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方 忠 : 傳統與現代的交匯本土與世界的融合——評小說集《迷蹤》的內涵與特色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8年2月號總第398期

子欄目:「香港文學選集(第五輯)」評論專輯

作者名:方忠

在香港近年來林林總總的文學出版物當中,《迷蹤》是富有特色的一部。作為《香港文學》20141月至201512月刊發的小說選集,它既延續了《香港文學》一貫的辦刊宗旨和辦刊傳統,同時也反映出香港文學尤其是香港小說的新成就,值得人們珍惜。
長期以來,《香港文學》堅持開門辦刊,相容並包,漸漸成為香港影響最大,在全球範圍內也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文學雜誌。主編陶然先生的辦刊理念十分清晰:「立足本土,兼顧海內海外;不問流派,但求素質。」面向海內外的辦刊宗旨,使《香港文學》立足香港而又不局限於香港。在陶然的主持下,《香港文學》作者隊伍不斷擴大,各期不斷發表來自世界各地的華文作家的作品,作者和讀者遍及世界各地,體現出強烈的國際視野。這一特色在《迷蹤》中有着鮮明的體現。
《迷蹤》共收錄了三十七位作家的小說。其中,香港作家將近一半,共有十七位,其餘二十位分別來自中國大陸、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尼、越南、美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既有華文文學界老一輩著名作家,如司馬攻等,也有中青年知名作家,如朵拉、希尼爾、黃錦樹、蔡益懷等,還有一批嶄露頭角的華文文壇新秀。這很好地體現了「立足本土,兼顧海內海外」的理念,有力地昭示着香港文學本土與世界融合的發展態勢。
《迷蹤》所呈現出的審美追求和藝術風貌是豐富多彩的。香港本土作家各自以鮮活生動的在地書寫匯聚成富有特色的「香港製造」,其香港身份和香港情懷勃然湧動於字裡行間。香港社會的歷史變遷和現實人生為作家提供了豐富的創作題材,他們以變化多殊的敘述視角和敘述方法進行了細緻的藝術描寫。這些具有鮮明香港特色的創作正體現着香港文學的希望。而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家,更以其藝術表現的開放性反映了世界華文文學多元共生的複雜樣貌。
在這部小說集裡,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作品佔到了多數。這些作品或用傳統的創作方法,或用現代技巧,或將兩者結合起來,表現了作家對現實人生的關注和思考。劉文的〈紅裙〉敘述了外公在生命的最後幾年因艾森海默症的困擾所遭受的痛苦。外公是個從莫斯科留學回來的才華橫溢的工程師,在外孫女的眼裡,「外公是無所不能的」,他對外孫女極盡疼愛,鼓勵、支持她成為一個作家。但晚年他卻得了艾森海默症,命運將他最引以為自豪的知識和頭腦一點一點剝奪了,他成了一個胡言亂語行動無法控制的人,最終在茫然中走向了生命的終點。作者沉痛地寫道:「在他生命消逝之前的好多年,他的聰明,他的敏銳,他的思考就已經消失了,就像海浪淹沒過沙灘,一切的一切都無迹可尋,像是從未存在過。」艾森海默症是當今社會的醫學頑症,困擾和影響着很多人和很多家庭的生活,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如何更好地關注老年人的生活,關心他們的精神和健康,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作品以生動的藝術形象再一次引發人們的深思。歐陽娟的〈戀愛範本〉以略帶戲謔的敘述語言揭示青年人的戀愛心理,直面當下都市男女的戀愛婚姻問題。作者通過塑造林慕蘇和郭雪這一對青年男女,描寫他們的婚戀過程,揭開了看似美麗愛情背後的功利和世俗、虛偽和算計。「表面上看起來,郭雪還和以前一樣渴望愛與被愛,只有她自己心裡清楚,她所愛的,已經不是那個讓她產生愛意的人。她所愛的,已經不是林慕蘇這個特定的人。」太多的經驗告訴她,那些懷抱着男人的女人並沒有懷抱住愛,把愛情似乎已看透的郭雪此時便依照對方的情愛邏輯來行事,研究着如何吸引對方的注意,如何激發對方的佔有慾,如何得到對方的重視,她努力做着別人認為有魅力的事,而自我便在這場愛情遊戲中漸漸喪失了。曾幾何時,人們原本追求的「海枯石爛不變心」,異化為「不求天長地久,但求曾經擁有」,現在更淪落為虛偽的愛情遊戲,作品所反映的問題有着深刻的現實意義。解英的〈新嫁娘麥穗〉描寫了一段跨國婚姻,一個希望通過嫁人改變自己貧困生活的打工妹嫁到日本去的故事。年輕的中國女孩麥穗嫁給五十多歲的喪偶之人鈴木後來到日本,鈴木把家交給她管,把錢給她花,看似寵她愛她,實質是用錢財來換取她的青春和生命,一到關鍵時候,他就變得生硬、無情。麥穗想生個孩子,來陪伴自己,鈴木堅決不同意。麥穗後來極其失望地回國了。作品最後寫到鈴木是因為自己得了肺癌晚期才不想讓麥穗生孩子,但從兩人的關係中不難看到麥穗的無奈、哀傷和失落,對未來生活的絕望,而這一切都是鈴木造成的。作者通過麥穗形象的塑造對跨國者的婚姻觀、幸福觀進行了反思。鍾國強的〈殺狗記〉以日記體形式,敘述了一個從內地到香港謀生叫琪琪的女人的痛苦和心酸。琪琪原本是賣狗肉的,懷着淘金夢來到香港,卻淪為妓女,接客時最怕遇到警員,後卻不幸受到警員欺凌。在求告無門的情況下,她像殺狗一樣手起刀落殺死了那個警員。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香港的社會現實,揭開了繁華、文明背後的陰暗一角。
與上述作品相比,還有一些作品在藝術表現方面明顯呈現出現代主義色彩。麥樹堅的〈報恩〉是一篇具有荒誕意味的小說。胡冕家有悍妻,家庭經濟狀況不好,平時捨不得買和牛、石斑、鮮雞,他又患有糖尿病,醫生不允許他亂吃葡萄、荔枝、火龍果之類的水果,所有這些一直壓抑着他。他便幻想自己曾在危急時刻救了一個叫王忠志的人,這個人為了報恩,每次見了他都要送火龍果、和牛等平時想買而捨不得買的東西。他還因吃多了火龍果而拉肚子。王忠志的女兒也因報恩而獻身於他。作品描寫了胡冕竟然沉溺於自己的幻想世界中不可自拔,無論對誰,都要把自己幻想出來的拯救王忠志的故事講述一番,讓人在感到小人物可笑之事又會體會到一絲悲涼。無獨有偶,陳曦靜的〈木蘭花〉也具有荒誕意味,且多了幾分魔幻色彩。老周是安徽黃山屯溪一個客棧的老闆,客棧不大,但生意不錯。山上原本有種花,叫木蘭花,老周每日習以為常。這天,一群遊客卻把它和巾幗英雄花木蘭扯上了,編了一個離奇曲折的故事,還把老周編進了故事。從此,老周便常琢磨,覺得真有一個自己在另外一個世界裡生活着。老周精神恍惚起來,他彷彿看到另外一個自己走出客棧,走向一個未知的世界,他對周圍原本熟悉的生活卻感到陌生起來。作品最後寫到,老周此後走出了老街,為一個虛幻的世界所吸引,再也沒有回來,不知所終。老周的命運看似荒誕,但在荒誕中表現了對生命意義的追尋。朵拉的〈尋枕記〉可看作是一篇寓言小說,主人公苦苦尋找的豈止是一個適合自己的枕頭,也可能是一種生活方式,愛情,抑或其它種種於她有意義的事,作品蘊含的人生哲理是深邃的。
通俗文學是現代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文類,它反映了大眾的閱讀趣味、娛樂愛好和審美追求,滿足了現代都市生活人們的精神需求。正因如此,包括武俠、言情、偵探、推理、科幻等在內的通俗文學有着很大的讀者市場,廣受讀者歡迎。鄭芸的〈賓館血案〉就是一篇偵探推理小說。作者在日本留學多年,對日本推理小說素有研究,這篇作品寫得絲絲入扣,引人入勝。圍繞着黃鸝在賓館被謀殺,幾個可疑人物先後進入視野,但因前提設置有誤,案件陷入僵局。後經過幾番抽絲剝繭的分析,犯罪嫌疑人終於浮出水面,故事結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作者將案件與腐敗問題聯繫在一起,又使作品平添了一些深度。薛偉華的〈太空垃圾〉是一篇科幻小說。一艘古舊太空船運送着廢棄的人造衛星、火箭碎片、核子武器的殘骸,從地球駛往太空,在太空船上操作和管理的都是機器人。在經歷了種種風險將要到達太空目的地時,機器人突然發現這裡蘊藏着一個大陰謀:人類要讓他們連同太空船及太空垃圾一起在太空毀滅。機器人十分氣憤地質問人類:「誰才是真正的垃圾?我們雖然是機械人,在你們眼中是半人半機械的怪東西,但我們仍然有良知,而且不曾製造垃圾出來;相反,你們除了一天到晚製造垃圾,還有甚麼貢獻給這地球,甚至乎這個包容廣闊的宇宙。」他們決定進行復仇,違抗了人類的指令,把太空船又開回地球,準備與地球人同歸於盡。但當他們將要回到地球,看到熒屏上出現的一張地球的美麗圖片和人們的歡笑面孔時,他們調轉了方向,駛向了木星的高光區,一個地球人不能生存的地方。小說以機器人的良知、純潔反襯出一些地球人的貪婪、自私、冷酷、不負責任,對現代文明提出了質疑,對未來世界表現出擔憂。
杜杜的〈水晶珠子〉是這部小說集裡篇幅最長的一篇,惟其如此,它也是內涵最為豐富的一篇。作品濃墨重彩地描寫了肖能與她的母親這一對母女之間的情感糾葛,深度剖析了人物心理。由於作者在人物心理描寫方面傾注了極大的心血,作品生動、細緻、深刻地表現了人物的性格、心理,因此可以把它當作心理小說來分析。肖能原本是個性格溫和、內向、善解人意的女孩子,在美國留學,學成留在美國工作,與菲力浦結婚後不久有了個孩子,小家庭生活溫馨,其樂融融。但這一切,等到母親到來後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肖能的母親執拗倔強、心直口快、勤勞能幹,整天圍着孩子轉,圍着廚房轉,圍着洗衣房轉,雙手雙腳永遠處於運動狀態。按理說,有了這樣勤勞的母親,應該是一件幸福的事,但肖能卻感到很痛苦。從母親搬進家來,這母女倆的戰鬥就沒有停止過。母親始終在指責女兒,從來不會和顏悅色地和女兒說話,而在母親天然的攻擊性面前,肖能下意識的防衛抵抗和脾氣指數迅猛上升就成了自然的生理反應,她原本的溫柔體貼就變得兇悍無理,一場場衝突就此發生。如果據此認為母親不愛肖能則顯然有失偏頗。事實上,母親對女兒的愛深藏矛盾,一方面她不願給女兒增添哪怕一點點物質負擔,另一方面她又不知道自己的語言暴力給女兒添加了極大的精神負擔;她身體上的無私付出與語言上的暴力,共同構成了她特有的母愛。在她眼裡,女兒永遠是不懂事的長不大的女孩子,她必須要時時調教、言傳身教,而全然沒想到女兒已成人、成家。如果能對女兒寬容一些、溫柔一些、多理解一些,母女間的戰鬥盡可以避免。而換一個角度,肖能也沒有從母親的立場來考慮問題,她同樣對母親缺乏理解,一味地埋怨、對抗。一直到母親回國,尤其母親受傷以後,她才算較多地體會到了母親對自己的感情,此時,她對母親的抱怨一點一滴地在消逝,她想起母親的好,母親的勤勞,母親的盡量不給自己添麻煩。作品對人物的心理揭示得非常細膩,尤其善於把人物放在緊張的矛盾衝突中加以表現。如寫肖能對母親的抱怨:「肖能不明白為甚麼母親看不到,一個母親如此僵硬兇惡的語氣早已造成了蔑視女兒的效果,是對女兒極大的傷害,她的獨立自主只給她自己帶來了滿足,沒有給女兒帶來如何快樂……這是一種極端自以為是的不合作,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負能量。」「你把自己的女兒貶低成這個樣子,你就抬高了你自己嗎?哪個母親會這樣?我真想辭職,不當你的女兒了,我不想再受罪了,我受夠了!」從這些怨氣沖天的語言中,可以感受到母女關係的緊張和女兒那種屈辱、怨恨而又無奈的心理。這篇小說所描寫的母女感情糾葛具有較大的普遍性,而對人物心理的深度刻畫又使人物形象鮮活生動,有了較強的感染力。
同性戀題材是近年來文學描寫的一個熱點。余婉蘭的〈妮娜幻像〉表現了一個女同性戀者對一個名叫妮娜的三十五歲的有夫之婦的愛戀。三年了,她一直在這家公司工作,只因為妮娜而留下,她想令她開心,她想令她笑,她想牽着她把自己所有的都給她,她因為有了她而快樂。但這樣的愛是為世俗社會所不容的,她因此又為自己是一個同性戀者而感到羞恥,越多的親密換來更多的羞恥。她也剖析了自己成為同性戀者的原因,這源自於母親,從小在母親那裡就未曾得到應有的溫熱和愛,而只有仇恨。這篇小說為人們瞭解同性戀者的情感和心理世界打開了一扇窗子。
最後要談到的是與小說集同名的小說――心薇的〈迷蹤〉。這是一篇集懸疑、魔幻、現實與超現實於一體的小說,篇幅不長,卻寫得很有張力。小說將時空壓縮到飛機在萬米高空即將遇到空難的短暫瞬間去表現人物的性格和感情生活。主人公是CX223航班的機長,小時候父親因婚外戀拋棄了他和母親,他由此形成了懦弱自私的性格。結婚後,與妻子聚少離多。婚後第一個新年,暴風雪使他受困阿拉斯加;來年的結婚紀念又因恐怖襲擊航班大亂而取消;兒子出生那天,冰島火山灰導致空中交通停擺,他又未能在妻子身邊。妻子渴望他的擁抱和陪伴,但他卻無法滿足,他們的婚姻亮起了紅燈。此時,在萬米高空,在雷電擊中飛機、空難即將發生之際,他想到了妻子和兒子。他在想妻子可否會在難以辨認的骨骸旁為他哭泣,可否為清晨的那份離婚協議而感到後悔。他的內心生發出對妻子和兒子的強烈留戀。小說中,飛機即將因遭受雷擊而墜毀的現實,與飛機竟然不可思議地平安降落,且過了許多年後當年航班上所有人的容貌至今未變這一超現實,緊緊地結合在一起,其中留下的許多空白充滿了懸疑和魔幻,為讀者提供了很大的想像空間。
總體上來說,小說集《迷蹤》是一部薈萃精華、內涵豐富的作品,它較好地展示了香港文學的新成就,預示着香港文學發展的多種可能性

方忠,1964年生,江蘇南通人。文學博士。鹽城師範學院院長,教授。 社會
兼職有: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 、中國當
代文學研究會理事、江蘇省現代文學學會副會長、江蘇省台港文學研究會會
長、江蘇省作家協會理事等。在《文學評論》、《台灣研究》、《中國現代文
學研究叢刊》、《江海學刊》等刊物發表論文一百餘篇,出版《雅俗匯流》、
《台灣散文縱橫論》、《多元文化文化與台灣當代文學》、《20世紀台灣文
學史論》、《台灣通俗文學論稿》、《台港散文40家》、《郁達夫傳》等著
作十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