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朵 拉 : 靈魂有香氣的女子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8年2月號總第398期

子欄目:散文家園

作者名:朵拉

下雨,拎傘,低頭進去,走過內院,雨漸小,頭一直低着,進到前廳看見地上鋪設紅白相間並一圈藍白花紋的印花地磚,驚詫,怎麼跟檳城世遺區的老屋如此相似,果然,是1926年從德國進口的建材。

德國?突然有一股憂傷浮遊在空氣裡。這裡是海寧硤石鎮干河街40號徐志摩故居。當徐志摩踩在他家地上的德國地磚時,是否偶爾會想起,他曾經在德國的元配張幼儀和次子彼得?徐志摩的感情世界裡,最為人知是林徽因和陸小曼,張幼儀被他看作「鄉下土包子」。他和張完婚,是為了當孝子,當張幼儀為他生下長子,徐志摩自認已經替家庭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之後,他開始追尋自己的理想,包括理想的女人。1918年徐到美國留學,但他為了追隨他心儀的英國哲學家、劍橋大學教授羅素,1920年徐放棄即將到手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轉到倫敦。羅素正巧應北大校長蔡元培邀請赴中國講學一年,原本失望的徐,卻遇到影響他一生命運的女人林徽因。徐苦追林的情事傳到中國,疼愛妹妹的張家兄弟趕緊安排張幼儀到倫敦陪伴。
1921年春,張幼儀乘船來到法國和徐會合,敏銳的張立馬感覺到徐對她的到來態度是冷漠的。他們到倫敦住下,徐一邊追求林徽因,一邊照樣讓張懷孕了。聽到張懷孕的消息時,徐的反應是「
把孩子打掉。」張沒有答應。突然有一天徐失蹤了。不久託人來口信「是否願意做徐家媳婦,而不做徐志摩的太太?」咀嚼着這句話的深意,孤零零的張寫信向在巴黎求學的二哥求救。向來疼愛她的二哥叫她馬上到巴黎。過後張隨同她的七弟到德國,因為張在歐洲靠的是兄弟的贊助,而在德國的生活費用比較低。1922年,張幼儀在德國柏林生下徐志摩的次子彼得。徐志摩來了,沒先去看剛出生的兒子,第一時間趕着在張即刻簽下離婚書,焦急得不能等張徵求雙方父母的意見。「不行不行,你曉得,我沒時間等了,你一定要現在簽字……林徽因要回國了,我非現在離婚不可。」後來,次子彼得和單親媽媽張一起在德國生活,未到三歲,小彼得夭折了。
我拍下熟悉花色的地磚,和我的紅鞋。管理員過來,低聲交待我:「你這邊拍照就好,兩側廂房裡不准攝影。」一團人正在其中一個房間聽講解員說老故事。我很聽話地點頭。抬頭看見書法家啟功題寫的「安雅堂」,中堂是岳飛第二十八代孫畫家岳石塵百歲時畫的「松石圖」,左右條幅是浙江文化廳副廳長兼文物局局長,也是書法家鮑賢倫的隸書五言對聯「煙光隨地盡,水色到天無」。長檯上擺座鐘、瓷瓶、香爐等,八仙桌、太師椅、高腳茶櫈都是中國傳統紅木家具,唯有天花板上的吊燈是洋式的。東西相容華洋並蓄的家居佈置,一看便知曉房子主人肯定受過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思想的熏陶。
進入東西兩個廂房前,我將手機收進皮包,不要管理員擔心。一團作家已經跟着講解員離開,清靜的廂房裡,好幾張徐志摩個人及合影的照片在牆上。社會與文學活動的文字及圖片資料介紹也貼牆上,詩人各個不同時期出版的著作以及研究書籍展示在玻璃櫥櫃中。不無意外的果然有印度詩人泰戈爾和徐志摩及林徽因在19244月的合影。當時徐志摩直接向泰戈爾說明自己對林的愛慕之情,要求諾貝爾文學獎詩人撮合,林徽因最終堅持她的選擇,決定6月和梁思成一起赴美留學。徐志摩為林徽因做了中國第一個離婚男人,連帶提攜張幼儀也成為中國第一個離婚女人,但他和他的靈魂伴侶林徽因還是沒能走在一起。
1924年還在瘋狂追求林徽因,兩年後,徐志摩和陸小曼結婚。在北平北海公園舉行婚禮,證婚人是梁啟超和胡適。當時已經結婚的陸小曼認識徐志摩還是胡適引薦的。梁啟超是徐的老師,也是梁思成的父親,林徽因的家翁。梁啟超這幅著名的證婚詞就貼在廂房裡「
徐志摩,你這個人用情不專,以致離婚再娶……陸小曼,你要認真做人,你今後不可以妨害徐志摩的事業……你們兩人都是過來人,離過婚又重新結婚,都是用情不專。以後要痛自悔悟,重新做人!願你們這是最後一次結婚。
婚後徐帶着陸小曼回到海寧硤石,就住在這間建築面積六百餘平方米,前後兩進,主樓三間二層,共有二十餘房的洋樓。為討陸小曼的歡心,洋房的裝修在當年就有冷熱水管,光是電燈有八十六盞,浴室兩間,甚至還有當時被視為奢侈品的電風扇。每間臥室的角落都有一個西式壁爐,樓上客廳旁就是詩人徐志摩重視的書房,卻以粉紅色為主,並取名「眉軒」,人人一看便知源自陸小曼的別名小眉,是章克標百歲時題的字,相連着新婚夫婦的臥室。徐志摩的小說〈家德〉、散文〈眉軒瑣語〉就在這兒完成。徐志摩一度打算在他自稱為「愛巢」的豪宅,和陸小曼過着隱居著書的生活,後來為避兵亂,他們移居上海,從此再沒有回來。
意外發現這裡還有徐志摩父母臥室以及張幼儀臥室。原來不再是徐家媳婦的張幼儀,性格沉默寡言卻沉穩持重,堅毅能幹,離婚後被向來疼惜她的徐家二老認為乾女兒。徐父甚至將自己名下的財產分成三份,其中一份留給張以及張和徐生的兒子。
張和徐結婚時,張家為了保障女兒的幸福,確保在夫家獲得重視,特意派人去歐洲採買嫁妝,由張的六哥隨行監督,嫁妝之豐厚令人吃驚,光是家具多到連一節火車車廂都塞不下,最後安排駁船從上海運送到硤石,而最後的最後,婚姻的幸福仍然沒法以物質來保障。
在離婚協議書上簽字後,張幼儀坦蕩地對徐志摩說:「你去給自己找個更好的太太吧。」然後她並沒有像其他女子一樣呼天搶地。她下定決心努力讀書,學習自立「……我領悟到自己可以自力更生……不管發生甚麼事情,我都不要依靠任何人,而要靠自己的兩隻腳站起來。
在那個年代,決定從此不依賴男人,獨立自主,張這見解簡直是超前的。許多人歸罪女人獨立害男人缺鈣,更多時候,女人堅強獨立還是靠男人成全的。
聽故事的人往往帶同情的心來看張,以為徐不愛的女人定是長得醜或有其他缺陷,徐的好友也是文學家梁實秋,讚張幼儀「她是極有風度的一名少婦,樸實幹練,給人極好的印象。」曾任清華大學校長,著名教育家和思想家羅家倫,在德國柏林大學留學時,每個星期去看張幾次,有一次羅問張:「你打不打算再結婚?」才二十三歲的張,想起在家鄉的大兒子,從未盡過母親的責任,令她無比牽掛並耿耿於懷,於是搖頭說:「不,我沒有這個打算」。羅家倫過一會兒走了,從此再沒有按時探望張。
故事叫聽的人感覺無比惆悵,但在這裡邊,也深深地埋藏着兩個人的惆悵吧。
1927年,張回返中國,先在東吳大學教授德文,後任上海女子商業銀行副總裁,還開創上海第一家時裝公司「雲裳時裝公司」並任總經理。當年徐眼中「鄉下土包子」成為引領上海服裝潮流第一人,時裝公司其中兩個投資者,是徐志摩與陸小曼。
可能張在自立更生的時候並沒有想到報復徐志摩,但這樣溫柔的報復卻是一個有志氣的女子才辦得到的。選擇放手的時候張幼儀一定曾經很痛,事實卻證明她做了最好的抉擇。回到上海的張終於獲得徐志摩的尊敬,他們成了好朋友。徐志摩為陸小曼的奢侈生活和任性揮霍,四處奔波掙錢,後來應胡適邀請擔任北京大學教授,貪戀上海生活的陸小曼執意不肯搬去北京,一是陸在上海另有男友,二是徐未能忘情的林徽因人在北京。結果徐只好搭飛機來回講課。
19311119日,大霧的影響,徐搭乘的郵政飛機在濟南爆炸墜落,機上三人無一生還。噩耗傳來,悲痛欲絕的陸小曼哭得一塌糊塗,後來是冷靜果斷的張幼儀去處理徐的後事。
從古色古香傳統風格佈置的張幼儀臥室看得出來徐和張完全是兩派人,然而,張幼儀是否在這兒住過呢?我沒有問講解員。我想起的是張在她的侄孫女張邦梅給她寫的回憶錄《小腳與西服――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家變》一書上說:「我一直把我這一生看成有兩個階段,『德國前』和『德國後』。去德國以前,我凡事都怕;去德國以後,我一無所懼。
一段失敗的婚姻成就了一個有氣度有修養的女子。
張在1949年移居香港,遇到鄰居蘇醫生,後來蘇向張求婚,張寫信徵求她兩個哥哥的意見。當時的風俗是再嫁的女人會讓娘家丟臉。疼愛她的哥哥猶豫不決。張寫信到美國給兒子,兒子回信「母孀居守節,逾三十年,生我撫我,鞠我育我,劬勞之恩,昊天罔極……去日苦多,來日苦少,綜母生平,殊少歡愉,母職已盡,母心宜慰,誰慰母氏?誰伴母氏?母如得人,兒請父事。」徵求兒子同意結婚,這也是極少有的事吧。兒子如此理解,亦是少有的事。
1953年,張與蘇結婚。婚後共同生活了二十年。蘇曾經陪伴張回到康橋和柏林旅遊,在英國沙士頓,張和徐志摩當年住過的地方,張回憶「
我站在我住過的那間小屋外面凝視,沒辦法相信我住在那兒的時候是那麼年輕。」歐洲之行回來,張到台灣找徐志摩當年的好友梁實秋及徐的表弟蔣複璁,請他們為徐編一套全集,資金她來負責。《徐志摩全集》台灣繁體字版在1969年出版。
1988年八十八歲的張逝世於紐約。1996年英文版的《小腳與西服: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家變》出版。在書中張幼儀說她感謝徐志摩「
若不是離婚,我可能永遠都沒有辦法找到我自己,也沒有辦法成長。他使我得到解脫,變成另外一個人。」成熟的張,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所有人認為應該是悲劇的離婚事件。
走出後院的小花園之前,有個小廳堂,徐志摩的半身雕像立在著名的詩〈偶然〉前面。「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我靜靜地望着儒雅帥氣的詩人,沒有嗟嘆,只是感慨萬千,管理員突然過來找我說「你這裡可以拍照,盡量拍,沒關係,拍吧。你要不要我幫你拍?
拍了照片,他帶我到後花園,園裡植滿各種花樹,翠竹、夾竹桃、茶花,地上種着書袋草,整理得乾淨整齊,庭園不大,設計規劃很漂亮。管理員指着一個小井圈,「這裡有一口井。」我點頭,不以為意,他告訴我「很多人都到這兒來拍這口井。」為了感謝他的熱情,我說好吧,那就拍吧。回來以後才知道,原來這是徐志摩給陸小曼的信中寫「眉,這一潭清洌的泉水,你不來洗濯誰來?你不來解渴誰來;你不來照形誰來」的那口井。一番好意的管理員除了建議,還拿着我的手機一邊指導我「你站這裡,大家都是站這裡拍的,我幫你拍。」他給我拍了兩張照片留念。
雨漸漸變小,從旁邊的院子走出來,徐志摩戴眼鏡的臉雕在橢圓白色大理石裡,斜斜地立在直長形的石塊上,像有風吹過一樣地把詩人的頭髮吹得傾向一邊,另一邊是大門入口,上面有金庸題字「詩人徐志摩故居」。他們說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哥。
徐志摩死後,胡適在〈追悼志摩〉時說「他深信理想的人生必須有愛,必須有自由,必須有美。他深信這種三位一體的人生是可以追求的,至少是可以用純潔的心血培養出來的。――他的失敗是一個單純的理想主義者的失敗。他的追求,使我們慚愧,因為我們的信心太小了,從不敢夢想他的夢想。……他冒了絕大的危險,費了無數的麻煩,犧牲了一切平凡安逸,犧牲家庭的親誼和人間的名譽,去追求,去試驗一個夢想之神聖境界,而終於免不了殘酷的失敗……」那個年代,多少人無力/無能反抗,掙不脫根深蒂固的道德桎梏,不戰先降將自己關在傳統的牢籠裡。胡適這是有感而發,說出大家(聽過胡適的愛情故事的人就猜測應該包括胡適自己吧?)對徐志摩面對愛情的勇敢的欽佩。
詩人的愛情故事裡最受人矚目的當然是陸小曼,最讓人懷想的卻是林徽因。徐飛機失事後,林叫梁思成趕到墜機現場,撿回一塊飛機殘骸,梁帶回來後,林用黃綾包裹,懸掛在臥室裡。193411月,林和梁到浙江考察古建築,火車停靠在硤石的時候,林走下列車,望着幽黯的月台,靜靜地流淚。
走出徐志摩故居大門時,雨又淅淅瀝瀝地,一副打算越下越大的樣子,撐傘的人步伐緩慢朝向巴士走去,心裡想着的是那個叫人佩服和尊重,被人稱為「靈魂有香氣的女子」張幼儀。



朵拉,原名林月絲。現居馬來西亞檳城。為美國柏林頓國際大學文學碩士班研究生。曾獲亞細安扶輪社青年文學獎、中國路遙青年文學獎、雲里風年度優秀作家獎、南大微型小說獎、台灣僑聯文教基金華文著述獎等。八十年代迄今也投入水墨畫創作,曾參與聯展超過三十次。著有散文集《貝殼裡有海浪的聲音》、《亮了一雙眼》、《笨拙的眼睛》、《偶遇的相知》、《不要忘記擁抱》,小說集《誤會寶藍色》、《尋一把夢的梯子》、《魅力香水》、《脫色愛情》、《戲正上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