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馬輝洪:結緣山邊社

主欄目:《香港文學》2020年4月號總第424期

子欄目:香港作家散文專輯

作者名:馬輝洪

我與山邊社結緣,算一算,已經是三十多年前的往事。1988年暑假某天,我按約定來到西環第三街66號A。那天陽光熾烈,白刺刺的,我站在店外,抬頭看見店舖的招牌,顯眼的白底紅字「陽光之家」,旁邊還題有Sweet Home二字,給人溫馨家園的暖意。我推門進去,找事前約好的山邊社創辦人何紫先生。何紫的名字我聽聞很久了,也看過他出版的著作,不過約晤見面還是第一次。甫見面,他就帶我到店內閣樓的山邊社編輯部。坐下來閒聊幾句後,我就道明來意,說很欣賞他們逆流而上的勇氣,為青少年出版內容健康的《陽光之家》,願意在公餘時間為他們出一分力。何紫毫不猶豫,爽快地讓我加入《陽光之家》的團隊,成為他們的一分子。我從工作人員開始,後來成為編委,前後與何紫共事三年。我在《陽光之家》停刊號(第64、65期合刊,1991年6月)寫過一篇文章〈珍重.再見〉,談到我與《陽光之家》的舊事,這裡就不再複述了。

我與山邊社的緣分,還有另一件事不妨一記。1990年2月初,何紫對我說,山邊社出版了《美的文學──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介紹》(梁淑芬、梁根源合編,1988年),為青少年介紹著名作家鍾玲、張曉風、三毛、鄭愁予、陳若曦、於梨華、張系國和白先勇的作品,現在有意出版姊妹篇,專門介紹中、港、台的當代文學作品,問我可有興趣編這本書。我雖然愛好文學,而且在港大唸書時參與過青年文學獎的工作,但畢竟不是中文系出身,自覺有點不足,未敢獨挑大樑,於是向何紫提議多找一位文學知識豐富的文友幫手,即此書的合編者何美寶。我與何美寶為港大同屆同學,曾一起在青年文學獎工作,然而我修數學,她卻專修中文。我們都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愛好者,深知這不是容易應付的工作,優秀的作家、出色的作品多如繁星,尤其是當代文學範圍甚廣,只能抱着戰戰兢兢的心情接下這項任務。

經過九個多月的努力,我們不負所託,編好了這本給青少年閱讀的小書《我們的聲音──當代中港台文學作品選析》,選錄了中、港、台三地共十一篇作品,包括三篇小說(何立偉〈小城無故事〉、西西〈貴子弟〉和王鼎鈞〈一方陽光〉),四篇散文(秦牧〈人格的力量〉、黃國彬〈尼亞加拉瀑布〉、余光中〈蝗族的盛宴〉和席慕蓉〈孤獨的樹〉),三篇詩(北島〈結局或開始〉、羈魂〈父親的懷裡〉和羅青〈水稻之歌〉)和一篇報告文學。在當時來說,這些篇章不一定是作家最受注目的創作,但考慮到這本選集以青少年為對象,我們盡量選收一些題材具體而生活化的作品。在整個編選過程中,何紫非常信任我們,從沒干涉我們的工作,無論是收錄哪位作家,以至哪些作品,完全放手讓我們二人決定。我們心裡明白,何紫這份眼光與胸襟更顯得彌足珍貴。1990年底,我們編好了這本書,將稿子交給何紫。兩個多月後,我就離開香港,到澳洲留學。1991年下學期,我在澳洲收到《我們的聲音》的出版消息,深感高興,總算沒有辜負何紫對我們的信任。

後來,我在何紫《我這樣面對癌病》中,看到他談及從1990年底確診患上癌症,到1991年11月逝世期間的心路歷程。他在〈十個年頭〉一文中寫道:「我計劃着在山邊社十週年的日子裡,再出版好書,並且精益求精。北京回港後,藥物見效,七月開始我就把停頓半年多的出版工作再來從頭跨越。想不到一旦投入工作,更是樂在其中,樂不可支。……我把兒童文學稿《國王的怪病》、《豬八戒找工作》、《親親地球》付梓,成為三本獻給小朋友的禮物。又一口氣編了七部書,九月初來到製版階段。」當我讀到這裡時,心裡不禁泛起一種難以言喻的傷感,何紫在他生命晚期,仍念茲在茲,不吝嗇為這些書刊付出他僅餘的歲月,而《我們的聲音》正是「七部書」之一。這些年來,每當我想起此事,仍心懷歉愧。直至今年初,我與何紫女兒紫薇訪問小思老師時,聽她談到何紫患病時說:「他(何紫)給我的印象就是時刻都在工作,所以我知道他患病後,實在很難過,但我怎可以叫一個如此投入的人不去工作呢?」聽畢小思老師的說話,我頓感釋懷,終於可以放下了。

 

2020年2月25日

 

 

 


馬輝洪 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錢穆圖書館主任。香港科技大學哲學碩士(人文學),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圖書館學碩士。合編著有《香港相思──余光中的文學生命》(2008)、《書影留蹤──中國現代文學珍本選》(2007)、《香港兒童文學作家書目》(2006)、《我們的聲音──當代中港台文學作品選析》(199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