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馮珍今:園日涉以成趣,城市中的大自然

主欄目:《香港文學》2021年1月號總第433期

子欄目:香港作家散文專輯

作者名:馮珍今

整整一年,未曾外遊。從二月初開始,疫症持續蔓延,一直擾攘至今。

與十七年前爆發的非典型肺炎「沙士」相比,現時的新冠病毒更為厲害,正是席捲全球,所向披靡。近日疫情又告急,第四波來勢洶洶,我也只能「宅」在家中,讀書、寫作、看電影、上網聆聽講座……還有,每天在城門河畔的公園中散步,也成了早晚的「功課」。

「小雪」過後,天氣漸涼,傍晚時分,我踏進園中,曲曲折折的小徑上,矚目的是洋紫荊,換上翠綠的心形新葉,一簇簇的姹紫嫣紅,滿樹開遍,驀地想起了余光中在《紫荊賦》中的描畫,「遠看似桃樹,近看似蘭葩」。

再往前走,路旁的草坪上,迎面而來的是一株株的「紅花羊蹄甲」,花開五瓣,嬌柔媚人,驟眼看來,真有點像洋紫荊。不遠處,淡玫紅色的「宮粉羊蹄甲」,亦在枝頭上綻放,清新秀逸。

雖然已是初冬,公園中草木叢生,欖仁樹、花葉青木依然茁壯,連山茶花都悄悄冒出來了,粉紅嫩白細細開,光是看樹、看花……已足以讓身心療癒。

城門河一片澄淨,這天並非假日,路上遊人不多,偶爾有散步的、跑步的人擦身而過;單車徑上,亦間或有輕型鐵騎在疾馳……我緩緩走到「雙子橋」附近,佇立凝望,日落漸黃昏,在蒼茫暮色中,遠眺八仙嶺,嶺上青峰依稀可辨,近看碧水悠悠,向吐露港徐徐流去,靜觀天邊雲捲雲舒,思緒飄搖……

不知恁地,回想起年前在日本的一段遊歷。也是11月,我們來到九州的熊本市,參觀了「水前寺成趣園」(水前寺公園)。

熊本市,素有森之都之稱,「成趣園」亦綠意盎然,可說是城市中的大自然,原為熊本藩主細川忠利,建於1636年的御茶屋,人們借用了當地寺廟之名,稱之為「水前寺御茶屋」,最初只作為侍客飲宴之所。其後,於1671年,其孫細川綱利增建池泉、山石,修築而成,始命名為「水前寺成趣園」,庭園一年四季泉水噴湧不斷。至昭和年間,在1929年,此園被指定為國家名勝及史蹟。

「成趣園」一名,取自陶淵明《歸去來辭》中的「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五柳先生在這篇抒情小賦中,自述辭官歸隱後的生活,每天到園子裡散步,漸漸變成一種樂趣;大門雖有,卻經常關上。然而,成趣園佔地甚廣,近七萬多平方公尺,其入口亦不止一個,到訪的遊人,倒也不少。

我們乘搭熊本市電車,坐在懷舊車廂內,眺望窗外的街道風情,搖搖晃晃的,來到水前寺公園站。下車後,不到五分鐘的路程,便看到水前寺橋,再往右拐,就是商店街,途中還會看到熊本熊(Kumamon)企立的紙牌,朝着「萌熊」的指示方向走,見一售票站,便可購票進園。

從正門步入成趣園中,經過鳥居的參道入內,便是「出水神社」的本殿,這是祭祀細川家族歷代藩主的神社。明治十年(公元1877年)西南戰爭後,熊本的周邊幾淪為焦土,原位於庭園中心的茶室「醉月亭」亦被燒毁。翌年,舊臣為了祭祀昔日的藩主,便在園中建立神社,可見它是晚於成趣園而建立的家廟。在二戰期間,神殿毀於戰火,至1970年重建,三年之後始完工。

跟中國的廟宇不同,日本的神社相對比較寧靜,步入「出水神社」,素樸的木建築中,有一種安謐祥和的氛圍。在神社旁,一座掛滿心願的「繪馬」木架迎面而立,日本神社通常備有各種護身符,也有繪馬的販賣處,信眾在木牌上寫好心願,就可以掛在繪馬架上,祈求願望成真。

在出水神社前有一「長壽之水」,泉水自石製水磐中湧出,供人飲用。相傳石磐原先是朝鮮京城城門支柱的地基石,上面刻有「袈裟」紋,甚得細川忠利喜愛,放在院中朝夕賞玩。泉水來自阿蘇火山的「伏流水」,據說能治百病,還可延年益壽。我淺嚐了一口,涼涼的泉水很清甜。忠利在園中興建茶室,正是由於泉水清澈甘甜,適合作泡茶之用。

園內還有一座稻荷神社,位近北門。神社門前排立着一列朱紅色的鳥居,異常奪目。對信眾而言,「鳥居」是連接「俗世」與「神域」的通道。鑽入鳥居後,就邁向神明居住之所。據說全日本擁有超過四萬座稻荷神社,總本社是京都的伏見稻荷神社。我也曾到訪這座建於稻荷山山麓,以「千本鳥居」而聞名的神社,豎立的鳥居分成幾排,從山腳一直排列到山上去,遠觀已非常壯觀。

這個桃山式池泉迴遊庭園,主要模仿日本江戶時代,從江戶到京都間的驛道「東海道」――途中五十三個驛站的美景,以阿蘇火山湧泉的水池為中心,環池設路,置假山、鋪綠地造景而成,景觀精緻。訪客須於步道間施施而行,漫漫而遊,穿梭其間,才得以瀏覽庭園的全貌。

從稻荷神社折回向南走,經過梅林後,出現了細川忠利及其祖父細川藤孝的銅像。沿着綠色步道漫行,還能遙望城裡一棟棟現代化的建築,一座如此清新的後花園,藏身市內一角,實在難得!

園內最富詩意之地,首推中央的偌大的水池,水池引進了阿蘇火山河牀底下的泉水,終年不結冰。不少鯉魚、水鳥,在清澈而平靜的池水中,安閒地往來游弋,一派悠然自得!

繞着水池走,從不同角度觀看園中景致,亦各自有不同的韻味。眼前的小山丘,一望而知,是參照富士山打造的「水前寺富士山」,亦屬庭中一景。

有別於中國園林的景隨步移,日本園林多以靜觀為主。徉徜於成趣園中,只覺一草一木,水池、浮石、假山、草坪,無不經過精心的安排建構,細意營造出幽深的景致。

寂靜園中,遍植高古的松樹,蒼翠秀雅,虯柯扶疏,姿態自然,遠賞近觀,都帶有一點點的禪味。

正值秋天,散步道中,忽然飄來陣陣花香,似有還無的香氣,來自園內種植的桂花樹。此處盛開的桂花又名金木犀,葩作橙黃色,開得很茂密,特別適合與蜂蜜調製成桂花釀。

在園中漫步,走至成趣園的南端,就是「能樂殿」,每年春秋的大祭典中,就在這個舞台上表演能劇,以侍奉神靈。

在池畔的西側,離正門不遠處,有一所茅屋,名為「古今傳授之間」,亦大有來歷。它在四百年前,建於京都御苑的八條宮家(即桂宮),是陽成天皇的弟弟智仁親王少時的學問所,智仁的別莊,便是現時京都著名的桂離宮。

生於1534年的細川藤孝(別號幽齋),精於和歌、茶道、圍棋,以至劍術……是當時公認的文化人。他曾於學問所內,為智仁講授《古今和歌集》,故名之曰「古今傳授」。學問所曾一度從京都遷往長岡京,後於1871年,賜予細川家。經過解體、重建後,在1912年,復原於茶室醉月亭舊址之上。

時至今日,學問所已變為茶室,走累了,就可以入內休息。坐在紅色的榻榻米之上,品嚐抹茶,配以日式點心「和菓子」,一邊喝茶、一邊觀賞園景,享受片刻的寧靜平和,體會箇中禪意,該是至高的享受。如果不走進裡面,也可以坐在茶室外,在園中享用茶點。天氣好的日子,坐在外邊,也是個蠻不錯的選擇。

公元八世紀,日本的奈良時代,全面吸收了中國的盛唐文化和制度,而日本的園林藝術,亦深受中國園林「師法自然」的影響,其後,結合日本的自然條件和文化背景,發展出獨特的風格,講究造園意韻,以守拙為美,自然風景極為凝煉,既富詩意,亦蘊含哲學意味。

成趣園,一如其他日本庭園,在不同的季節,自有不同之魅力。此番遊園,清水綠園的恬靜素樸,已在我的腦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記……

縹緲間,舊日風景在回憶中淡出,晚風清勁,從遙遠的彼方,我走回現實中的我城。

青山綠水依舊在,在落日殘霞中,遠處的水鳥飛掠而下,劃過河面,堤上的鬼針草,點點小白花,搖曳風中。成趣園,是遙不可及,還是近在目前?

「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沿着來時路,我悄然踏上歸程。

 

 



馮珍今 香港出生及長大,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主修中國語言及文學,從事教育工作多年。已出版作品有散文集《見雪在巴黎》、《我的學生二三事》及《不一樣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