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方麗娜:波斯之夜

主欄目:《香港文學》2020年9月號總第429期

子欄目:歐華散文專輯

作者名:方麗娜

這是屬於波斯的最後一個夜晚。

扎因迖魯德河的三十三孔橋下,有着伊斯法罕最美的夜色,夢幻,神秘,令人沉醉。暮色四合,月亮化作一輪比晨夢還淡的霧痕,穿黑袍的姑娘緊隨自己心儀的人,款款走過長橋,悄無聲息地坐進橋洞,開始了屬於兩個人的世界。年輕的情侶們,喜歡在這座誕生於十六世紀的三十三孔橋下幽會,因為這裡既開放,又隱蔽,既古典,又時尚。隔着悠遠的水面望過去,一對對男女含情對坐,竊竊私語,水上水下人影綽綽,好似傳說中的鵲橋相會,又彷彿《一千零一夜》裡的神話瞬間復活。

這裡不是中國的七夕,而是伊朗的三月。富有傳奇色彩的三十三孔橋,坐落在伊朗古城伊斯法罕,是薩非王朝留給世人的傑作。橋面上每隔兩三米就有一扇弧形門,門外臨水處空間開闊,左右各有一條長廊,橫貫兩岸。該橋不僅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觀,也是展現波斯民俗風情的天然舞台。雨果說:時間是建築師,人民是工匠。伊朗人無論男女老幼,白天黑夜,無不流連於此,或漫步橋上,或蹲坐於拱廊,在燭光下喝茶聊天、打牌拉歌、彈琴起舞……暫時的輕鬆,偶爾的愜意,恣意揮灑在每一個橋洞裡。就連當年的阿巴斯國王也忍不住於盛夏季節,在橋下的水道中與尋常百姓一起,潑水狂歡,體驗世俗情趣。

眼下的伊朗,正是春光乍洩,桃花吐蕊,河邊閒坐的老人,街頭疾駛的車輛,遠望倒映在河上的三十三孔橋被雲嵐下的艷陽調色鋪彩,與堤岸抽芽的垂柳遙相呼應,真是別有風情。昂然的春意下,一家家圍坐在地毯上野餐,孩子大人有滋有味地享用着蔥捲土豆和饢餅,以及撒了薄荷的羊肉汁兒。茶壺、水煙和微型煤氣罐,如同道具一般,散落在草地上。無論這個國家有多少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伊朗人天性中的喜慶和奔放,總給人一種生活照舊的太平之感。他們樂天知足、隨遇而安,生活的熱情從不受時令和地域的限制。

十六世紀法國詩人萊納,從歐洲輾轉來到伊斯法罕,被伊瑪目廣場上的情景所震懾,深信世界一半的美景都匯聚於此,因而稱伊斯法罕為「世界之半」。為了看透這半個世界,我和先生在伊斯法罕逗留了三天。

伊斯法罕的底氣,來自十七世紀薩法維王朝的阿巴斯國王。伊斯法罕的迷人,既源於阿巴斯的個人魅力,也得益於生機盎然的城市氛圍。作為薩法維王朝的首都和古絲綢之路的重鎮,伊斯法罕素有「中東佛羅倫斯」之美譽。彼時的俄羅斯商人菲多特.科托夫也來到伊斯法罕,並欣然寫下,該城既大又美,皇宮的大門一律朝向主廣場。最早把《一千零一夜》推介到西歐的克羅依克斯,更是如此表達對伊斯法罕的讚嘆:「伊斯法罕坐落在伊朗茫茫戈壁之上,西靠扎格羅斯山脈,以其豐富的歷史和藝術,成為伊斯蘭世界最富盛名也最迷人的城市之一。」

相對於歷史悠久的波斯文明,十七世紀誕生的伊斯法罕,有足夠的理由率性、灑脫,並且接近現代人氣質。儘管伊斯法罕的前身,不過是一處軍隊集結地,薩法維王朝統治時期才開啟了它的繁榮昌盛。承接東西的交通優勢,數量可觀而齊全的城市設施,無疑成為商旅來往的心儀之地。那個時候,伊斯法罕的每個旅棧前都拴着一頭駱駝,八方商賈伴着富有節奏的駝鈴聲,紛至遝來。

伊斯法罕的伊瑪目廣場,面積僅次於天安門廣場,位居世界第二。佇立在廣場中央,目光所及皆是高聳的拱券、穹頂以及彩色瓷磚構築的世界。曾經涉足過中東、北非乃至南亞數不勝數的清真寺,而伊斯法罕的伊瑪目清真寺,是我見過的最精美的一座。牆上的彩釉壁畫和裝潢,以寶藍色為基調,樸素清雅中透着立體鏤空效果;線條奇異的花卉禽鳥,深淺有致,細膩傳神,精妙如鳳凰開屏。伊斯蘭文化和藝術之美,在此發揮到了極致。相比歐洲的雍容與瑰麗,伊斯蘭世界的建築風格,有一種低調而優雅的美。建築是流動的音樂,伊瑪目清真寺每一刻瓷磚上所鐫刻的經文,如跳躍的音符,在蒼穹下匯聚成一曲柔美而雄渾的交響樂。

正午的陽光從大殿的穹頂瀉下,於彩釉環抱中追逐光的源頭,令人目眩神迷。拱頂上的尖塔直指聖地麥加,其中的三角形日晷是用於測算時間。這個崇拜神靈的地方,既代表至高無上的宗教精神,也是波斯人科學智慧的結晶。在清真寺的任何一個方位發出音響,都會引起大殿波濤翻滾般的洪鐘效應。這突如其來的聲光奇蹟,讓我陡然生出與真主同在的幻覺。

在我的眼中,伊瑪目廣場上的國王觀禮台,如同老北京的舊戲台。這座十七世紀的木製觀禮台四角見方,雕樑畫棟,是薩法維王朝的國王們招待外國使節的殿堂。彼時的王公貴族們,熱衷廣場上的馬球、燄火和軍隊表演,每逢宗教節日潮水般湧來的平民百姓,與台上的朝廷不分彼此,共同喧嚷和熱鬧着。而今,端坐和朗笑於此的主角與配角,早已退出歷史舞台,不變的,是對面清真寺高聳的圓頂。

阿巴斯國王的雅趣,可追溯到不遠處的四十柱廳。園林花卉,水池噴泉,真實與玄幻,猶如巴黎郊外的楓丹白露宮。殿內的四壁和天花板,嵌滿珍貴無比的波斯壁畫。波斯流傳千古的詩詞歌賦,其古雅瑰麗的配圖,多半源自於此。土地宗教政權伴着永不停息的紛爭,拉開了波斯人同烏茲別克人、莫臥兒人以及土耳其人交戰的恢弘場景:揮刀馳騁的搏殺,觥籌交錯的歡宴,波斯王款待外國使臣的熱烈與隆重,還有難得一見的波斯女人的裸體,在眾目睽睽之下嫵媚了四百多年。

由國王的觀禮台憑欄遠眺,一輛載着遊客的四輪馬車,踏着廣場上的石板路器宇軒昂地走過。噴水池邊那個為客人拚命擦皮鞋的小男孩兒,清澈的眼神裡透出與他這個年齡不相符的成熟與堅韌。朋友說,那是阿富汗難民的孩子。他們從戰爭的焦土中逃離到伊朗來謀生,可以想像,那小小的身體背後埋藏着怎樣深重的過往!

帶着一絲迷茫走下看台,湧入伊瑪目廣場周邊的大巴扎。這是商業的畫卷,時光的長廊,穿梭期間猶如從一個景點,到另一個景點。我不禁想起清明上河圖裡那條熙攘而繁忙的商業街。圍繞廣場的拱廊內有八百多家專賣店,玻璃陶瓷、金銀銅器、絲綢香料、乾果甜點,令人目不暇接。藝術畫廊裡的駱駝骨雕,以刺繡般的工藝於方寸之間再造乾坤。面對駱駝骨上呈現的象牙般的質感與美感,不選一款,怎麼能走呢。

即使你想買幾盤莫札特、貝多芬和肖斯塔科維奇的古典音樂帶,在這裡也辦得到。一脈相承的伊朗大巴扎,既有中世紀的神秘、厚重,又充滿了市井煙火。在巴扎裡逛累了,隨意鑽進磚砌的地下茶室,喝一杯藏紅花茶或阿拉伯咖啡,茶杯上是中國古代仕女圖。有位同伴混進了古老的水煙館,跟伊朗長者一起吞雲吐霧。

誰能抵擋得住波斯地毯的誘惑?伊斯蘭手工藝品的翹楚,當之無愧的國粹!僅憑店裡高懸的匾額格言,就能拖住你的腳步:一條好地毯,永遠是一筆物有所值的投資。我和先生面面相覷,在難以描摹的波斯地毯的叢林裡流連忘返,愛不釋手,細加琢磨之後,選購了一條褚紅底面上瀰漫着伊斯蘭傳統圖案的長款,喜滋滋疊進箱子,千山萬水地帶回家。綿長的回味,勾連起輕盈腳步,日日踩踏在這夢一般富麗的地毯上,每天的時光,似乎也變得柔軟了許多。

伊斯法罕不愧為世界文明的薈萃之地,各種宗教和哲學思想,由東西方傳入伊朗,進而播散到世界各地。一千零一夜、阿拉丁神燈、天方夜譚,這些耳熟能詳的詞彙,在伊斯法罕的夜空下川流不息。繁華、優雅且又包容的城市文明,集伊斯蘭教、猶太教、拜火教和東正教等為一體,彼此友好,相安無事。猶太人渡盡劫波,竟能在伊朗高原安居樂業,薪火相傳;鄰邦小國亞美尼亞,一向在大國的夾縫裡求生存,為躲避土耳其人的屠殺,遷移到伊斯法罕,躋身伊朗大地,並且在阿巴斯國王的包容下,始終堅守自己的信仰,紅茶嫋嫋中捧起他們鍾愛的咖啡。 

自古以來,中國和伊朗之間的商旅文化,往來密切。伊斯法罕的客棧裡,不知留下過多少中國商人的匆匆步履?由於世代繁衍的商貿關係與情誼,伊斯法罕於1989年與中國西安結為友好城市。

現實中的伊朗,比我們想像的要開放得多。伊朗人擁抱世界的渴望,在伊斯法罕也體現得最為明朗。從伊瑪目廣場,到夜幕下的橋洞,我覺得伊朗人內心埋藏的荷爾蒙,絲毫不比地下的石油少。面紗下的女人,都有一顆藏不住的愛美之心,她們頂着彩色頭巾,化着濃艷的妝容,目光炯炯地和你聊天,優雅內斂之中,多了一絲浪漫。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女人身上的黑袍越來越薄,越來越輕,一陣風就飄起來了。

伊朗高原,曠野明月,在遙對清真寺的一家東西合璧的酒店裡,夜夜枕着從藍色圓頂傳出的高亢的禮拜聲酣然人睡。人間水底,虛實相映,夢裡回眸,在一片不可捉摸的迷霧裡,隱隱迴盪着與古代中國商人差不多的故園夢。

 

 



方麗娜 祖籍河南商丘,現居奧地利維也納。畢業於商丘師院英語系、奧地利多瑙大學工商管理碩士、魯迅文學院第十三屆作家高研班。著有小說集《夜蝴蝶》《蝴蝶飛過的村莊》,散文集《藍色鄉愁》《遠方有詩意》。作品常見於《十月》《作家》《人民文學》《北京文學》《小說月報》等,代表作「蝴蝶三部曲」。現為歐華文學筆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