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內容
  • 期刊號
  • 時間
  • 欄目
  • 作者
當前位置:首頁 > 月刊

莊元生:師大食事誌

主欄目:《香港文學》2019年9月號總第417期

子欄目:散文

作者名:莊元生

學生時代的食物總是讓人無限懷念。細想 追尋,已經是三十年多前的陳年往事了。那時 候的台北師範大學,學生都是公費生,學雜 住宿費全免以外,每月還有公費。那年頭, 不窮不教書,因此師大窮學生居多,故此每 月的公費,學生大都全部花費在吃飯上面。
那年月,上世紀八十年代,台灣錢淹腳 目,股市經常漲停板,教書只圖安穩吃飯, 所以外面人經常戲稱我們讀的師範是吃飯大 學。豈料到,近年台灣經濟日差,中學教師 成了收入穩定的優差,各間大學開放教育學 分之後,師大不再保證教席,僧多粥少,出 現大量飄流教師,全島逐水草而居,狩獵謀 食維生。
我在師大五年,比同班同學多吃了一年 公費,在師大多吃了一年飯,吃得最多的還 是地下餐廳最便宜的飯菜。
地下餐廳在男女生宿舍下面,供應早午 晚三餐,價錢便宜,當然不能有任何要求, 可是分量不少,數大便是美,所以經常有校 外人士來此用餐。記憶最深的是泰淵學長, 同系學長,韓國自費生,每次見他不是在地 下餐廳當工讀生打菜,就是坐在一角默默吃 飯,他身健壯碩,食量大,點頭招呼都腼腆 羞澀,似是對不起面前堆疊如小山的飯菜, 他國語說得不好,所以總是很少說話,國文 的基礎也不佳,宿舍關門後,時常見他在樓梯無人處背誦課文,雖是如此,成績一直不 好,唸到大五才勉強畢業。
我們吃飯最多在地下餐廳,有時吃膩 了,出外換換口味,窮學生選擇不多,當中 最多是最便宜的石川便當。看來是家庭式經 營,一對中年姐妹,一名男子,不知是誰的 丈夫,另有一名女子,不知是誰人的女兒, 大學生年齡,穿着樸素,一臉苦相,沒有笑 容,不知有否考上大學,還是老套的劇情, 因為要照顧生計,所以唯有這樣,多少次從 她手中找回零錢,我都是如此浮想聯翩一 番。通常走進食店裡面,總會已經有認識的 同學在用餐,坐下來,還會有更多認識的同 學陸續出現,點頭之後,各人埋頭吃自己的 飯菜,温暖而侷促的短暫飯聚,當日尋常, 如今記憶。
石川對面是菩提素食,裝潢格調較高, 價錢當然也較貴,負責收錢的中年女人,衣 着時尚,濃妝艷抹,甚為醜陋,更醜陋的是 人心,食物價錢全憑目測,她每次都用筷子 將餐盤的素食翻開,看看窮學生有否將貴價 食物掩埋在內,防賊雙眼,非常討厭,素食 不素心。
地下餐廳是人性的試驗所,飯量自報收 費,半碗或一碗,但自行盛飯,吃多吃少, 全憑良心。樸園則同中有異,同者,白飯任 裝,異者,收費劃一。這裡收費介於石川與菩提之間,通常都是小型的家族飯聚,香菇 雞、糖醋魚、炸排骨,各點各的。第一次在 這裡吃飯,日後畢生難忘。那天早上,國防 醫學院開放日,家族的學長學姐帶我去看大 體解剖,那些陳年人體散發着濃烈的福爾馬 林防腐藥水,難忘的回憶氣味。中午回來在 此吃飯,我點了一向愛吃的香菇雞,一看馬 上後悔,燉肉怎麼看都是陳年人體的樣子, 自然食不下嚥。
大學時總會莫名其妙的鬱悶,晚睡遲 起,錯過了中午的用餐吃飯時間,不是去吃 切仔麵,就是去吃什錦炒麵。切仔麵在師大 夜市的中間,龍泉街與泰順街的十字路口, 店前有兩排書架,體面乾淨的中年男子看 顧,賣的都是文史書籍,當年解嚴不久,掀 起大陸熱,阿城的《棋王樹王孩子王》,以及 新陸出版社的其他大陸小說,漢京出版社的 精裝古雅典籍,張岱的《陶庵夢憶》與《西 湖尋夢》合集,愛不釋手。每次經過都會翻 翻,月頭發公費時,有時忍不住手就買了。 這間麵店同時供應水果剉冰,冷熱兼容。
什錦炒麵好吃,不過滋味不好受。麵是 現炒,分量不多,食慾不佳時適合,店面簡 陋,幾張食桌在外,裡面是住家格局,經常 有幾名小學生在做功課,掌廚的男人,經常 呼喝孩童幹這做那,語氣惡劣,有時更動粗 體罰,對着顧客則馬上變臉媚行,近於卑 賤。通常吃完麵,滿嘴油膩,在沿路的便利 店買紙包桂香綠茶,穿過白先勇小說《台北 人》的温州街,散步到台大對面小巷的唐山 書局,翻看哲學書籍。
大四我開始去台大的哲學系旁聽,準備 考哲學研究所。早上的課上完,午餐順便在 附近吃,公館的銀座,台大的鳳城,都是香 港人開的食店,前者日式,後者港式,自在之處是伙記都說粵語,香港僑生可以用廣東 話點菜,聊作還鄉的虛假慰藉。
從師大學生宿舍正門出來,往左走五十 公尺就是師大夜市,記憶是串起的張燈結綵, 從女生宿舍紅磚牆外開始,生煎包先聲奪目, 永遠有人排隊輪候,一打開煎蓋,熱氣騰雲 駕霧,擦擦幾下,風捲而起,一大鍋的生煎 包銷售一空,馬上再煎下一鍋,等候的食客 也不寂寞,可以觀看老闆搓粉做包的純熟手 藝,到鍋蓋掀起,再有欣喜鮮活的期盼。鹹 甜配,生煎包旁邊是紅豆餅與奶油餅,烙好 的甜餅圓鼓焦黃,散發靜靜的脆香,與生煎 包熱氣騰騰的聲勢,形成動靜對比。拿着紅 豆餅或生煎包,邊走邊吃,紙袋半透明的油 漬,滲出的回憶,學生年輕時,容易肚餓, 這些尋常食物如今都成為神聖的美味。
冬天有烤地瓜,夏天有愛玉冰。腳步往前 是水果攤,切好的水果裝在透明的塑膠袋內, 翠綠巴樂,鮮紅番茄,蓮霧、鳳梨、西瓜,五 色鮮麗,但是水果不能久放,好景不長,彩 雲易散,在燈光下水果攤靜靜販賣到深夜。
再往前走,鹽酥雞、東山鴨頭、滷味、 關東煮、鐵板炒麵,最後是蚵仔煎與四神 湯,開到荼蘼,花事未了,在蚵仔煎斜對面 的地下室是爾雅,喝茶的好地方,這裡消費 稍貴,通常都是學校社團約人傾談,比較體 面的地方,曾經跟詩人陳義芝在此約談,關 於師大文學獎評審的事宜,那時他是聯副主 編,編務繁忙,因着楊昌年老師的面子,母 校師大的情誼,盡力幫忙。當年,文壇流傳 兩句話:「文章發表要上兩大,出書則要找 五小。」兩大者,《聯合報》與《中國時 報》。五小者,爾雅、洪範、九歌、大地、 純文學。喝茶的爾雅之名,就是五小之一。 那年代,看一份報紙主要是看文藝副刊,我在師大最後一年,課少閒多,經常在異鄉亭 吃早餐,店面在一間啤酒屋外,白天啤酒屋 不營業,中年和氣,帶着濃厚文藝氣息的老 闆娘當爐煎煮,跟美而美的格局一樣,我習 慣點一客火腿蛋吐司,一杯紅茶,運氣好 時,兩大報的副刊剛好到手,可以慢慢邊吃 早餐邊細讀,不然,等一眾上班族看完,才 輪到我手,副刊起皺,沾點油漬,那是許多 人認真看文學副刊的美好年代。
就着副刊,我慢慢吃,慢慢看,反正有 的是時間。坐在露天有蓋稍高的地台,看着 吃早餐的人潮來了又去,巷子裡自助餐老闆 從古亭市場買菜回來,已在洗菜切肉準備午 餐的營業。我看完整份報紙的副刊,喝下最 後一口紅茶,就動身散步到師大綜合大樓的 社辦,在寫作協會的留言簿上記下片言隻 語,有心的社員也許看了留言,日後在異鄉 亭遇見,熱切照面,他鄉遇故知。直至一 天,我目睹一輛機車失控撞爛了當爐的烤板 攤架,老闆娘跌坐在地,嚇得花容失色,從 此異鄉亭就荒廢了,原來木刻藝術招牌,在 風雨中懸掛了許久。
若是從師大宿舍後門出來,會先見到小 歇茶亭,店面開放,露天放了幾張桌椅,經 常有一長髮紥髻嬉皮士打扮的老漢,點一杯 飲料,長時間低頭用鉛筆寫他的英文筆記, 茶店似乎永遠留着門前左側,可以清楚看見 整條街景的位置給他,而他也成為此店的招 牌與風景。也許因為文藝氣息,吸引寫協的 學妹在此工讀,至於另一文藝工讀熱門地點 則是温州街附近的布拉格咖啡館。
此時,漸漸聞名的師大商圈,開始取代 師大夜市,那是後話。
若然從學生宿舍正門出來,沒有轉進師 大夜市,直走,一之軒麵包店就在眼前,記 憶中無論誰的慶生蛋糕都是來自一之軒。 三十多年後,當師大附近的商店改頭換面, 面目全非,只有一之軒仍在販賣我們學生時 期的回憶。再走幾步,就是著名的大碗公牛 肉麵,當年牟宗三老師從香港教學退休後到 台北定居,經常在師大附近散步,經過這 裡,開玩笑說:「大碗的公牛肉麵?不知道 有沒有母牛肉麵呢?」哲人妙語,晚景祥 和,博得師生哈哈一笑。
師大吃食滋味最濃的是鹽酥雞、多春 魚、花枝丸、魚板、薯條等炸物,其實濃厚 的是人情,因為通常是學長發了家教薪水請 客,記憶中的盛夏之夜,學生宿舍十一點關 門之後,大夥上到天台,攤開報紙,蓆地 而坐,撕開油膩紙袋,九層塔的香氣在黑 夜綻放,大家趁熱而食,配以蘋果西打加 烏梅酒,水果酒甜滋滋,不覺是酒,容易入 喉,後勁卻是厲害,紛紛不覺而醉,頗似日 後畢業,各奔前程,面對的無常世道。酒意 裡,男生僅有的戀愛經歷,因着酒力,無限 放大,望向對面女生宿舍的影影綽綽,盡是 無聊的遐想。當時最流行的歌曲是陳淑華的 《夢醒時分》,「有些事情你現在不必問, 有些人你永遠不必等。」醉中狂言,苦悶宣 洩,日後大家都有默契,絕口不提。三十餘 年如夢,此身雖在堪驚。
從宿舍天台另一邊向下望見師大夜市, 時值夜深,大都收攤,只有水果攤的燈光仍 在照亮,未及賣完,等待失鮮的五彩水果, 在馬達緩慢轉動的驅蠅繩下,守着人世記憶 的最後繁華。

莊元生 香港出生。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大專小說首獎、香港青年文學獎新詩獎及散文獎、中文文學創作
獎新詩獎及散文獎。作品散見香港各種報章雜誌。著有散文集《如夢紀》、詩集《忘記了給新界東北》等。