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姚 船:大媽和洋媳婦

主欄目:《香港文學》2020年3月號總第423期

子欄目:世界華文微型小說專輯

作者名:姚船

終於來到加拿大。

彭大媽見到接機的兒子,不等他開口,就火急火燎地問:「BB好嗎?」沒等回答,又接一句,「他媽呢?」「都好。我剛從醫院來,母子平安無事。」「早產了一個多月,還說沒事?!」嘴上責備,臉上卻亦放鬆了。跨洋過海這十幾個小時,一閉上眼就胡思亂想,備受煎熬。

回到兒子家,彭大媽隨便扒了幾口買來的飯菜,急着要去醫院看望剛出生幾天的孫子。兒子說:「早過了探訪時間,等明天吧。」大媽無奈坐下,嘴巴仍不停數落起來:「這鬼妹子,不知天高地厚,臨產育了,還挺着個大肚子滿世界跑,去摘甚麽蘋果!真不聽話。你這個做丈夫的,也不管一管,跟着一起癲。」

「媽,西方社會,夫妻平等,哪能誰管誰!?」兒子的話,似乎加重了她心中的氣惱。她衝口道:「你不敢管,我這個做家婆的,也該說一聲!」「媽……」兒子有點為難,「醫生說,早產原因很多,不一定是郊遊引起。咱們別再提了。」

看着兒子哀求的樣子,就像小時候做錯事受責罵時一樣,她口氣回軟,「我自有分寸。媽講道理。」

彭大媽對葉麗雅這個洋媳婦原先是挺滿意的。長相端莊,藍眼睛清純透亮,與兒子是大學同窗,相互瞭解。她曾感慨對老伴說,不負我們節衣縮食供兒子出國讀書。遣憾的是,國內海外,大家不能常見面,同媳婦又語言不通,想說幾句親熱話都沒辦法。

不過,彭大媽透過兒子,也能讓媳婦明白她的心思。記得五年前,兒子畢業後在加拿大找到穩定工作,彭大媽要他趁熱打鐵,同女朋友拉埋天窗。兒子道,葉麗雅說剛開始投身社會,一結婚華人父母又要催着生小孩。這事,三年後再說吧。

彭大媽急了。她瞭解到葉麗雅從小失去父母,靠外祖父、外祖母養大,決定打親情牌。她先從老伴的病說起,這兩年來基本臥牀不起,出家門就是走醫院。醫生說他,活一天算賺一天。而老伴最大心願,就是能親見媳婦面容,喝一杯「新抱茶」……等到第二次視頻對話,還沒結束,葉麗雅就被打動,點頭了。

當然,她也作了讓步,承諾三年內不「催生」。不用說,那段時間多難熬。期限一到,她就立刻游說兒子媳婦,快點為彭家添丁,也可慰藉老爸在天之靈。但每每都得到同樣的答案:「順其自然」。直到有一天,兒子突然在微信中告訴她:「老婆懷孕了。」她高興得立即通話,千吩咐萬囑託,叫媳婦一定要小心,不要爬高蹲低,小心飲食,多在家裡休息。

日盼夜盼,眼看就要到預產期,媳婦卻突然意外早產,小孫子生命的安危讓她如坐針氈。靠越洋電話已無法安撫忐忑不安的心。幸而原先已辦好探親簽證準備去陪月,她匆匆改了機票,直奔大洋彼岸。

徹夜未眠。第二天,彭大媽和兒子來到醫院。葉麗雅見家婆進婦產房,立即起身,親熱打招呼:「Nainai(奶奶),How are You!」大媽勉強笑着點頭:「快躺下,產婦不宜多坐」。葉麗雅從奶奶的手勢中明白意思,乖乖躺下。

彭大媽望着媳婦的臉,產後虛弱,以前兩頰泛紅的白皮膚顯得蒼白,只有那對大眼睛依然熠熠發亮。她在心裡嘆息,女人啊,生孩子是一個大關。一陣同情心油然而生,把到嘴邊想要責備的話嚥回去。沉默了一會兒,兒子帶大媽來到加護病房。

踏進門,彭大媽的心猛然一揪。一字兒間隔排開的透明保溫箱,一個個赤裸裸初生嬰兒躺在裡面接受治療。到最後一個,兒子指着說:「咱們的寶貝。」彭大媽俯身一看,像一個紅嫩嫩的小精靈,鼻子插着氣管,小不點的身上還貼着幾條電線,眼睛閉着,小胸部急促起伏,似乎在無聲呻吟。可憐的小孫子,一出世就受如此的苦!一陣心酸,眼淚奪眶而出,惱怒的氣流又在心中冒起。本來應該是健健康康的孩子,怎麼弄成這樣?

抬起頭,剛好又看到媳婦那充滿難過悲傷的臉。她靜靜站在旁邊,眼眶裡也溢滿淚水。彭大媽的心又軟了。同為人母,她知道,此刻媳婦的心也痛啊,也在滴血。母性的溫柔和憐憫使兩顆心瞬間連在一起。媳婦把手上的紙巾遞給奶奶,大媽用左手輕輕拍拍媳婦的肩膀,互相安慰。

回家路上,兒子勸慰道:「媽,不必太耽心。醫生說,已過了危險期,再過幾天,穩定了就能回家。」彭大媽點頭,腦子裡只想着,母肥子壯嘛,該如何給媳婦補養身體?

隔天,她悉心煲了一小鍋雞湯叫兒子帶去醫院。媳婦回話表示,自己從沒喝過這樣鮮甜的東西,太美味了!感謝奶奶!辛勞獲讚賞,彭大媽聽了十分受落。兩星期後,小孫子出院。彭大媽仔細端詳,小身子大有起色,小胳膊、小腿開始長肌肉。她終於放下心頭大石。

日復一日,在她悉心調養下,媳婦臉色又是白裡透紅,小孫子也像正常嬰兒,抱在身上,一雙圓碌碌的眼珠直瞪着她。她心裡樂滋滋的,真比喝蜜糖還甜。胸中積聚的焦慮和對媳婦的怨氣一下子煙消雲散。她明白,寬容、理解和關愛,才是填平不同族裔、不同文化背景,以至兩代人鴻溝的好方法 。

轉眼兩個多月過去,兒子告訴她,要給小寶貝搞個派對。大媽高興。那天,媳婦特意給小孫子穿着奶奶從中國帶來的新衣服,金色的綢緞襯托得圓圓的小臉充滿光彩。

從下午一點開始,客人陸續到來。鮮花、小禮物擺滿一桌。大家隨意聊天,喝着果汁、汽水和葡萄酒,吃着薯片、意大利披薩,好不輕鬆熱鬧。有的逗留片刻,有的或坐或站,談個不停。讓彭大媽意想不到的是,每每客人來到,媳婦都會把她認真介紹:「這是我丈夫的媽媽,非常好的奶奶。」雖然她聽不懂那些陌生面孔的寒暄問好,但也真切感受到大家的尊重和熱誠,感受到自己融入年輕人世界的激動和愉悅。

最後一位客人離開。小孫子睡着。兒子、媳婦忙着將垃圾清理分類。彭大媽坐在沙發上,有點累,但快樂着。過幾天就要回國,她忽然感到有點捨不得,要不是那邊女兒經常外出開會,剛上中學的外孫女需要幫忙照顧,她真的想多住一段日子。

一陣「哇哇」哭聲。小孫子醒了。彭大媽快步進房,小心翼翼把他抱在懷中。小寶貝不哭了,一對大眼睛好奇地凝視着奶奶。她眉梢嘴角都舒展開來,笑盈盈用手指輕輕點着他櫻桃般的小嘴唇,喃喃自語:「乖,快高長大,明年跟着爸媽一起回去,叫一聲奶奶!」這時,跟着走進來的媳婦,臉上也溢滿笑意。

 

 


姚 船 出生於廣東省汕頭市,1980年移居加拿大。作品發表於加美和中港台等地,多次在海內外獲獎。著有散文集《唐人街拾零》。曾任多倫多華人作家協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