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任茹文:一代巨匠 文燈相傳 ──劉以鬯先生紀念研討系列活動在其故鄉浙江舉行

主欄目:《香港文學》2020年1月號總第421期

子欄目:劉以鬯先生研究特輯

作者名:任茹文

劉以鬯先生(1918~2018)辭世一年,為追憶、紀念和研討其作為作家、編輯和文學評論家的豐富活動與卓越貢獻,2019年11月在其故鄉浙江舉辦了兩場系列活動。

2019年11月1日,由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和《香港文學》雜誌社共同主辦的劉以鬯先生紀念研討會在紹興舉辦。本次會議以追念研討劉以鬯先生的文學活動與貢獻成就為主要議題。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名譽副會長、復旦大學陸士清教授,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名譽副會長、蘇州大學曹惠民教授,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楊際嵐先生,世界華文文學聯盟副秘書長、《文綜》雜誌副總編輯白舒榮女士,《香港文學》總編輯周潔茹女士,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副校長朱文斌教授,《世界華文文學論壇》主編李良先生,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永久名譽總會長戴小華女士,中國語言文化學院院長劉家思教授等三十餘位海內外專家學者出席本次會議。會議由曹惠民教授與周潔茹女士共同主持。

陸士清教授在發言中就劉以鬯先生主編《香港文學》提出三個觀點:劉以鬯創辦《香港文學》雜誌是其人生中的一大轉折;創辦《香港文學》是對純文學價值的確認與堅守;《香港文學》是中國文學和世界華文文學之間非常重要的交流平台,應以《香港文學》為陣地、並以環環相扣的華文文學建立起一條拆不開的華文文學鏈。曹惠民教授在發言中談到劉以鬯先生作家和評論家的雙重身份與實績,這奠定其在戰後香港作家群中極有創新意識的鮮明風格,劉以鬯創辦的《香港文學》是一份包容開闊的文學刊物,在香港作家和其他海外華文作家中擁有重要的影響力,具有不可或缺與不可替代性。錢虹教授以圖片深情回顧了1988年到《香港文學》雜誌社訪問劉先生時的記憶,並以珍貴史料介紹劉先生的上海舊居及她於1990年前後在上海江蘇路尋找懷正文化社舊址的具體過程。白舒榮女士則以生動細節回顧了劉先生的經典小說《對倒》在中國大陸第一次出版的具體過程。

另外,一批年輕學者就劉以鬯先生的主編歷程與文學創作提出富有開創性和建設性的學術觀點。《世界華文文學論壇》主編李良認為劉以鬯先生的百年文學人生顯示了他在商業社會和殖民地背景中極富積極啟示意義的文學實踐。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任茹文教授則以劉以鬯先生的經典文本《寺內》的文本細讀為基礎,提出劉以鬯以百年人生所實踐的創作是百年中國現代主義文學史的一個典型縮影,其所具有的古今中西貫通的文學特性,應該通過更細緻的文本研究得到確認、闡釋和發揚。大連理工大學戴瑤琴副教授則以劉以鬯先生上海時期的最後一部小說《失去的愛情》為例,在語像、圖像和影像三者關係中說明文本與現實、社會、時代、個體之間複雜深刻的內在關係。中國礦業大學朱雲霞副教授則以劉以鬯先生的經典小說為例詳盡分析其所實踐的現代主義小說所具有的詩化語言與文體特徵。國際新移民筆會會長王威等十餘位專家學者對劉以鬯深表懷念與敬意,他們都提到,劉以鬯在文學方面的貢獻是巨大的,影響是深遠的。楊際嵐先生在會議總結中發言強調,本次會議是不同經歷、不同地域、不同學見的發言人聚在一起向一位文學前輩致敬,具有追思和研討的雙重內容,在劉以鬯先生研究歷程中具有重要歷史意義。

2019年11月16日,由寧波市作家協會、《香港文學》雜誌社和寧波出版社共同舉辦的「劉以鬯先生作品研討分享會」在寧波舉辦,本次分享會是第七屆寧波文學週的重要活動之一。活動緣起於《香港文學》總編輯周潔茹女士與寧波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任茹文教授關於劉以鬯先生紀念研討的共同倡議,以追念生平與作品分享為主要議題。劉太太羅佩雲女士親自到場參加並講話。出席者有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黃東濤蔡瑞芬夫婦、《世界華文文學論壇》主編李良、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陳彥瑾、寧波市鎮海區作協主席林偉、寧波出版社總編輯袁志堅等。活動以共同觀看中央電視台投拍、青年導演臧敬授權播放的《百年巨匠劉以鬯》剪輯紀錄短片開場。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人民文學出版社向三家主辦單位贈送了劉以鬯先生的文集。

羅佩雲女士發表了深情真切的講話,她說劉先生生前忙於工作未能回到故鄉,現在自己能有機會過來也是很高興的,感謝主辦單位的邀請來到寧波,聽劉先生說寧波人都很能幹優秀勤奮,在文化界有倪匡、亦舒也是寧波人。現在小輩的朋友可能都不知道劉先生寫過這麼多的作品,告訴他們劉先生的作品是非常要緊的事。感謝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劉先生的作品集,明年還要幫劉先生出一套作品,也感謝香港獲益出版社給劉先生出了繁體字的全套。謝謝大家對劉先生作品中肯的評價。

華東師範大學陳子善教授因事不能參加研討會,他特意寄來了親筆信,陳教授信中寫道:「翻開二十世紀下半葉的香港文學史,劉以鬯是一個輝煌的名字。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來評論劉先生的傑出貢獻。他以短篇小說集《寺內》、長篇小說《酒徒》和《對倒》等先鋒作品代表了香港文學所達到的高度,他也以一系列雅俗共賞的通俗文學作品顯示了他多方面的文學才華,他還以主編十多年之久的《香港文學》月刊,證明了他是獨樹一幟的文學編輯家,對大陸和港台及海外華文文學的交流厥功至偉。」任茹文教授回憶了在學生時代在曹惠民先生的引領下與劉以鬯先生作品的結緣,以及今天之所以選在甬江邊上舉辦這個活動,是因為甬江一直往下游就是劉先生的祖籍鎮海,劉先生的父輩就是以小輪船從甬江走出去的,她最後用四句話總結了對劉以鬯先生的理解:劉先生是二十世紀中西文學文化交匯影響中所形成的上海現代主義文學在戰後在香港的最重要的作家;他的創作和成就是後來的電影導演和我們今天的創作者的文學宗師;他是在香港這個社會裡的一個成功實踐了的文學理想主義者;他也是一個在香港的商業社會和複雜背景當中長袖善舞的一個文化英雄。

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的東瑞先生詳盡又幽默地介紹了劉先生作品在香港的出版情況及出版故事,比如劉先生寫作品有一個特點,就是寫書的時候經常刪,像《對倒》,他就寫了六十幾萬字,出版時刪了五十萬字。劉先生對作品很嚴格,他把自己的作品明確分為兩種,一種是娛樂讀者的,一種是娛樂自己的。劉先生除了寫作品,也給自己的作品設計封面,他愛好非常廣泛,也愛好收集模型、郵票、陶瓷,有一本書就是寫的這三個興趣。此外,東瑞先生還分享了他及夫人與劉先生相處的點滴故事,分享了一些關於劉先生與劉太太的珍貴的老照片,展示了文學之外的謙遜低調內斂的劉先生個性特徵。上海同濟大學錢虹教授回憶了與劉先生的幾次會面,感謝劉先生對青年研究者的認同與鼓勵,同時講述了在上海為劉先生尋找上海舊居的歷程,在尋找中,彷彿感覺自己也跨越了時空,與懷正文化社的那幫青年文人圍坐在一起講文藝。

《世界華文文學論壇》主編李良先生以劉以鬯先生的百年生命長度為線索,連接出了他從上海走向東南亞再回到香港的歷程,以香港為核心,把東南亞與中國大陸聯繫了起來,劉以鬯先生認為的文學是一種苦役,從事文學的人都是孤獨的,但劉先生卻用他的文學生命給讀者傳達了文學的溫暖、幸福與飽滿。上海師範大學的王小平副教授從文藝評論的角度高度稱讚了劉以鬯先生對文學的預見性,劉先生知道現代文學是怎麼發生的,也知道現代文學好在甚麼地方,他知道甚麼才是真正的好文學,劉先生的開闊的文學視野和深厚的文化修養造就他出色的評判眼光,尤其是在談到小說衰落時,劉先生很早就給出了解決方案:小說與詩結合,當故事已經消亡,剩下的就是語言的力量。所以他的文學評論到現在非但不過時,而且依然引領着文學風尚。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陳彥瑾女士先介紹了劉先生文集經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情況以及之後的出版計劃、為推廣劉先生作品所做的努力,接着談及了劉先生在一顆純粹的文人心、孩童般的奇思異想、少年般的詩意、古典文人的風骨情懷與現代不羈靈魂中孕育出的文學成就,這種從中國的藝術土壤中生長出來的現代藝術之花,到現在依然帶給讀者驚喜。大連理工大學戴瑤琴副教授從劉先生作品與電影之間的關係談到了劉先生最早與電影的緣分,以及劉先生作品裡的電影敘事手法,給出了品讀劉先生的另一條思路。寧波出版社總編輯袁志堅先生從文學脈絡的角度談到,寧波人從甬江走到上海,再到香港,一直到海外,文學脈絡沒有中斷,就像永遠奔流的甬江。劉以鬯先生在香港以及東南亞地區的文學事業與整個話語文學的大江大河聯繫在一起,對待整個中國文學史,一定要把大陸與海外聯繫起來,這樣的文學血脈,才能讓人感覺到它隨母語隨處可生根、處處可開花。劉先生的作品是文學經典,經過歲月洗禮和讀者篩選,匯入經典文學的歷史洪流。寧波鎮海區作協主席林偉先生則從史料的角度談到了劉先生的成就帶給寧波的光榮,劉先生的文學精神也是寧波幫敢為人先的地域精神的體現。

本次分享會形式自由而情感真切。經典作品穿越歷史長河與讀者無數次相遇。當讀者捧起劉先生的作品時,就好像與劉先生在他的文學大廈裡重逢了。分享會的各位參會者都是劉以鬯先生文學世界裡的有緣人,從四面八方相會在他從未踏足卻一直感念的故鄉寧波,文學以超越時空的方式,讓劉先生的思想與精神回到血脈流淌的故鄉。通過被不同讀者無數次閱讀的作品,劉先生以充滿創造力和創新性的文學作品給後繼者以文學創新的啟迪和文學想像的滋養。

 

(感謝「劉以鬯先生紀念研討會」、「劉以鬯先生作品研討分享會」會務組提供材料)


任茹文 寧波市作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