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李洛霞 : 節日隨想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8年3月號總第399期

子欄目:文學活動點擊

作者名:李洛霞

安靜的圖書館裡,忽地響起一把嘹亮的童音:「媽媽,原來一年有兩個兒童節……」旁邊的媽媽「殊」一聲,小男孩壓低嗓子,仍然興奮:「四月四日,六月一日……」又是「殊」的一聲,男孩被安靜下來了。
男孩大概在看一本介紹節日的書,如果他有機會繼續說話,會不會是兒童節該怎麼慶祝,還有,媽媽你怎麼忘記了我的兒童節這回事吧。
不單是兒童節,許多節日若非有應節商品上市,即或記得,也不會熱鬧隆重得像人生大事,例如中秋節、端午、復活節或聖誕,要是沒有商人的大力宣傳,把節日氣氛撥弄得烈火熊熊,大家的情緒又如何高漲得起來。
有些節日甚至是全靠商人的鼓動宣傳,才成為一年裡頭的重要日子,例如情人節、母親節、父親節,於是不論男女老幼,到了特定的一天,自然要按照身份對號入座,比如說一個八十歲的老母親,活了大半輩子都不知母親節為何物,但是到了今時今日,她若有子女,而居然在母親節這一天沒被請去飲茶吃飯,她會怎麼想——更難堪的是,她會想別人怎麼想她。即使有許多原因令兒孫不能在這一天盡孝,做母親的即使也很明白,但是觸景傷情呀,滿街的母親節康乃馨和母親節愛心套餐,你說這個遺世獨孤的母親怎麼忍得住眼淚?
也許不能怪商人,社會不富庶的話,如何鼓動得起節日歡樂情緒,小市民口袋裡沒有一點餘錢,又如何慶祝得起歡樂節日?由此亦可知只能在衣食有盈餘的情況下,節日才特別的有意思,亦為了節日已經與消費劃上等號,商人還要多動腦筋無事生事,以消費彰顯節日的狂歡。
說到節日的狂歡表現,要算近年興起的光棍節最厲害,雖是新鮮事物,卻氣勢如虹,腦筋靈動的商人居然想到把11月11日這天定為雙十一節,讓單身男女為自己慶祝。有甚麼好慶祝呢,說穿了原來是為賺得盤滿砵滿的商人慶祝,商家佬早已擺明車馬:光棍節就是狂歡購物節,你消費越多我越高興。想來「狂歡」兩字要分開解釋才好――狂是揮金如土的消費者,歡是腸肥腦滿的商人。
不過,儘管商人最會利用節日興風作浪,卻是有的日子也不由得他們嘆句無奈,就像清明和重陽,這兩天在香港是法定假期,大部分人不用上班上課,可是面對這樣龐大的對象,商人偏偏無從着手,總不能推出一個清明節歡樂套餐或者重陽節敬親晚宴吧。
在我看來,清明和重陽兩個節日因為未受騷擾,變得格外可貴,當然這兩天也不會讓人特別悠閒,多少人要比平日更勞累,為的是忙着上山上墳,然而這春秋二祭所蘊含的情意,實在比大肆張揚,又以吃喝形式表現的禮數還要深還要真。
大廈林立的香港,春天只是個討厭的潮濕多雨的季節,若不是還有清明這個節日要到墳場走一趟,根本沒想到春已歸來,原來春天的融融綠意,都在山坡墳頭的花草樹木叢上恣意鋪展了。清明時節雨紛紛,這時候上墳,實在是城市人的一次踏青遊春。
香港的黃金季節在秋天,古人重陽節要登高避災,此地卻流行重陽節上山掃墓,不知是孝心使然還是趁着天涼好箇秋來一次郊遊,到了這天,平日空寂的山頭又見人頭湧湧。說真的,重陽掃墓的人除非上的是新墳,哀痛猶在,否則都比清明上墳時神清氣朗些。可能是天氣好,大家的胸懷隨之開朗,不似得黏搭搭的黃梅天氣,教人心情分外的沉重,而且秋高氣爽,往往會在墳前多留片刻,追念先人之外,自己亦難得地來個清靜反思。
在大部分節日——包括有時被大人低調處理的兒童節——都難免商業污染的時候,只盼清明和重陽是個永遠的例外,得保清真。

2018年1月28日

李洛霞,編輯、作家。著有遊記《絲路過客》、短篇小說集《今夜,沒有顏 色》、散文集《獨腳戲》、《自在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