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陸士清 : 崛起民族的精、氣、神——評周勵的《曼哈頓的中國女人》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7年12月號總第396期

子欄目:批評空間

作者名:陸士清

《曼哈頓的中國女人》,是旅美華文作家周勵女士的自傳體小說,1992年出版,發行一百六十萬冊,跟《北京人在紐約》一起轟動了中國內地,先後獲得北京《十月》文學獎、首屆《中山杯華僑文學獎》,被譽為新移民文學的開山之作,成為載入文學史冊的經典。

這本小說雖然已出版了二十五年,但今天依然得到學者和讀者的持續關注。

2015年,一位網紅白領寫道:「周勵的《曼哈頓的中國女人》和陳忠實的《白鹿原》,都是直指人心,可以一讀再讀、對自己心靈造成不斷衝擊的經典小說。」

2016年5月9日,北大陳平原教授在廣東省一所大學文學院講座的題目是「吟到中華以外天――現代中國文人的域外書寫」。他以王韜、黃遵憲、梁啟超、朱自清、徐志摩、蕭乾、瞿秋白、周勵等文人的域外書寫為例進行分析,指出了現代中國文人「開眼看世界」之於中國的多重意義(摘自嘉應學院校刊)。

為甚麼《曼哈頓的中國女人》在讀者和學者心目中享有這麼高的地位?我認為其原因在於:

一,《曼哈頓的中國女人》寫出了歷史的縱深感和歷史的預期;

二,它生動地揭示了中華民族崛起的精、氣、神;

三,它具有文本美。

下面就這三個方面作進一步探討。

1   小說寫出了歷史的縱深感和歷史的預期

 《曼哈頓的中國女人》,既是宏大敘事又是跨文化書寫,它寫了小說主人公周勵在中國的三個時期的生活:前文革時期、文革時期與改革開放初期,以及裹挾着改革開放磅礴的氣勢在美國學習奮鬥的時期。歷史文化變動的軌迹與場域歷歷在目,具有文本價值。

前文革時期,是周勵的童年時代,她學習出色,小學二年級就戴上了紅領巾,當上了文體委員。十歲左右的她,經常組織年級的各種文藝演出,主持大小會議。1962年考入了上海市少年宮合唱團,經常參加迎賓演出。這個時期,她有着金色年華的幸福和歡樂。可是「文革」來了,一切因此而改變。初中二年級的她,投書上海《文匯報》,斥責「文革」,要求停止這種亂黨毀國的運動,從而受到了學校的嚴厲批判,並帶着反「文革」的負「罪」之身,來到北大荒農墾兵團,像當時所有的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一樣,應是學習求知的青春期卻幹起了沉重的農業勞動,在政治上她飽受歧視,挫折和打擊,一波接着一波,心靈的寂寞、孤獨和痛苦有不可承受之重。她的痛苦,實際上也是那時我們的國家和民族之痛。所幸,她雖是女性,但並不柔弱,在時代的風雪中,她擦乾眼淚,挺身站立。「文革」結束了,她好不容易回到了上海。中國改革開放的浪潮,使她心中澎湃起了重塑生命的激情。她由外貿局的醫生轉身為記者,繼而走上了赴美留學的道路。

她放棄了比較文學專業而轉學MBA,走上了買方代理人的美中貿易之路。她登上紐約的帝國大廈,一層一層地敲開美國貿易公司大門,她追求的目標是:「當一個提升中國形象和產品地位的『買辦』,讓中國產品走進全世界的高級櫥窗」。

她做到了。在這本書面世前的短短四年時間裡,她公司在中國銀行紐約分行所轉出和由她公司客戶直接開出的信用證,就纍計達到了幾千萬美元。她已經有了紡織、工藝、輕工等二十多家大規模美國進口商與大陸貿易公司的固定經銷網。在她兒子小安德魯誕生後四個月時,美國客戶為她在紐約中央公園「綠色酒苑」舉行大型的聖誕晚會,慶祝她的小寶貝誕生。宴會上,伯瑪公司的總裁阿道爾先生當眾給了她一頂「桂冠」——「曼哈頓的中國女人」——第五大道那些成功、高貴的美國富商們也不能不尊敬這樣的中國女人。周勵答謝道;「在曼哈頓這個戰場上,我和你們一樣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曼哈頓的中國女人』,這是一個多麼美妙的名字啊!」難得的是,周勵以「曼哈頓的中國女人」為書名,四十一歲時寫成了自傳體長篇小說,描繪了她從曲折坎坷走向的人生之路,燭照歷史,激勵了千百萬人。

小說主人公周勵從坎坷走向輝煌的歷史,是與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同步的,與中國的發展緊密相連。她的代理貿易,推動中國提高商品的檔次,乃至生產先前沒有生產和不能生產的商品,去佔領美歐國家的市場。周勵欣喜地說:「當看到這些中國出產的商品標上昂貴的價格,擺設在裝潢考究的名牌櫥窗中,心裡真有說不出的喜悅、安慰和自豪。」周勵開創貿易事業的成功,也是中國崛起的投影與歷史喻示。二十五年後,當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時回頭看,我更確信這個結論是正確的。

2    小說生動地揭示了中華民族崛起的精、  氣、神

 一部優秀的小說,尤其長篇小說,應該提供啟人思考的思想資源。《曼哈頓的中國女人》至少在三個方面啟人思考激人奮進。

首先是改變自己,不懼挫敗,重塑生命。這是小說主人公周勵的人生軌迹。「文革」強加給她的打擊和壓制,使她轉變為大量閱讀與默默抗爭;「文革」結束後,改革開放時期新文化天翻地覆的磅礴氣勢,激勵女主角換一種活法,在思考中重塑生命,完成她從醫生到留學生,從中國到美國的轉身。可是在美國做個甚麼樣的人,一輩子為美國人當保姆?她拒絕平庸。馬克.吐溫在小說《神秘的陌生人》中說的:「一個人的一生,如同一環環套起來的鎖鏈,如果其中一個鎖鏈改變了位置,那麼整個人生都由此改變……」她要通過做貿易,憑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贏得財富,使窮留學生進入美國主流社會。她面對徹夜燈火通明的世界貿易中心姐妹大廈,她向自己承諾:「總有一天,有一格窗子會是我的!」改變自己,換一種活法,並且敢於公開宣稱要正當地追求財富,這是在改革開放中崛起的中華民族新的精神面貌。

第二是勇於開拓、創業,競爭。

小說的主人公進入美國不久,就把握住了美國的靈魂。她看到美國是競爭激烈的商業帝國,一年有幾十萬家公司破產,也有幾十萬家新的公司開業。紐約有黑暗面,但它自由,給創業者提供機會。小說寫道: 「我想,紐約,才是冒險家的樂園,這裡蘊藏着無數寶藏!需要的只是一項:開拓!我想,如果中國政府向第五大道派遣一萬業務人員,像我這樣一家家地敲門,遞樣,打樣,成交,運貨,然後櫥窗中、商店中的商品,都由 Made in Taiwan,Made in Japan……而變為 Made in China;那麼,中國大陸不是可以和台灣一樣,由外貿刺激而富裕起來了嗎?」她堅信: 「只要我們能夢想的,我們就能實現。」

她以清新的形象投入競爭。出現在美國人面前。她寫道:「1987年秋天,當金色的落葉飄落在第五大道的柏油馬路上時,我穿着那身從上海華亭路時裝街買來的紅色衣裙,將文件皮箱往『詹尼』牌—— 一輛寶藍色女式自行車的車座後一放,便衝進了第五大道的『車海』……讓紐約的清風吹着我的長髮,在第五大道上奔馳」。1987年盛夏的酷暑中,為推銷中國產皮鞋,她揹了大包樣鞋,跑了二百三十家皮鞋公司,帝國大廈的電梯是三十年代最老式的,從一樓升到八十七樓,慢慢的要幾分鐘,既沒有空調,也沒有電扇,密不透風,大汗淋灕的她,由於過度疲勞再加悶熱,突然昏倒了。幸虧有人扶她到通風的地方,才喘過氣來。這令她想起了德斯汀.赫夫曼主演的《推銷員之死》。

中國人是大國子民,在新時代裡,顯現了民族自信,有一股不服輸,不服氣的勁頭。這種敢於競爭,玩命拚搏,正是崛起民族精、氣、神的表現。

第三是錘煉情商。

少年時代的生活,鍛煉了周勵的組織協調才能;中外文學名著閱讀中,擴大了眼界和增強了思維能力;而「文革」中的坎坷和北大荒的生活,又豐富了她的閱歷。來到美國讀MBA,她認為情商是每個人的激情、求知慾、創造力、博愛與社交能力的綜合。她始終充滿激情,「像一把燃燒不熄的火燄,又像星光下的一把鑽石,愛生活,愛大自然,愛歷史,愛文學藝術,希望總是代替沮喪,歡笑和陽光總是代替憂鬱與陰雲」。她在演講中告訴留美學生:「你們甚麼條件都不缺,缺的是行動。只要行動起來,只要向前進,前面就有路……」在商場上,她總是以優質的產品,高效的工作,良好的信譽,耐心巧妙的溝通、周到的服務取得客戶的信任。在與埃克公司做成一筆POLO生意上,主人公的情商盡情發揮。她給公司經理寫信,既不給經理壓力,又作出能做出合格樣品的承諾,另一方面緊盯中國外銷員和工廠,鼓勵他們做好產品。在友誼、信任和降低進口成本面前,埃克公司把傳統的愛爾蘭供應商推到了一邊。把業務給了中國,這就是Polo成品從歐洲、日本生產移至中國的軌迹之一!一次有個朋友問她:「『你做生意暗地要給美國買家錢嗎?』我愣愣地看着他,好像他問的是我從未聽到過的外星人語言。我回答他:我可以對上帝發誓,如果我暗地給了美國客戶一塊美元,我今天一定不會在這個位置上了。」

她經歷過三次戀愛失敗,心靈創傷深深,但她惠人以德。當北大荒木屋裡的于廉對新的女友邵莉遲疑時,周勵則對他說:「于廉……你不能愛我,那麼就愛她吧!不要再去碾碎另一個女孩子的心!」即使到了美國,她依然關心着于廉,到日本去尋找他。

周勵與麥克相愛中,也表現出了她的善良。麥克原來是貝妮絲的男友。她給予周勵很多幫助,丈夫是中國人,在台灣坐牢。周勵始終無非分之想;但她清新的形象、嬌健的身影、豐富的人生與奮發使得麥克深深地愛上了她而與貝妮絲分手。她極不願意看到這一幕。可是麥克跪着表白對她的愛。她另租了住處,第二天麥克追到小屋,用無法拒絕的烈燄般的愛,將周勵拉了回去。她也是有愛有慾的女人,她有權被愛,在無法拒絕被愛的情況下,她接受了;但她無一絲主動奪愛而傷害貝妮絲的心。她跪在貝妮絲牀前,抱着她兩人一起痛哭一場。這裡,既揭示了人性的善良,又表現了它的複雜。

她感恩祖國。這種感恩在《曼哈頓的中國女人》的結尾表現得激情洋溢:「我又想起我的夢魂縈繞的祖國,想到那片遙遠的度過我青春歲月的北大荒黑土地,好像她就在不遠處的中央公園那端。曼哈頓距離北大荒並不遠,我們從東方到西方,奮鬥在這個世界上……我的耳畔迴響起一個聲音,那是七十年前在美國留學的聞一多寫下的詩篇:

別看五千年沒有說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緘默?

說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裡一個霹靂爆一聲:

『咱們的中國』」

3    這部小說具有動人的文本美

 文本美是文學作品基本的要求。所謂文本美,在我看來,除了主題、思想等美學要求之外,還要把故事講得生動、豐富,要有煥然的文采和感人的魅力。《曼哈頓的中國女人》就是一部具有動人的文本美的小說。

首先小說的敘述中,貼切地引用了眾多中外名著和名人格言,涵蓋文、史、哲、經、商多個方面。文學藝術則包括了詩歌、小說、散文、音樂、繪畫等,文化含量之重,在海外華文文學作品中似不多見。

第二,作品寫主人公四個歷史時期的生活,寫得生動豐富,波瀾起伏。在北大荒,為掙脫記錄着她所謂「罪行」的檔案加諸的迫害,她回上海要與工宣隊理論。她沒有錢買票,只好混上列車。乘警查票時,膽顫心驚地躲進廁所。最後她從廁所的窗戶上跳了下去。她勇敢頑強而又可憐,像一隻失群的孤雁,艱難地跋涉在旅途上。她愛上了北大荒小木屋中的畫家于廉,但沒有表白,更無任何不軌,內心痛苦委屈和無奈促使周勵回上海幾年後寫成了中篇小說《縮影》。《縮影》感動了她從前愛而未得的裴陽,一貫高傲的裴陽竟然跪在沙灘對她說:「『如果我離婚,你能回應嗎?』說着,他伸出右手來拉我的手。」「『不要碰我!』我大叫起來」。她拒絕了他,奔跑着走向遠方。可是閉上了眼睛想想:「『是的,他肯定了我的小說……他異常激動,可我為甚麼要去責怪他呢?現在他像我從前一樣,是個可憐的男人,他渴望愛情――那種不可能從我這裡得到的東西,正如以前他不可能給我的一樣。可我為甚麼不能去舔舔他的傷口呢?』我回轉身,向遠處那個一動不動的身影走去。他完全像一座石雕像,沒有任何表情,蒼涼的眼睛凝視着天空,一座火山瞬息變成了凝結成一團的岩漿。 「『對不起,裴陽。』我說,然後伸出手去挽他的胳膊。」悲陽的回答也是:「不要碰我。」「我懷着難以名狀的心情,頭也不回地走了」。這裡,人物內心的自尊交織着善良悲憫之心,寫得一波三折,火花四濺。

第三,時空跳接的敘述,表現出了不露痕迹的意識流手法。從美國時空跳接到中國,從紐約跳接到北大荒或上海,將現實的描寫與回憶糅合併置。她寫悲哀和歡樂都寫得很透。歡樂得內容豐盈,留學美國一章裡的「中國之夜」,讀之令人難忘。寫悲傷悲得柔腸寸斷,特別是情緒的轉換,轉得自然優美。比如在北大荒的小木屋裡,她失戀了,痛苦。想回上海,回不了;想考大學,不讓,痛苦加一層。被從師部調到邊遠基層,痛苦再次疊加。她何等悲傷和無奈!作品這麼寫:「遇到這種事情,對一個女孩子來說,除了哭,還有甚麼辦法呢?淚一顆顆地跌落在雪地上,化着一朵朵小雪花。我突然想起龔自珍的那句詩:

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既然走不了,那麼就讓淚水――孤獨的淚、傷心的淚,全化作北大荒的春泥吧!我乾脆在雪地裡放聲大哭,邊哭邊走,任飛雪落進我張開的嘴裡。反正這裡是荒山,方圓幾里地也沒有人看見。哭着哭着,漫天的大雪突然停住了,遠遠近近的雪山雪原,又出現了那永遠令人驚嘆的黃昏景色:廣漠的原野,如血的夕陽,緋紅色的晚霞映照着無邊無際的白雪,從雲層中鑽出的金光把雲朵鑲嵌成一片片金紅的鱗絮。我不由得停下腳步,呆呆地望着大自然的壯麗奇觀,真想融身於天地之間,哪怕變成一片雲。我想哭,也哭不出了。後來我想,乾脆唱一支歌吧。於是不知怎麼,我面對着美麗的黃昏景色唱起了小時候心愛的歌《讓我們蕩起雙槳》:

讓我們蕩起雙槳,

小船兒推開波浪。

海面倒映着美麗的白塔,

四周環繞着綠樹紅牆……」

多麼悲傷,又多麼美妙!作者的筆底奔湧着詩意。

4   文學——文本的美學

最後,我想用董鼎山先生的話結束本文。董先生說:《曼哈頓的中國女人》「整部書四十萬字,讀來就像她與你侃侃而談,她對一個新時代新機遇的大氣描寫及對自己戲劇性曲折經歷和人生價值觀的無聲的號角之催化作用的。」她「描述了一個時代,影響了一代人」,不僅具有歷史的文本價值,今天「仍然有着向青年一代讀者推薦的意義。

《曼哈頓的中國女人》,是我們這個民族在新時代崛起的喻示和投影。

陸士清,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名譽副會長,世界華文作家聯會副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