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闕維杭 : 南洋憶,最憶是檳城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7年5月號總第389期

子欄目:散文家園

作者名:闕維杭

從三藩市――矽谷的涼夏天氣,轉換到熱帶氣候的南洋,是這個8月的全新體驗。自新加坡過境馬來西亞,直飛到北端的檳榔嶼――檳城,已是下午四時許,似乎沒有在新加坡逗留一天所感受到的暑熱。從機場駛往檳城喬治城的沿途,椰樹飄逸中的海濱風光,綠茵鋪展間的紅瓦白牆,還有那些新型工業區的整潔廠房庫區,一一掠過,既是異域風情又依稀夢中家園,新鮮感與似曾相識的熟悉感交融無間。

傍晚就有了乘車在老城區內轉悠的機緣,觸目處處是帶着歷史痕迹與中文標識的老屋,還有那令人暖心的騎樓,狹窄的街道,幽深的小巷,爬滿青藤的牆角,絕不單調的各色店舖、廊柱,點綴着色彩斑斕生意盎然的熱帶鮮花,靜謐古樸而又生氣勃勃,彷彿時空凝固卻又活力無限,予人懷舊與尋幽的念想,也激起內心深處想訪遍這座小城的慾望。

之後的三天,儘管還來不及訪遍檳榔嶼的大街小巷角角落落,各種驚喜撲面而來,令人嘆為觀止。沐浴在暖風微醺艷陽高照的海濱,或是躑躅於細雨霏霏涼風習習的街區,我驚詫這座袖珍型般的中西合璧城市匯聚了如此瑰麗旖旎的多元文化,也感嘆這個堪為地球上規模最大的「唐人街」珍藏了何等豐饒深邃的中華傳統!

僅僅是「檳榔嶼」這個別稱,也讓人產生無限的遐想,涵蓋幾多歷史風光幾多人文情懷。你是六百多年前鄭和下西洋航海圖上明亮的印記,「檳榔嶼」三個字成為迄今中國以外唯一仍沿用中文標註航海圖的地點。你是二百多年前英國船長萊特(Francis Light)眼中的域外寶地,居然捨得用船炮轟撒金子,散落在那濱海的灘塗,只為刺激吸引更多土著、移民共同開發成遠東最早的貿易中心,裝點出華洋雜居輕鬆安逸的伊甸園――「印度洋的綠寶石」。

古炮台的城牆依偎在嫵媚的海岸線旁,當年的軍營早已歸於平和寧靜;市政廳大廈、聖喬治教堂與龍山堂、韓江家廟共同融入街市,歐風式洋房偕畫棟雕樑相得益彰;大伯公廟與姓氏橋群落遙遙相對,微波細浪間演繹了幾代華人移民的生活印記;觀音亭、印度廟、清真寺、錫克廟、泰國廟、緬甸廟共存於和諧大道,華語、英語、印度語、馬來語此起彼伏在耳畔迴響;世遺區內街道曲裡拐彎裁出別樣風韻,苔痕斑駁的滄桑老屋匯聚了全馬來西亞三分之一戰前建築,宛若「十九世紀建築博物館」般蔚為大觀;愛情巷的壁畫、觸目可見的街頭鐵畫,透出別樣的浪漫風情幽默韻味;處處飄香令人食指大動的美食街市,叻沙、肉骨茶、榴槤、椰汁、白咖啡種種風味凸顯南洋食文化特色催人聞香下馬;紥了耀目鮮花的腳踏三輪車穿梭過市,樂不可支的旅人與車子一起化為城市的景觀……

我的視角還掃向那些需要細細琢磨的「城市名片」,那些歷史與現實水乳交融般的人文印記,那些民族與家國情懷共同維繫的精神寄託,那些文化與傳統創造發展的時代片斷。檳城――檳榔嶼呵,你不刻意洗去歲月的痕迹鉛華,竟然是那麼內涵豐富氣質驚人;隨便一座老屋都蘊藏一個故事,任意一處牆垣片瓦都掩埋着一段史實。

你是「清末怪傑」、「國學騎士」辜鴻銘的故鄉,檳榔嶼橡膠園的生長環境,華僑父親偕葡萄牙籍母親養育的混血兒,開啟他「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的一生,語言天賦,學貫中西,狂放好辯,諷時罵世,「金臉罩、鐵嘴皮」,以諷刺幽默做利器,橫掃歧視中華的多少洋人、假洋鬼子;特立獨行,堪為傳統文化的最後代表,也印證了檳榔嶼地靈人傑的自豪。

你是紅頂商人、「東方的洛克菲勒」、張裕葡萄酒創始人張弼士鍾愛之地,張弼士任清政府駐新加坡總領事,兼轄檳城、麻六甲及附近英國殖民地事務之時,在檳城建造了一座碩大的藍屋為宅邸。這座藍寶石般的蘇州園林風格豪宅建築典雅別致,成為你榮耀的地標。雖然歷經上百載風雨浸染乃至戰火洗禮,依然完好無損,是迄今東南亞保留最完整的園林建築名人故居。飛簷雕欄,彩陶裝飾,陽台上那中國彩色瓷碗碎片拼花的牆壁,蘇格蘭進口彩色玻璃鑲嵌的窗戶,英國小片馬賽克鋪就的地磚,如飛機翅膀般磨成弧形的百葉窗,在在匠心獨具別出心裁;而由特異藍花汁提煉加工後的寶藍色漿汁顏料塗於外牆牆身,風貌迥異色彩殊絕,迄今耀眼奪目。曾經,這座藍寶石般的屋宇亮相法國電影《情證今生(Indochine)》,驚艷四方。

你是孫中山為革命造勢、籌款到處奔波四海為家五度蒞臨之所,庭院深深深幾許,「庇能會議」多隱秘,全仗你小巷蜿蜒老屋可藏身。你見證了辛亥革命先驅和本地華僑惺惺相惜無私奉獻的情誼,你成就了同盟會南洋大本營運籌帷幄的功能,你見證了黃花崗起義的慘烈與武昌起義的勝利,你也醞釀了孫中山「華僑是革命之母」慷慨激昂的感嘆!

你是郁達夫放逐南洋肆意遊走的夢幻之鄉,「三宿檳城戀有餘」。遙想這位性情中人的檳城遊蹤,嘆息郁達夫在檳城對岸的蘇門答臘度過生命裡最後的時光,就會翻出他的《檳城雜感》來吟詠:「故園歸去已無家,傳舍名留炎海涯。一夜鄉愁消未得,隔窗聽唱後庭花。」這首七絕詩取古詩意境,自成一格,身處異國思鄉憂國而徹夜難眠的情懷躍然筆尖。此詩題序道:「抵檳城後,見有飯店名『杭州』者,鄉思縈懷,夜不成寐,窗外舞樂不絕。用謝枋得《武夷山中》詩韻,吟成一絕。」謝枋得(1226~1289)為南宋詩人,因領兵抗擊元軍,有「文天祥第二」之譽。郁達夫步謝詩也不無因時勢境遇的共鳴,其實意境內涵也與唐代杜牧《泊秦淮》相契合。

郁達夫的《檳城三宿記》開篇寫道:「快哉此遊!檳榔嶼實在是名不虛傳的東方花縣。人家或稱作花園我卻以為花縣兩字來得適當。蓋四季的花木蘢蔥,而且依山帶水,氣候溫和,住在檳城,『絕似河陽縣裡居』也。」「回想起半年來,退出武漢,漫遊湘西贛北,復轉長沙,再至福州而住下。其後忽得胡氏兆祥招來南洋之電,匆促買舟,偷渡廈門海角,由香港而星洲,由星洲而檳嶼,間關幾萬里,閱時五十日,風塵僕僕,魂夢搖搖,忽而到這沉靜、安閒、整齊、舒適的小島來一住,真像是在做夢。

文中記敘了作者在檳城第二天與當地一群士女同登升旗山的情景,還在山頂茶室喝茶間起好了兩首打油詩的腹稿,其一道:「好山多半被雲遮,北望中原路正賒,高處旗升風日淡,南天冬盡見秋花。」文章的末段又寫道:「夜半挑燈,起來記此一段遊蹤;明天再玩一天,再宿一宵,就須附車南下,去做剪刀漿糊,油墨朱筆的消費人。歡娛苦短,來日方長,『三宿檳城戀有餘』――這一句自作的歪詩,我將在車廂裡唸着,報館辦事房裡唸着,甚至於每日清早的便所裡唸着,直到我末日的來時為止。

「三宿檳城戀有餘」,郁達夫毀家去國流亡南洋,因胡氏兄弟召喚去新加坡幫助編輯《星洲日報》副刊,適逢新年及祝賀檳城《星檳日報》創刊,始有逗留檳榔嶼三天之行。這篇文章也刊於193914日的《星檳日報》,給檳城留下了郁達夫的墨寶,堪為他晚期的遊記力作。文內雖然也有些許遠離故國的愁緒,但開篇與結尾對檳城風情的不吝讚譽,和逗留檳城的愉悅心情及懷念則是興之所至毫無掩飾了。

後世有論者評郁達夫的遊記充滿「頹廢的情調」,導遊般歷數景點來龍去脈,卻只有「那古井不波死水微瀾一般的心境」。此論或許不虛,但比照這篇《檳城三宿記》卻不合,雖然字裡行間還流露出少許淒迷之情,但總體上是由於檳城之遊而引發的歡快與對未來南洋生活的期許嚮往,尤其是開篇與結尾兩段,又是歡呼「快哉此遊」慨嘆「東方花縣」之美之安閒舒適,又是寄望「歡娛苦短,來日方長,『三宿檳城戀有餘』」,那種久違的舒心輕鬆和閒適逸致之情溢於言表。而這一切都是拜檳城的山山水水風物人情之賜,都是受這物華天寶的美麗檳榔嶼的魅力感染。

「三宿檳城戀有餘」,我嘆息自己行將告別檳城之際的感受與此詩所表達的情緒何其相似乃爾,雖然我此次在檳城比當年達夫先生還多盤桓了一日,卻依然有那麼多可愛可流連的地方失之交臂,期許着不遠的未來自己還會再度三度蒞臨檳城,冥冥之中彷彿還聽到了檳城給予未來重逢機緣的呼喚。

檳城呵,當我與你初識之後就再也難以割捨,當我造訪過吉隆坡、麻六甲等城市之後也便加深了對你的懷念。傳奇般發展的城市多元格局,你被納入世遺區的文化古迹瀰漫出來的昔日氣息,與你牽連相關的每一個人每一段故事,都讓我感到那般親切那般貼近。呵!你是大馬乃至全世界羽壇一哥李宗偉出生的地方,那些天恰逢里約奧運「李林世紀大戰」扣人心弦,我感受到多少大馬人心中的寄託和榮耀;你就是鄧麗君演唱的歌曲《檳城艷》,「綠野景致艷雅,椰樹影襯住那海角如畫」;你也是李安導演電影《色戒》,周潤發、朱狄福斯特主演電影《安娜與國王》的取景拍攝演繹地,「僑生(『峇峇娘惹』)博物館」正門與內景,萊特街頭的舊關仔角鐘樓與葉祖意大廈之間的舊式街景無不讓人觸目生情懷想聯翩,市政廳、碼頭和打銅仔街、龍山堂等建築景觀是何等熠熠生輝,各具華洋風采……

我真想再次親近喬治城裡姐弟騎車等等街頭壁畫,蹓躂於那些鮮花奪目美食飄香的街市;真想到那已經闢為旅舍的藍屋去留宿一宵,體味十九世紀華麗精美的庭閣樓宇園林大宅的南洋風情;我也想循着那些電影景致的軌迹感受檳榔嶼的昔日浪漫,或也尋覓先驅者的足印追憶革命歲月的壯懷激烈;我想在鄧麗君《檳城艷》的歌聲旋律中去小城各處隨意漫步,期盼再訪到孫中山、郁達夫、辜鴻銘、康有為、徐悲鴻等等名人的遺迹……

堪稱「世界旅行家」的英國文豪毛姆,從1916年開始南太平洋的旅行,在東南亞、中國、印度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和觀感,對於檳榔嶼這顆「印度洋的綠寶石」,他給予了驚人的評價:「如果你沒有去過檳城,就等於沒有來到這個世界。」哇!是甚麼樣的檳城風光民俗讓他發出如此讚美?是甚麼樣的檳榔嶼風土人情值得旅行者用自己的腳去繼續丈量一番?此時此刻,我在中秋之夜的西子湖畔遙想思索,心底卻不期而然地湧出一些雋永的詩句,我只想套用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句誦吟出自己的心聲:「南洋憶,最憶是檳城。」

 

完稿於2016915日中秋夜,

2017114日修訂。


闕維杭,浙江杭州人,旅美作家,資深新聞政論家,筆名沙蒙、遠航等。曾在中國大陸參與創辦、主編多家報刊。歷任《浙江教育報》副主編、《江南遊報》編輯部主任、美國《僑報》主編兼主筆,現為全美中國作家聯誼會副會長、紐約商務出版社常務副總編輯。在海內外十餘種報刊發表隨筆、紀實文學、散文等上百萬字,並得過相關媒體、文學獎項,包括《人民文學》「近作短評」金獎(2015年),「文化中國.四海文馨」第二屆全球華文散文徵文大賽第二名。 出版有《美利堅傳真》、《美國寫真》、《美國神話:自由的代價》、《世紀之吻》、《美國到底有多美》、《在自由的旗號下》、《今日美國:陣痛與變革》、《這些年你沒看見的美國》、《美國,還有夢嗎?》、《歷代竹枝詞選》等。曾點評「海外華文作家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