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胡燕青:鄰舍

主欄目:《香港文學》2021年1月號總第433期

子欄目:香港作家散文專輯

作者名:胡燕青

聖經四福音裡有一段著名的經文,讀之使人感動,名字叫做「好撒瑪利亞人」,記載於《路加福音》第10章25~37節,經文不長,茲列出如下:

 

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說:「老師!我該做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穌對他說:「律法上寫的是甚麼?你是怎樣唸的呢?」他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如己。」耶穌對他說:「你回答得正確,你這樣做就會得永生。」那人要證明自己有理,就對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耶穌回答:「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丟下他走了。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那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另一邊過去了。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那裡,看見他,也照樣從另一邊過去了。可是,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路過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他到旅店裡去,照應他。第二天,他拿出兩個銀幣來,交給店主,說:『請你照應他,額外的費用,我回來時會還你。』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那人的鄰舍呢?」他說:「是憐憫他的。」耶穌對他說:「你去,照樣做吧!」

 

為何撒瑪利亞人幫助了一個路上的猶太傷者,會值得如此大做文章?原來這裡面牽涉到很強烈的猶太人的驕傲和憎恨。耶穌時代的猶太人對撒瑪利亞人的蔑視,對我們來說,是很難理解的。

公元前722年,中國的春秋時代剛剛開始,時為魯隱公元年。那時中國開始分裂,春秋霸主相繼而起。猶太人的家園也分為南北兩國――北都為撒瑪利亞,南都為耶路撒冷。北國於這一年遭亞述人毀滅。成為亡國奴之後,北都撒瑪利亞的人民漸與外族通婚,血統不純。南國猶太人因此認為他們褻瀆真神,不與往來。猶太人不會吃撒瑪利亞人烤炕的餅;寧願過約旦河到東岸,繞道而行,再回耶路撒冷,也不會經過他們的領地。貨物如果在運載過程中經過撒瑪利亞,猶太人是不要的。在他們眼中,撒瑪利亞人髒、亂、沒有恩典、不忠於上帝和國族。

耶穌說的故事是這樣開始的:「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丟下他走了。」這個猶太人所走的路,非常危險,是盜賊經常打劫的地方,臭名遠播,因此叫做「血路」。不過,這個人雖受重創,卻未斷氣。此時,路上還是有人走過,他尚有一絲生存的希望。可是,走過的猶太祭司和利未人(應該還不止一兩個呢)都沒有停下來幫助他,卻「從另一邊過去了」。此話真的可圈可點,因為他們需要略微繞道而行,才可以對血淋淋的同胞「視而不見」。

慢着,這些祭司和利未人,不都是在聖殿裡供職的嗎?他們不正正和傷者一樣,都是猶太人嗎?為何見死不救,也不派人來幫忙,就當沒看見?以為傷者是死屍?耶穌基督輕描淡寫地說他們「從另外一邊過去」了,不但顯出了他們的不仁,更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他們的舉動是經過思考的。他們曾經想過:我會不會因為碰到他而變成不潔?我會不會被人坑害、惹上麻煩?如果他未死,我卻把他弄死了,結果會怎樣呢?於是他們都選擇不理。耶穌對於他們的冷血沒有即時指摘,卻輕巧地把這段經文帶到最細緻、最美麗、最精彩的階段:

「可是,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路過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這個路過的,是個民族「世仇」,怎麼說都算不上是個友善的「鄰舍」,但是,就在那要求他思考自保的一刻,他越過了歷史,越過了偏見,越過了政治,越過了宗教的南轅北轍,只看見地上躺着一個可憐人。他看見傷者,馬上動了「慈心」;在這條「血」路上,他的「慈心」不可能是一閃而過的善念,而是一種和自己的長久偏見對抗的「意志」,以及一連串必須用這種意志堅持下去的行動。「慈心」的體現,遠超過了一種忽然來訪的惻隱之心,那是需要強大的信念和勇氣去支持的:

他「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如此一來,自己就可能得負重走路了),帶他到旅店裡去,照應他(也許要犧牲自己的時間)。第二天,他拿出兩個銀幣來,交給店主,說:『請你照應他,額外的費用,我回來時會還你。』」這種種的安排,十分周詳細心,也溫柔可敬,時間一定耽誤了不少。但這個撒瑪利亞來的大好人並沒有要求報酬或感恩的心。說到這裡,我們可以回到故事的起頭。那時,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說:「老師!我該做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穌引導出來的回答是:「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如己。」如果問的人心誠意堅,他的結論應該就是:「老師!我明白了,如果我這樣愛神、愛鄰舍,就可以承受永生了。」

然而,耶穌所舉的例子,尚有一個非常微妙的地方。那個好心的撒瑪利亞人其實並不是猶太人眼中的鄰舍,因為他不但不是「自己人」,還是「自己人」最看不起的人。但是,耶穌卻肯定了他的「鄰舍」身份,因為他是憐憫人的。原來,當鄰舍的定義超越了血統和遠近,以及狹窄的山頭主義,改而由心態來定義,一切就進入與上帝團契的階段了。可惜,人類卻喜歡畫地為牢,先抓起一個口號來護身,尤其是隨波逐流的勝利球迷,又怎會思考自己的鄰舍之責呢?

人與人之間,很容易就把自己放進「勢不兩立」的棋局,因為博弈之樂,建基於贏輸勝負,一旦對號入座,封自己為公義的守護者,就必楚河漢界,把對面的一切,撥歸十惡不赦的魔鬼。看足球的時候如此,看女排的時候如此,看荷里活片子的時候如此,我們都活在一個巨大的時代的War Game裡,不但不去救人,還會去害人。讓我們想像一下,那個躺在地上的傷者如果是個撒瑪利亞人,而第三個經過的仍是猶太人,結果會如何?

耶穌基督指出,鄰舍不是一種身份,而是一種心態和一連串的行動。鄰舍不是地上的血緣,而是天上聖靈所賜的愛心。鄰舍不是距離,因為距離可以通過「從另一邊過去」而拉長,也可以藉着「上前」(靠近),「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接觸),「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他到旅店裡去,照應他」(讓出自己的位置)來縮短。鄰舍,是用愛來維繫的一種關係。有愛的話,到處都是鄰舍;沒有愛,到處都是死屍。

最奇妙的是,這條叫做「血路」的小徑,有猶太人,有撒瑪利亞人,有盜賊,有神職人員,有商人,有旅店,本來就是一條人生路。當中誰與誰都有機會遇上,誰與誰是鄰舍,大家如何互動,又如何體現鄰舍的關係,全都是內心的選擇。而裡面關於永生的答案,就在耶穌手裡。鄰舍,這個愛的對象,同時也是施愛者的身份,卻是隨着人心而變化的。經文中的律法師要試探耶穌,竟這樣問:「誰是我的鄰舍呢?」此問既無知也自我中心。但這不正是我們的寫照嗎?難得我們的主逐步逐點逐個細節向我們解釋,還叫我們去行,使我們回到「動了慈心」這個原點上,忽然看見了真理。

 

 

 



胡燕青 浸會大學語文中心助理教授,已退休。著有詩集《地車裡》,散文集《我在乎天長地久》,少年小說《一米四八》,曾獲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 (詩組及兒童文學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