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適 然:咖啡的滋味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5年10月號總第370期

子欄目:散文家園

作者名:適然

1

(因為不可以回去,關於那些時日,只記得每次使勁沉沉推開海運大廈那一排厚厚重重的門,撲鼻而來的咖啡氣味。)

 

那是個傍晚,走過五枝旗杆,向星光行,看見這人彎腰成九十度、鼻尖貼近櫥窗玻璃,入定;他穿一身深藍。

 

(為甚麼記得那身藍?)

 

日光入暮,燈正亮起,這樣的曲身靜止姿勢置身周圍五顏六色、腳步匆促交錯走過的人流,入眼自成連串快速閃映畫面中,一個特異凝鏡。覃權的老友嘗說他模樣像John Lennon,連帶那副圓框眼鏡,側臉確是有幾分像。

走向他,嘴角帶着調侃的笑。要過好一會才發現身邊有人,側起頭、無特定視焦的眼神回到當下,然後站直,反應,「啊,你呀。」調侃的笑僵在臉上太久已經轉成好奇,「你幹嘛?」

「在看她的大鼻子。」覃指指玻璃後面,眼睛追隨他指尖,看見Joni Mitchell的唱片封套,哦?呀。

站大街入定,因為他是覃權,好似也沒甚麼太異常。

搭訕完畢,兩片偶遇的雲,各自行遊吧。打道回家,轉身走向巴士站。覃在背後叫我,停步回頭,他站在原處,我們之間又隔了川流不息交錯掠過的人影,「幾時請你飲咖啡?」如此朝向河的對岸揚聲說話,覃權那個廣東話,一聽就知「外省人」。常常說得急了快了很有喜劇效果,要不就字與字之間像打了結,要拆解。這一句倒聽得清楚。

又走回去――那時我們其實不太熟稔,應該容後再約的吧?可當下憑直接反應,反正不必馬上回家,「現在有空嗎?」他說有呀。那麼擇日不如撞日啦。七十年代這某個夏日傍晚,站星光行前說要喝咖啡的人,沒有賓至如歸去巴西咖啡報到,我們去了香港酒店coffee shop

那是中學會考不久,日子凌亂,前程未知,心,倒像匹脫了韁的馬,放養大草原。海運大廈和五枝旗杆一帶是我與同學的少年遊蕩場地,巴西咖啡,偶爾還泡得起。而每回路過,但見各路騷人墨客、攝影或實驗電影發燒友獨坐或群倨,很有風流人物況味。

巴西常客覃權的某些詩,也許亦在此處成形。

 

(那天談些甚麼不記得了,無非看的電影、看的書、彼此都認識的人。《遠去》已經出版,也許談過他的詩。)

 

一口暗室的

含蓄

空的憂鬱

灰色的

 

     ――窗/覃權(1968117

 

2

我們一直叫他「譚」權,認識的人一般都如是叫。那年頭就認識這麼唯一一個姓覃的人。我是問題少女,每事問,也嘗問覃的學富五車大學同學,覃音讀譚咩?對方聳聳肩無可無不可曰:他亦如是自稱喎。

 

(許多年後,覃走了許多年後――有日忽然想到,覃既不是廣東人,會不會初來港時不知粵音,別人如何誤讀他的姓,他亦照跟?)

 

與覃成為嬉戲喝咖啡朋友之前,不同來源聽過一個故事,應該屬於他膾炙人口的行為藝術之一吧:為了吸引某女同學注意,某日從學校樓上縱身躍下地面操場――他的些許不羈行事,我都沒親在現場。我們就單獨喝過一次咖啡,其餘每回碰面,都是大夥兒鬧哄哄搶着說話,他就指間夾根煙,臉上掛着蒙羅麗莎的笑,人在方內,意在方外。那個腦袋天馬行空、說話時肢體動作多多、妙語連珠的覃權,也許我已經錯過了。

人和人之遇與合,聚或散,常常無心插柳;有段日子覃常到MA的家,加上我和W,還有一二熟人,少了七嘴八舌的喧嘩,相見更似親人聚會。

那是七七年,覃剛搬進影城宿舍,不是去拍戲,說是有朋友關照,給他地方住。覃畢業後好似沒怎工作過安定過。可在那個年代,生活還有空間,容許人閒散度日吧。覃住進去之後跟一些人混熟了,給找去當演員。

 

(影城那幾棟閒人莫進的宿舍,於我倒是熟悉的;七六年夏天隨家人大遷徙美國之前,留連這夢工場幾近一年,清水灣那片山頭流傳的星光人事,聽說的和親眼所見的,半途路過,站在邊緣看風景,是我的人生小站;沒想到我的朋友覃權,來到同一處地方,住進去,沒再上路,到站了。)

 

知道我要回洛杉磯開學,覃說要請喝咖啡,於是邀夥上山頂,一呼十幾應坐滿一張長桌。那年頭大家最擅長的,是窮風流。結賬時覃付了賬,眾人說攤分,他有點不高興;到了街上有人又要還他錢,他就露出覃權本色,一步踩出馬路,「不讓我請,那我撞死算了。」嚇得迎面來的車子急剎車,司機怒目瞪眼。那麼大家只好由他。

 

(那是我們最後相聚。)

 

返洛杉磯後送他一個美女,Modigliani的長臉美人明信片。他回以木刻畫,小女孩倚着大狗的肚皮甜甜入睡,線條簡樸美麗。

 

(如果他走的那日,也是這副睡相,那麼大家應可安心。)

 

正在拍的那部電影,導演牟敦沛,覃演個賊頭,據說效果很好,導演有意加重戲份,也就是這時,他在宿舍浴室暈倒失救。事出突然,朋友紛紛以文字哀悼。有人在專欄悼念說,老覺得覃像竹林七賢走失的一個。有種說法是他厭世。而我憑着唐人街買得到的報張娛樂版和朋友的信,凌亂地試圖湊拼他在人間彌留的孤獨時光,懊惱還欠他一封信未回。為甚麼會暈倒?是怎樣的意外?按A的說法,覃不可能自殺;出事前幾天到她家,還捧了大袋餅乾牛奶吃食,說懂得照顧自己了,食物買來半夜肚餓時吃的。

弟弟猝然過世,哥哥從紐約來處理後事,知道有這許多愛自己弟弟的人,既難過也安慰。他曾向W表示,既然活在世上不開心,未嘗不是解脫。W在信上與我說自己此前並不認識覃哥哥,他能如此直率表達心底話,是把弟弟的朋友當自己朋友吧?

 

(八十年代中探望移居紐約的MA,得遇覃哥哥和嫂嫂,也拜訪了覃伯母。伯母言談中知悉我是阿Dee[覃小名]朋友,眉眼的哀愁整晚縈繞不散,如濃霧。那天晚上我與A都很感慨,已經過了近十年,對伯母的打擊依然太大。古人說父母在不遠遊;那他去得太遠,實屬不孝。)

 

覃的那部遺作,因為他遽然離開,據說只好改劇本,大圈賊頭中槍身亡。上映時,去唐人街看了;電影說甚麼完全忘記了,只記得愈看愈傷心,我認識一些賊,也認識一些詩人,銀幕上的那個不是我認識的賊也不是我認識的詩人。

光影夢一場。

 

騎着夏迦爾的馬

遊於

  夏迦爾的馬

一個夢境

在神秘的

奏着情歌之四弦琴的

藍色空氣裡

馬兒

  以起伏的

   雲步

飄過那些永遠思念的

  藍色的古堡

 

   ――騎着夏迦爾的馬/覃權(1968120

 

3

(許多年後,有日與朋友藤連瓜瓜連藤地說起往事,發現還有個共同認識的人――覃與也住影城宿舍的她,交上朋友――由是她光影連篇地細細追想那些日子他的生活狀況,與她和另一個我也認識的,三人行的友好時光。以至於,出事前,之種種。)

 

地球不是平的,它是一個圓,我們必要相信,只要繞着地球周而復始走呀走,所有該遇上的人,總會遇見。

2009年看見別人在報上寫覃權,時日荒疏,忍不住也在自己的Blog上記下了一些舊事。

網上世界無邊無岸,也近在指尖。

2013年,有人在我的○九年網誌上留了話。

 

anonymous

XX引述覃權去世時情況與事實有些差別。覃所住的卲氏單人宿舍沒有浴缸,所以不存在「遇溺身亡」的可能性。他當時正在淋浴,使用的是用石油氣的熱水器,可能沖涼時間太長,浴室太小,加上沒有通氣設備,吸入一氧化碳過多昏迷後,在沒有被人發現的情況下去世。

發現幾篇記念覃權的文章,主題都涉及咖啡。這很有意思。回想和覃權在一起的情景時,總會出現燈光暗淡的咖啡室(除了Peak Café)。其實他所喜愛的是氣氛,對咖啡好壞倒並不在乎。

 

我的回應:

是與覃權親稔的人吧?網絡真是奇異,一段舊文,多年之後忽然猶有迴聲――咖啡只是引子,即如XX把覃拉扯進文章也只是因話提事。而朋友們該知道的都會知道,覃當然不是溺死的。我與覃見面時倒是甚少燈光暗淡,比如在巴西咖啡,或者朋友家裡,所記得的,都很明亮,充滿人聲。

謝謝留言。

 

他:

你說的對。覃權不一定要去「燈光暗淡」的地方飲咖啡;不過他是不喜歡去「俗氣」的地方的。當年他住在北角(和後來的西灣河),當地稍為高雅的咖啡室,而又是他喜歡的就只有位於英皇道的一家(好像是北角電車總站斜對面),這家餐廳燈光暗到極點,由於去得多了所以印象特別深刻。

因為你提到一家遊客酒店的Coffee Shop,使我想起一次不尋常的經歷。地點也是一家酒店的coffee shop(不過位於漆咸道),時間是六九、七○年,因為那時他還在浸會,所以這麼肯定是因為談話的內容有關他暗戀中的一個女孩。覃說,那天他不顧一切在浸會的樓上(當時他未提是二樓)當着她跳了下去……

我絕不懷疑他的故事,覃權是極其真誠的人,有些詩人可能會誇大,但他不是會對朋友說謊的人。不過他求愛方法太極端,太可怕了。幸而那次他沒有受傷。因為這場不尋常的經歷,我與他在這家coffee shop從晚上九時一直談到凌晨五、六時才渡海回香港。

單獨與覃權飲咖啡,話題離不開他的近作和他愛慕中的女孩。桌上除了咖啡杯,他的詩稿還有他的香煙(後來的煙斗)。以上可算是「覃權與咖啡又一章」吧。

 

我:

這個Blog很少指名道姓說友人(以後應該更謹慎==),早前朋友關夢南搜尋香港詩人的資料,也因為搜見這些文字找我去飲咖啡聊天。現在書印成了,名為《香港新詩:七個早逝優秀詩人》,書我還沒看見,只知覃是其一。

 

他:

覃權去世前兩星期我去邵氏宿舍看過他。事後回想,感到當時他健康不是太好,因為他面色比平時蒼白,可能是飲食起居不太正常造成的。(根據遺體檢驗報告,覃營養不足;因此容易昏迷。)那天他邀我去邵氏食堂晚飯。還記得他點了特別喜愛的豆腐煮魚。萬萬想不到這次是我們的訣別。

七七年覃權由於居留的身份問題,被迫離開英國。回港途中去了一趟新加坡,那裡有他的幾位好友,也就是他當年在嶺南中學的同學,包括邵氏家族的第二或第三代。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去邵氏宿舍寄居的。後來又以玩票性質做了電影演員,相信他自己絕對沒有預想到的;雖然他也很喜愛看電影,不過全是西片。他不看粵語片的。這也是覃權的第一份工作。他去世後那部影片放映,我沒有去看,除了不想傷心,也不願意改變他留在我心裡的印象。

 

我:

我有一張照片,是覃住邵氏時朋友去看他的合照,相中共四人,於今其二已不在。照片中的覃氣色很不好。這些年來有未見過他的人好奇他的長相――但這照片我是不會示人的了,太破壞他形象了。

 

我們的對話如是結束。沒有追問留言者誰。

人,活得夠長了就懂得,世上諸事諸物皆有其軌迹。時日湊合,本來無所牽連散漫零星的人和事,該落定的,會歸位完成。

覃權和A的骨灰,都安息在紐約。

下次去東岸,也許應該去看看朋友。

 

深夜

走出茅屋

在淒涼的蛙聲中

聽不到

妳的消息

我已長大

而妳

仍是個小女孩

在我的心中

在我的夢裡

 

――秋/覃權(19671123


適然,原名駱適然,生於香港,受教育於香港,七十年代已開始寫作,曾旅美一段日子,著有散文小說集《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