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凌 逾:搭建建築空間的後現代文學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5年8月號總第368期

子欄目:批評空間

作者名:凌逾

說起空間,讓人想到點線面體、長寬高、深度長度厚度。文學空間則另有術語。查特曼《故事與話語》(1978)指出(1),故事空間(story space)指人物事件情節發生的場所或地點,如全球化、本土化空間;話語空間 discourse space)指敍述者的空間,是敍述行為發生的場所或環境,如整體化、碎片化空間。文學空間還可分物理、社會、心理或作者、讀者空間等。有人說,敍述,單純的時間呈現;描寫,單純的空間呈現;議論,既非空間又非時間的呈現。但這已是過去的說法。後現代文學向電影和建築等學科學習空間敍事法。文學借建築之勢,就表層而言,是描述性的:文學描寫建築作為背景、情節或主題,如《巴黎聖母院》(1831);就深層而言,是美學性的,如十八世紀哥特式建築與哥特小說,都追求浪漫主義精神,向上飛升,崇拜超凡力量與崇高意志,但刻意追求垂直與縱深,又造成不平衡的空間效果,給人怪異感;哥特小說如《奧特朗托城堡》(1764),描繪高聳縱深的哥特建築,城堡瀰漫着恐懼壓抑、神秘死亡、恐怖陰森的氣氛,離奇超常的聖人、鬼魂等行走其中,最終,高貴戰勝了邪惡,喚起讀者的崇高情感。其實還有更深層新銳的取經,是敍事性的,小說從房屋搭建、大廈建築中取得敍事靈感,以建築空間為小說主角,置背景於前台,並以搭建建築空間法架構小說,開創新的空間敍事。本文探究西西對建築的興趣如何啟發小說靈感;其學習建築的哪些精神,如何在字裡行間與磚瓦牆基之間找到打通點,開創出哪些小說建築空間創意?其建築散文與建築小說如何互涉?香港的都市特性如何形塑香港作家的空間感?香港作家們的空間敍事實驗與建築的後現代性有何關聯?

層進式的深度空間敍事

西西有段時間癡迷建築,手工搭建微型屋,組裝各款十八世紀英國喬治亞別墅。這是17141811年的英國建築風格;其時由漢諾威王朝統治,開始君主立憲,喬治一世至四世完成了工業革命,建立資本主義政權,殖民擴張興盛。喬治亞建築既有巴洛克的曲線形態,也有洛可哥的裝飾要素,傳承古典主義精神,講究門面、對稱平衡,細部裝飾精美,牆裙、牆面、簷壁三段式牆面,壁爐是裝飾重點。這種盛世建築影響了傳統歐洲建築,多以此為原型。西西做微型屋發現:碼釘子沒有秘訣,做多了就會了;發現了建築與文學跨界打通的可能性,寫成紀實和想像合一的長篇《我的喬治亞》(2008)(2),開創出新的小說建築結構空間敍事。

無論多複雜的建築工程,分到每層就變得簡單。所以學建築首先要學會分層,考慮建築物放在甚麼上面,共分幾層,各層有甚麼特點,然後才是開間、進深、層高、淨高等問題。西西學習搭建英國房屋,但小說話語空間設置,卻向中國古典建築取經:分層分進——大門進來有排房子,過了影壁,又有一排,幾進即幾排。全書話語空間分三層三進。敍述外層,宋體字印刷,實錄搭建微型屋過程,遊歷世界微型屋博物館,透析英國發展史,省思香港;內容嚴謹客觀,像在客廳或書房裡嚴肅、熱烈討論的話題。敍述中層,楷體字印刷,對白體;想像十八世紀喬治亞居室生活細節,為次客廳對話,像話劇表演,內容活潑有趣;對白以破折號區分不同的說話者。敍述內層,楷體字印刷;再現「我」與知己親友的對白,閨密對話,如訪談錄音;反思建築,發出質疑;對白前加圓圈符號。敍述中層跟內層容易混淆;其實,西西有意用破折號和圓圈符號做了區分。其搭建小說架構,所費心思不亞於搭建喬治亞微型屋,寫此書時,右手逐漸失靈,開始左手寫作,零敲碎打、見縫插針,寫作時間綿長,小說斷片要逐一補綴和串聯,正如電影後期剪接,至關重要。如果讀者像西西一樣,癡迷微型屋,就會發現,讀《我的喬治亞》像猜謎語、捉迷藏、尋找迷宮線索般,經細心梳理找到敍述結構奧秘,越投入越有趣,獲得閱讀愉悅感。

 

一是敍述外層的「蝴蝶效應」式層進敍事法。

全書整體結構採取層進式敍事法:從細微末節的事情起筆,再串接翻滾,小事情變成大事件。第三十七節,先講喬治亞次客廳裡的女人們喝下午茶;然後,講英國喝茶起於查理二世復辟時的凱薩琳公主,從葡萄牙帶幾箱茶葉做嫁妝;之後,十八世紀各階層喝茶盛行,還給茶加糖;糖從奢侈品轉為普及日用品,背後又隱含着販賣奴隸史實,尤其是在蔗糖盛產地西印度群島;再講到海外殖民,英國成為三角轉運站:先將軍火、紡織品運往西非;再販運黑奴往殖民地,再從殖民地運送蔗糖、香料、煙草回英;最後得出結論:「英國人喝茶,竟然喝出個日不落帝國;但也因為茶的稅收,激發波士頓茶案,產生美國獨立戰爭,結果失去北美的殖民地」(107頁)。一個歷史大事件爆發,起因於一件簡單小事,這就是蝴蝶效應(The Butterfly Effect),氣象學家洛倫茲(Lorenz)指出: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極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能帶動整個系統長期的連鎖反應,對未來狀態會造成巨大的差別。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能兩週後引起美德克薩斯的龍捲風。先秦《鬼谷子‧揣篇第七》曰,「觀蜎飛蠕動,無不有利害,可以生事變。生事者,幾之勢也。」中國諺語云:「大風起於青萍之末;千里長堤,潰於蟻穴」。西方民謠則說:「丟失一個釘子,壞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 輸了一場戰鬥;亡了一個帝國。」西西將事件由小到大鋪成敍事鏈條:次客廳 < 喝下午茶 < 茶源 < 加糖 < 糖普及 < 販奴 < 殖民 < 日不落帝國。事件因果鏈條經此梳理,趣味盎然。人類學家西敏司論著《甜與權力》(3),分析糖在近代歷史中的地位。相比之下,西西描述糖與英國史,更形象可感,視野也更廣闊。

蝴蝶效應敍事法,還運用於敍事外層結構中。西西由微型屋出發,像挖礦般深挖出整片寶藏,生出層次遞進式結構。首先,詳述手工組裝木製玩具屋,細述從室外到室內設計的全過程:選材、牆飾、牆紙、地毯、天花線、上色、打蠟等,精細得像螺殼裡做道場。西西說,「玩具屋吸引我,除了佈置廳、房,裝修牆面,就是製造各式各樣家庭日用品」(41頁),打造溫馨和煦的喬治亞微型屋,富於人性溫度、女性情趣,建築空間細節顧及整體和諧。其次,對比喬治亞微型屋與現實屋的結構和類型,參觀德、英、法、美、台等地不同時代和主題的娃娃屋博物館;閱讀微型屋雜誌,學習知識,分析各方辯論焦點;逛遊娃娃屋店舖,邂逅有趣人事。接着,比較小說電影對十八世紀英國文化和娃娃屋的再現,李安電影《理智與感情》刻畫精細,把握精確。西西逐步分析微型屋建築文化的前世今生,透視十八世紀的英國家居文化,敍述其他建築如豪宅、貧民窟、溝渠等;介紹建築用途變化,如新門監獄後來變成博物館,還提及新門小說。其筆下有各種有趣的文化細節:圈地羊吃人、開窗門要繳稅、四圃輪作法、出國遊學制、男人學知識、女子學技藝、妻子不能離婚只能被賣……涵括衣食住行、文化習俗等內容。最後分析十八世紀英國的工業和產業革命、啟蒙思想等,如何影響生活;梳理十八世紀英國女性主義運動產生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觀點,湧現出的女作家,這是西西首次系統描述女性主義思潮體系,當然,不用學術史講法,而用有趣的故事講法。

蝴蝶效應更接近於空間概念,屬於混沌現象,一個微小機制,若不加以及時調節,會成為龍捲風、風暴,演變為革命。《我的喬治亞》最核心的問題,是推敲「英國為何在香港殖民」,分析各種可能的緣由。分析十八世紀英國政治經濟狀況,喬治時代逐漸實行議會政治、責任內閣、君主立憲、三權分立,和平過渡新的政治體制,率先領導工業革命,逐漸成熟的國家體制才是強大的秘訣。分析當時英國如何藉由鴉片經濟貿易,迫使清政府將香港變成為殖民地,比較東印度公司對印度的蠶食吞併;歷史真實往往受現實政治的擺佈,現實主義(realism)和真實(reality)其實是兩回事。全書知識密集,但作者講來,卻非常有趣,層層遞進,縱向深入,蝴蝶效應敍事法從微觀到宏觀,尋找歷史真相,成一家之言。

 

二是敍述中層開間式的拼貼敍事法。

開間是一間房的寬度。幾開間,即一排有幾間房。拼貼,則是美術領域的橫向空間架構法。《我的喬治亞》敍述中層,是西西發揮天馬行空想像的最佳演練場:其自任導演,讓喬治亞玩具屋成為立體故事空間,成為舞台,用拼貼敍事法,開發出四個開間的並列式話語空間層次。

第一開間,今人想像古人。敍述者想像十八世紀喬屋住着喬先生泰倫斯、喬太太麗莎,過着溫馨和諧的中產家居生活,都喜歡閱讀,話題不絕,相談甚歡,時常穿行於城市與鄉村之間,訪親問友,狩獵舞會,生活寫意。但因長子繼承家產制度,次子愛德華卻過着不幸生活,顛沛流離、參軍斷腿、難謀職業,信奉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寫文章批判社會,同情掃煙囪的四五歲男童,批判紡織廠女工的虐童事件。喬先生有子湯姆少爺,因哥哥三歲夭亡,得以成為長子,不愁前程;但湯姆很少和父母對話,卻常和愛德華叔叔、瑪麗安女傭談心,同情他們的遭遇。瑪麗安工作繁忙,但受主人恩惠,不僅識字,還能閱讀描述女僕故事的《潘蜜拉》、《克拉麗莎》、《婢僕須知》等書籍,其明白事理,是湯姆和愛德華的知己。其給女友黛西寫信,透露對愛德華的暗戀意緒。主人啟蒙婢女,婢女與上層戀愛,不是必死無疑,這比巴金筆下的覺慧與四鳳故事更進步。

第二開間,古人想像今人。湯姆少爺透過一個四方盒子,能看到未來世界,彷彿先覺者的先知預言。他看到三百多年後的社會狀況:溫室效應、冰山融化、大笨熊生活困難、環境污染、大廈倒塌、群眾遊行、警民衝突等問題,發現「人類才是地球惡霸」。這為人類發展敲響了警鐘。

第三開間,人偶與人物對話。百麗菲,時裝娃娃百變玩偶,十七個衣箱隨身,暫居喬家房子,她告訴人偶湯姆士,「當你追問我是甚麼時,就沒有好日子過,麻煩就來了。我們人偶隨遇而安,比人類快活、恆久」。遊戲是人的本質,但人是否會成為其他甚麼的玩物?人不是一切生靈的唯一界定。百麗菲給湯姆少爺講二十一世紀的電腦、無所不包的網上百科全書。湯姆說不嫌棄人偶;百麗菲則說,這才是成熟的表現,容納異己。人偶百麗菲,儼然上帝。

第四開間,敍述者與想像人物對話。作者西西在書中有多重化身。一是敍述者「我」,建房子,講故事,看喬屋上演故事,做局外人;二是化身為人物「愛倫」(西西本名),跳入敍述者自己想像的故事中,上演穿越戲劇,作為局內人,與十八世紀人物談心,建議喬太太沙龍裡掛荷蘭維美爾的畫,臥室和客廳用中國織錦鋪,配合中國刺繡的天花,中西合璧,讓人驚喜。百麗菲告訴愛倫,你們馬上就會知道火星是否有生命。愛倫和湯姆比較十八世紀中英。湯姆要求愛倫,把叔叔請回來;但愛倫說:我也只是個角色,沒有權力,倘有也只有建造自己房子的權力;愛德華要為自己打算,過自己的生活;如果湯姆太寂寞,叫喬太太生個弟弟;但是,次子要受苦,不如生個妹妹,將來可能成為傑出的小說家。這是揶揄呼應伍爾夫的問題:如果莎士比亞有個妹妹,有無可能成為傑出的作家?

三是敍述內層的反省質疑敍事法。

敍述內層,如敍述者的私密空間,想像自己既是舞台佈景師,又是導演,細細密密都是自己,有時喃喃細語,有時與人密談。尾聲時,僑居國外的候鳥親友們,又回港定居,家族大團圓,給居屋帶來人氣和溫暖。敍述者逐一訪問他們:「你的理想寓所是怎樣的」,答案五花八門,各有所好。有些說中式園林住宅,屋子內部是西式的;有些說書房要大,還有工作室和開放式廚房;有些說廚房不要開放,睡房要有衣服房;有些說大房子要有獨立男女主臥和浴室,有些說房子不必大,但要有高雅城市環境、熟悉的社區和臉孔,有些說天災人禍越來越多,幸福得來不易,但求住地安全。有些人說,不信在世間能找到理想,解決此,又會產生彼,你以為問題在屋外,原來同時就在屋內。西西開篇就提到:「桃花源是一群用文字構築的玩具屋?根據晉末人民不能遠徙逃避戰禍而建造的塢堡?」(20頁)其此前作品也曾探討桃花源,體現出求索理想空間的情結。西西着力渲染生活的趣味,認為高品位家庭生活空間,給人帶來精神愉悅和心靈安寧,為後代傳承家庭生活文化。

《我的喬治亞》連接層進與開間,不靠連廊,而靠蝴蝶效應,敍事鏈條既線性也非線性。線性,指量與量之間按比例、成直線的關係,在空間和時間上代表規則和光滑的運動。非線性則指不按比例、不成直線的關係,代表不規則的運動和突變,1+1未必等於2。歷史事件的連鎖反應紛繁複雜,線性和非線性交織發展。全書強調共時性空間,講述十八世紀英國政治、建築、繪畫、文學等如何同時發生變革,英中港如何互相影響;對於歷時性空間,也將之拉進共時畫面,十八世紀和當今時代自由跳轉,在外層,「我」讓喬先生快樂地坐在書房看書,儼然主人;但在中層,「我」對喬先生說:「樂意為你效勞,喬先生,你才是喬屋的主人」。作者和人物的主客關係,既解構又建構,玄幻錯綜。中層想像人物對白、內層知己對談,又不時穿越到外層,增加小說的厚度與深度,立體感更強。這突破人們早已習慣的線性敍述,增強了敍事的畫面感、空間感,擴充了敍事容量。

建房子,要先設計空間結構;寫小說,也要搭結構、建骨架。《我的喬治亞》將百科全書內容,搭建成廣廈萬間。話語空間整體結構採用層進式、套盒式敍事法,分層分進,大空間套小空間。話語空間具體結構採取開間並列、拼貼法:一是內容拼貼:建屋、為文、造史、旅遊、居家、訪客;二是體裁拼貼,建築小說與散文拼貼,既有魔幻現實、超現實,也有對話體、寓言體,多種文體雜糅;三是排版拼貼,以宋體楷體、——、○○區分小說房間結構;四是風格拼貼,前半分析十八世紀英國經濟發展背後的苦痛代價和後遺症,後半描述喬治亞府邸的奢華生活:激昂的命運交響曲與舒緩從容的小步舞曲,交錯拼貼。而且敍述層次間並不截然分割,而是交織並存。之所以選取喬治亞建築符碼,意在追溯香港時運形成的前世今生。全書採用俯視視角,書寫喬屋全貌,賦予生活化細節故事,省思英國文化的欠缺和不足;採用仰視視角,書寫世紀英國,深思盛世社會的成因,表達嚮往。在後殖民語境中,西西逆寫帝國,追溯英國殖民史、香港被殖民史的前世今生。

西西對建築的品評和觀賞角度獨具慧眼,《看房子》插配建築繪畫或照片,以個性化眼光凝視,別有韻致;《我的喬治亞》考慮中國風牆紙、刺繡、青花瓷等,怎樣才能跟英國喬治亞建築中西合璧;喬治亞建築平穩嚴肅,強調雕塑裝飾,用平衡線角和垂直線構圖,因石材而表現出沉重穩定性和紀念性,屬於貴族階級的典雅厚重建築。於是有人詰問:「為甚麼娃娃屋總是漂亮的房子、精緻的家具,總是幸福的家庭,難道對貧民、礦工、饑荒、戰爭、人類的苦難視而不見?」有人回答說,「你歡喜,很好,你就自己做吧,又或者,你根本就不應該玩娃娃屋,不如去行俠仗義。」(48頁)其實西西《哨鹿》(1980)已寫過清朝乾隆盛世的圈地運動,君民對峙,若再寫此類題材已無新意。《我的喬治亞》從建築角度提出思考和質疑:十八世紀英國圈地運動是「羊吃人」,吃貧困的佃農;殖民運動是強國吃弱國;當代香港是屋吃人:貧窮者成為房奴,攤上負資產;房地產開發商是新時代的恐龍,把持經濟命脈,在利潤最大化的商業利益驅使下,花園發展遭到破壞,開發商不講究空間結構、戶型佈局、生活情趣,不重人文品味,在畸形慾望主使下,民眾被低劣重複的空間模式牽着走,空間庸俗化,居住在沒有靈魂的城市(4)。但生活空間即便有情趣和韻味,也還不是美好的家,因為還欠缺最重要的東西:愛心。西西說:「我經營我的小房子,無論好歹,我是在重建自己的記憶」(5)。如米蘭.崑德拉論卡夫卡,拆生命的房子,建小說的屋子。西西搭建微型屋,經營細部的裝飾,搭建小說空間架構和建築空間架構聯姻,實現越界和交融,為小說空間敍事貢獻出新的創意。

有人批評說,西西創作一路向內退縮,在想像世界裡,一切只以自我為準。就寫作意義而言,文以載道可以,澆心中塊壘也可以。更何況,西西作品從來不止一義。喬治亞房子彷彿西西自我的對象化,將模型人物精心安放在不同空間位置,想像日常,以及周圍社會、政治、歷史大環境,借他們的故事,說自己的感悟,省思空間和歷史如何交雜呈現。福柯指出,「完整的歷史,需要描述諸種空間,因為各種空間在同時又是各種權力的歷史。」(6)大陸影視《大紅燈籠高高掛》、《大宅門》都講喬家大院,但意不在省思建築,而在於敍述男尊女卑、建家興業的霸權故事。表面看來,《我的喬治亞》是微型屋迷者的紀實自傳故事;深意蘊涵是從家居建築空間文化出發,反思英國史、香港殖民史,乃至世界的文化地理和家國建設問題。英國殖民香港,帶來民族衝撞、慘痛記憶,但也帶來某些先進理念。不同時代的港人對殖民有着曖昧情感,祈求平緩的過渡。通過搭建喬屋,西西實現家國關聯,在各種秩序中尋找細節合理性。一屋窺天下,打造建築的細節,搭建政體的合理性。全書描述喬治亞微型屋的精緻典雅,滲透對現代建築的批判,對後現代性的建構,滲透對桃花源未來的嚮往,構想理想的建築和生存空間、理想的國家政體和文化形態。最終西西領悟到,人們根據自己的審美標準和愛好來設計屋子,也要根據自己國家的實際來設計政體。這世上沒有一種適合所有人的制度,各國制度的形成都有複雜的發展過程、千絲萬縷的歷史淵源,我們只能建立一套良好的又適合自己的制度。《我的喬治亞》囊括建築、文化、政治、歷史等內容,核心是英國史、香港史、世界史、人類未來生存等宏大問題。微型屋,隱喻香港擠迫的生存空間;搭建微型屋,隱喻西西自身寫作,將建築藝術融入小說空間設計,實現越界,西西為小說空間敍事貢獻出新創意。

手卷式的長度空間敍事

西西實驗建築空間敍事,源頭要追溯至三十多年前的長篇:《我城》(1975)和《美麗大廈》(1977)(7)。王德威認為,兩作都像清明上河圖,呈現出一個地方的兩種寫法,前者開放式,後者封閉式。其實,兩書創意在於都用新法雕刻城市空間:《我城》從手卷、連環圖、電影中吸取小說謀篇佈局的雕刻空間感(8),開創城市外部空間敍事——大城個體化;《美麗大廈》以電梯手卷體,省思香港大廈建築空間,開創建築內部空間敍事——小樓大世界;兩作都具有本土視野,而《我的喬治亞》則具有國際視野。如果說,董啟章的《地圖集》以地圖為主角;那麼,西西的《美麗大廈》則以電梯為主角。

 

第一,掃視電梯手卷式的大廈物理空間,增添新的文學空間意象。

很少人將電梯入畫;現代室內繪畫者善於畫蘋果、花卉等,戶外寫生者忠於山形水貌的變幻。敍述電梯故事的小說也較為少見。西西《美麗大廈》有意為大廈電梯空間畫像,採取客觀冷靜的慢搖凝視法,攝錄人物行止,開創新意象。開局就是電梯素描:「黝黑而鬱重的鐵閘在路軌上隆隆地挪移如同一列揚灑着煤煙的古老火車馳過一座架空的橋道……在我的頭頂上空是手製的日月,柔白的光流把我的肩背撥向自己的家門,而我的臉面卻偏向東段的電梯。」全書十節,第一至四節,敍述電梯正常運轉時,高樓居民日常生活,住戶多熱心腸,不時召開互助會,應對停水停電,共同商討解決難題,進行防盜和消防演習等。但從第五節起,電梯故障、失靈,生出麻煩事,也生出幸事。起初,人們只是焦躁地等待電梯修復。誰料,電梯一壞就幾個月,生活亂了套,尤其是高層住戶,上下班、購物都極為不便。知識分子羅氏夫婦彷彿異類,自顧學問,且有潔癖,難與人溝通;一停水電,電梯一壞就入住酒店。廊道上的門密閉,像「中世紀修道院式的隔離」,「像一張張沉默的嘴巴,沒有聲音……海員的一家靜蔽得如一艘泊隱在蘆花蕩內的小艇」(第64頁)。一直至九節,都講電梯休眠後的事情,佔全書大半篇幅。結尾時,電梯終於修復:「他聽見一群蜜蜂的飛翔,電梯的門緩緩奇異地敞開了」(209頁),電梯上升作結。西西寫透了現代人的電梯綜合症。都市人的煩惱,迥異於農耕人的煩惱。

1854年,歐的斯(Oits)發明有自動安全裝置的升降機,其後電梯廣為使用,高樓興建成為可能。畢恒達分析過電影的電梯場景,法國《快樂時光》(1967)電梯變成畫廊,美國《致命的吸引力》(1987)電梯裡做愛,但婚外情注定悲劇告終,美國《金錢帝國》(1994)中,地下室男主角要送急件給董事會,電梯服務生說:董事在最高的四十五層,一個人要花五十年才攀得上去,卻只需三十秒從那兒掉下來。《美國情緣》(2001)和台灣《對不起,我愛你》(2009)都有電梯、鈔票、情緣的劇情,香港《見鬼》(2002)電梯裡有鬼魂,《文雀》(2008)電梯裡男女以氣球擠壓身體,情慾流竄,美國《落日車神》(2011)電梯裡殺手突然給女子深情一吻後,乘機將槍手擊斃,香港《無間道》電梯開啟一瞬擊斃對手。真正以電梯為主角的,有荷蘭的《電梯》(1983),講述電梯控制的電腦晶片發展出自主意識,開始對人殺戮,集合了電梯可能發生的各種故障與失控現象。(9

西西《美麗大廈》以電梯為主角,比電影實驗更早,敍事手法更新。有人將電梯想像為通向灌木叢中美麗城堡的通道,而西西將流動的現代電梯與靜止的美麗大廈空間對接,動靜脈血管相連;追隨住戶們的走動,緩緩掃過大廈內部空間:管理處、走廊、樓梯、大門、天台、鐵閘、室內等;外部空間:大廈外部空間:腳趾般貼近地面的各種店舖,如興記雜貨店、鐵舖、餛飩麵舖、肉食店、空運公司等,從陽台看到鄰近的樓房森林等。身體移動與大廈內外時空共舞,產生出節奏感,形成了大廈芭蕾。全書以中國園林式的移步換景空間敍事法,運用手卷的散點透視法,而不是西洋建築和繪畫的焦點透視法,開創出空間敍事的深層創意。

 

第二,西西為現代建築注入後現代的人性因素。

空間是建築的主角。西西讀過布魯諾.賽維《建築空間論》(Architecture as Space),瞭悟建築好壞要看空間的調配。古典和浪漫主義建築基於農業文明,以磚、石、木為材料,屬於手工的、少數貴族象徵的場所。現代主義建築基於工業文明,伴隨城市中產階級、機器流水線、批量標準化生產、工業化運動而出現(10),實用簡潔、標準化、集約化,以玻璃、鋼、鋼筋混凝土為材料,考慮市民居住需要。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強調建築的功能主義,建築成為居住的機器。密斯(Mies van der rohe)堅信「少就是多、裝飾即罪惡」的清教徒式理念,設計出大玻璃盒子式的摩天大廈。現代理性與高科技極速發展,產生出向空中、地下延伸的巨型構築,坦克、房車、航空母艦、太空船等移動式建築。但摩天大廈給人壓抑感,大面積陰影、玻璃幕牆噪音和反光、直線分割、電梯鋼筋給人冰冷漠然感,正如馬克思所說的「異化」,人感受到與本質自我相異的生存矛盾,感到文化記憶的遺忘,人喪失了存在和行走的意義,感到壓抑無聊。現代建築作為建築師個人中心和自私的精神史,是某種症候學的圖像史。實用論建築學忽視更高深的生命問題,邏輯實證計量方法過於化約,難以呈現人文的深層意義。美麗大廈原名為「梅麗」,但台灣詩人信中總寫為「美麗」。西西敏銳地認識到,現代大廈既美麗也不美麗:大廈提供遮風擋雨的居所,盡量給人提供方便;但大廈電梯、鐵門給人冰冷感、漠然感,不美麗得讓人難受,《我城》阿果早就明確說:不要工業文明冰凍感的。

如果說建築師關注外觀、內景設計、建材運用等因素;那麼,西西更關注建築與歷史文化、環境生態的關係,關注人性關懷。現代大廈因為現代化電梯生病,導致大廈腸梗阻,但冰冷的世界沒有變臭變髒,現代人反而因禍得福,人與人之間有了交流,互相串門,彼此幫着買菜、扔垃圾、救治病人,形成了關照場域,大廈變得溫情、和諧。麥嬸和麥大牛母子熱心腸,管理員榮伯盡職,鬈髮鄰居雖熱心學問,但還是跟左鄰右舍溝通互助。在極雅的陽春白雪和極俗的下里巴人的人群中,「你」富有反省精神,清醒地有所感悟:「時鐘並沒有垮散,上了發條,又的答的答地響起來,電視沒有失靈,只不過是天線歪了。你隱隱觸及一些人際事件即一己生活中某一暗角,如同歪了的天線和停滯的時鐘,偏斜的必須加以撥正調整。停頓的也有待着手推動。」(173頁)希區柯克電影《後窗》,鏡頭緩緩掃射、窺視對面樓房的種種細節,但意在再現陰謀和驚恐;而西西小說再現大廈居民的日常點滴,買菜、接送小孩上課放學、購雜物、倒垃圾、交管理費,呼喚人與人的友愛互助。大廈不僅是生活的空間,也是價值觀念和經驗的匯集點。現代建築給人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人為的人性扭曲,現代人需要不時調整心態。因此,敍述者有意進行對比敍述,講述去小島旅遊,發現天然景觀給人親切感;當找不到返回鎮上的車時,兩個土生青年熱情邀搭順風車,一路談修理汽車、鄉間生活,讓人感悟到肝膽相照;他們的住地沒有長長的走廊,在鄉野天然狀態下,人性健康而和諧。

為現代建築注入人性化因素,西西同時還反思神性問題。小說多次提及天使、傳道者。第三節文人談論《聖經》天使。第五節,他告訴你,終於找到六個翅膀的一幅天使圖,意大利中世紀賽血蒂的畫作,而你覺得:「這六翼的天使,好像是一隻昆蟲」。第七節提及耶穌沒有朋友。第八節擁有天使畫冊的兩友卻反目成仇;他寫《天使筆記》發現,啟示錄裡很多天使,並非都帶來大喜的信息,並非所有天使都是加百列,而成了兵丁。人們紙上談兵,枉論天使。你卻發現,麥嬸拖着病體,逐家逐戶送紅豆沙糖水,其子麥大牛主動為鄰居爬上天台,修整電視天線,當他又在門口出現時,彷彿長着翅膀,剛從天空中飛下來。紙上天使,不及現實天使來得真切;不需要多麼玄妙的神學理論,只要願意助人、心懷廣闊,就是天使,人性能給大廈注入切實的人文因素。

 

第三,多重敍述視角的建築空間敍事。

不同心理角度形成不同空間。《美麗大廈》的話語空間多聲道,敍述人稱多變:第一節敍述人稱為「我」,敍述者是大廈的忠實觀察者;中間八節夾雜「你」、「他」和全知敍述視角,多人物視角掃視大廈內外,帶出不同觀感;第十節敍述人稱最特別,「我」是大廈本身,在颱風猛襲之時,傾訴自身狼狽不堪的窘況,再加電視新聞的即時播報,內外串聯起整個城市空間。頭尾都用長句,語句綿長,彷彿永不終止的大故事。中間二至九節,不斷穿插人物對白,像詩歌分行,在綿長文體中加入換氣符號;對白方言夾雜:廣州話、上海話、國語,輪番上陣,眾聲喧嘩;對話者多為女性,有意給沉默女性以發聲機會,噓寒問暖,透着關切溫馨,而不是嘮叨無聊碎嘴,改寫人們對女性話語的偏見。但是,所有對話都不加引號,不標識誰是對話雙方,讀者只能靠蛛絲馬迹猜測領悟,有意促使讀者放慢閱讀的速度;第三節敍述文人雅集閒談,多人對話交叉穿插,應接不暇:「關於那個天使,聖經裡邊第一次出現的天使是在創世紀第三章第二十四節。/ 對於這個聖羅蘭的左岸,你的感覺怎樣?/ 是加百列嗎?/ 呵,非常的雪麗呢,馬蒙賽。/不是加百列,是基路啪,守在伊甸園東。……不是海明威呀,是杜斯.柏索斯那個傢伙,你說是不是很有趣呢?」(61頁)讀者慢慢理清線索,才知其中纏雜着幾組對話:海明威寫《老人與海》緣由、天使話題、左岸、皮包、旅遊逸事,不按傳統對答次序,而是對白拼貼,雅談和俗語混合,乍看各不關涉,實則遙相呼應,跟略薩的對話連通器法相似。西西在此隱喻文人談話高深莫測,不近人間煙火,相對於全書平民化風格而言,顯得異類。

《美麗大廈》話語空間以大廈建築為人生舞台、銀幕場景;從日常生活中截取一段時空,各色人物在大廈上演獨幕劇、多幕劇、幽默劇、黑色劇、荒誕劇、喜劇、悲劇等,像中國手卷般,讓時間緩緩流淌,故事時間跨度從聖誕樹裝飾,蔓延到過年的揮春,再到換季後的暴雨來襲。在顯微鏡下放大生活細節,流水般刻寫大廈各色住戶的行止,這些內容在主流宏大敍事的男作家筆下,不太可能被觀察和敍事;但西西進行細緻入微的展示,見人未見,惰性場景有了新活力,習以為常中見出新感知。如果說,《我城》文風短峭歡快,快速跳接如新浪潮電影;那麼,《美麗大廈》文風紓緩,有意使用超長語句,像電梯一樣無休無止,迴圈起落,長鏡頭和特寫鏡頭為主,一如小津安二郎、侯孝賢的電影風格,形成了慢鏡電影空間與長卷語體風格。全書既寫建築內部空間,也寫外部空間,建築和周圍環境,由此擴大為城市空間。透過大廈認識世界,透視並承載香港社會問題,小大廈變成了大社會。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香港恰逢經濟起飛,西西呼喚民眾齊心,合力向上,共築美好家居,有深刻的時代隱喻。

 

後現代香港的寬度空間敍事

後現代主義思潮源起於建築界;後現代小說空間敍事法,根植於後現代建築思想。1977年,美國詹克斯(Charles Jencks)《後現代主義建築語言》宣稱,「現代主義建築死了」。西西論法國皇宮寢室:「如走廊般,既是私人也是公共空間,空間流動,有雙重的功能,如文丘里所指,它們既複雜又矛盾」(11),其顯然讀過美國後現代建築師羅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 1925~)的《建築的複雜性與矛盾性》:「後現代建築要素在於,混雜而不要純粹,折中而不要乾淨……寧要平凡的也不要造作的,寧可遷就也不要排斥,寧可過多也不要簡單,既要舊的也要創新,寧可不一致和不肯定也不要直接的和明確的,主張雜亂而有活力勝過明顯的統一……功能既要含蓄也要明確,多者兼顧超過非此即彼」(12)。現代建築從實用角度設計;後現代建築從景觀生態角度設計:全面考慮學習工作、生活閒暇空間需求,建築功能符合生態。厭倦現代住宅風格者,將工廠倉庫改造成Lofts住宅。後現代生態建築成為人性的容器,變成可被不斷闡釋的文本,成為人類情感與自我精神生存祈望的圖騰,是自我存在的依賴與證明,如哥德說,建築是凝固的詩。波德里亞從室內家居看出後現代性:象徵貴族氣概的大鐘大鏡等消失,象徵父系話語的大牀大櫃消失,椅子不再是桌子的附庸,摺疊收縮家具增多,顯示出後現代文化的自由、大眾化、人性化傾向。傑姆遜指出:後現代主義是關於空間的,現代主義是關於時間的。表現後現代的全球空間意識,需要新手法。

西西開闢文學建築空間敍事,源於深廣的藝術素養寬度和厚度,源於個人興趣和獨特思維,總能隨時隨處都能發現跨界創意:「我的喬治亞變成家具博物館。英國的鐵路可以變成藝術館,荷蘭的教堂可以變成博物館,香港的牛棚變為學舍、展覽室,這叫跨界規劃(crossprogramming)。是的,為甚麼要限制自己呢?」(13)自年輕時代起,其就與友朋結伴旅遊,西走絲綢路,北上黑龍江,遊歷歐、亞、中東地區二十餘國,放眼世界,旅行興趣始終是看房子,飽覽中西名家故居、歷史建築經典和現代建築,如吳哥、龐貝民居、雨果故居、西關大屋等,撰文評析建築的外觀和結構之美,詳述歷史背景、人文淵源,建築散文百篇多結集為《看房子》(2008),行文旁徵博引,搭配自繪插圖、彩色照片,陳天授的裝幀美術設計,圖文並茂,賞心悅目。西西發現,書本圖文也像房子,有內外空間、變化無窮的空隙;建築家屈米(Bernard Tschumi)注重處理建築間隙;一如中國書法家和畫家注重畫面的留白處理。

後現代建築處理城市空間的方式,給文學敍事帶來哪些靈感啟示?建築師通過幾何語言,把存在空間具體化,在三維時空序列中生成幻夢,形成虛構的符號化表達。北京「鳥巢」將堅固鋼筋柔化為如水的橢圓,「水立方」將軟性塑膠氣泡鋼化為如鐵的正方。哈迪德將現代主義建築的直線彎曲,用斜線穿插,拆解破壞平行線、垂直線、中軸線:彼得‧埃森曼通過旋轉、移位、重疊、偏移,在三維上解構現代建築的精確理性(14),凸顯出矛盾性、開放性、多元性。馬克‧柯里認為,「後結構主義敍事學重要特徵在於,設法保持敍事作品中相矛盾的各層面,保留複雜性,拒絕將之降低為具有穩定意義和連貫設計的衝動」(15)。正如博爾赫斯的迷宮意象,巴塞爾姆《白雪公主》、品欽《萬有引力之虹》,意象偶成,充滿矛盾,任意多元發展成為自然顯現。

西西建築小說敍事法融匯後現代建築特點:超現實拼貼形成偶然形式,為戲耍式的建築美學,強調東方式的散點透視,承認瀰散、瞬間狀態的視覺,承認謬誤、畸變、散亂零星的日常視角,對現代理論進行嬉戲性解構;採取層進式的空間搭建法,採用故事套盒法虛實並置,分層空間既是自足的獨立世界,也通過精神臍帶互通營養。西西的建築思維意識,使其不斷開闢出小說建築空間創意。在井然有序的脈絡中,七部長篇各有特色。《我城》以慧童和青年的樂觀視角,敍述對城市的心理感覺空間,從現代電影中借鑒平行蒙太奇、快速切割蒙太奇、長鏡頭敍事法;從中國長卷中借鑒移步換景的時空置換法;《美麗大廈》以中年女性的寫實視角,敍述現代大廈的物理實體空間和人文環境空間,開創電梯體文學;《哨鹿》以平民視角,省思君民空間的此消彼長,開創比蒙太奇影像敍事;《候鳥》以小女孩的質疑視角,敍述戰亂中的上海和香港雙城空間,開創興蒙太奇影像敍事;《哀悼乳房》以中年女性的睿智視角,探測女性身體、生理疾患的內部空間;《飛氈》以老者的包容視角,敍述肥土鎮的天文地理生物等知識和歷史典故,從音樂曲式中借鑒「魚咬尾」法,想像蟬聯結構,搭建小說建築空間,開創反線性的蟬聯網結增殖敍事;《我的喬治亞》以建築師的趣味視角,拼貼敍述作為他者的英國建築內部空間和文化意蘊。《美麗大廈》省思香港建築、地方感,《看房子》考察中西建築、全球感,《我的喬治亞》反思英國建築、流動感、自由感。《我城》和《我的喬治亞》都冠以「我、我的」,從個人視角看歷史、看城市、看世界;它們與《浮城誌異》都講「城」——我城、浮城、喬城,但又各有差異:分別採取寫實、誌異、兩者聯姻敍事法;敍事視角分別為平視觀照、仰視祈福、全知限知平視仰視交錯;分別刻畫草根群像、無人相的抽象、個人相與集體相交織;所書時代分別為上升時期、焦慮期、塵埃落定期;敍述焦點不同,《我城》關注人與城的生存關係,採用移步換景的片段拼貼敍事;《浮城誌異》關注城的子夜轉折,將某刻放大,採用時間零的空間膨脹法;《我的喬治亞》關注世紀長河的城史,採取分層分進搭建法。空間比地方更抽象,如異地空間、幾何空間、外太空等。西西越到後期,越超越某一地方,轉向省思更廣闊的文化空間,從空間小點閱覽世間人事,如博爾赫斯創設的直徑兩公分小圓球「阿萊夫」,能映照萬物,應有盡有。

文學與建築的跨界融合,如何與時俱進?隨着電腦網路發展,後現代建築出現新可能。古典建築以柱式支撐為基本語言;現代建築工業批量生產,以空間切割為基本語言;到了後現代時代,虛擬建築、數位空間成為新的關鍵字。工業革命產生出摩天樓、店面、美術館、家、校舍等建築類型,信息革命將之淘汰,生產出伺服器、比特店、電子商場、電子之家等新事物;城市文化變成電腦化空間,物理場所變成網址。看不見的比特構築軟城市,磚頭和鋼筋混凝土堆積成硬城市,兩者並存互補競爭。互聯網催生新的城市空間模式:新科學通過電腦操控原子和分子,發明新型材,如納米碳管為新式堅硬材料,編成如紙薄的織物,可以抵禦子彈;未來可用碳纖維編織大樓,3D列印建築。新材料勢必創造新形態,電腦程式員變成建築師、規劃師,介面變成建築,按三維空間設計建築圖紙,構件可用三維數控銑牀來量身定造,建造出除長、圓、錐體之外,更有美學趣味的複雜建築(16)。1983年,英國比爾‧希列爾(B.Hillier)的「空間句法」(space syntax)理論,將社會可變因素與空間形態、空間文脈分析與電腦技術結合,綜合考慮客觀的物質性空間和人主觀感知的空間;應用於道路網路與城市形態關係、城市步行、車行流量預測與分析、零售業和商業中心分佈探討、商業中心演化分析、空間與犯罪率分佈關係研究等(17)。先進城市規劃形成網格式城市,高科技交通發展又形成地上、地下、天空的網路體系,後現代空間變得日益複雜,新空間影響行為方式,對空間理論提出嚴峻挑戰, 後現代文學如何呼應這些變化,從建築空間中找到高科數碼靈感,開創出新的敍事法?這將是未來文學的新發展方向。

 

 

[本文係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香港跨媒介文化敍事研究》(13FZW047)階段成果]

【註】:

1      (挪威)雅各‧盧特 ;《小說與電影中的敍事》,徐強譯,申丹校,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0月版,未名譯庫‧新敍事理論譯叢,頁51

2      西西:《我的喬治亞》,台北洪範書店20089月版

3      西敏司:《甜與權力——糖在近代歷史中的地位》,王超,朱健剛譯,商務印書館,20105月出版

4      尹國均編:《後現代城市:重組建築》,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頁117133

5      西西:《我的喬治亞》,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8年版,頁54

6      愛德華‧蘇賈:《後現代地理學——重申批判社會理論中的空間》,王文斌譯,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頁32

7      西西:《美麗大廈》,197714日至331日在香港《快報》連載,台北洪範書店1980年版

8      凌逾:《跨媒介敍事——論西西小說新生態》,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頁146179

9      畢恆達:《空間就是想像力》,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4月版,頁184189

10    尹國均:《國外後現代建築》,重慶出版社2008年版,頁18

11    西西:《看房子——西西的奇趣建築之旅》,台北洪範書店2008     版,頁280

12    (美)羅伯特‧文丘里:《建築的複雜性與矛盾性》,周卜頤譯,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6年,頁16

13    凌逾:《跨媒介:港台敍事作品選讀》,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頁153

14    尹國均:《國外後現代建築》,重慶出版社2008年版,頁29

15    馬克‧柯里:《後現代敍事理論》,寧一中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8月,頁5

16    尹國均:《後現代城市:重組建築》,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頁73

17    段進:《城市空間發展論》(第2版),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版,頁160161


凌逾,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社科院博士後,研究方向為比較文學、華文文學,發表論文五十多篇,著有《跨媒介敘事——論西西小說新生態》、《跨媒介:港台敘事作品選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