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陶然:似曾相識,今又重遇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5年2月號總第362期

子欄目:「相會首爾」散文專輯

作者名:陶然

首爾秋天凌晨天色還在發黑,竟滴滴噠噠下起雨,飄飄灑灑地漫天而來,拖着行李,還要撐起雨傘,是有些狼狽,終於等到的士駛來,匆匆塞入車廂,喘息未定,車子在雨陣中早已一路狂奔,直向開往仁川的汽車總站駛去;沿途的商店招牌強睜瞌睡的眼神,從兩旁飛掠過去。秋雨冷冷擊在玻璃車窗上,濛起了一層薄薄的雨簾,我摸摸微濕的頭髮,是冷啊,只有體暖是實在的。

並非首次到首爾,那是2008年8月吧,只是匆匆來去,首爾只是中轉站,但還記得臨別那晚,由L陪着,在酒店附近的咖啡室露天茶座與Y喝咖啡,夏日的風徐吹來,胡聊了些甚麼,早已忘得一乾二淨了,只覺得當時的感覺十分放鬆,非常寫意。而這次重來,也在首爾喝過咖啡,那是在江南,P教授說是首爾的富人區,那個下午,在他的引領下,我們抽空走上台階,跨入那家咖啡店,人並不多,旁邊有幾個年輕男女,學生模樣,用我不懂得聽的韓語,聊天。這咖啡座就像我們早上用過早餐的速食店一樣,簡潔的佈置,凸出主題,只是那時正值用餐時間,年輕的食客們排着隊,靜靜地,毫不喧嘩。不但是在餐廳,甚至在地鐵車廂裡,人們也是靜靜的,大部分人都不講手機,即使有個別人在講,也都壓低嗓音說話。這氛圍,讓外來人都免不了噤聲。我發現便條很普遍,原來韓國人經常用便條溝通,即使在餐廳裡,也貼了好多留字的便條,也許是留給認識的人,也許是給陌生人留話,我不懂韓文,只好把謎底留在心裡了。

說起江南,我以前先入為主,以為是中國的江南,同時便會湧起杏花春雨江南的感覺。但原來並不是,江南是指韓國首都首爾的一個重要商業區,它位於漢江以南,房價也比較貴。我也感覺得到這裡的氛圍的確有些不同。我知道首爾的江南,是由於2012年7月15日韓國歌手朴載相載歌載舞發佈的「騎馬舞」,人稱「鳥叔」的PSY,他憑這首《江南Style》風靡全世界,模仿者幾乎每天都有,但跳成四不像的,也大有人在。我在首爾,也期望看到騎馬舞那一幕,但並沒有,或許是我沒有那個運氣,也許是熱潮已過,也許是沒有也許,總之我沒有見到。

韓國的人蔘雞湯出名,不能不試。那晚按韓國習俗嘗試,並不覺得有甚麼驚人之處。在首爾長居的L說,這不是首爾最好的人蔘雞湯。那晚在「竹內里」的韓國晚餐才是地道的呢,尤其是泡菜,叫人齒頰留芳,難怪都嚷着要去試試呢!韓國泡菜名聞天下,客人們都忙着去找呢。其實到處都可以找到,不但專賣店有,即使一般超級市場也有。那晚我們去附近的超市選購,其實有點想去看看首爾市民的日常生活狀態,但語言不通,好在遇見幾個到首爾讀書的中國男女學生,可惜他們好像也不大熟悉,問起人蔘,竟也就搖頭苦笑。大概他們熟悉的是化妝品吧,那天在遊客聚集的「樂天」(Lotte)百貨商場,化妝品部人山人海,絕大多數是女的,當中也有個別大漢,大包小包,大呼小叫,看來生意興隆。我們見勢不妙,掉頭就走。反倒在小街上的化妝品商店生意平淡,我們拐到一家,只有兩三個人,買一件還會送幾件小禮品。那售貨員還能講一點華語,據稱是自學的;溝通完全沒問題。

不但是化妝品,連保健也殺到街上來了。那天經過一座小廣場,傍晚時分,天還大亮,卻見有三位女士,在看板前面一字排開,正給顧客推拿面部和頸部,仔細一看,旁變有英文廣告字眼:「十分鐘,100韓圜」。我們正走得腰痠,不如試試?起初都猶豫,但一個勇者上前,其餘人也都排隊跟上,街頭生意興隆。陽光迅速西下,但見夜色朦朧,遙遙望去,推拿師與客人都成了剪影,在黑影中移動。說是十分鐘,其實每人豈止十分鐘,至少也有十五分鐘。原來她們是附近健身店的活動廣告,說話間,早已收拾椅子,收工去了。

那天P請晚飯,帶我們在小巷穿行,只見兩旁有許多掛着姓氏的人家,也有許多商號、餐館,霓虹燈閃爍不斷,正走着,忽見高高地掛着「歸天」二字,一驚,原來歸天在韓語中沒有甚麼不好,只是我們的理解有異,這也足見文化的差別。進到餐廳吃韓國菜,我們按習俗盤腿而坐,久坐不由得叫苦連天,還是坐在椅子上舒服呀!

再舒服也要起身,到離首爾南方約四十一公里的「韓國民俗村」看看。說是「韓國民俗村」,但大門高高掛着的,赫然是「大觀門」,「韓國民俗村」字眼只是豎立在旁邊。跨進門時人流頗旺,進入裡頭,影視劇中的韓國感覺便撲面而來,只是遊人大多是當下的裝束,但有個別的不嫌辛苦,穿上古裝民族服裝徐徐走來。我又想起在門口有個穿着鮮艷古裝、戴上韓國古裝帽子、腰間斜挎長劍的少男,站在那裡免費做模特兒,陪遊客照相,看他不辭勞苦,笑瞇瞇地做活動廣告,不由慨嘆,是職業道德吧!

但在村裡,也偶然會碰到幾個穿着傳統服飾的女性,在掛起的紅燈籠串與各式紗巾下穿行,那紗巾分綠、粉紅、淺黃、青等各種顏色,在微風中飄飄然,散發出一種詭秘的氛圍。更加詭異的是,有幾個木製的人頭,立在樹林間,鬼氣森森,我不知道有甚麼作用,是巫術?還是拜神?走過一道橋,據說曾有靈物飄過,信不信由你。但光天化日,腳下也不由得加速,好像要快快逃離是非地。

這民俗村的構造,選擇呈現朝鮮後期時的生活景象,尤其展現出士兵、農民、工人、商戶階層的文化、巫術信仰、歲時風俗等各式面貌。此外依地區特色完整地再現當代傳統農宅、民宅、官宅、官衙、書院、韓國藥材店、書塾、樓亭、鐵匠舖、市集街道,以及擁有九十九個間隔的兩班住宅等建築物,以此讓大家瞭解朝鮮時代人們的生活面貌。有的農宅寫着漢字對聯,兩邊寫着:「掃地黃金出 開門百福來」。另一家寫着「福如海 壽如山 眉批:右龍,左虎」。至於衙門,上書「龍駒衙門」,進去,只見一幅官府模樣,辦案外面有行刑用具,幾個小孩見了有趣,輪流走上去,趴在刑具上,有個獄卒模樣的漢子掄起大板,作勢劈去,但接近屁股時卻輕輕放下;小孩們嘻嘻哈哈活蹦亂跳走開了,又輪到另一個上來嘗試味道。當然,我們也走到後堂,參觀監獄,但見一間間,有古時各種刑具,讓人毛骨悚然。

我們參觀的公演活動,包括農樂、走繩、跳板、打陀螺、盪鞦韆、馬術武藝、傳統婚禮等,據說其他特別主題活動也會依季節的不同安排舉行;戶外空間呈現、展覽較為困難的部分,也會透過室內民俗展覽館來展示古代民俗生活全景。其他如雪橇場、韓國唯一再現火山爆發情狀的大規模家族公園等休閒娛樂設施,也吸引許多人參與。民以食為天,最受歡迎的,恐怕還是市集上也可以品嚐到蒸餅、切糕、燒烤乾明大魚、綠豆煎餅、大蔥煎餅、韓國傳統年糕和各式下酒菜美食等,以及古法醸製的傳統小米酒等,我見到不論男女老少,都在那裡品嚐,津津有味,連我也都樂而忘返。最好笑的是Y,他每次會合都幾乎遲到,問他,總是回答,不吃!不喝!但我發現,他總是吃得最多,喝得最多。所以大家就拿他開玩笑,一到吃喝時間,就對着他笑說,不吃!不喝!

我正沉思間,忽為一陣陣喝采聲所吸引,原來是走繩與馬術表演時間到了。趨上前去,圍觀的觀眾已是層層疊疊,我從人牆中擠上前去,但見一條漢子手持竹桿平衡,走在鋼繩上,走到中間,突地腳下一滑,觀眾驚呼聲中,他卻穩穩地坐在鋼繩上;贏得觀眾一片掌聲響起。這時,馬術表演開始,率先出場的是一名女騎士,粉紅夾襖格外引人矚目,她引領着後面緊跟的幾個男騎士,先是繞場幾圈,各自做幾個在馬上翻騰的動作,忽然一下子全離開馬背,都躲在馬的一側去了,場上頓時爆出掌聲喝采聲。馬上騎士紛紛退場,一會,場中心豎起一個圓圓的彩色箭靶,一圈一圈的,正中心圓點為最佳目標。騎士們又再度策騎進場,個個都腰纏弓箭袋,還是女騎手領先,她繞了幾圈,挺身搭弓,瞄着圓心就射,一箭中的。場上一片歡騰,但再是高手,也有偶有失手的時候,當男騎士一箭落空,觀眾還是寬容地在齊聲喟嘆之外,還給予掌聲鼓勵。

臨離開時,看到河邊有個戴斗笠的漁夫,靜靜地坐在漁舟上,似乎在垂釣。認真一看,動也不動,哪裡是真人?原來是塑像,只不過河水與漁舟是真的,在河畔樹林的襯托下,顯得真實而已。

要看實物,倒不如去「昌德宮」看看。它是朝鮮五大宮殿之一,1997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早在朝鮮李朝太宗五年(1406年),作為「景福宮」之外的離宮建築所修建,被稱為「東闕」。1618年,朝鮮王朝正宮從「慶運宮」轉移到「昌德宮」,之後約二百五十年裡,「昌德宮」取代「景福宮」,一直作為正宮使用。後來幾經變遷,1868年景福宮重建,正宮轉移,昌德宮再度變成離宮。1907年純宗在昌德宮即位,他住在這裡,直到1926年去世。

昌德宮的殿閣完全依照地形設計而成的,是朝鮮宮殿中最具有自然風貌的宮殿。目前的建築數目僅是其最初的百分三十,包括十三座建築和二十八座亭子,佔地一百一十英畝。而「敦化門」為昌德宮的正門。進去之後,路過幾座樓閣,有一群中學生在聽女老師實地講述歷史;說實話,見過北京的「故宮」的氣勢,昌德宮不算甚麼。但走到「後苑」,這是昌德宮的後花園,感覺又不一樣。它始建於太宗六年,直到世祖九年完成。王辰倭亂時全毀,光海君二年重建,分為後園、北園、北苑、禁苑四大部分。當我走過後花園,見到荷塘田田,尤其在猶如池中央的王室宴客之地「慶會樓」,旁邊便是一片荷花盛開。這裡林木森森,有幾百種、共兩千六百多棵不同的樹木,其中一些樹木的樹齡已超過三百多年,當風吹過,枝葉嘩啦啦響成一片交響樂,古意盎然。當我想起,後苑曾是朝鮮國王與王妃的私秘遊所,即使是高官,如過沒經國王同意,也絕不得入內時,頓時有一種神秘感。當我們走過,遠處有兩個年輕韓國女性,穿着民族服裝,款款遠去時,不禁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後苑也因此被稱為「禁苑」或「內苑」,至今,很多韓國人還是稱其為「秘苑」;但「後苑」依然是常用的名稱。

這時,閉園的廣播響起,當我們從「迎秋門」出宮,大門徐徐關上,一隊穿着保安制服似的人員操步走來,大門打開,他們操了進去,大門又再度閉上。

這時,首爾的雨又飄飄灑灑地下起來了。

 

2014年10月16日~20日,首爾外國語大學;

2015年1月4日定稿於香港。


陶然,本名涂乃賢,原籍廣東蕉嶺,出生於印尼萬隆。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現為《香港文學》總編輯、香港作家聯會執行會長、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學藝術顧問。著有長篇小說《一樣的天空》、《與你同行》、中短篇小說集《天外歌聲哼出的淚滴》、《歲月如歌》、短篇集《連環套》、散文集《街角咖啡座》、散文詩集《生命流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