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袁勇麟 : 遭遇西方:早期海外華文文學中的歐美華人記述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8年3月號總第399期

子欄目:批評空間

作者名:​袁勇麟

近現代歐美華人記述在早期海外華文文學中佔有極大的比例。中國自1840年被迫遭遇西方以來,或主動或被動的,一直有大量的華人走向歐美或移民歐美。而近現代走向歐美的華人,無論是使臣、考察者、留學生,抑或商人、勞工移民等,均留下了大量的華文記述。這些華文記述中呈現的中西文化思考與比較,呈現的華人形象想像與批評,到今天仍然深刻影響着我們的思維與自我鏡像。

1 晚清歐美華人記述

晚清歐美華人記述以使臣日記與政府委派的考察人員日記為主,另有少量私人遊記及竹枝詞。其中康有為、梁啟超的遊記雖屬私人,但其站立的高度與考察的重點卻與使臣一樣在「公」的層面上。晚清歐美的華人記述,可以從器物震驚、文化辯護與制度擇取三個方面展開討論。


(1)器物震驚

蘇明以「奇觀」(1)來形容初至歐美異域之晚清華人對西方物質文明的感受,陳室如則認為這是一種「現代性體驗」:「大開眼界之餘,異地生活裡的種種現代性體驗,不但顛覆了西方皆為落後蠻夷的錯誤認知,也使得這些旅人們明確感受到存在於中國與西方社會之間的明顯差距。」(2)無論是「奇觀」還是「現代性體驗」,初至歐美的晚清華人的確是被它們的器物所大大「震驚」了。林鍼較早表現了這種震驚。在以駢文書寫、並用散文夾註的《西海紀遊草序》中,他熱烈地描述了紐約這一西方大都會給予他的震撼。林鍼在文字中描繪了建築之高大、運輸與通訊之迅捷、飲水設施之精巧,並讚嘆了現代科學技術的「變幻可觀」。

林鍼初到美國的1847年,西方第一次工業革命早已完成,機器生產在許多領域代替了手工勞動,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其時又正在開展各種光電試驗,第二次工業革命即將拉開序幕,這些自然都大大震驚了來自傳統農耕時代的林鍼,一切對他來講都是那麼的新奇,使得他不由自主地筆之於文。而這些「新奇」在之後的使臣日記中不斷地重複出現。

斌椿與王韜尤其關注歐洲各國屋宇的高大、街道的繁盛及夜晚燈火之通明。斌椿初到馬賽:「街市繁盛,樓宇皆六七層,雕欄畫檻,高列雲霄。至夜以煤氣燃燈,光明如晝,夜遊無須秉燭」;再至里昂:「燈火滿街,照耀如晝,繁盛倍於馬賽」;隨之赴巴黎:「街市繁華,氣局闊大,又勝於里昂。……夜則燈火通明如晝。」(3)其餘如倫敦、漢堡、哥本哈根、彼得堡等,斌椿亦同樣讚譽了其都市建築的壯觀。「寬廣」「巨屋」「高大」「閎敞」「高峻」「高敞」「閎大」「寬闊」「整齊」「峻麗」「壯麗」這樣的形容詞十分密集地出現在他的《乘槎筆記》當中。

王韜文筆勝於斌椿,同樣的歐洲都市在其筆下更為華美。他形容馬賽:「至此始知海外闤闠之盛,屋宇之華。格局堂皇,樓台金碧,皆七八層。畫檻雕闌,疑在霄漢;齊雲落星,無足炫耀。街衢寬廣,車流水,馬遊龍,往來如織。燈火密於星辰,無異燄摩天上。寓舍供奉之奢,陳設之麗,殆所未有。」(4)倫敦則是:「衢路整潔,房屋崇閎,車馬往來,絡繹如織,肩摩轂擊,鎮日不停。入暮,燈火輝煌如晝,真如不夜之城,長明之國。」(5)

歐美其時的城市建設的確是先進於中國,但更值得注意的是斌椿與王韜描述時的艷羨口吻。初至的震驚與羨慕,導致他們無法客觀冷靜且深入地觀察與描述。這種誇大的描寫招致了後來者的批評,康有為在《意大利遊記》中就不滿地談到:「未遊歐洲者,想其地若皆瓊樓玉宇,視其人若皆神仙才賢;豈知其垢穢不治,詐盜遍野若此哉!故謂百聞不如一見也。吾昔嘗遊歐美至英倫,已覺所見遠不若平日讀書時之夢想神遊,為之失望。」(6)歐美的速度是另一個震驚點。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火車之快,二是機器生產之迅捷。斌椿形容火車穿越十餘重的山嶺只用了「俄傾」的工夫,志剛說它比禦風而行的列子還要快,陳蘭彬以詩讚曰:「八十輪開如電閃,雲山着眼未分明。」(7)祁兆熙的描繪最具文學色彩:「車輪一發,車之客皆如瘧。余試握筆,筆飛白。山川、田地、樹木,恍如電光過目。」(8)張德彝則以具體的資料記錄了火車的內外結構、軌道、運作及速度等,並將歐美各國的富強歸功於它。

而以「火輪」為動力帶動的生產自然亦大大震撼了這些進入現代社會的晚清華人。斌椿詳細考察了「火輪」織綢緞、「火輪」造錢等機器生產,為其「精捷」嘖嘖稱奇,志剛肯定了機器對人力的超越,「捨機器而徒用人力,則不可為矣」。(9)張德彝驚嘆西方農場的割穀機器、打麥機器等「精巧之至」,片刻工夫即可使農作物「梃淨殼飛,各有所在」。(10)戴鴻慈考察了華盛頓國家印刷局之後,感慨「機器至此,可云巧奪天工矣」。(11)就是一向不在使臣日記中輕易表露喜好的曾紀澤在觀看了倫敦畫報局各種印畫機器後亦發出「器之靈巧、工程之捷速……鬼斧神工,真可怪詫」(12)的讚賞。王韜尤擅長於總結,在《漫遊隨錄》中他多次將西方的工業成就歸功於機器。

機器生產帶來的西方物產的豐盛使晚清使臣們眼花繚亂。其時在倫敦、巴黎、費城等地舉辦的世界博覽會是年度最具嘉年華性質的事件,它們匯聚了來自全球的物品,其中以西方之物為盛。它們是晚清使臣們重點考察場所之一,甚至有如李圭這樣專程赴會的考察者。倫敦水晶宮與巴黎博物院是晚清使臣們必至的地點,並且無一例外地總是引發一場艷羨的感嘆。張德彝驚訝水晶宮「奇貨堆積如雲」(13),潘乃光亦稱它是「百貨駢羅美在中」(14),王韜既讚賞巴黎博物院令「往遊者無不興觀止之嘆」(15),又讚賞水晶宮「奇幻不測,能令觀者目眩神迷」(16)。另外,張德彝與曾紀澤還描述了本雅明筆下的巴黎拱廊街:「見各廛羅列貨物,尤多於前,如鐘錶鐲簪,槍刀書畫,衣冠寶石,瓷鐵玻璃等,巧奪天工,真假難辨。」(17)「有大舖,售賣各色衣服、裁料及諸零物、玩器,如中國極大墟場,屋大樓高,燈火繁密,使人至三千餘名之多,真偉觀也。」(18)

出身於工業社會的本雅明自身都深深着迷於西方的物質豐盈,更何況是來自於當時物質生產相對較為落後的中國使臣。其餘如顯微鏡、自來水、電報、電梯以及聲光化電等等創造發明都大開了晚清使臣的眼界。尤其是集中了聲光化電的戲劇舞台,多次得到他們的描摹與感嘆。他們一方面驚詫於西方的各種「戲法」,另一方面出於或真誠或違心地批判西方的這些物質過於浮華,對社會文化不利:「燈下觀玩戲法者,奇巧至不可思議。其虛實影射變幻,術亦猶人。至用電氣、動物、光學取影。匪夷所思,以僅供耳目之慾,與夫奇技淫巧而無裨於國計民生者,概不贅述。」(19)

論者曾批評這些晚清使臣過於關注西方的器物,亦有論者從語言障礙的角度為他們的這種視覺關注(20)予以辯解,但若還原到其時其境,晚清西方使臣的器物「震驚」正是農業社會遭遇工業社會的一種普遍心理狀態,也是華人逐漸產生負面自我鏡像的開始。


(2)文化辯護

西方的豐盛器物與機器生產讓晚清的使臣們大為驚嘆,但正如志剛在《初使泰西記》中所批評的,很多人更主要認為它們是「奇技淫巧而無裨於國計民生」。由於使臣的日記最終要提交總理衙門受政府審閱而非私人文章,這些使臣在評論兩國文化與制度的態度真實性值得特別注意,尤其在郭嵩燾過分讚譽西方而遭受了強烈的批評甚至於日記被禁毀事件之後,使臣們應該更謹慎其在日記中的文化立足點――也即對中華文化持辯護的口吻。不過,從後來康有為不受政治限制的海外遊記中所呈現的文化自信視角來看,這些海外使臣對中華文化的維護基本出於自覺與真誠。

晚清歐美華人記述中對中華文化的辯護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物質與機器是形而下的低級之事,中華文化更注重形而上的精神。志剛就曾對西方人把心力放在物質之上表示惋惜,他甚至拿法國一個「能將提花、穿梭為一事」的織機發明者的死亡大作文章,認為正是他追求了這種形而下之事,功利心太強才導致他的死亡。他們一方面艷羨西方的物質文明,另一方面卻又極力貶低它,認為「道」才是根本,不能本末倒置。曾紀澤甚至於有類似達爾文的進化觀念,認為其時的西方正如上古的中華,中華當時的物質簡樸是因為早已走過了豐盛的階段而走向追求「道」的更高階段。

其二,西方的一切發明創造均可以在中華文化中找到源頭。一般研究都批評劉錫鴻是晚清最為保守的使臣,事實上,志剛之保守有過之而無不及。他是第一個處處為西方的現代科技尋找中華文化源頭的使臣。他說英國水銀的提取技術「本中國古法」(21),西洋的馬戲「中國於一千七百年前已有之矣」(22),他甚至用中醫理論來解釋蒸汽機的運作原理。這自然十分牽強,而他用莊子的「道在屎溺」來為馬桶尋找存在的理由,就更匪夷所思了。其餘如王之春等人亦在記述中屢次言說:「泰西智士從而推衍其緒,而精理名言、奇技淫巧本不能出中國載籍之外。」(23)

其三,對西方宗教的批評與對儒學的肯定。晚清歐美記述中對西方宗教多有批評之語。曾紀澤直斥《舊約全書》「可笑之至」(24),志剛則不滿於西方宗教與經濟利益之間的勾連而對之進行否定。中國傳統士大夫對西方宗教的批評並非始於清末,雖然明中葉有發生在意大利傳教士艾儒略與宰相葉向高之間體現雙方溝通交流的「三山論學」,但更多的是兩者的矛盾衝突,明朝的儒學人士還編著了八卷《聖朝破邪集》予以反對。這其中的原因有兩種文化立基點的衝突,亦有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傳教方式不當引起的不滿。

在討論晚清歐美域外記述對自身的文化辯護時,研究者大多採用批判的視角,認為他們是保守的,但正如尹德翔所論,「清人西方文化的保守,更多體現的不是落後的封建制與近代資本主義的差異,而是中西文化的差異,具有不少合理性」,他建議在研究方法上要突破「近代化」的模式,而從「歷史主義的立場,從具體時代的個性和給定的事實出發」。(25)


(3)制度擇取

晚清的使臣們在為西方的器物所震驚的同時,也為它們不同於老大中國的各種社會制度所震驚。在這些制度當中,除了政治制度外,晚清使臣對西方的其他制度並不排斥,甚至對某些制度還十分艷羨。

由於震驚於西方發達的物質文明,即使有些使臣批評西方的物質與機器是奇技淫巧,但其專利制度是最早也最多得到晚清使臣關注。張德彝就說:「外國舖戶所造貨物,有精巧出奇、堅固異眾者。自國王以至庶人,皆可書給一張執照,以詡其能,而造者持以為榮,由此可多獲利。」(26)王韜在《漫遊隨錄》中也談到:「西國之例,凡工匠有出新意製器者,器成上稟,公局給以文憑,許其自行製造出售,獨專其利,他人不得仿造。須數十年後乃弛此禁,其法亦良善也。」(27)曾紀澤與劉錫鴻則更進一步指出西方專利制度對社會物質發展的推動作用。曾紀澤認為這樣的專利制度使得「人人鼓勵,研精覃思,趨之若鶩」(28),而劉錫鴻則在詳細描述解釋了西方專利制度對個人發明權及其所獲巨額財富的保護後讚道:「人有一得之技,尊如朝廷,不能以勢相迎遏,夫安得不勸?」(29)

晚清使臣的另一個重要任務是考察西方社會,而西方各國政府也十分樂於展示自己的現代性,因此,為他們安排了學校、醫院、監獄、郵政局、銀行、製造廠等各種參觀。幾乎每到一處,他們都嘖嘖稱奇,將之與中國各類制度相比照,並引發深刻反思。雖然志剛與斌椿都描述了西方現代教育制度,但張德彝更強烈意識到其對國民素質提升的重要作用,並為其完善的設施及謹嚴的管理所折服。他還注意到西方工廠日常的工作制度頗合人性。另外,張德彝同李圭一樣都認為西方的關稅制度十分有利於本國生產的發展。其餘如郵政、銀行、農業、公司董事等制度,也都引來晚清使臣與考察者一致的認可。

可以說,晚清使臣與考察者對歐美經濟社會具體運作中的制度除政治制度外都十分滿意。而西方的政治制度,在晚清使臣的筆下則一開始就頗有爭議。自然,他們也稱讚議會制議事時的井然有序及對民眾呼聲的代表。但是,無論是出於民族的感情還是理性的分析,晚清使臣始終對西方競選與議會抱持着謹慎的態度。要論對西方政治制度的深入討論與批判,則要等到康梁二人。康有為曾在《意大利遊記》中寫了很長的一段文字來證明議院制並不一定優於中國的君主專制,他認為議院制與君主制自有其產生的地理原因,因此,康有為認為君主專制與議會制無高下之分,都是有利有弊。正是在這樣的觀點之下,康有為提出其「君主立憲」的政治主張。梁啟超在詳細考察了美國的政治制度之後,專闢一章討論其缺陷。梁啟超認為美國政治有兩大缺點:其一,官員資質平庸;其二,腐敗。梁啟超引用當時的資料來證明美國由於選舉頻繁,且耗資巨大,因此,極易造成競選成功後的貪污。梁啟超將之稱為「黑暗政治」。正如張汝倫所論,美國之行使梁啟超「對西方民主制度產生了一些懷疑與失望。庸人政治,政黨分贓,充滿浪費和舞弊的選舉,使他覺得這種制度需要有歷史的基礎才能建立,憑空而起必然不會鞏固。」(30)

總的來說,晚清歐美記述中呈現出來對西方社會制度的描述與思考,當前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加強這一方面的研究,將有助於我們貫通中國整個思想史的脈絡。


2 民國歐美華人記述

從晚清到民國,經過1911年辛亥革命與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國人的思想、行為、文化與社會制度都產生了很大的變化。民國時,有更大量的華人到歐美考察學習、求取新知,這其中有政府部門的派遣、有民間組織自發的學習,還有許多留學生與學者。民國時期的歐美華人記述,仍有許多文學性不強、政經目的明顯的考察記,他們更側重於記載歐美的社會狀況與制度運作。如杭立武的《訪英簡筆》、仲躋翰的《東西洋考察記》、蕭冠英的《歐洲考察記初編》以及吉鴻昌、孟憲章所編的《環球視察記》等。但民國時歐美華人記述最大的特色是出現了很多沒有實用目的、只是抒寫個人觀感且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文學作品。民國時大量的文化學者赴歐美留學,這是產生這類作品最主要的原因。冰心的《寄小讀者》、徐志摩的《巴黎的鱗爪》、孫福熙的《大西洋之濱》《山野掇拾》《歸航》、宋春舫的《蒙德卡羅》、朱自清的《歐遊雜記》、鄭振鐸的《歐行日記》、巴金的《海行雜記》、王獨清的《我在歐洲的生活》、劉海粟的《歐遊隨筆》、李健吾的《意大利遊簡》、王統照的《遊痕》等都是這一類的歐美華人記述。

民國歐美華人記述中出現了許多美妙的異國自然風光描繪。雖然民國文化學者遠赴歐美不是單純的觀光旅遊,然而與還在國內的人相比,的確是出行了,並且可以見到與中國相當不同的異國風光,把這些美妙的異國風光筆之於文既有他們自發的詩性追求,亦有應國內友人與報館之所託。《寄小讀者》即是冰心應《晨報》副刊所請開設專欄所撰,而巴金也曾在文中談到他的三哥要求他要把整個巴黎城描寫給他看。(31)當然,總的來說,記錄下異國風光更主要是這類文化學者自發的詩性追求。論者曾從審美心理的轉變來討論為甚麼民國的歐美華人記述會描摹如此大量的異國風光:「到了現代,隨着旅行事業的發展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遊』的觀念也隨之變化。域外行旅不再意味着生離死別,也無需背負道德上不孝的譴責,人們開始享受旅行本身所帶來的身心愉悅……『遊』的觀念的轉變直接影響着遊記內容的變化。『自然』重新回到遊記作者的關注視野。」(32)

冰心、徐志摩的異國自然風光描繪最為人所熟知也最為人所稱道。郁達夫曾讚賞冰心:「冰心女士散文的清麗,文字的典雅,思想的純潔,在中國好算是獨一無二的作家了。」(33)而她的這散文風格便起自《寄小讀者》。徐志摩由於深受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影響,對自然更是情有獨鍾,在他的筆下,自然是對人性靈的陶冶,人在自然中可以完全放鬆身心。而那條賦予了整個康橋靈性的康河,更是成就了徐志摩膾炙人口的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橋〉。篇中對康河兩岸風光的描繪與抒情,毋寧是一首首優美的詩歌。

朱自清的《歐遊雜記》與李健吾的《意大利遊簡》兩本散文集主要抒發對歷史人文風光的感受,但偶爾也可以讀到他們描寫異國自然風光的精妙文筆。朱自清寫瑞士的湖水「一例是淡藍的,真正平得像鏡子一樣。太陽照着的時候,那水在微風裡搖晃着,宛然是西方小姑娘的眼」(34),十分細膩多情。而李健吾眼中的維蘇威火山色彩斑斕,似一幅美麗的油畫:「半山有些無花果樹,結滿了果實,還有些龐大的仙人掌,活像一堆一堆的巨靈。在我後面,不遠是上山電車的聖安東站。海水遠處是油藍,近處碧綠漸漸隨着日光的消逝,變了顏色,水面披了一層灰白的霧殼。海灣點綴滿了小帆。維蘇維吐出的燄煙起初帶紅,漸漸也叫黃昏克住,遮在一層灰紫的覆巾後面。最後,一切溶於黃昏的迷濛之中。」(35)

錢鍾書曾嘲諷晚清的使臣與遊歷者不懂得西方的人文藝術,因此看到也只是「熱鬧熱鬧眼睛」,並不會欣賞,而在記述中也僅是一筆帶過:「只有西洋文學——作家和作品、新聞或掌故——似乎未引起他們飄瞥的注意和淡漠的興趣。他們看戲,也像看馬戲、魔術把戲那樣,只『熱鬧熱鬧眼睛』,並不當作文藝來欣賞,日記時撮述了劇本的情節,卻不提它的名稱和作者。」(36)到了民國,錢鍾書嘲諷的這種現象不僅不再存在,且因為遊歷歐美的很多都是文化藝術學者,他們筆下尤其注重對歐美歷史與人文風光的描摹及闡釋。像朱自清《歐遊雜記》中〈荷蘭〉一篇,就用了一段很長的篇幅介紹賞析荷蘭的油畫,其餘描述佛羅倫斯、羅馬、龐貝古城等篇,更是從其漫長的歷史、獨特的建築、輝煌的藝術等方面予以全面呈現,很多看法在今日讀來仍然十分有見地。而李健吾的《意大利遊簡》中有極強烈的「個人」存在,因此,我們可以發現他專門挑選意大利的人文景觀去考察遊覽,而對這些歷史人文景觀的書寫自然是李健吾的題中之義了。鄭振鐸在他的《歐行日記》中就談到其赴歐的目的之一是「希望多遊歷歐洲古蹟名勝,修養自己的身心」(37),也因此,他的《歐行日記》中充滿着其對博物院、教堂、西方油畫等的觀賞。劉海粟本身就是畫家,他在歐洲的日常生活是:「一大半是看美術院,看畫廊,從喬托看到波堤切利,從提香看到弗拉戈納爾,從普桑一直看到大衛,從安格爾一直看到塞尚。」(38)所以,他的《歐遊隨筆》幾乎就是他的藝術評論。


而無論是異國的自然風光還是他鄉的歷史藝術人文,進入到這些文化學者的筆下均成了現代極有藝術價值的「美文」。論者認為這既歸功於這些文化學者所遭遇的優越的文學條件,又有他們自身的條件使然:「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周作人等人大力宣導『美文』;二十年代林語堂等人又大力提倡閒適小品文的創作。可以說,現代文壇為域外遊記的茁壯成長提供了肥沃的文學土壤。……相對於晚清域外遊記對異域體驗的書寫流於程式化的表述困境,現代遊記作家的域外遊記寫作則呈現出千姿百態、百花爭艷的文學風貌。」(39)


3 近現代歐美華人記述中呈現出來的華人形象

華人形象不是近現代歐美華人記述的重點,但是,無論是晚清的使臣與考察者,還是民國時的文化學者,他們都有意無意地涉及了其時華人形象的描述。其中,既有「他者的凝視」――西方人眼中的華人形象,亦有「自我的鏡像」—— 中國人眼中的華人形象。

陳季同曾在《中國人自畫像》一書的「弁言」中談到華人在西方遭到的誤解:藉旅居歐洲十年之經驗,本人可以斷言,中國是世界上遭誤解最深之國家……倘若只不過說說我們吃狗肉,我們請客人吃蛇蛋和烤蜥蜴,倒也無關緊要!至於有人說我們實行一夫多妻制――這樣的國家比比皆是――說我們將孩子,我們的小心肝寶貝,送給我說不出法語名字的動物當食物,也還無傷大雅……(40),因此,陳季同才用法語寫作了一系列有關中國人及中國人的文化,想讓西方準確地瞭解中國。

而這樣的誤解在晚清使臣與考察者的筆下,雖然不多,卻亦有力證明了這種「他者凝視」的偏頗。志剛在《初使泰西記》中就記錄法國人認為中國人如野蠻人一樣殘害子女,更為奇怪的是,張德彝的法國朋友特意來向他詢問中國人是否真的吃老鼠。人性具有普遍性,但西方人卻相信有關中國人的無稽之談。這其中有清朝長期閉關鎖國造成的西方對中國的不瞭解,但另一個很主要的原因是他們逐漸產生的對中國的輕視。

而更為加深西方人對中國人誤解的是某些西方人為獲得經濟利益刻意迎合這些怪異想像。斌椿與張德彝都在記述中寫到了這類事情:「見湖北人黃姓,身不滿三尺。又安徽人詹姓,長八九尺,自言形體與人異。又粵東少婦一人,裝飾狀貌,西國未見者。洋人以之來遊,為射利也。」(41)「適有華人來,男子一高一矮,揖畢而坐。其高者身約八尺,年逾三旬,着長袍短套,頭戴四品職銜,問彼何職,答曾捐納知府銜。叩其里居姓氏,伊自稱為湖北詹九五也。其矮者姓杜名敖富,身甫二尺,年約三旬,身着紫綢夾襖、黃綾馬褂,冠紅穗小帽,係江南人也。隨一女子,年約二旬,詢之知為上海倚門獻笑者。此三人來泰西,迨為令人觀看,以圖漁利。」(42)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晚清的這些歐美記述中多有中國勞工在西方謀生的簡單記載。大部分中國勞工在西方做的都是最差的工種,境遇非常不堪。志剛在《初使泰西記》中記:聞昔修鐵路時,因其地水土惡劣,天氣炎熇,西班牙國用所販『豬仔』粵人兩萬餘執其役。乃聽其穴居野處,餐生飲冷,逼以苦工,而疾困死者殆盡。(43)郭嵩燾也談到:中國人充工咇嚕,以搬挖鳥糞為最苦。以歲久乾結,鋤鍬所及,飛塵四揚,其氣臭惡,又地氣亢熱,所以為苦。」(44)李圭更具體羅列了在美華人的工作:「凡捲煙葉、做靴鞋、織絨布、洗衣、打纜、築鐵路、力田作、牧牛羊。」(45)梁啟超看到在加拿大華人主要以制魚業為生,除此,「惟廚工、洗衣工為大宗」(46)。總之,都是一些西方人不願承擔的辛苦低賤工作,這很自然讓西方人對華人起輕視之意。

西方人也常苛待華人勞工:「惟金山挖礦之人,現約六七萬,每受洋人欺侮。而該處所收丁稅,每名二元,各國俱免,惟華人不免。如有爭端,華與洋訟,如無洋人作證,即不為華人伸理。」(47)苛待華工最出名的當屬三藩市天使島移民拘留所,拘禁在「木屋」中的華人勞工移民留存下來詩歌多有對這種苛待的詳細記載:「嗚呼!白種強權,黃魂受慘。叱喪家之狗,強入牢籠,追入笠之豚,嚴加鎖鑰。魂消雪窖,真牛馬之不如;淚灑冰天,洵禽鳥之不若也。」(48)

一些人認為,華人受到輕視甚至是鄙視的主要原因是華人工價低廉,使得當地的勞動力市場受到衝擊,如李圭就談到:「華人工良價賤,日用節省,洋人工技,未嘗不為潛奪」(49),但薛福成則認為除了這一原因外,華人勞工自己也要擔負一部分責任:「美國所以有驅逐華民之政也,雖由貧民之忌人奪其生計,然使華民稍自修飾,不露寒儉之態,其被嫉當不至若是之甚。」(50)

事實上,其時在歐美的華人亦有些經商有成:寧波人王承榮……在此娶妻,開設舖店,販賣中華、日本貨物,又解英法言,在此地已僑寓十數年矣。」(51)「粵人王阿秀在此開張茶舖,甚獲利,已納番女為妻,六年而生二子一女。(52)而以三藩市中華總會館為依託組織的華人文人雅集留下來的《金山歌集》與《金山歌二集》更說明了「早期的華人移民不全是無文化的苦力」(53)。蓋建平在討論《苦社會》這一小說時也指出:「《苦社會》塑造的幾位主要人物與美華史敘事中典型的早期美國華人形象頗有差異:他們不是出身閩粵,而是來自蘇杭;不是華工,而是華商。」(54),而且《苦社會》中滕築卿、莊明卿等人「由掙取高工資迅速聯想到擔任招工代理,又想到為家鄉開闢利源,可謂算無遺策,展現了出色的經濟頭腦」。(55)

但是,總的來說,在其時的西方社會中,有經濟實力且有地位的華人數量太少:華人於彼為商者,百才四五人。(56)再加上西方人先入為主的輕視以及之後西方勞動力市場受到衝擊後的故意歪曲,西方人視閾中的華人形象墜入了最低谷:留辮子、打陽傘、豬眼、大肚子、狡猾的笑容、動作呆板、吃老鼠、抽鴉片、撒謊偷竊的中國人形象,被固定為集體想像中的某種『原型』,統稱為『中國豬』。(57)而在這樣的歪曲中,美國不是最早,卻是出手最重的。由於三藩市金礦的開掘與西部鐵路的建設,美國引入大量廉價且吃苦耐勞的華人勞工,但當金礦逐漸枯竭,鐵路建設完成之後,他們不再需要這麼多的華人勞工了,於是掀起驅趕華工的浪潮,為了取得排華道義與法理上的正當性,美國最早通過「排華法案」,立法禁止華人勞工入境。接着,美洲其他國家的類似排華法案也相繼出現。論者認為:正是這些國家普遍帶種族歧視的移民政策,迫使華人移民也從種族角度勾畫自己的民族身份。(58)

現代作家魯迅批判國民劣根性最為人所熟知,然而,這樣的觀點可以追溯到晚清。梁啟超在1903年考察了三藩市華人及其社團之後,亦長篇大論了一章「論中國人之缺點」,其主要觀點有四:有族民資格而無市民資格、有村落思想而無家國思想、只能受專制不能享自由、無高尚之目的。他將華人甚至於日本人與西方人進行了詳細的比照,並得出「東西人種之強弱優劣可見」的論點:「試集百數十以上之華人於一會場,雖極肅穆毋嘩,而必有四種聲音:最多者為咳嗽聲,為欠伸聲,次為嚏聲,次為拭鼻涕聲。吾嘗於演說時默聽之,此四聲者如連珠然,未嘗斷絕。又於西人常說場劇場靜聽之,雖數千人不聞一聲。東洋汽車電車必設唾壺,唾者狼藉不絕;美國車中設唾壺者希,即有亦幾不用。東洋汽車途間在兩三點鐘以上者,車中人假寐過半;美國車中雖行終日,從無一人作隱幾臥。東西人種之強弱優劣可見。」(59)毫無疑問,梁啟超的這一論點中有極強烈的「他者的凝視」在其中,他已「自我東方化」了。梁啟超是晚清學者中的犖犖大者,影響力巨大,他的這一華人「自我鏡像」到了民國,便是國民劣根性的着力批判。

另有一些考察者與學者總是擔心自己在與外國人的交往中失了禮節,因此不厭其煩地在記述中羅列到達西方後要注意的事項,比如景愨在《環球周遊記》中就特別撰寫了「餐室中極須注意處」一節。而究其然,就是民族自卑心在作祟。

老舍寫於英國的小說《二馬》原本想要批駁西方人對中國人的刻板印象:「就是因為中國是個弱國,所以他們隨便給那群勤苦耐勞,在異域找飯吃的華人加上一切的罪名。」(60)然則他描摹出的馬則仁與馬威父子卻又顯得懦弱、顢頇與不思進取。因此,論者認為:「身處異域的老舍先生,仍然是用西方他者的眼光來審視他的主人公的,他覺得『最高的理想』就是『一個中國人能像英國人那樣作國民』。」(61)

無論是「他者凝視」,還是「自我鏡像」,我們可以看到近現代歐美華人記述中逐漸變化的華人形象,近現代歐美華人記述中的華人形象,其「他者凝視」由開始的獵奇逐漸轉為負面的貶斥,接着,「自我鏡像」深受「他者凝視」的影響並最終轉換成了「自我東方化」的民族話語。而無論是「他者凝視」還是這種民族話語,至今仍產生着很大的影響。因此,今天重新去梳理這些「他者凝視」及「自我東方化」民族話語的形成並突破它們就顯得十分重要。比如就有論者以「浸潤着新歷史主義觀念的精細考證打開對『既成事實』變換視角的思考」(62),對「天使島詩歌」細讀之後得出結論,認為那些被囚禁於天使島的華人是「有勇氣、決斷和冒險精神的囚人,儘管遭遇各種被排斥、種族主義和貧困,但始終追求自由的夢想」。(63)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除了近現代歐美華人記述外,對早期西方華文文學的資料整理並以嶄新的視角重新閱讀與闡釋顯得十分重要。(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百年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成果)

【註】:

(1) 蘇明:《域外行旅與文學想像:以近現代域外遊記文學為考察中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版,頁27

(2) 陳室如:《近代域外遊記研究(1840~1945)》,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版,頁79

(3) 斌椿:《乘槎筆記》,見鍾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Ⅰ,嶽麓書社2008年版,頁107~108

(4) 王韜:《漫遊隨錄》,見鍾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Ⅵ,嶽麓書社2008年版,頁82

(5) 王韜:《漫遊隨錄》,見鍾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Ⅵ,嶽麓書社2008年版,頁96

(6) 康有為:《歐洲十一國遊記二種》,見鍾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Ⅹ,嶽麓書社2008年版,頁71

(7) 李欽:《陳蘭彬頌》,香港中國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頁64

(8) 祁兆熙:《遊美洲日記》,見鍾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Ⅱ,嶽麓書社2008年版,頁230

(9) 志剛:《初使泰西記》,見鍾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Ⅰ,嶽麓書社2008年版,頁355

(10)張德彝:《歐美環遊記》,見鍾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Ⅰ,嶽麓書社2008年版,頁679

(11)戴鴻慈:《出使九國日記》,見鍾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Ⅸ,嶽麓書社2008年版,頁353

(12)曾紀澤:《出使英法俄國日記》,見鍾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Ⅴ,嶽麓書社2008年版,頁185

(13)張德彝:《歐美環遊記》,見鍾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Ⅰ,嶽麓書社2008年版,頁708

(14)潘乃光:《海外竹枝詞》,《榕陰草堂詩草校註》,巴蜀書社2014年版

(15)王韜:《漫遊隨錄》,見鍾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Ⅵ,嶽麓書社2008年版,頁91

(16)王韜:《漫遊隨錄》,見鍾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Ⅵ,嶽麓書社2008年版,頁99

(17)張德彝:《隨使法國記》,見鍾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Ⅱ,嶽麓書社2008年版,頁478

(18)曾紀澤:《出使英法俄國日記》,見鍾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Ⅴ,嶽麓書社2008年版,頁160

(19)志剛:《初使泰西記》,見鍾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Ⅰ,嶽麓書社2008年版,頁314

(20)蘇明:《域外行旅與文學想像:以近現代域外遊記文學為考察中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版,頁25

(21)志剛:《初使泰西記》,見鍾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Ⅰ,嶽麓書社2008年版,頁263

(22)志剛:《初使泰西記》,見鍾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Ⅰ,嶽麓書社2008年版,頁280

(23)王之春:《清朝柔遠記》,中華書局1989年版,頁368
(24)
曾紀澤:《出使英法俄國日記》,見鍾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Ⅴ,嶽麓書社2008年版,頁873

(25)尹德翔:《東海西海之間:晚清使西日記中的文化觀察認證與選擇》,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頁34

(26)張德彝:《歐美環遊記》,見鍾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Ⅰ,嶽麓書社2008年版,頁789

(27)王韜:《漫遊隨錄》,見鍾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Ⅵ,嶽麓書社2008年版,頁91

(28)曾紀澤:《出使英法俄國日記》,見鍾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Ⅴ,嶽麓書社2008年版,頁151

(29)劉錫鴻:《英軺私記》,見鍾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Ⅶ,嶽麓書社2008年版,頁105

(30)張汝倫:〈梁啟超的進化論信仰〉,《現代中國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頁135

(31)巴金:《巴金全集》第十二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頁94

(32)蘇明:《域外行旅與文學想像:以近現代域外遊記文學為考察中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版,頁23

(33)郁達夫:《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5年版,頁16

(34)朱自清:《朱自清散文全編》,浙江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頁251
(35)
李健吾:《意大利遊簡》,開明書店1935年版,頁91

(36)錢鍾書:〈漢譯第一首英語詩《人生頌》及有關二三事〉,《七綴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頁154~155

(37)鄭振鐸:《鄭振鐸抒情散文》,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年版,頁96

(38)劉海粟:《劉海粟藝術隨筆》,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頁85

(39)蘇明:《域外行旅與文學想像:以近現代域外遊記文學為考察中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版,頁47

(40)陳季同:《中國人自畫像》,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頁2

(41)斌椿:《乘槎筆記》,見鍾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Ⅰ,嶽麓書社2008年版,頁121

(42)張德彝:《航海述奇》,見鍾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Ⅰ,嶽麓書社2008年版,頁534~535

(43)志剛:《初使泰西記》,見鍾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Ⅰ,嶽麓書社2008年版,頁267

(44)郭嵩燾:《倫敦與巴黎日記》,見鍾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Ⅳ,嶽麓書社2008年版,頁312

(45)李圭:《環遊地球新錄》,見鍾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Ⅵ,嶽麓書社2008年版,頁302

(46)梁啟超:《新大陸遊記及其他》,見鍾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Ⅹ,嶽麓書社2008年版,頁424

(47)志剛:《初使泰西記》,見鍾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Ⅰ,嶽麓書社2008年版,頁265

(48)〈木屋拘囚序〉,轉引自蓋建平:《早期華人文學研究:歷史經驗的重勘與當代意義的構建》,南開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頁244

(49)李圭:《環遊地球新錄》,見鍾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Ⅵ,嶽麓書社2008年版,頁302

(50)薛福成:《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見鍾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Ⅷ,嶽麓書社2008年版,頁771~772

(51)張德彝:《航海述奇》,見鍾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Ⅰ,嶽麓書社2008年版,頁495~496

(52)張德彝:《歐美環遊記》,見鍾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Ⅰ,嶽麓書社2008年版,頁689

(53)張子清:〈華裔美國詩歌的先聲:美國最早的華文詩歌〉,《當代外國文學》2005年第2期,頁156

(54)蓋建平:《早期美國華人文學研究:歷史經驗的重勘與當代意義的構建》,南開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頁171~172

(55)蓋建平:《早期美國華人文學研究:歷史經驗的重勘與當代意義的構建》,南開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頁173

(56)梁啟超:《新大陸遊記及其他》,見鍾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Ⅹ,嶽麓書社2008年版,頁303

(57)周寧:〈天下辨夷狄:晚清中國的西方形象〉,《書屋》2004年第6期,頁19

(58)藍峰:〈金山潛龍:流散書寫中的華工囚禁敘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4年第1期,頁44

(59)梁啟超:《新大陸遊記及其他》,見鍾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Ⅹ,嶽麓書社2008年版,頁561

(60)老舍:《老舍文集》第一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頁436

(61)蘇明:《域外行旅與文學想像:以近現代域外遊記文學為考察中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版,頁130

(62)蓋建平:《早期美國華人文學研究:歷史經驗的重勘與當代意義的構建》,南開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頁313

(63)蓋建平:《早期美國華人文學研究:歷史經驗的重勘與當代意義的構建》,南開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頁240


hk_c_image.png


​袁勇麟,1967年生。蘇州大學文學博士,復旦大學中文博士後、新聞傳播學博士後。現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福建師範大學社會科學處處長。兼任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教學委員會主任、福建省台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會副會長等。曾獲教育部 第二屆「高校青年教師獎」、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八屆「青年教師獎」、福建省第五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福建省優秀教師」、福建省首批特支人才 「雙百計劃」哲學與社會科學領軍人才等。出版論著《20世紀中國雜文史》 (下)、《當代漢語散文流變論》、《文學藝術產業》、《中國當代文學編年 史》(第十卷)、《大中華二十世紀文學史》(第五卷)、《華文文學的言說 疆域》,主編《20世紀中國散文讀本》、《海外華文文學讀本‧散文卷》、 《文學欣賞與創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