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李瑞騰:香港文學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5年6月號總第366期

子欄目:「從《香港文學》看世界華文文學」研討會專輯(下)

作者名:李瑞騰

每年五、六月間,都必須去口考數位研究生,有自己帶的,也有朋友的學生;有本校的,也有他校的;有碩士,也有博士。

現在,擺在我書桌上的學位論文,有五、六本,其中有兩本屬於香港文學範疇,一本是博士論文〈1980年代香港文學的建構與跨界想像〉(成功大學,陳筱筠),一本是碩士論文〈香港作家韓麗珠小說之研究〉(中央大學,溫煒瓴),我特別想談一談。

「香港文學在台灣」這個課題,可以探討的面向很多,當然包括香港文學在台灣被研究的情況。最近幾年,在學院裡面,這方面的成果,有增加的趨勢,我自己就曾指導過碩士生研究李碧華、鍾曉陽的小說,現在也有一位正在研究也斯。

碩士生的學術力還有待提升,處理個別作家都不一定掌握得很好,但研究韓麗珠小說的這本論文,頗下工夫,有很強的資料能力,論述也不弱,談背景、論主題意識、分析創作技巧,都有板有眼。我常擔心研究生把研究對象孤立起來看,特別注意作者對於香港及香港文學的認識如何,看來也做了不少功課。

這本博士論文探討香港文學在1980年代的建構,從台灣跨海遙望,嘗試重繪多姿的歷史圖景。香港雖然不大,開埠發展起來的時間不長,但詭譎多變的歷史形塑她豐饒的內在世界,文學也是啊!作者以文藝傳媒為考察重點,選擇《八方》、《香港文學》、《素葉文學》,論那時香港文學人究竟如何建構香港文學、如何參與中國現代文學之重建,以及如何連結台灣和東南亞華文文學。

這三個刊物,我最熟是《香港文學》,從創刊開始,我沒有間斷過閱讀。論文中提到我當年策劃編輯的《文訊》「香港文學特輯」,書影就刊在《香港文學》週年慶的紀念特大號專輯上;多年以前,我要研究生李佩樺清理該刊一百期的專題(輯),那篇長文(〈遇見百分百的香港文學〉)現在還掛在網路上。

這本論文在主要的幾章都討論到《香港文學》,稱揚其以香港為基地,對世界華文文學的推動。該刊有一個持續多年的編輯方式,那就是:在目次上,香港在地作家之外的華文作家,總在作者名字下標出他所在的城市,如台北、吉隆坡、馬尼拉、溫哥華等,前主編劉以鬯先生曾說:「將每一地區的華文文學喻作一個單環,環環相扣,就是一條拆不開的『文學鏈』。」這話說在距今整三十年的1985年,劉先生的遠見,令人讚嘆。

《香港文學》一方面通過史料的蒐羅,重建香港文學傳統;一方面以專輯方式不斷刊登各地區華文文學,擴大世界華文文學的版圖。這一種寬闊的視野,從劉以鬯到陶然都沒有改變。劉以鬯是老一輩作家,1949年由上海來港,雖曾短暫離港,但六十幾年投入香港文藝傳媒工作,對香港文學貢獻良多;現任總編輯是出生於印尼萬隆的廣東人,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1973年來港後,投入香港文藝工作已逾四十年。他們參與了香港文學,也見證了香港文學的變遷。

這兩位年輕的研究生論文都寫得認真,通過學位考試應該沒有問題,我個人特別期待她們堅持下去,做更多更深更好的香港文學研究。


李瑞騰,1952年生於台灣南投,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曾任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主任、圖書館館長,現任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著有詩集《在中央》,散文集《有風就要停》、《你逐漸向我靠近》,論著《晚清文學思想論》、《台灣文學風貌》、《文學關懷》、《文學尖端對話》、《文學的出路》、《老殘夢與愛》、《新詩學》等,並編有二十餘種文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