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朴宰雨 : 從升旗山上看檳城,想檳城人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7年5月號總第389期

子欄目:散文家園

作者名:朴宰雨

七月底八月初是韓國天氣最炎熱的時期。去年這個時候我沒在韓國,而是帶着一百個韓國大學生在中國探訪了重慶、荊州、赤壁、洛陽、武漢、鎮江、上海等長江沿岸的好多地方,真的嚐到了中國南方,尤其是荊州、赤壁、武漢等地難以忍受的悶熱天氣。還好85號早晨回到了韓國,在桑拿浴冷水池裡休息了兩天。旅途疲勞還沒來得及消除,從8號開始的馬來西亞「世界華文作家訪檳城」的文學采風活動就等着我了。我7號下午坐飛機飛向了馬來西亞,在吉隆坡住了一個晚上,8號再到檳城去參加檳華堂與朵拉女士主辦的文學采風活動。去之前我就在想,中國長江沿岸地區也算是南方了,但是比起熱帶地區的馬來西亞,那實在算不了「南」方了吧。馬來西亞的熱帶天氣,尤其是8月的夏天,我能受得了嗎?啊,天啊!

但是到了吉隆坡之後,真沒想到,還受得了呢。其實天氣還算很熱,但是並不是我想像中的那麼悶熱。

我抵達檳城後的第二天與第三天就參加了以「拾中山事蹟,覽檳嶼風光」為主題的文學采風活動,看了孫中山的革命活動遺迹與紀念館、華人會館與廟堂文化、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的抗日活動展覽、檳城日新獨立中學華文教育現場、華人在水上架設的一種橋樑兼房屋的海墘以及馬來西亞與印度的宗教文化,還有各個宗族與文化相雜的大小道路與海邊,每到一處都有講解員的詳細說明,每頓又吃了主人精心安排的南方風味與已經有點當地化的中國佳餚。真的是看飽,聽飽,吃飽了,還到處拍了照片。第四天,我跟着團隊搭乘索道纜車上了升旗山。山上和檳城平地的暑熱完全兩樣,天氣非常涼快,爬到更高一點的地方,感覺有點寒意。我一下子感到懷疑,這裡真的是位於熱帶的檳城嗎?

據說這座升旗山位於檳城中部偏北,主峰海拔八百三十米高。在過去英國殖民地時期,由於其高官們多居住於此山,山下士兵以不同顏色旗子的升旗方式傳遞重要信息,升旗山的名稱由此而來。山上有印度教的教堂、別致的平房、美麗的花園以及雀鳥花園。平房早就開放給遊客租宿。大家都說這裡是熱帶氣候下的馬來西亞第一個山間避暑勝地。

我們坐快速鐵道纜車上來的時候,已經感覺到熱帶樹林沿途風景讓人很舒服,不但可以觀賞漂亮的別墅,也可以欣賞鬱鬱蔥蔥的脂松植物。山上下車的地方就有一個觀景台,清新的空氣撲來,視野寬闊,一望無際。剛上觀景台時,天氣還很好,能看到如詩如畫的檳城全景與對岸威省的景色,並能遠遠望見檳威海峽上有兩座檳城跨海大橋,真令人心曠神怡!據說第一座橋是韓國現代建設建設的。後來天氣突然變成陰雨天,雲霧繚繞又好像仙境一般妖嬈。

我忽然想起了郁達夫的著名詩歌《雲霧登升旗山菊花方開》:「好山多半被雲遮,北望中原路正賒,高處旗升風日淡,南天冬盡見秋花。」「好山多半被雲遮」句,就是我們眼前展開的微妙的風光了。郁達夫1938年年底抵達新加坡,不久就接到檳城文藝界的邀請前來檳城,做了中國作家抗日情況的演講。之後,與朋友一起去檳榔嶼玩,留下了上面那首詩歌和著名遊記《檳城三宿記》等作品。郁達夫來南洋之前,已經悲痛地目睹了七十多歲的老母在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炮火中死去。因此在山頂看檳城風光時,也自然而然看一看北邊在日帝侵略下的祖國山河。這時一起爬山的朋友說:「這景象有點兒像廬山,大好河山,要幾時才收復得來!」這樣就誕生出「北望中原」一句。他又在路邊發現了溫帶氣候中才能成長的秋菊,就想起陶淵明的菊花來,因此也有「南天冬盡見秋花」這個句子了。從這首詩裡,我們可以看到喜歡遊玩,有浪漫傾向的郁達夫在當時對祖國的幾多懷念和憂患意識了。

其實,只要我們稍微瞭解檳城二百多年的華人的歷史,就不難在前來檳城的中國志士與檳城華人身上,找到對祖國的深切情感和強烈的憂患意識等高貴品質了。

他們首先絕對不忘自己從何處來,永遠記住祖先的恩德。檳城的華人主流中,雖然有福建群體與廣東群體的不同立場,但是大概認為來賓檳的第一位大伯公夫妻是他們的始祖,因此對大伯公的崇拜是天經地義的。還有崇拜自己祖先姓別的廟堂文化也有根深蒂固的傳統,加上以出生地區和方言為中心形成的會堂文化也早就形成。這些文化中雖然也包括一些黨派之間糾葛的歷史,但是因為受到檳城華人重視,現在也保存得很好。生命力頑強的這些文化,雖然在中國大陸上早就被看成是封建文化已被清算掉,但是卻在離中國大陸遙遠的南國檳城裡繼承下來了。

不過,從現在的觀點來看,比起這樣的傳宗接代觀念來更重要的還是對正義的實踐意識與對社會、國家的憂患意識。

在這個方面值得高度評價的就是孫中山和他的同盟會同志胡漢民、黃興等骨幹分子以及在檳城支持孫中山革命運動而參加同盟會的吳世榮、黃全慶、陳新政等革命人士。由滿族主導的清朝早就腐敗、衰落,被西方及日本等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卻沒有能力保護國家與人民。康有為和梁啟超等人的維新運動也遭失敗,因此孫中山等憂國知識分子的革命運動應運而生。1906年在東京組織同盟會的孫中山為了中國革命,在世界各地奔跑,1906年初到1911年年底之間,他曾訪問過五次檳城,有時在檳城居住一段時期,宣傳民主革命思想,也擴大組織力量,後來把同盟會總部轉移到檳城,每次來都開展籌款活動。孫中山與同盟會成員冒着生命危險,秘密推動革命。孫中山從1895年到1911年之間,在中國國內和中越邊境上發動過十次革命,但是都遭到失敗。由19111010日發動的武昌起義終於成功了。在這個過程當中,檳城革命志士與華人雖然基本上支持孫中山革命,但是革命連續遭到幾次失敗,讓普通華人繼續出錢支持革命,談何容易?

我參觀孫中山遺迹的過程當中,忽然想到站在我旁邊的陶然先生和袁勇麟教授來檳城估計不止一二次,所以問他們來檳城多少次。袁勇麟教授說來五次,陶然先生說已經來八次。我說,孫中山先生來訪檳城五次,來訪新加坡八次,那麼,你們在這個方面可以和孫中山先生媲美了,他們只是笑而不說甚麼了。

講解員對調研孫中山遺迹活動中,忽然介紹革命失敗幾次後,有人諷刺他為「孫大炮」,我心裡就哈哈大笑了。我心裡想當時相當一些人認為孫中山只是以革命為口號來籌款的吹牛人,就是「放大炮」的。對幾次失敗的革命者來說,聽了這樣的稱呼,估計不太高興。但是孫中山樂觀地看待革命的未來,深信貧窮的清朝的人民一旦覺悟革命的道理,就會掉轉槍口推翻滿清皇朝。檳城的華人革命志士,在辛亥革命成功後也繼續關注祖國,繼續保持着對祖國的憂患意識和獻身精神。

能找到這樣高尚的品德的,首先還有在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應祖國的號召而回國參加抗日戰爭包括檳城華人在內的南洋機工三千餘人身上。後來日本帝國軍隊繼續南下,1941128日開始侵略英屬馬來群島,16日佔領檳城,1942131日最後佔領新加坡。日軍把檳城改名為「彼南」,先後在檳城展開三次大檢舉與大肅清,逮捕了抗日分子與其支持者五千餘人。日軍不但做大檢舉、大肅清而讓人民不安惶恐,也要求佔領地華人拿出奉納金,榨取華人財產。因此華人的反抗情緒越來越高漲,也出現了馬共組織的馬來亞人民抗日軍游擊隊,跟日本侵略者進行了激烈的游擊戰。後來英國和中國國民黨合作組織「136部隊」,由中國派人訓練,英國出經費,訓練結束之後赴馬來亞參加抗日。馬共抗日游擊隊也需要跟他們合作,因此這三方組成了聯合陣線,積極展開了抗日活動。但是種種條件的不如意,十個月後他們建立的網路被敵人破壞,終歸失敗了。但是在日本帝國主義的嚴酷統治下,他們那樣冒死參加抗日游擊戰的憂患意識與高貴品德,值得後人讚賞和繼承。

我在檳城的幾天,和來自加拿大的陳河先生同住一個房間。開始的時候,我對這位個子高的溫州出生的大漢,不是很瞭解。但是多次聊天之後,就知道他是加拿大知名華文作家,過去以日本軍隊佔領時期馬來西亞密林裡的抗日鬥爭為背景,寫了兩部作品《沙撈越戰事》(2010)、《米羅山營地》(2012),我才知道朵拉女士為甚麼請他來參加這次文學采風活動的。他特地簽名送給我這兩部作品。我的行李估計越來越重,但是別人傾注心血來寫的作品,絕不能丟棄吧。

回國後翻了翻這兩部書,也看有關資料,就知道這兩部作品的意義與眾不同。前者是依據歷史事實虛構的小說,後者是非虛構的紀實作品,但是這兩部作品實在都有很強的吸引力,也對很少為人所知的這段歷史的瞭解有所幫助。陳河先生特別着墨描寫的怡保名醫夫人卡迪卡素女士秘密給山上的華人游擊隊治病療傷而被日軍逮捕,受到嚴酷拷問,獲釋後也由於其後遺症致死的感人故事,真難以忘記的。到了這個地步,我才感覺到接受這兩部書,真的算緣份了。如果下次來馬來西亞,應該去一次怡保吧。

後來又查到了馬華作家金枝芒的《飢餓》,也屬於描寫這段歷史的小說,很有衝擊力的。

檳城華人動人的故事,何止於此?估計寫也寫不完。

我來檳城發現一件事,那就是一般韓國人不太熟悉的檳城的定位問題。

回顧英國帝國主義的統治下,在東方建立的殖民地先進資本主義城市中,除了香港和新加坡以外,還有檳城。但是從建設次序看,先有檳城,然後有新加坡,最後有香港。不過,它們的命運卻有所不同,新加坡成為獨立國家,香港首先成為租借地,後來回歸中國大陸,檳城在19451949年曾發生分離主義運動,但是沒能成功,最終歸於馬來西亞。因此,檳城的國際聲譽估計比不上香港與新加坡,但是無論如何,除了新加坡與香港之外,作為一個城市的檳城是華人人口最多、華人聚集度最高的,由華人集團主導其他民族融合起來建設的一座大城市,這點是不容懷疑的。何況它早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呢。

啊,印度洋的綠寶石檳城,空氣清新無比的其至高點升旗山!希望下次還有機會再去一睹你的風采吧。

hk_c_朴宰雨襯圖.jpg


朴宰雨,漢學家、散文家。現任韓國外國語大學中文學院教授,韓國台灣香港海外華文研究會會長,中國社科院《當代韓國》韓方主編。專業:中國現當代文學、世華文學、韓中文學比較、《史記》《漢書》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