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陳惠英 : 榆樹與紅磚屋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7年4月號總第388期

子欄目:「故事新編」專輯

作者名:陳惠英

她轉入小路,知道走不多遠便是目的地了。她走得這麼慢, 慢得像整個世界就只有她一個人,在茫茫無人之境不知要走到哪裡。昨天才特意過來在附近買了一些家用品,順便在有陽光的日子看看由榆樹命名的榆樹路。她看見榆樹路的路牌,便回頭,在外圍轉了一圈,記下方向,便開車回去。「那盡頭是一座紅磚屋,很容易找到的。你移民多年,怎會不知道的。」電話另一頭的語氣像這個時節的天氣,冷冷涼涼的。

榆樹,在她從前生活的地方,並不常見。她看過對榆樹的描寫,都是從書本上看到的。她看見落葉,她看到很特別的橙黃色的樹葉。她嘗試踩上去而不要發出任何聲音,結果無論她走得多輕,還是有着悉索的聲音。踏在葉片上細碎的腳步聲似乎成了空氣中的主調。

她看見一隻松鼠飛快地穿過路邊的樹,跑到對街的樹上。牠跑得甚是狼狽,瘦小的身軀竟有點惹人憐惜。她站在路邊好一會兒,等待小松鼠再度出現。

她想起榆樹街。

在她記憶中,那兒曾經可以看見海,在一間狹小的寫字間中抬頭,看到船隻,那時候怎會想到在遙遠的國度,有同名的一條路。同名而不同路,一稱街,一稱道/路,本來就是不同的格局,卻讓她感到時間忽然濃縮在一個點上。她奇怪今天可以想起這麼多從前的事。寫字間的冷、街上的景致、街坊鄰里的笑罵,她拖着她的小手,走進附近的幼稚園去。這一刻,她走在榆樹路上,看見廣闊的天空,踏腳在黃葉堆中,轉過街角,可以看到人家門前的花圃。在榆樹街,隨處看到的,卻是陳舊的樓房,雜亂的貨物擺滿行人道,那年,她在那裡的一所學校當文員,她看到勤讀馬經的教師,也碰到熱衷寫詩的同事。她沒有想到,那些日子曾令人如此慵怠,如今想來,卻有令人留戀的安穩。

前面不遠,就是要到的地方,她盤算好久,不大決定等刻如何開始第一句話,又,如何說再見。

世上任何一條路,有着眾多不同的重遇與離別。在榆樹街,滿街是人,見與不見,不大明顯;在這裡,有點不一樣,遠遠便看見,是你,還是她/他,很快便給認出來。至於道別之後,背影由近至遠,也佔着好一段時間。記憶,或會因此深刻一點吧。(這是她最不願意的)

榆樹不見於香港樹木圖冊,是來自北方的人對故土的懷念?

處處是懷念。(那也是她最不願意的)

那榆樹街附近還有各式各樣以樹木命名的街道﹕櫻桃街、槐樹街、杉樹街、洋松街、合桃街、松樹街、楓樹街和橡樹街等等。在那地方出入經年,並沒有留意這麼多樹木名稱。走在人擠人的街道,誰會留意樹木間吹過的清風?不會的,在那城市,不習慣留意身處的地方,身邊的人,那是一個充滿聲色和不斷由事情帶動人潮的地方。她笑了,怎麼語氣開始像個局外人?(這亦是她最不願意的)

地上的黃葉大片大片的,走過每一棵樹,會留神一下,因為樹好高好大,把路佔去三分之一,人少,並不感覺受限,她一心想着榆樹路盡頭的紅磚屋便是那座宿舍,需要門房通傳嗎?素知寄宿校園宿舍管制甚嚴,看顧新生,更需嚴謹了。等刻,可以在校內找個地方談話嗎?還是要到外頭去?

她不肯定可以找到可以談的話題。據知十九世紀末,那附近有好多野生植物,既要給街道命名,就順着把樹木名稱用上吧。樹木沒有了,卻留下名字。這樣的命名倒是實在的,自然界事物的名稱,不易改變,不容易因種種理由給抹掉。

這些可以是話題嗎? 還是說說蒲公英,小時候你走在路上,不是問起這是甚麼嗎?我說了,你好喜歡這名字,還喃喃唸了兩遍。還有酢漿草,你曾經倣效我們把草莖放進嘴裡,結果酸得哇哇大叫。

還是,甚麼也不好說,就只談榆樹?――

我剛才從榆樹路走過來,看到好多沒見過的樹,都落葉了⋯⋯

榆樹,你知道嗎?在你成長的地方,也有一條榆樹路,不,榆樹街⋯⋯

記得嗎?

⋯⋯那兒曾經有好多野生植物。十九世紀末,那時候⋯⋯

知道嗎?

一片葉子飄到腳前,她停下步來,因為,她看到不遠處那座紅磚屋的入口了。高低不一的紅磚房子,有一道不算寬敞的通道,通道盡頭是一道鑲着大片玻璃對開木門,兩旁是花園,種有高矮不一的花樹,她遠遠便看到玫瑰,粉橙色的幾朵,仍在開放。

她把腳步放得更慢了。她記得走出榆樹街的一天,腳步也是這樣子的慢,她知道,榆樹街的聲色不會消失,只要她走回去,甚或把手指往手機屏幕點幾下,榆樹街隨時出現,但她一直沒有走回去,也沒有要在地圖上找尋目的地,她記憶中的榆樹街不會以同樣形式出現,何況,谷歌地圖上總少見人群,這便與記憶中的榆樹街顯得不像了。

榆樹街到處碰到人,滿街是商店,街道旁是擺賣攤檔,露天市集的聲音如在耳際;此刻,她身在榆樹路,感受不到這北半球地域入秋後的涼意,手心微微沁汗,就在這微涼與微熱交替的温度之間,她暗下決定,等一刻讓門房通報:訪客是Susan,家人

hk_c_陳惠英襯圖.jpg



陳惠英,曾在電視台、報館工作,現任教嶺南大學中文系。著有小說集《遊城》、散文集《流動的城市流動的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