書店受聘金庸旗下,主持明報出版社、明窗出版社、《明報月刊》,以及《文綜》文學季刊,始終在出版編輯崗位上為海內外文藝家們服務和交往。

早年樹立研究志向,對著名文藝家作品的大量閱讀,走進大陸參訪,參與策劃出版相關叢書,自己撰寫出版採訪專著。在《中國當代作家風貌》問世前,他亦曾隨訪隨寫,發表了〈端木蕻良訪問記〉、〈冰心的歲月:生命從八十歲開始〉、〈著名劇作家曹禺創作談〉,及〈揭開鄭愁予一串迷〉等等不少文章。

可見,《這情感》孕育積澱久遠且深厚。

作者的人品、學養和文學才華,亦是決定該書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潘耀明當年同書中文藝家們的交往絕非為出版,為研究,為其著述的一時之需;如果僅為工作或一己目的,他不會、文藝家們更不會與他幾年、十年,甚至幾十年的不斷往來。他敬重文藝家們的成就,同情他們在非常時期的遭遇,為他們着想,為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方便和幫助。

1978年那次初登大陸訪問時,詩人艾青剛從新疆石河子回京,右派尚未摘帽,沒能出席香港出版訪問團與文革被批判的文壇大作家們的見面活動。潘耀明按照聶華苓女士給的地址私自訪問了艾青。艾青得知潘耀明十分喜愛他的〈我愛這土地〉和〈時代〉兩詩,特別書寫了「若飛輪飛旋於沙丘之上,太陽向我滾來」的墨寶送他留念,由此開始了他們之間多年交往。艾青給潘耀明的信大都是他親自寫和覆,後來他身體欠安,才由夫人高瑛代筆。當年物資比較匱乏,潘耀明薪資也不高,他在香港熱情接待了艾青,買了答錄機、電腦和即溶咖啡等相送。

不僅艾青,書中比比展現,他對交往的文壇大師們,視其所需所好盡心盡力,為其出書、刊登文章,邀請赴港演講,帶禮物探望。冰心病臥,他數次登門,還特別送上她喜愛的玫瑰花……「潘耀明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時間、精力和心血,成就了與老一輩學者們難能可貴的隔代情誼。」(6)

劉勰《文心雕龍.知音》篇曰:「音實難知,知實難逢,逢其知音,千載其一乎。」潘耀明能夠受到文壇大師們賞識和尊重,並能長期保持親密聯繫,情誼之外,更需要有共同語言、有思想上的共情,還必須具有俞平伯所感受到他的「才氣」。無論當面交流還是信件往來,大師們覺得同潘耀明是有話能說、有話可說的知音。如此,方成就了書中展現的大量的信劄手迹。

如,他從1978年與蕭乾相識,直到其1999年去世,往來與書信從未間斷。他收有蕭乾信件七八十封,信劄內容涉及書稿、生活、近況等。當年初次赴美,蕭乾擔心他人地生疏,主動為他寫了六七封推薦信託人照應。

巴金的信劄有十三封之多,都是用鋼筆書寫的。內容大都是談他的創作經驗和近況,其中不少內容涉及他寫《隨想錄》的點點滴滴。他的繁體字版《隨想錄》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由香港三聯書店出版,潘耀明說:「我當時負責三聯書店編輯部,所以就出版繁體版《隨想錄》事宜與他有過較多的書信來往。我手上還有巴金〈隨想錄.總序〉及《隨想錄》繁體版的序言原稿。巴金一再彰顯『說真話』的精神,在假話滿天飛的今天,重溫這些信劄,令人對他崇高的人格,肅然起敬。」(7)

中國文人歷來多工於詩書畫,文本所涉每位名家,皆可見其信劄手迹及不少親送作者的個人繪畫,它們姿采斑斕,各見主人性情,靈動着主人的精氣神。

潘耀明赴美國參加「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時,作為見面禮,吳祖光把他早年寫的一首〈七夕〉詩鄭重題贈。吳祖光去世後,其與夫人著名藝術家新鳳霞合作的寫意梅花圖「玉為風骨雪唯衣」經其子吳歡在他的遺物中檢出,特別轉贈作者。青年詩人顧城陸續將自己的二十多幅畫寄給了潘耀明……

讀《這情感》彷彿徜徉在書法繪畫藝術長廊,既品味美文,又有藝術作品觀賞,難得的精神饗宴。

潘耀明不但是編輯家出版家,也是作家,已出版散文、隨筆、政論、雜文、遊記類著作三十餘種。

他文學功底深厚,文筆細膩溫潤自然靈動。在文學史中,我們一般只看到大作家們像一座座塑像豐碑,被條理化的生平、被歸納的創作成就,理論化的論述評價;在《這情感》中,文學大師們是有血有肉鮮活的人,於創作貢獻之外,更有他們的日常起居描述,甚至「還原到某個夜晚某個清晨的某個表情、某段對話中,設身處地地去體恤和觀照,推斷和聯想。每一個人,都在歷史的局限中,不求完美,但求真實。他們來過,愛過,認真地思考、真實地面對過。」(8)

人生無常,在洶湧起伏的歷史浪潮中,即使是大師級的人物,也有自己掌握不了命運的煩惱悲苦。

〈令人惋惜的茅盾〉〈無可奈何的俞平伯〉〈憤憤不平的巴金〉〈端木蕻良的憂鬱和孤獨〉〈生死相隔不相忘〉〈自在神仙汪曾祺〉〈苦戀一世的卞之琳〉〈愛寫「怪詩」的杜運燮〉……這些文章標題是內容明示,也是作者心意的一種表達。

書中不避描述文學大師們的情感糾葛。如老舍和女作家趙清閣情感來去,作者專門為趙清閣寫了五篇,老舍去世後,她晨昏上香祭奠的情節催人落淚;著名女作家蕭紅與三個男人蕭軍、駱賓基、端木蕻良多年感請牽絆,以及顧城和謝燁及英兒三人在新西蘭激流島發生的悲劇。書寫這三段著名的文壇軼事掌故時,作者保持客觀,運筆委婉,有春秋筆法,或僅一個字的應用,便可窺見其內心臧否,只能意會,頗值玩味。

潘耀明讀書廣博,書中常有契合書寫內容時對中外名人名句的旁徵博引。如〈錢鍾書的妙喻與幽默〉,開篇即由書名生發開去,引出德國作家胡戈《傻瓜年譜》、美國作家休斯和馬克.吐溫,以及華人作家林語堂等各位關於幽默的精彩言論。此等豐厚主題的博採引述,在本書其它篇章和他的著述、甚至所主編雜誌的前言中,常有所見。

作者對所寫作家們的作品尤其熟悉,其經典名句隨手採擷。如為紀念錢鍾書先生逝世十五週年所寫〈錢鍾書唯一的訪問記〉,開篇即聯想到錢先生《圍城》中的一段妙語:「……文人最喜歡有人死,可以有題目做哀悼的文章。棺材舖和殯儀館只做新死人的生意,文人的生意,文人會向一年、幾年、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陳死人身上生發……」不乏有借此自嘲成分。

文人書寫信劄手迹已成過往,《這情感》中的中國現當代文藝家們廣博的信劄手迹,閃爍着歷史迴光,是值得珍藏的寶貴文化財富。

 

2022年1月26日初稿,

4月8日修正。

 

【註】:

(1)      見《香港文學報》3月總第74期

(2)      見《文綜》2021年冬季號胡德才、袁勇麟及白楊文

(3)      《這情感仍會在你心中流動》嚴家炎序:〈用生命寫作的人〉

(4)      同(3)

(5)      見2021年《文綜》冬季號卷首語〈與時間賽跑的人──我自己背後的故事〉

(6)      同(3)

(7)      《這情感仍會在你心中流動》前言:〈心中宛有當時在〉

(8)      〈薪火相傳,文脈永續――讀潘耀明《這情感仍會在你心中流動》〉,陳艷敏(見中國作家網)


白舒榮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編審,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現任香港《文綜》文學季刊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