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黃維樑:我也「煲劇」

主欄目:《香港文學》2021年1月號總第433期

子欄目:香港作家散文專輯

作者名:黃維樑

近月深居簡出,安住家中,多看電視,無意間看了幾集《安家》,並撰短文好評之。年輕友人知道我一向讀、寫、教諸務繁忙,而竟然「煲劇」,有點驚訝。我笑說這次是「小煲」而已,曾有「大煲」呢。所謂「煲劇」,是有耐性地、一集一集地追看長篇電視劇。用文火煮食物,慢慢地熬,謂之煲,如煲粵式米粥。「煲劇」一詞大概源於粵人聚居的香港。我很多年前曾追看《三國演義》和《圍城》,後來熱看《大長今》,把劇集「煲」得像廣東米粥那樣熟透爛透。認識的學術界文學界前輩中,如余光中之於《琅琊榜》,王蒙之於《解放》,都是「大煲」;金耀基則曾宣稱會好好觀看《大長今》全劇。

 

在美國和香港看電視劇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是我的中學和大學時期,香港的首台電視一開播,就像「芝蔴開門」般廣受市民歡迎,入內淘寶。那時電視台並沒有自己製作的連續劇。後來赴美留學七年,發現有一種連續劇俗稱「肥皂劇」(soap opera),全美三大電視網路都有,且是主打節目,擁躉極多。我的時間主要用於讀書、寫論文、做助教,偶然看看,不敢「煲」。愛「煲」的是一般美國家庭婦女。這些劇講的都是富貴人家的恩愛情仇悲歡離合,節奏緩慢,多在午間播出;觀眾可能一劇就「煲」個五年六年,總也「煲」不熟不爛。

香港有人誤解,以為肥皂劇是輕飄飄軟綿綿如肥皂泡沫一彈就破的戲劇。不對。它之得名,乃由於這種連續劇播出時,插播的廣告多是肥皂、洗衣粉一類主婦購買的商品。家庭婦女是主要觀眾,也有男士喜歡追看的;他們通常在中午從辦公室回到家裡吃飯,和妻子一起「煲」。我唸的是文學,電視經常有名著改編的電影;光是莎士比亞戲劇改編的,就觀賞不盡。在美國進修,提升學術文化修養,七年之「養」後返回香港教書。

1976年的香港電視已全為「彩電」。回到香港我的家,大約一年後,《家變》開播,風靡了香港。幾十集的電視劇,匯集婚姻愛情、家庭倫理、社會現實於一「鍋」;觀眾「煲劇」,火紅了周潤發和汪明荃。此劇熱播,電視台加熱炮製,推出的《網中人》也轟動,網住全港的眼睛。港人追着看,就像百多年前法國人追看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英國人追看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

追這類通俗劇,正如追看武俠小說一樣,是可以「泥足深陷」的。《漢書.藝文誌》論小說家,認為其「街談巷語、道聽途說」吸引人;不過,志向遠大的君子「致遠恐泥」,所以不沉迷。我沒有遠大志向,不會「致遠恐泥」而會「致近恐泥」。書刊、文稿、學生作業就在書桌、在書架,近在咫尺之內;要是凡劇必「煲」或劇集一看就全「煲」,我就沒有「致近」的充足時間,以務正業了。

 

《三國》和《圍城》:寓學習於娛樂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內地的一部劇集在香港播出;這次我欲罷不能,「克制」不了了。二十多年前令我窮追猛看的是《三國演義》(後來稱為「老版」《三國演義》)。劉備、張飛、關雲長一下子在香港百姓千門萬戶的熒幕上栩栩如生起來,諸葛亮足智多謀起來,曹操奸詐霸道起來,為香港的觀眾「演義」――忠義的義。桃園、草廬、赤壁、華容道、五丈原等等佈景或外景,香港的古裝片包括武俠片是佈不出來也拍不出來的。人物造型呢,香港哪裡去找可與孫彥軍、唐國強、鮑國安、吳曉東、陸樹銘等匹敵的演員?(演員的名字我後來看資料才知道,那時候連唐國強這個大名都沒有聽過。)演技太妙太俏了,選角都不做第二人想。演關公的那一位,「扮相」我認為是百萬中無一的選擇;他從羅貫中的書走出來,從種種最「像」關公的關公畫像和雕塑活出來。後來香港拍了《赤壁》,內地拍了新版《三國演義》;其中關公的形象,我認為十分不俏。

「老版」的故事情節、人物對白,基本上都跟着原著。把小說原著改編為電影或電視劇,有種種方式,「老版」是極為忠於原著的所謂「直譯式」。香港的電視直到現在也沒有「回看」的機制,當年我不能天天定時守機待劇,真正「煲劇」是影碟出來之後的事。我在大學有一兩年講授《三國演義》,作為通識教育的一個課程,影碟大派用場。我把劇集的幾個片段作為「折子戲」,讓學生觀看;既欣賞好戲,也重溫經典的名段名句。

由錢鍾書名著小說《圍城》改編成的十集同名電視劇,1990年推出時,忘記了甚麼緣故,我沒有先睹的快樂。可能當年香港沒有播映此劇。我後來買了VSH版本,又買了DVD版本,先後看了兩遍,有些片段「煲」得成糜成糊了。場景如趙辛楣請方鴻漸等吃飯,原著和劇集同樣妙趣橫生,機巧的對白令人噴飯。又如教育部派「視學」到三閭大學視察,校長和諸教授嚴陣以待。「視學」講話時乾咳幾聲,三句不離「兄弟在英國的時候」,真是警句。稍為早幾分鐘,「視學」昂首闊步進場,斯時也,配樂響亮誇張,這一小段更見精彩。「視學」片段的原著不到百字,而電視劇加以演繹擴充,是個聰明的「原著+」,絕對是編導的神來之筆。

我對內地的影視明星並不內行,看了演方鴻漸的陳道明,認識其演技精湛;看了演李梅亭的葛優,認識其演技精絕。演趙辛楣的英達一樣精彩,他原來是台灣大學外文系已故主任英千里的兒子英若誠的兒子,啊,有此祖孫「一脈相承」。此劇的編、導、演大概可以「一時之最佳選」來形容。《圍城》電視劇也屬於「直譯式」的改編,據說錢鍾書先生觀看之後,老懷大慰,大加表揚。此劇集對我來說,既有高級的趣味性,也有高階的教育性――我在港、台的高校教現代小說教到《圍城》,就精選幾段,讓學生寓學習於娛樂。

 

愛上《大長今》?寫學術論文!

十多年前韓劇《大長今》在亞洲各地播映,韓國自然不必說,港、台、內地都把她「煲」得大熱特熱。「致近恐泥」的我,觀看她(對,這裡用「她」字不用「它」字)乃出於偶然。內子看得津津,我想此劇一定很有情味。挨近內子一看,很快就給迷住了。我研究《文心雕龍》這本文學理論的傑構,其中分析文學作品的各種風格,有一種是「雅麗」,是作者劉勰最為推重的。如果要我用一個詞語來形容主角大長今或是飾演她的李英愛,必定是「雅麗」。我看電視劇,通常都斷斷續續很少一「煲」到底;如今看長長的八十多集大製作,也如此。然而,畢竟真是多看了。幸好內子沒有以小女子之心,量度大丈夫之腹,以為我貪看美女,以為我愛上了大長今或者李英愛。

這劇集從女主角到整個戲劇風格,非常雅麗,非常有正氣,非常能發揮「炳耀仁孝」的精神。當年我正在寫作一系列論文,把《文心雕龍》的理論應用於古今中外文藝作品的批評。我的「創意」來了:以〈炳耀仁孝,悅豫雅麗:用《文心雕龍》理論析評韓劇《大長今》〉為題撰寫論文。就這樣,我購買了此劇集的影碟,從頭慢慢「煲劇」,邊看邊做筆記,理直氣壯把她看個遍。

內子以大女子之心讓我看《大長今》,我這個大丈夫言而有信,幾個月後寫出了萬多字的學術論文。論文的「內容提要」包括以下幾個句子:「這劇集宣揚儒家思想:仁孝之外,還有忠義禮智信等美德。主角大長今集諸種美德於一身,已臻聖者的境界。《大長今》在表現手法方面,中心人物鮮明,脈絡清晰,結構前後呼應。劇集故事有傳奇性,重情,有細水長流的愛情,但還不算濫情。飾演大長今的李英愛溫柔雅麗,人見人愛,是洛水女神,是漢江明珠。」我也根據《文心雕龍.指瑕》的原理,指出她的一些瑕疵。

 

兩岸三地學者作家愛「煲劇」

我寫的論文涉及對《大長今》的「接受美學」,因而包括這樣的材料: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金耀基教授退休前夕,在記者招待會上,被問及以後的行止;他說以後生活較為不忙碌、不緊張,要把《大長今》好好看一遍。余光中先生在世時,也表示過喜歡追看她――真是人見人愛。內子不止一次對我說:「你們都是喜歡李英愛罷了!」我自然免費為這些前輩同事做辯護律師:「非也!非如此簡單也!」最近王蒙先生在文章中說疫症期間,他把整部《解放》劇集重看了一遍。可見諸人「煲劇」與「褒」美女沒有必然關係,更沒有心「抱」美女的有「邪」思想。

從前宋淇和余光中兩位,都愛「煲」英國廣播公司(BBC)攝製的劇集;宋淇力薦《故園風雨後》(Brideshed Revisited),余光中激賞《克羅迪斯》(I,Claudius)。當時香港仍然是英國殖民地,劇集製作上乘,宋余兩位英語又擅長,加上中文電視台的粵語劇集,對他們又顯得「雞同鴨講」,其愛看文史兼勝的英國劇,可謂順理成章。這些劇集當然也深得香港很多本地和外籍人士歡迎,「煲劇」固不分中外也。

文學是一種以文字為媒介的「形象思維」。閱讀作品,我們要把抽象的文字轉化為形象;觀看電影電視,我們直接享受映象的聲色之美。文學人愛閱讀,讓想像力馳騁;文學人兼愛有聲色之美的電影電視。

 

看清和、平安、樂利的唯美劇集

內地製作的劇集,近年在香港熱播的越來越多;前有《甄嬛傳》等等,近有《慶餘年》,都配上了粵語對白,在黃金時段讓香港人飯後「煲粥」。台灣的朋友近年則購買影碟,自由自在地看。幾年前我與家人到高雄探望余光中先生夫婦,八十九歲的詩翁說他《琅琊榜》看了四五遍,說故事很吸引人,服飾佈景等非常講究。他多看幾遍,把故事脈絡和角色對白理個清楚。

劇集《安家》之後,內子說《清平樂》快來了,有范仲淹、晏殊、歐陽修啊。我這個文學人一聽,乃決定撥冗以待,看看文學史名家的形象如何被詮釋、被「激活」。來了,看了開頭幾集,不禁大讚其風格的精雕細琢,彷彿要表示無愧於宋代的精緻文化。劇中人物引經據典,出口成章;其文化含金量之大,為我歷來所僅見。內容思想且按下不表,只說化妝、服飾、佈景和攝影等形式的講究,內子和我就一再稱道:香港製作的古裝劇集,早就沒有法子與內地相比,現在更有如魚雁的沉落。我想起從前令我驚嘆的日本唯美電影《細雪》,也許要找個時間重看,然後比一比其精緻唯美了。

 

 

 


黃維樑 香港中文大學一級榮譽學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博士。1976年起任教於大學,歷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講師、高級講師、教授;美國、台灣、大陸、澳門多所大學教授或客座教授;先後任美國Macalester College及四川大學客席講座教授。著有《中國詩學縱橫論》《香港文學初探》《中國現代文學導讀》《中西新舊的交匯》《壯麗:余光中論》《黃維樑散文選》等二十餘種,編著書籍多種。歷任香港內外多個文學團體主席或顧問。曾獲多個文學獎、翻譯獎,作品入選各地選集及編入中學、大學語文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